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證]
主癥:頭暈?zāi)垦?,泛泛欲吐,甚則昏眩欲仆。
兼見急躁易怒,口苦,耳鳴,舌紅.苔黃,脈弦,為肝陽上亢;頭重如裹,胸悶惡心,神疲困倦,舌胖苔白膩,脈濡滑,為痰濕中阻;耳鳴,腰膝酸軟,遺精,舌淡,脈沉細,為腎精虧損;神疲乏力,面色恍白,舌淡,脈細,為氣血兩虛。
[治療]
1.實證
治法:清肝化痰,定眩。以足少陽、督脈和手足厥陰經(jīng)穴為主。
主穴:風(fēng)池 百會 內(nèi)關(guān) 太沖
配穴:肝陽上亢者,加行間、俠溪、太溪;痰濕中阻者,加頭維、豐隆、中脘、陰陵泉。
操作:毫針瀉法。
2.虛證
治法:益氣養(yǎng)血,定眩。以足少陽、督脈及相應(yīng)背俞穴為主。
主穴:風(fēng)池 百會 肝俞 腎俞 足三里
配穴:氣血兩虛者,加氣海、脾俞、胃俞;腎精虧虛者,加太溪、懸鐘、三陰交。
操作:風(fēng)池用平補平瀉法,肝俞、腎俞、足三里用補法
主癥:頭暈?zāi)垦?,泛泛欲吐,甚則昏眩欲仆。
兼見急躁易怒,口苦,耳鳴,舌紅.苔黃,脈弦,為肝陽上亢;頭重如裹,胸悶惡心,神疲困倦,舌胖苔白膩,脈濡滑,為痰濕中阻;耳鳴,腰膝酸軟,遺精,舌淡,脈沉細,為腎精虧損;神疲乏力,面色恍白,舌淡,脈細,為氣血兩虛。
[治療]
1.實證
治法:清肝化痰,定眩。以足少陽、督脈和手足厥陰經(jīng)穴為主。
主穴:風(fēng)池 百會 內(nèi)關(guān) 太沖
配穴:肝陽上亢者,加行間、俠溪、太溪;痰濕中阻者,加頭維、豐隆、中脘、陰陵泉。
操作:毫針瀉法。
2.虛證
治法:益氣養(yǎng)血,定眩。以足少陽、督脈及相應(yīng)背俞穴為主。
主穴:風(fēng)池 百會 肝俞 腎俞 足三里
配穴:氣血兩虛者,加氣海、脾俞、胃俞;腎精虧虛者,加太溪、懸鐘、三陰交。
操作:風(fēng)池用平補平瀉法,肝俞、腎俞、足三里用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