2012年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模擬:教育問題

字號:

一、注意事項
    1.本題本由給定資料與作答要求兩部分構成??荚嚂r限為150分鐘。其中,閱讀給定資料參考時限為40分鐘,作答參考時限為110分鐘。滿分100分。
    2.監(jiān)考人員宣布考試開始時,你才可以開始答題。
    3.請在題本、答題卡指定位置填寫自己的姓名,填涂準考證號。
    4.所有題目一律使用現代漢語作答在答題卡指定位置。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5.監(jiān)考人員宣布考試結束時,考生應立即停止作答,將題本、答題卡和草稿紙都翻過來留在桌上,待監(jiān)考人員確認數量無誤、允許離開后,方可離開。
    嚴禁折疊答題卡!
    二、給定資料
    1.北京年輕父母的共同心愿,就是想讓孩子能進入公辦園中的示范園。人們都說,“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進入一所好的幼兒園,就好像踏上了一條比別人更靠近終點的起跑線。
    L先生也不例外。他在新能源領域工作,兒子已3歲。直到L先生為兒子報名上幼兒園時,才明白媒體上那些專業(yè)名詞:公辦園“稀缺化”、優(yōu)質資源“特權化”、收費“貴族化”,對他意味著什么。
    “意味著累、焦躁和煩惱。”L先生說。
    幼教專家、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張燕認為,這些社會不公,和財政投入的不公平有關。目前的現狀是,只重視示范園,不扶持民辦園,忽略城鄉(xiāng)接合部的黑幼兒園。
    在孩子入園問題上,L先生承認自己有些松散。他家住方莊,周圍鄰居都提前兩年為孩子報名,而他一直沒上心。孩子一歲多時,L先生跟風去方莊一幼、二幼報名,才發(fā)現這些公辦園早就報滿。L先生開始發(fā)愁。
    A女士和L先生不同,她更積極。她孩子于2008年出生,2009年,A女士就已在兩家公辦園為孩子登記。她說,當時只要在傳達室?guī)煾的莾壕湍艿怯?。后來,一家園說不再對外招生;另一家園稱,不再接收3歲內的孩子。A女士又去總政幼兒園。她說,按早年形勢,內部收完后,還能有空余名額,所以沒“關系”而早報名的孩子,便會有點希望。但是今年的情況是,“必須要有關系才能上”。
    受困擾的不僅是家長,F女士也被“入園難”煩惱著。她是崇文區(qū)第三幼兒園的園長。
    “現在孩子入園,首選的就是公辦園?!彼f,她曾設立過一個家長咨詢日,一下就排了400多名家長。為了進公辦園,家長們什么都愿遷就。他們會對F女士說,“沒地兒,我有一個角落都行。沒椅子,我拿小板凳來,甚至可以不睡覺,不吃飯,只要你讓我孩子受教育?!?BR>    J女士也是每到招生時,就感到壓力重重。她是B市第一幼兒園副園長。幼兒園坐落于B市黃金地帶——東四北大街的汪芝麻胡同內,5584平方米的場地,猶如一座王府。該園由周恩來總理批示,創(chuàng)建于1949年,曾專門接收外國商社、使館的子女。2001年,成為B市首批示范園之一。如今,園內有孩子400多名。據知情者稱,進入“一幼”的許多都是“條子生”,多是政府官員的孩子。每年,教委把條子一打包,直接交到幼兒園。4個班,100多個名額,就被占得差不多。
    2.2009年被媒體稱為“教育公平備受考驗的一年”,2010年剛來臨,我們卻又讀到了兩條“窮人和富人不可能享受同等教育”的新聞。
    據1月5日《安徽商報》報道,記者接到安徽靈璧縣西關小學一位學生家長的投訴,稱校園存在“貧富班”現象,家長交錢的孩子就能享受小班待遇,不交錢的孩子就要去擠近百人一間教室的大班。靈璧西關小學校長王法樂承認分班情況確實存在,并向記者出示了一份2004年簽訂的“參加‘小班化’教育協(xié)議書”,其中學校承諾對于參加協(xié)議的學生提供優(yōu)越的學習環(huán)境,學生家長則一次性交納三千元教育贊助費。
    無獨有偶,同天的《楚天都市報》披露,湖北黃石九中部分學生家長反映,該校七年級4個實驗班欲更換高檔電子白板,要求每名學生交2000元。由于該校七年級普通班不需更換黑板,有家長感覺鉆進了“貴族班”的套子。該校校長認為,“窮人和富人不可能享受同等教育”。
    曾幾何時,擇校費是百姓深惡痛絕的教育不公現象之一,而在上述新聞的學校里,擇班費就那么現實而殘酷地擺在了學生及其家長面前:交了錢,就可以上“小班”也就是“富班”,教學質量佳,教學設施全,并保證嚴格控制每班學生不超過35人;不交錢,那就去擠近百人一個教室的大班。交了錢,就可以享受到“貴族班”富貴的教育;不交錢,校長就會教育家長,“窮人和富人不可能享受同等教育”。中小學是如此,高校里更直接,教育部不得不強調,高校不得按學生貧富安排住宿。
    凡此種種,難怪去年年底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對全國30個省、市、區(qū)2952名公眾進行的調查中,有56.5%的人表達了他們對當下教育現狀的擔憂——“越來越不公平”,僅11.2%的人認為教育越來越公平。而校園里存在著的“窮富班”,讓孩子們體味到了貧富的差別。
    “窮富班”的出現根源于教育投入不足。盡管1993年頒布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已明確提出,到20世紀末,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的比重要達到4%,但這個目標目前尚未實現。公共財政對教育投入不足,就會使學校傾心于謀財,而學校的資源,就是學生,多交錢進“富班”、“實驗班”,沒錢么,就沒那么好的待遇了,就像銀行的VIP貴賓用戶,不是VIP,您就慢慢等著吧!
    3.近年來,諸如“建家長滿意的學校,做家長滿意的教師”之類的口號成為不少學校競相打出的招牌,盛行坊間,大行其道。
    “教育讓家長滿意”,乍一聽似乎無可厚非,但細細思量,問題不少。首先,教育如何使家長滿意?這其間,眾口難調自不必說,又如何界定,什么樣的教育才會令家長滿意呢?多少家長滿意才行呢?
    更為重要的是,難道家長滿意就行了嗎?畢竟,教育服務的直接對象不是家長,而是學生。打個比方,好比家長帶孩子去餐館就餐,孩子吃飯,家長付賬,要問對餐館飯菜、服務滿意不滿意,恐怕不能只問家長,還要問最直接的消費者——孩子。家長的感受與評價,不能完全代表孩子的感受與評價。因此,很多學??桃庑麚P的“讓家長滿意”,其實在教育觀上遮蔽了一個關鍵問題:教育怎樣讓學生滿意?
    回到我們的教育現實,存在的問題比這種理論上的困惑更使人糾結。不少學校現在變得越來越像標準化生產的“企業(yè)”或者“工廠”。填鴨式的教學,封閉式的管理,起早貪黑的生活,無所不在的激烈競爭,簡單重復的枯燥訓練等等,使原本充滿智慧與快樂的學習過程變成了沉重的負擔,使校園成為許多學生備感壓力和失落的地方,而不是成長的搖籃、精神的家園。
    這樣的教育,顯然不是合格的教育。因為它不是立足教育學生這個本位來展開,而是被功利目的、應試思維、家長需求、自身利益等非教育因素主導著、牽制著、撕扯著,在各種現實利益的考量和沖突中變得面目全非。
    英國哲學家懷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書中說:“要使知識充滿活力,不能使知識僵化,這是一切教育的核心問題?!苯逃幕盍χ矗瑏碜杂诮逃^程中對人的尊重和關愛,來自于通過創(chuàng)造性的教育活動,激發(fā)孩子們對世界的好奇和探索,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啟迪心靈、健全人格,使他們在成長中追求“有靈魂的卓越”,而不是淪為考試機器、高分低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