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高熱中醫(yī)臨床實踐心得

字號:

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小兒高熱中醫(yī)臨床實踐心得的文章,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兒高熱,是兒科臨床常見的一個癥狀。在小兒高熱的治療中,清熱解毒,透邪化滯是祛除邪熱的主要治法??墒窃谂R床實踐中發(fā)現,有些小兒發(fā)熱運用常規(guī)的清熱解毒透邪之法不僅無效,甚至反而加重,且還會出現自汗、肢冷、脈微等正虛陽微證候。如不仔細辨別,往往會造成誤診而致不良后果。
    《經》曰:陽勝則熱,陰盛則寒,重寒則熱,重熱則寒??梢姲l(fā)熱與熱證,不是一個等同的概念,即發(fā)熱不一定是熱證,熱證不一定都發(fā)熱。此類患兒發(fā)熱應屬假熱真寒之證,即本屬寒證,外表反見熱象。筆者在內江市衛(wèi)生局和內江市中醫(yī)學會整理編輯的《內江市名老中醫(yī)經驗集》中閱讀到由內江市中醫(yī)校李鶴老師撰寫的“小兒高燒用熱藥的辨證一文”,受到啟發(fā),在臨床上運用扶正回陽法治療小兒陽虛發(fā)熱,獲得滿意療效?,F將此法和筆者臨床實踐心得總結如下。
    主要臨床表現
    小兒持續(xù)高燒2~3天以上,體溫在38~39℃以上,稽留不退。汗多不止,躁擾不寧,神疲不食,口渴頻飲,飲水不多,呼吸急促而淺表,舌尖紅,舌體淡白。脈數疾無力。
    病機
    為小兒為稚陽之體,其質嬌嫩,易虛易實。罹患外邪,略施汗下,用藥偏涼,而致陽虛陰盛,表里俱虛,氣不歸元,陽浮于外而發(fā)熱。高熱日久,正氣大衰,陽氣傷殘,正不勝邪,邪固因之稽留而不退。
    辨證要點
    1.年齡和體質:(1)本病患兒一般多為1~5歲者,因其為雅陽之體,易虛易實。(2)多見于素體脾胃虛弱伴消化不良者或有慢性腹泄史者;(3)多見于面白體虛胖,易于汗出,陽氣素虛者。2.高熱在3日以上,熱勢稽留不退,汗出不止,并屢用清熱劑而發(fā)熱不退,諸癥加重者。3.出現面色蒼白,汗多,舌質淡,小便清,大便溏,四肢冷,脈無力等正虛陽微證者。
    有上述病證,雖高燒40℃者,也可大膽使用回陽救逆之熱性藥。臨床上只要抓住一二主癥即可應用,因小兒陽虛端倪一露,變化最快,及早運用扶正回陽法,即可防止疾病發(fā)展,又可提高療效,且對搶救危重病人有著起死回生之功。
    治法方藥
    治當扶正回陽,方用四味回陽飲加味:人參、附片、炮姜、龍骨、牡蠣、炙甘草(參附二藥用量在10克以上)。如有兼證,應在治本的基礎上稍作加減隨證治之。此證辨治不僅小兒如此,成人亦如此。如舌紅絳無苔,脈細數者,是陰液大傷,加沙參、石斛、麥冬、五味子等藥以養(yǎng)陰;便溏次多,肢冷,屬脾腎兩虛,加白術,益智仁,并加重炮姜用量以溫補脾腎;氣短息促,動則更甚,是腎不納氣,加用黑錫丹鎮(zhèn)之。
    如果出現面色蒼白,咳逆痰鳴,氣喘大汗,四肢厥逆,脈微欲絕,呼吸淺促,等亡陽虛脫之危象時,患兒已處于生死存亡的嚴重關頭,只宜大劑甘溫回陽收納,陽回則生,陽去則死,急宜在上方基礎上加入山萸肉,以增強回陽固脫之功?;蛴蒙轿黛`石縣李可老中醫(yī)的破格救心湯救治。山萸肉味酸性溫,大能收斂元氣,振作精神,固澀滑脫,收澀之中,兼具條暢之性,故又通利九竅,疏通血脈,且斂正氣而不斂邪氣。張錫純在《醫(yī)學衷中參西錄》中盛贊“萸肉救脫之功,較參術、芪更勝。蓋萸肉之性,不獨補肝也,凡人身陰陽氣血將散者皆能斂之。故救脫之藥,當以萸肉為第一”。李可老中醫(yī)的破格救心湯,增強了仲景四逆湯類方回陽救逆的功效。即破格重用了附子、山萸肉后,使本方發(fā)生質變。筆者在臨床上曾用此湯救治數例亡陽虛脫垂危病人,全數治愈,確有起死回生的神奇功效。
    病案舉例
    案一(本案為李鶴醫(yī)案) 楊某,男,6歲?;几忻昂?,高燒五日,稽留不退,前醫(yī)用疏解感冒藥未效,壯熱不退,口渴,大汗出,呼吸迫促,咳嗽,心煩不安,舌紅少津,脈數。次醫(yī)診為邪熱壅肺,予麻杏石甘湯加桑白皮、黃芩清肅肺胃。服藥后熱不減,反壯熱更盛診見高熱39.6℃,躁擾不安,口渴索飲,但不多;小便清白,神疲無力,肢不溫,呼吸雖急促而息微。舌質淡,脈細微而數,此乃正虛陽微之真寒假熱證,處以四味回陽飲加味治之:人參10克,附片15克,泡參15克,炙甘草5克,龍骨牡蠣各20克,薄荷5克。服1劑后熱勢逐減,脈象有力,煩躁大減。再進一劑而諸證愈。
    案二 熊某某,女,3歲。2010年8月23日初診。因傷食后,反復發(fā)燒近一周,采用多種抗生素和化滯清熱中藥治療未見好轉。診見高熱39.2℃,脘腹脹喜按,納差,大便溏,四肢不溫,口不渴,舌質淡,苔中略黃膩潤,脈虛數無力。此乃素體脾胃虛寒,又因傷食誤治,而致虛陽外越之證。處以四味回陽飲加減治之:附片10克,灸甘草5克,干姜6克,白術10克,焦三仙各6克,金銀花10克。服1劑即熱退肢暖,諸證好轉,后以四君子湯加味調理脾胃而愈。
    案三 鄒某某,女,2歲,2009年2月11日初診。因感冒后反復發(fā)燒、咳嗽10余天,屢服中西藥物無效,發(fā)熱38.5℃,咳嗽、喘促,自汗,肢冷,小便清長,口不渴,舌質淡苔潤,脈浮數重按無力,遂入某市級醫(yī)院住院治療,診為支氣管肺炎、支氣管哮喘,予以輸液抗炎治療。半日后,患兒咳嗽喘促加劇,精神更加萎糜,病家延余診治,證見自汗出,四肢冷、面色青白,口唇灰暗,喉中痰鳴,呼吸淺促,脈微欲絕,此乃真元大虛,腎氣上越,陰盛于內,陽亡于外之證,囑其立即停止輸液抗炎治療,處以四味回陽飲加味治之:人參10克,附片15克,山萸肉15克,炙甘草6克,干姜8克,法半夏5克,石菖蒲5克,膽南星5克,生龍牡各20克。服上方1劑后,咳嗽喘促大減,解大便2次,吐出大量清稀白痰,發(fā)熱亦退。2劑服完,汗斂肢暖,精神、食欲好轉,咳喘消失,后以附子理中丸調治半月,患兒漸壯。
    體會
    真寒假熱,是內有真寒而外見假熱的證候。其產生機理是由于陰寒內勝,格陽于外,陰陽寒熱格拒而成,又稱“陰勝格陽”。臨床上出現此類證候,都是病情嚴重的表現,必須治本,如果誤作外感發(fā)熱治療,往往汗出虛脫,釀成脫絕危候。此等病證臨床表現十分復雜,全憑醫(yī)者仔細觀察,透過現象看本質,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不為假象所惑,然后對癥下藥,始能挽回危局。明代中醫(yī)學家張景岳在《景岳全書·傳忠錄》中詳細總結了真寒假熱的病因臨床表現,鑒別要點和治療方法。他的經驗對于我們理解扶正回陽在發(fā)熱中的運用頗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