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敘事作文:“”文章淺見

字號:

放*雖然是生理現(xiàn)象,但在大庭廣眾之下也不能無所顧忌。
    童話作家鄭淵潔先生,把*歸為四類:“其一是又響又臭。一旦制造了此類爆炸性外加毒氣的*,肇事者很難不被發(fā)現(xiàn);其二是有味無聲。此類*只要在場人數(shù)逾三人,就有可能逃脫‘道德法庭的制裁’;其三是有聲無味,制造這類*的人比較吃虧,沒造成惡果,卻背上了‘壞名聲’;其四是無聲無味。此乃群居之下的之*,當事人都會有吃了一頓免
    費午餐的感覺?!?見2001·8《童話大王》)總之,*是不值得贊美的。
    臺灣作家柏楊先生1988年回河南新鄉(xiāng)探親時說,他曾收集了有關*的典故以及笑話上百個,但至今沒有寫出有關*的文章。
    然而,想不到今年的高考作文中,某省考生卻寫出了一篇《放*的選擇》;更想不到竟有人給這篇作文以極高的評價,說它“把一個看似不能登大雅之堂的話題,寫得妙筆生花,入木三分”;尤其想不到一些媒體竟紛紛轉(zhuǎn)載,贊美有加。一時間,教壇上下、傳媒之間頗有“宏宣寶*”之古風。
    文章大意是說,放*分兩種,一種是放“響*”,大家都能聽到,很不好意思;一種是放“悶*”,雖然大家不知道是誰放的,但是特別臭。有的人為了把“響*”變成“悶*”,就慢慢地憋。寫到這里,該考生筆鋒一轉(zhuǎn),引出了對社會弊端的看法:有些人敢于直言,有些人不敢直言。放“響*”是敢于直言,敢于向領導提意見的表現(xiàn),但有些人就不敢放“響*”,只敢偷偷地放“悶*”。而有些領導聽不進別人的直言,不喜歡“響*”。而放“悶*”的人由于隱蔽,領導就難以察覺,所以自己就不會吃虧。考生最后亮出了自己的觀點:我們在社會生活中應該提倡直言,敢于放“響*”。
    不知閱卷老師為什么將這篇作文視為“奇文”而給予高分。如果讓我評價這篇作文,我說它不應該得高分,因為這篇作文有個致命傷,即比喻不當,喻體和主體感情色彩大相徑庭;借以諷喻社會現(xiàn)象,也十分牽強。敢于向領導提意見,敢于亮明自己的觀點,是值得褒揚的,作者的本意也是提倡這種行為;而將其比做放“響*”,則這比喻分明是貶義,只能讓人理解為臭罵。倘若某領導在會議上號召大家提意見,他不說提意見,而讓大家都來放“響*”,提意見的人能夠接受這帶有侮辱性的語言嗎?“請張三放響*!”“王五不要放悶*?!边@不是在罵人嗎?這不是在侮辱人格和損害人的尊嚴嗎?這樣的領導,就憑滿嘴臟話,我看他就不配做領導,應該被群眾趕下臺。所以,就這篇作文而言,所表現(xiàn)出來的修辭能力、分析能力和審美趣味都不高。
    一篇《放*的選擇》,考生寫就寫了,考生畢竟還是學生,在作文中難免會犯這樣那樣的錯誤。而閱卷老師和傳媒紛紛捧場,則體現(xiàn)了一種導向。如果不是水平問題,那么是不是意味著作為社會文明之一端的語言越來越百無禁忌,越來越骯臟下流?特別是媒體上那些為《放*的選擇》唱贊歌的文字,有沒有一點“*頌文章”的味道?(郭振亞)
    特別說明:由于高考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diào)整與變化,新浪網(wǎng)所提供的所有高考消息可能與實際情況有所出入,僅供參考。敬請考生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