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國家公務員考試之最苦金飯碗

字號:

年輕人你為什么不體驗多彩的世界
     ——華圖章曉銘談“最苦金飯碗”
    每年國慶長假的結束對于一部分人來說就像清晨的鬧鐘,預示著一場會持續(xù)到來年的春天的“戰(zhàn)爭”即將在秋初開始,“國考”聲勢浩大地拉開帷幕,占據(jù)著各大媒體的篇幅。與往年不同的是,“苦差事”、“最苦金飯碗”成了2013年國家公務員的修飾詞。招錄公告寫明“崗位將向基層傾斜”,能夠出海,經(jīng)常下鄉(xiāng)調查、入戶訪問;經(jīng)常深入田間地頭,廠礦車間調查;能夠適應高強度工作和頻繁出差;需要晚上值班;能夠堅持節(jié)假日值班;暫不定崗,須服從分配……然而即便如此,“公務員”這份香餑餑還是引得人們尤其是大學畢業(yè)生蜂擁而至。
    大學生是新生的力量,朝氣蓬勃。顏元叔說過“關在家里的人,可能變得偏執(zhí);踏上社會的人,可能向現(xiàn)實低頭。大學校園里培養(yǎng)出來的人,應該比較開豁,比較有抱負,有襟懷,他們好像是同一個道出修行過來的人,走入人間,眼睛里閃出一式的青碧火星”。但是讓人無法理解的是很多“有抱負,有襟懷”的大學生執(zhí)意放棄星空下的平原,千軍萬馬去擠“公考”這座獨木橋。
    追根溯源,哪怕是翻開歷史的書頁也不難找到這其中的答案。中國是一個苦難的國家,中國人似乎與生俱來就有一種居安思危的意識,這種意識甚至代代相傳,尤其在經(jīng)歷過金融危機的洗禮后,人們未雨綢繆的意識就更加強烈了,而“公務員”意味著穩(wěn)定,無論外部環(huán)境如何都能旱澇保收,它成了經(jīng)濟動蕩的日子里人們尋求慰藉的一根稻草,然而“稻草”少,想要抓到的人太多,這便衍生了全國高學歷人才競爭最激烈的陣地。
    誠然,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加入公務員隊伍或許能讓我們看到中國政府未來的希望,但同時這般現(xiàn)象折射出當下的年輕人缺乏勇氣:缺乏直面挑戰(zhàn)的勇氣,缺乏忍受挫折的勇氣,缺乏自我創(chuàng)新的勇氣。中國有句俗話“棒打出頭鳥”,有些年輕人寧愿跟在人后唯唯諾諾,也不愿意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他們懼怕挑戰(zhàn)失敗后遭受流言蜚語,陷入眾口鑠金的窘迫境地,但請不要忘了,近半個世紀前的中國的首批核專家們, 做著一項舉世矚目的事業(yè),他們面臨的是財政緊張、設備奇缺、資料空白的艱難處境, 但他們硬是用手計算出了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氫彈,誰又能否定他們日后的成功呢?在經(jīng)歷著知識爆炸的社會,“創(chuàng)新”不是一句空話,創(chuàng)新的實現(xiàn)需要更多年輕人的力量。一個家庭培養(yǎng)一個大學生并不容易,年輕人應該有長遠的眼光,能預見未來什么樣的征途可以越走越遠,而不是過早地讓自己走進一條窄巷子。國家培養(yǎng)一個大學生更不是希望他們從出校門的那天起就躺在政府的懷抱里,由政府負責他們生老病死的全部,國家需要的是大學生用智慧創(chuàng)造出新的價值,逐漸挑起祖國建設的大梁。
    年輕的這一代人終將是國家建設的中堅力量,然而2013年國家公務員考試只是羅列出一些不輕松的條件,就招來報考人員的怨聲載道。如果將這些條件與過去長征的艱苦相比,與現(xiàn)在農民工的辛勞相比,根本不值一提,說到底是有些年輕人惰于奉獻的思想在作怪,那么誰來為這思想買單?現(xiàn)存的教育體制也許就是這其中的幫兇。早在兩千五百年前,我國教育家孔子就注重德育的培養(yǎng),《論語.述而》說:“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而當下的教育卻將“文”作為教育的最終甚至是目的,恨不能培養(yǎng)出一個今天得菲爾茲獎,明天得茅盾文學獎的全才,卻忽略了對一個人品格的培養(yǎng)和靈魂的塑造。特蕾莎修女沒有高深的知識卻得以與愛因斯坦共同成為諾貝爾獎百余年歷尊崇的的獲獎者;南丁格爾沒有高深的知識卻以“提燈女神”的精神享譽全球,她們都以自身品格的魅力深入人心。歷史的長河流過幾千年才出一個牛頓,又流過幾百年才出一個愛因斯坦。穆旦有詩云“我所有的努力不過是完成了平凡的生活”。我們中的大多數(shù)終其一生只是平凡的角色。蠻宇的華麗,有星體得陪襯;星球的廣袤,有地界的拼貽;襟國的強盛,有品質的鶩起。因此無論是從個人的角度還是整個國家的角度,我們的教育都到了該反省自身本源問題的時候。
    年輕人,你正是在最美的時刻,應盡情享受人生這場宴會,嘗遍所有的味道,即便經(jīng)歷的是苦澀那也將是你垂垂老去的日子里津津樂道的美味。年輕人,帶上你的勇氣,帶上你奉獻的精神,去體驗多彩的世界,也許,直到那時,你才能明白公務員這個“金飯碗”的“含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