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難得的風(fēng)和日麗的日子。我坐在校園后湖邊上的坐椅上,正準(zhǔn)備曬曬太陽翻翻書。突然,幾步開外的一棵柳樹上傳來了一陣兒“梆梆梆,梆梆梆”的敲擊聲。循聲望去,見一只啄木鳥緊貼在那棵樹樹干的上部,用它那筆直而尖利的嘴,有節(jié)奏地啄著啄著。過了一會兒,也許是吃飽了,也許是疲倦了,啄木鳥忒兒一聲飛得無影無蹤了。
我起身湊近那棵樹,上下打量起來。這是一棵十分怪異的樹,半圍來粗、兩人來高的樹身上頂著一圈旁逸斜出的嫩枝,顯得頭輕腳重,不成比例。樹干上有幾個大大小小的洞,洞口下一道泛黃的木屑和黑糊糊的蟲屎粘在粗糙開裂的樹皮上。別的樹怎樣呢,我好奇地沿湖轉(zhuǎn)了一遭兒,幾十棵樹無一不是怪怪的,無一不是病懨懨的。
這些樹是十幾年前栽的。開始時,生機盎然,幾年工夫便長得綠蔭匝地,柳絲拂面了。然而好景不長,隨著環(huán)境的變化,好端端的樹陡然變得衰弱不堪。先是干枝,后是蟲咬,任憑工人師傅怎么澆水施肥,修剪打藥,都無濟于事。去年夏天,枝干枯死大半,師傅們無計可施,只好把樹冠鋸掉,讓樹另憋新枝。
我,一介書生,多么想救救這些可憐的樹呀!然而想來想去始終想不出萬全之策。我無可奈何地重新回到原來的座位,翻開《蘇軾詞選》,想借以改變郁悶的心情。當(dāng)我把該書的《前言》看完時,“陳邇冬1959年4月于北京李廣橋”一行字驀地使我轉(zhuǎn)憂為喜。李廣橋,多么熟悉而親切的名字呀!這里也是我六十年前生活過的地方呀!
李廣橋,四十歲以下的人可能不知道它在哪里,不過說到柳蔭街,恐怕都會說:“知道,知道,不就是那條雙擁模范街嗎?在后海南岸?!逼鋵崳a街就是當(dāng)年的李廣橋呀!
目前的柳蔭街是一條柏油馬路,而它的前身則是一條小河。河水由積水潭、后海方向流來,沿恭王府西墻向南,再轉(zhuǎn)彎向東,過三座橋注入什剎海。
這條河寬約七八米,兩岸種有柳樹。河的北端,也就是正對著羊房胡同和后海南沿的河面上,架有一座只能容一輛馬車通過的青石拱橋這就是李廣橋。此橋以南直到定阜大街便因橋而得名,名曰李廣橋。這座橋顯然是為紀(jì)念漢武帝時抗擊匈奴屢立戰(zhàn)功的“漢之飛將軍”李廣的。
李廣橋下的小河普通極了,普通到有河而無名,人們只管它叫“小河溝”。然而“小河溝”自有“小河溝”的風(fēng)韻。且不說河水潺潺,清澈見底,單說那岸柳就足以令人神往,棵棵長得粗壯高大,兩岸柳樹的樹冠在河中央合攏,綠色逼人,遮天蔽日,煞是壯美。
有一次,我寫作文想說說這些巨柳,為了寫得真實,曾親自測量過其中一棵中不溜兒粗細(xì)的,居然兩抱過來。仰望樹頂,頭戴的帽子居然滾落在地。那時,那里的居民,盛夏在樹下擺張小炕桌兒,幾個人圍坐在一起,喝茶聊天,消暑納涼;嚴(yán)冬,喜歡習(xí)武健身的人們,在樹下耍棍舞劍,跳間踢毽。李廣橋的岸柳給周圍的老少爺兒們帶來了無窮無盡的歡樂。
上世紀(jì)五十年代初,市政改造沿小河鋪設(shè)了地下管道,用以排污,小河變成了馬路,李廣橋連同那兩行岸柳也隨之消失。大躍進(jìn)那年,我因上大學(xué)依依不舍地離開了李廣橋。再后來,趕上各地大興改名之風(fēng),李廣橋被更名為柳蔭街?,F(xiàn)在想來,新名固然沾了李廣橋岸柳的邊兒,也還說得過去。然而,我總覺得,無論從文化底蘊,還是莊重典雅而言,都遠(yuǎn)不可與原名同日而語。
李廣橋的岸柳喲,我日夜魂牽夢縈的柳絮。
我起身湊近那棵樹,上下打量起來。這是一棵十分怪異的樹,半圍來粗、兩人來高的樹身上頂著一圈旁逸斜出的嫩枝,顯得頭輕腳重,不成比例。樹干上有幾個大大小小的洞,洞口下一道泛黃的木屑和黑糊糊的蟲屎粘在粗糙開裂的樹皮上。別的樹怎樣呢,我好奇地沿湖轉(zhuǎn)了一遭兒,幾十棵樹無一不是怪怪的,無一不是病懨懨的。
這些樹是十幾年前栽的。開始時,生機盎然,幾年工夫便長得綠蔭匝地,柳絲拂面了。然而好景不長,隨著環(huán)境的變化,好端端的樹陡然變得衰弱不堪。先是干枝,后是蟲咬,任憑工人師傅怎么澆水施肥,修剪打藥,都無濟于事。去年夏天,枝干枯死大半,師傅們無計可施,只好把樹冠鋸掉,讓樹另憋新枝。
我,一介書生,多么想救救這些可憐的樹呀!然而想來想去始終想不出萬全之策。我無可奈何地重新回到原來的座位,翻開《蘇軾詞選》,想借以改變郁悶的心情。當(dāng)我把該書的《前言》看完時,“陳邇冬1959年4月于北京李廣橋”一行字驀地使我轉(zhuǎn)憂為喜。李廣橋,多么熟悉而親切的名字呀!這里也是我六十年前生活過的地方呀!
李廣橋,四十歲以下的人可能不知道它在哪里,不過說到柳蔭街,恐怕都會說:“知道,知道,不就是那條雙擁模范街嗎?在后海南岸?!逼鋵崳a街就是當(dāng)年的李廣橋呀!
目前的柳蔭街是一條柏油馬路,而它的前身則是一條小河。河水由積水潭、后海方向流來,沿恭王府西墻向南,再轉(zhuǎn)彎向東,過三座橋注入什剎海。
這條河寬約七八米,兩岸種有柳樹。河的北端,也就是正對著羊房胡同和后海南沿的河面上,架有一座只能容一輛馬車通過的青石拱橋這就是李廣橋。此橋以南直到定阜大街便因橋而得名,名曰李廣橋。這座橋顯然是為紀(jì)念漢武帝時抗擊匈奴屢立戰(zhàn)功的“漢之飛將軍”李廣的。
李廣橋下的小河普通極了,普通到有河而無名,人們只管它叫“小河溝”。然而“小河溝”自有“小河溝”的風(fēng)韻。且不說河水潺潺,清澈見底,單說那岸柳就足以令人神往,棵棵長得粗壯高大,兩岸柳樹的樹冠在河中央合攏,綠色逼人,遮天蔽日,煞是壯美。
有一次,我寫作文想說說這些巨柳,為了寫得真實,曾親自測量過其中一棵中不溜兒粗細(xì)的,居然兩抱過來。仰望樹頂,頭戴的帽子居然滾落在地。那時,那里的居民,盛夏在樹下擺張小炕桌兒,幾個人圍坐在一起,喝茶聊天,消暑納涼;嚴(yán)冬,喜歡習(xí)武健身的人們,在樹下耍棍舞劍,跳間踢毽。李廣橋的岸柳給周圍的老少爺兒們帶來了無窮無盡的歡樂。
上世紀(jì)五十年代初,市政改造沿小河鋪設(shè)了地下管道,用以排污,小河變成了馬路,李廣橋連同那兩行岸柳也隨之消失。大躍進(jìn)那年,我因上大學(xué)依依不舍地離開了李廣橋。再后來,趕上各地大興改名之風(fēng),李廣橋被更名為柳蔭街?,F(xiàn)在想來,新名固然沾了李廣橋岸柳的邊兒,也還說得過去。然而,我總覺得,無論從文化底蘊,還是莊重典雅而言,都遠(yuǎn)不可與原名同日而語。
李廣橋的岸柳喲,我日夜魂牽夢縈的柳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