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雅蘭近過得很是煩亂,剛剛走出象牙塔,外面的一切令自己很難適應。生活沒有目標,沒有想要用盡所有精力為之奮斗的夢想;私生活沒有精彩,沒有可以為之傾盡所有熱情的對象,她的生活像是一灘快要發(fā)臭的死水。
這日許雅蘭難得心情很好的和家里通電話,然后毫無意外的又收到了母親的緊急催婚電令。這讓許雅蘭很是煩心,她并不認為自己大學一畢業(yè)就得將所有的精力放在當個家庭主婦上,然而農村人陳舊的思想不是憑她一個人的反抗就能改變的了的。她只能靜靜的聽著母親講村里幾個到了三十大幾還沒結婚的女性的生活,拿村里沒上過幾天學就能掙比她多的錢的人和她比較,她聽著總會發(fā)脾氣,也許母親是出于好意的舉例,但是聽得多了,還是感覺諷刺。這種比較,本身就是對她的一種否定,或者說是不理解。
許雅蘭由于姐妹眾多而她又經常不在家的緣故,父母并沒有分給她多少的關心與愛護,或許是因為她在家庭并不富裕的條件下居然讀到了大學,所有人感覺在那個家中她是幸福,受寵的。許雅蘭常年在外上學,為了節(jié)省路費,很少回家,漸漸的和家里人也顯得很生疏。除了能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讀書,不用頂著雨打日曬去地里勞作之外,她并不覺得自己有多幸運。偶爾回家,沒有父母溫暖的關懷,沒有兄弟姐妹體諒的話語,只有讓她無所適從的無止境爭吵,家的溫暖即使是在生病的時候,她也從來沒有體會過,每次回家之后總是希望可以早點離開,渴望離去之后可以永遠不用回來。因此,她渴望愛卻知道并不會擁有愛,想要溫暖卻又害怕接近溫暖,畢竟父母都不能給她的東西,別人又憑什么毫無目的的給她呢?所以,她表面上性格開朗活潑,和誰都能打成一片,卻沒有知心好友,臉上笑著卻眉眼冷淡,誰也不知道她什么時候是快樂的,什么時候悲傷的。
許雅蘭有時想想自己其實也挺可悲的,由于經常看起來很開心,很堅強的緣故,別人總是習慣性的依靠她,經常性的向她尋求幫助。剛開始許雅蘭覺得有人這樣需要她是一種幸福,至少證明自己是一個被需要的存在,然而每當她感到孤獨寂寞,陷入悲傷的境地,疼痛無助卻總是無人援助和傾聽的時候,她開始感到累。漸漸的她開始變得沉默,變得尖銳,變得不愿讓別人接近,一個人特立獨行,將心隱藏在別人觸摸不到的地方,這樣居然偶爾會感到快樂,可是在別人的眼中,她變得古怪而又難以相處。不參與別的女孩八卦的話題,她覺得那與她無關,因此沒必要嚼舌根;不加入舍友一起去逛街的邀約,她覺得無目的的逛街是一種浪費時間的行徑;不和同學一道上課、吃飯、去圖書館,她明白沒有誰能陪自己走一生,人生注定是孤獨的;沒有親密的朋友,因為一旦走近便容易衍生出對他人失望的情緒。一個人孤獨的行走,在別人的世界中來時無影,去時無蹤。
許雅蘭比別人更加渴望溫暖和愛,因為缺失,所以更加渴望。然而當太陽照到她的時候,那溫度又讓她害怕,于是下意識地躲到陰涼的地方;當別人向她表達愛慕的時候,她驚詫于沒多少交情之人的熱情,覺得那人也許是腦殼壞掉了;當有人向她伸出友誼之手的時候,她想那也許是她們向她提出需要幫助的委婉請求。她拒絕一切能走進她心的人,因為不懂愛,理所當然的覺得別人不會毫無回報的對她付出愛。許雅蘭想:在這個世界上誰都渴望溫暖和愛,然而在這個年代,人們只渴望得到卻沒人愿意付出,是不懂愛還是害怕傷害,誰都不知道。于是不知從什么時候起,這個世界開始變得混亂,看起來到處都充滿愛,深入了解才發(fā)現那只是幻覺。
看到周圍的人結婚生子,許雅蘭并不感到羨慕,那不是她的追求;看到別人在路邊甜蜜相擁,許雅蘭微笑并默默祈禱,只希望那不是他們一時的沖動;看到別人結婚時立下攜手一生的誓言,許雅蘭在心底祝福,希望他們能攜手到白頭。這么多年,許雅蘭從沒沾惹感情的事,她無意也就覺得沒必要開始,不愿意因為虛榮或者是其他什么而玩弄別人的感情,她一直相信有因必有果,認真對待感情的人,在自己也陷入感情的時候,別人才會認真對待。這么多年,許雅蘭一直相信愛情,相信有一天會碰到那么一個人,讓她可以傾盡所有來愛,然后心甘情愿的和那個人立下虔誠的相約一生的誓言。這是她對未來的向往。
靜下來的時候,許雅蘭喜歡捧著一本書,細細品味書中描繪的生活,那樣的生活只能看看卻不能有太多的期待。許雅蘭希望自己有一份僅可以滿足自己小小欲望的工作,平平淡淡的過簡單的生活,一切只要開心就好。只是如果沒有奮斗的目標,沒有努力的方向,除了尋找,還有別的什么路可以走呢?面對父母不理解的催婚令,已經二十五歲的大齡女子又該怎么應對呢?從不妥協的自己,會不會有妥協的一天,這一點許雅蘭很想知道。只是面對催婚的煩惱與久久尋找不到自己奮斗目標的困境,許雅蘭想只能苦中作樂的過一天算一天了。
這日許雅蘭難得心情很好的和家里通電話,然后毫無意外的又收到了母親的緊急催婚電令。這讓許雅蘭很是煩心,她并不認為自己大學一畢業(yè)就得將所有的精力放在當個家庭主婦上,然而農村人陳舊的思想不是憑她一個人的反抗就能改變的了的。她只能靜靜的聽著母親講村里幾個到了三十大幾還沒結婚的女性的生活,拿村里沒上過幾天學就能掙比她多的錢的人和她比較,她聽著總會發(fā)脾氣,也許母親是出于好意的舉例,但是聽得多了,還是感覺諷刺。這種比較,本身就是對她的一種否定,或者說是不理解。
許雅蘭由于姐妹眾多而她又經常不在家的緣故,父母并沒有分給她多少的關心與愛護,或許是因為她在家庭并不富裕的條件下居然讀到了大學,所有人感覺在那個家中她是幸福,受寵的。許雅蘭常年在外上學,為了節(jié)省路費,很少回家,漸漸的和家里人也顯得很生疏。除了能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讀書,不用頂著雨打日曬去地里勞作之外,她并不覺得自己有多幸運。偶爾回家,沒有父母溫暖的關懷,沒有兄弟姐妹體諒的話語,只有讓她無所適從的無止境爭吵,家的溫暖即使是在生病的時候,她也從來沒有體會過,每次回家之后總是希望可以早點離開,渴望離去之后可以永遠不用回來。因此,她渴望愛卻知道并不會擁有愛,想要溫暖卻又害怕接近溫暖,畢竟父母都不能給她的東西,別人又憑什么毫無目的的給她呢?所以,她表面上性格開朗活潑,和誰都能打成一片,卻沒有知心好友,臉上笑著卻眉眼冷淡,誰也不知道她什么時候是快樂的,什么時候悲傷的。
許雅蘭有時想想自己其實也挺可悲的,由于經常看起來很開心,很堅強的緣故,別人總是習慣性的依靠她,經常性的向她尋求幫助。剛開始許雅蘭覺得有人這樣需要她是一種幸福,至少證明自己是一個被需要的存在,然而每當她感到孤獨寂寞,陷入悲傷的境地,疼痛無助卻總是無人援助和傾聽的時候,她開始感到累。漸漸的她開始變得沉默,變得尖銳,變得不愿讓別人接近,一個人特立獨行,將心隱藏在別人觸摸不到的地方,這樣居然偶爾會感到快樂,可是在別人的眼中,她變得古怪而又難以相處。不參與別的女孩八卦的話題,她覺得那與她無關,因此沒必要嚼舌根;不加入舍友一起去逛街的邀約,她覺得無目的的逛街是一種浪費時間的行徑;不和同學一道上課、吃飯、去圖書館,她明白沒有誰能陪自己走一生,人生注定是孤獨的;沒有親密的朋友,因為一旦走近便容易衍生出對他人失望的情緒。一個人孤獨的行走,在別人的世界中來時無影,去時無蹤。
許雅蘭比別人更加渴望溫暖和愛,因為缺失,所以更加渴望。然而當太陽照到她的時候,那溫度又讓她害怕,于是下意識地躲到陰涼的地方;當別人向她表達愛慕的時候,她驚詫于沒多少交情之人的熱情,覺得那人也許是腦殼壞掉了;當有人向她伸出友誼之手的時候,她想那也許是她們向她提出需要幫助的委婉請求。她拒絕一切能走進她心的人,因為不懂愛,理所當然的覺得別人不會毫無回報的對她付出愛。許雅蘭想:在這個世界上誰都渴望溫暖和愛,然而在這個年代,人們只渴望得到卻沒人愿意付出,是不懂愛還是害怕傷害,誰都不知道。于是不知從什么時候起,這個世界開始變得混亂,看起來到處都充滿愛,深入了解才發(fā)現那只是幻覺。
看到周圍的人結婚生子,許雅蘭并不感到羨慕,那不是她的追求;看到別人在路邊甜蜜相擁,許雅蘭微笑并默默祈禱,只希望那不是他們一時的沖動;看到別人結婚時立下攜手一生的誓言,許雅蘭在心底祝福,希望他們能攜手到白頭。這么多年,許雅蘭從沒沾惹感情的事,她無意也就覺得沒必要開始,不愿意因為虛榮或者是其他什么而玩弄別人的感情,她一直相信有因必有果,認真對待感情的人,在自己也陷入感情的時候,別人才會認真對待。這么多年,許雅蘭一直相信愛情,相信有一天會碰到那么一個人,讓她可以傾盡所有來愛,然后心甘情愿的和那個人立下虔誠的相約一生的誓言。這是她對未來的向往。
靜下來的時候,許雅蘭喜歡捧著一本書,細細品味書中描繪的生活,那樣的生活只能看看卻不能有太多的期待。許雅蘭希望自己有一份僅可以滿足自己小小欲望的工作,平平淡淡的過簡單的生活,一切只要開心就好。只是如果沒有奮斗的目標,沒有努力的方向,除了尋找,還有別的什么路可以走呢?面對父母不理解的催婚令,已經二十五歲的大齡女子又該怎么應對呢?從不妥協的自己,會不會有妥協的一天,這一點許雅蘭很想知道。只是面對催婚的煩惱與久久尋找不到自己奮斗目標的困境,許雅蘭想只能苦中作樂的過一天算一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