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詢師二級考試之社會心理學復習重點(二)

字號:

關于自我,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自我是心理學的古老課題、亦稱自我意識或自我概念、是個體對自己存在狀態(tài)的認知。
    自我的結構包括物質自我、心理自我、社會自我、理想自我,
    自我概念的功能主要有保持個體內在的一致性、解釋經驗、決定期待。
    關于身份,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身份是由個體的社會地位及處境地位決定的自我認同;身份是由角色構成的;社會地位所決定的身份是地位身份,是相對穩(wěn)定的,是身份的主體;處境地位所決定的身份是處境身份,是易變的。
    關于自尊,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自尊是個體對其社會角色進行自我評價結果;自尊水平是個體對其每一個角色進行單獨評價的總和、自尊需要的滿足會導致自信。
    自尊需要包括對成就、優(yōu)勢與自信等的欲望;對名譽、地位支配、贊賞的欲望兩方面。
    詹姆斯的經典公式:自尊=成功/抱負,意思是說,自尊取決于成功、獲得的成功對個體的意義。
    影響自尊的因素,包括家庭中的親子關系、行為表現的反饋、選擇參與和揚長避短、根據相似性原理正確進行社會比較。
    社會知覺包括個體對自己、群體、他人的知覺。
    行為原因、人際知覺、自我知覺屬于社會知覺的范圍。
    影響社會知覺的主觀因素包括情緒、興趣、動機、經驗。
    進行社會知覺時,圖式對新覺察到的信息起引導、解釋作用。
    圖式的作用包括影響個體對他人的知覺和自我知覺、影響對注意對象的選擇、影響記憶。
    由于信息出現的順序不同而影響印象形成的現象包括首因效應、近因效應。
    一般來說,近因效應容易出現在熟悉、親密的人之間。
    在有限經驗的基礎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具有消極的性質,會使人對某些群體的成員產生偏見、歧視。
    一般來說,中心品質模式更接近于大多數人日常生活中的印象形成的實際情況。該模式認為,人們往往僅僅根據幾個對個體意義大、重要的特征來形成總體印象。
    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包括加法模式、平均模式、加權平均模式、中心品質模式。
    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包括隱藏自己與自我抬高、近社會常模管理自己、社會期待管理自己、投人所好。
    根據社會心理學家的研究,個體歸因時遵循的主要原則有不變性原則、折扣原則、協(xié)變原則。
    影響歸因的因素包括:社會視角、自我價值保護、觀察位置、時間因素。
    在行為的內因與外因中均有穩(wěn)定性原因與易變性原因。穩(wěn)定性原因包括人格特征、能力、工作性質等。
    根據凱利的三維理論,個體在歸因時需要的信息具有特異性、共同性、一致性。
    關于自我,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自我是心理學的古老課題、亦稱自我意識或自我概念、是個體對自己存在狀態(tài)的認知。
    自我的結構包括物質自我、心理自我、社會自我、理想自我,
    自我概念的功能主要有保持個體內在的一致性、解釋經驗、決定期待。
    關于身份,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身份是由個體的社會地位及處境地位決定的自我認同;身份是由角色構成的;社會地位所決定的身份是地位身份,是相對穩(wěn)定的,是身份的主體;處境地位所決定的身份是處境身份,是易變的。
    關于自尊,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自尊是個體對其社會角色進行自我評價結果;自尊水平是個體對其每一個角色進行單獨評價的總和、自尊需要的滿足會導致自信。
    自尊需要包括對成就、優(yōu)勢與自信等的欲望;對名譽、地位支配、贊賞的欲望兩方面。
    詹姆斯的經典公式:自尊=成功/抱負,意思是說,自尊取決于成功、獲得的成功對個體的意義。
    影響自尊的因素,包括家庭中的親子關系、行為表現的反饋、選擇參與和揚長避短、根據相似性原理正確進行社會比較。
    社會知覺包括個體對自己、群體、他人的知覺。
    行為原因、人際知覺、自我知覺屬于社會知覺的范圍。
    影響社會知覺的主觀因素包括情緒、興趣、動機、經驗。
    進行社會知覺時,圖式對新覺察到的信息起引導、解釋作用。
    圖式的作用包括影響個體對他人的知覺和自我知覺、影響對注意對象的選擇、影響記憶。
    由于信息出現的順序不同而影響印象形成的現象包括首因效應、近因效應。
    一般來說,近因效應容易出現在熟悉、親密的人之間。
    在有限經驗的基礎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具有消極的性質,會使人對某些群體的成員產生偏見、歧視。
    一般來說,中心品質模式更接近于大多數人日常生活中的印象形成的實際情況。該模式認為,人們往往僅僅根據幾個對個體意義大、重要的特征來形成總體印象。
    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包括加法模式、平均模式、加權平均模式、中心品質模式。
    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包括隱藏自己與自我抬高、近社會常模管理自己、社會期待管理自己、投人所好。
    根據社會心理學家的研究,個體歸因時遵循的主要原則有不變性原則、折扣原則、協(xié)變原則。
    影響歸因的因素包括:社會視角、自我價值保護、觀察位置、時間因素。
    在行為的內因與外因中均有穩(wěn)定性原因與易變性原因。穩(wěn)定性原因包括人格特征、能力、工作性質等。
    根據凱利的三維理論,個體在歸因時需要的信息具有特異性、共同性、一致性。
    隨著時間的流逝,歸因會越來越具有情境性。人們會將過去很久的事件解釋為背景的原因,而不是行為主體、刺激客體的原因。
    社會動機的功能包括激活功能、指向功能、維持功能、調節(jié)功能。
    親合的作用包括滿足個體的某些社會性需要、獲得信息、避免窘境、使行為獲得明確定向。
    影響親合的因素主要有情境因素、情緒因素、出生順序。
    親合與人的情緒狀態(tài)有密切關系,因此恐懼越強烈,越會減少親合傾向;焦慮越強烈,越會減少親合傾向。
    關于一個人的抱負水平,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個體的抱負水平取決于其成就動機強弱、以往成敗經驗影響抱負水平、個體的抱負水平與實際成就是有差異的。
    培養(yǎng)兒童成就動機應注意的問題,主要有家庭教養(yǎng)方式、強調成就、追求成就的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