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執(zhí)業(yè)醫(yī)師考試外科學知識輔導:鼻竇的解剖及生理

字號:

鼻竇(nasal sinuses)為鼻腔周圍顱骨含氣空腔,按其所在顱骨命名為額竇、篩竇、上頜及蝶竇,共四對。各鼻竇的發(fā)育進度不一致,初生兒只有上頜竇和篩竇,到三歲時額竇和蝶竇才開始出現(xiàn),各鼻竇形狀,大小隨著年齡、性別和發(fā)育狀況而有所不同。
    臨床上按其解剖部位及竇口所在位置,將鼻竇分為前、后兩組,前組鼻竇包括上頜竇、前組篩竇和額竇,其竇口均在中鼻道。后組鼻竇包括后組篩竇和蝶竇,前者竇口在上鼻道,后者竇口在蝶篩隱窩。
    (一)上頜竇(maxillary sinus)
    在上頜骨體內,為鼻竇中者,容積約15~30ml,形似橫置的錐體,錐體之底即上頜竇內側壁,錐體尖部在上頜骨顴突處,15歲時竇的大小幾與成人相同。
    頂壁:即眶底,故眶內與竇內疾病可相互影響。頂壁有眶下神經及血管的骨管通過。
    前壁:中央最薄并略凹陷稱“尖牙窩”,上頜竇手術多經此進入,尖牙窩上方有眶下孔,為眶下神經及血管通過之處。
    后外壁:與翼腭窩相隔,上頜竇腫瘤破壞此壁侵入及翼內肌時可致張口困難。
    內壁:為鼻腔外側壁的一部分,后上方有上頜竇竇口通入中鼻道,下鼻甲附著處骨質薄,經此行上頜竇穿刺術。
    底壁:為牙槽突,常低于鼻腔底部,與上頜第二前磨牙及第一、二磨牙根部以菲薄骨板相隔,有的磨牙的牙根直接埋藏于竇內粘膜下,故牙根感染可引起牙源性上頜竇炎,反之,上頜竇炎癥或腫瘤的侵犯亦常引起牙痛、牙松動等癥狀。
    (二)篩竇(ethmoid sinus)
    位于鼻腔外上方和眼眶內壁之間的篩骨內,呈蜂房狀小氣房,每側10個左右,氣房大小、排列及伸展范圍極不規(guī)則,兩側常不對稱,有篩迷路(ethmoid labyrinth)之稱。篩竇以中鼻甲附著緣為界,位于其前下者為前組篩竇(anterior ethmoid sinus),開口于中鼻道。中鼻甲后上者為后組篩竇(posterior ethmoid sinus),開口于上鼻道,實際上前、后組篩竇很難截然分開(圖1-10)。
    篩竇頂壁位于篩板之外側,為顱前窩底部。底壁前部是上頜竇上壁的內側緣,后部是腭骨的眶突。外壁菲薄如紙,為眶內側壁的紙樣板(lamina papyracea),故篩竇或眼眶炎癥可相互感染。
    (三)額竇(frontal sinus)
    位于額骨內,出生時尚未形成,一般至三歲開始出現(xiàn),成年后才告完成,但其大小、形狀極不一致,有時可一側或兩側未發(fā)育。額竇的前壁為額骨外板,較堅厚,內含骨髓,后壁為額骨內板,較薄,與額葉硬腦膜相鄰,有導血管穿過此壁入硬腦膜下腔,故額竇感染可經此引起鼻源性顱內并發(fā)癥。底壁為眶頂及前組篩竇之頂,其內側相當于眶頂?shù)膬壬辖牵琴|甚薄,急性額竇炎時該處有明顯壓痛,額竇囊腫破壞此壁可使眼球向外、向下方移位。額竇開口于竇底內側,經鼻額管(nasofrontal duct)通入中鼻道前端。內壁為分隔兩側額竇的額竇中隔,上段常偏曲。
    (四)蝶竇(sphenoid sinus)
    位于蝶骨體內,一般三歲才出現(xiàn),成年發(fā)育完成,形狀大小不一。由蝶竇中隔分為左右兩側,兩側常不對稱。頂壁與顱前窩及顱中窩相隔,頂壁凹陷形成蝶鞍底部,故可通過蝶竇行垂體腫瘤摘除術。外側壁有視神經壓跡和頸內動脈及三叉神經上頜動脈及三叉神經上頜支壓跡。后壁為蝶骨體。前壁與篩骨垂直板及犁骨后緣相接。下壁即后鼻孔與鼻咽頂。蝶竇開口位于前壁的上方,通過蝶篩隱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