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2012年“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進一步加大對農村地區(qū)、邊遠貧困地區(qū)和少數民族地區(qū)中學的傾斜力度,請問是出于怎樣的考慮?
北大招辦:北京大學始終高度關注教育公平,努力為農村地區(qū)、邊遠貧困地區(qū)和少數民族地區(qū)的學生能夠享受到優(yōu)質教育資源創(chuàng)造條件,這是北京大學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知識改變命運,讀書帶來希望,教育是實現代際轉換和社會流動的最重要途徑,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基石和信念。當然,更為重要的是,人才的成長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而堅韌不拔的意志、鍥而不舍的毅力、吃苦耐勞的精神、永不放棄的執(zhí)著等關鍵品質在許多出身貧寒者身上表現得尤為突出。因此,多一些這類農村地區(qū)的孩子進入北大接受教育,不僅有利于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對于維護社會穩(wěn)定、提高社會階層流動性、推動和諧社會建設也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但教育政策的制定不能頭疼醫(yī)頭,腳疼醫(yī)腳,為了解決一方面的問題所制定的單一政策,往往會引發(fā)更多意想不到的其他問題。因此必須綜合考慮,穩(wěn)步推進。在中國當下國情條件下,針對某一弱勢群體制定的政策優(yōu)惠,往往可能會被其他群體通過轉換身份的方式變相攫取,其結果會造成更大的不公平。北大通過“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方式加大對農村地區(qū)、邊遠貧困地區(qū)和少數民族地區(qū)中學的傾斜,是基于一個基本認識:戶籍身份容易改變,但中學的地理位置和教育環(huán)境短期內不會發(fā)生變化。我們希望通過多項綜合措施,不斷增加農村地區(qū)、邊遠貧困地區(qū)和少數民族地區(qū)學生接受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機會,切實推動教育均衡發(fā)展。
記者:與往年相比,《2012年“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實施細則》中對中學資質的申請與認定有哪些新的變化?
北大招辦: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強調了中學的辦學特色。這比往年的辦學條件的提法更為明確和鮮明。辦學特色體現了一所中學的歷史傳統(tǒng)、校長的辦學理念、學生的優(yōu)勢和特點等,是評價中學辦學質量的重要參考因素。我們希望通過對辦學特色的考察,引導中學深入開展素質教育,發(fā)揮比較優(yōu)勢和學生培養(yǎng)特色,避免基礎教育的千校一面;二是強調了對以往推薦學生在北大表現情況的考察。這是建立中學校長誠信體系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通過對往屆學生的考察,我們可以對中學校長的選人理念、選人質量有更清晰的把握,調整對中學校長的信任程度。這是一個多次重復博弈。它能夠有效避免一次拍板定性和可能出現的違規(guī)利用程序規(guī)則行為;三是突出了對中學校友成就的考察。學校是培養(yǎng)人的機構,它最重要的產品是校友。校友成就的高低是衡量一所學校辦學質量的最可靠標志。這一指標要遠比高考(微博)成績更為科學和富于想象力。我們希望通過對中學校友成就的考察,引導中學把注意力從僅僅提高高考成績轉移到真正意義上的培養(yǎng)人和造就人上來。畢竟,真正的人才不一定是一次性高考成績最拔尖的學生。
記者:《2012年“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實施細則》中首次明確了中學推薦學生的標準,為什么說這些標準體現了北大人才選拔的特點和需求?
北大招辦:2009年北大首次推出“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的時候,沒有提出具體的推薦標準。當時這么做主要是因為:我們希望用最開放的心態(tài)廣泛地聽取中學校長的意見,不想一開始就用某種固定的標準束縛中學校長的思路。中國地域遼闊,各地情況千差萬別,我們如果匆忙提出一個并不成熟的標準,反而會扼殺中學校長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空間。但我們有一個信心:各中學校長一定會根據自己學校的實際情況,制定出合理可行的標準。在綜合各方面經驗的基礎上,或許我們就可以制定出適合北大特點的人才選拔標準。最初沒有標準可能反而有它的好處,就是可以百花齊放地探索。在兩年的試點過程中,我們不斷總結全國各中學校長的經驗,結合北大人才培養(yǎng)的特點,初步形成了“綜合素質全面、學科特長突出、具備發(fā)展?jié)撃?、志向遠大明確、社會責任感強烈”這一推薦標準,并不斷加以細化,以此作為北大人才選拔的重要依據。這一標準今后還要在實踐中進一步完善。
這一標準符合北大人才選拔和培養(yǎng)的特點和需求,每一條都有豐富內涵。北大是一所文理醫(yī)工多學科齊備的綜合性大學,對人的全面素質要求比較高;同時,它還要培養(yǎng)在某一領域起領軍作用的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北大畢業(yè)生基礎扎實,工作以后“后勁足”,指的就是發(fā)展?jié)撃艽?。最能體現北大學生特點的也許是他們對國家和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一旦戴上北大?;?,他們立刻就有了一種被選擇的莊嚴感。這種莊嚴感激勵他們往往超越自身的狹隘局限,去追求更廣大范圍內的價值實現。北大喜歡這樣的學生。他不是只為自己而活著,而是要把個人的發(fā)展融入到國家和民族乃至人類文明進步的洪流之中。這是北大最重要的光榮傳統(tǒng)。
北大招辦:北京大學始終高度關注教育公平,努力為農村地區(qū)、邊遠貧困地區(qū)和少數民族地區(qū)的學生能夠享受到優(yōu)質教育資源創(chuàng)造條件,這是北京大學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知識改變命運,讀書帶來希望,教育是實現代際轉換和社會流動的最重要途徑,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基石和信念。當然,更為重要的是,人才的成長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而堅韌不拔的意志、鍥而不舍的毅力、吃苦耐勞的精神、永不放棄的執(zhí)著等關鍵品質在許多出身貧寒者身上表現得尤為突出。因此,多一些這類農村地區(qū)的孩子進入北大接受教育,不僅有利于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對于維護社會穩(wěn)定、提高社會階層流動性、推動和諧社會建設也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但教育政策的制定不能頭疼醫(yī)頭,腳疼醫(yī)腳,為了解決一方面的問題所制定的單一政策,往往會引發(fā)更多意想不到的其他問題。因此必須綜合考慮,穩(wěn)步推進。在中國當下國情條件下,針對某一弱勢群體制定的政策優(yōu)惠,往往可能會被其他群體通過轉換身份的方式變相攫取,其結果會造成更大的不公平。北大通過“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方式加大對農村地區(qū)、邊遠貧困地區(qū)和少數民族地區(qū)中學的傾斜,是基于一個基本認識:戶籍身份容易改變,但中學的地理位置和教育環(huán)境短期內不會發(fā)生變化。我們希望通過多項綜合措施,不斷增加農村地區(qū)、邊遠貧困地區(qū)和少數民族地區(qū)學生接受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機會,切實推動教育均衡發(fā)展。
記者:與往年相比,《2012年“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實施細則》中對中學資質的申請與認定有哪些新的變化?
北大招辦: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強調了中學的辦學特色。這比往年的辦學條件的提法更為明確和鮮明。辦學特色體現了一所中學的歷史傳統(tǒng)、校長的辦學理念、學生的優(yōu)勢和特點等,是評價中學辦學質量的重要參考因素。我們希望通過對辦學特色的考察,引導中學深入開展素質教育,發(fā)揮比較優(yōu)勢和學生培養(yǎng)特色,避免基礎教育的千校一面;二是強調了對以往推薦學生在北大表現情況的考察。這是建立中學校長誠信體系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通過對往屆學生的考察,我們可以對中學校長的選人理念、選人質量有更清晰的把握,調整對中學校長的信任程度。這是一個多次重復博弈。它能夠有效避免一次拍板定性和可能出現的違規(guī)利用程序規(guī)則行為;三是突出了對中學校友成就的考察。學校是培養(yǎng)人的機構,它最重要的產品是校友。校友成就的高低是衡量一所學校辦學質量的最可靠標志。這一指標要遠比高考(微博)成績更為科學和富于想象力。我們希望通過對中學校友成就的考察,引導中學把注意力從僅僅提高高考成績轉移到真正意義上的培養(yǎng)人和造就人上來。畢竟,真正的人才不一定是一次性高考成績最拔尖的學生。
記者:《2012年“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實施細則》中首次明確了中學推薦學生的標準,為什么說這些標準體現了北大人才選拔的特點和需求?
北大招辦:2009年北大首次推出“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的時候,沒有提出具體的推薦標準。當時這么做主要是因為:我們希望用最開放的心態(tài)廣泛地聽取中學校長的意見,不想一開始就用某種固定的標準束縛中學校長的思路。中國地域遼闊,各地情況千差萬別,我們如果匆忙提出一個并不成熟的標準,反而會扼殺中學校長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空間。但我們有一個信心:各中學校長一定會根據自己學校的實際情況,制定出合理可行的標準。在綜合各方面經驗的基礎上,或許我們就可以制定出適合北大特點的人才選拔標準。最初沒有標準可能反而有它的好處,就是可以百花齊放地探索。在兩年的試點過程中,我們不斷總結全國各中學校長的經驗,結合北大人才培養(yǎng)的特點,初步形成了“綜合素質全面、學科特長突出、具備發(fā)展?jié)撃?、志向遠大明確、社會責任感強烈”這一推薦標準,并不斷加以細化,以此作為北大人才選拔的重要依據。這一標準今后還要在實踐中進一步完善。
這一標準符合北大人才選拔和培養(yǎng)的特點和需求,每一條都有豐富內涵。北大是一所文理醫(yī)工多學科齊備的綜合性大學,對人的全面素質要求比較高;同時,它還要培養(yǎng)在某一領域起領軍作用的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北大畢業(yè)生基礎扎實,工作以后“后勁足”,指的就是發(fā)展?jié)撃艽?。最能體現北大學生特點的也許是他們對國家和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一旦戴上北大?;?,他們立刻就有了一種被選擇的莊嚴感。這種莊嚴感激勵他們往往超越自身的狹隘局限,去追求更廣大范圍內的價值實現。北大喜歡這樣的學生。他不是只為自己而活著,而是要把個人的發(fā)展融入到國家和民族乃至人類文明進步的洪流之中。這是北大最重要的光榮傳統(tǒ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