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上學(xué)期化學(xué)寒假作業(yè)選擇題

字號:

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初三上學(xué)期化學(xué)寒假作業(yè)選擇題的文章,供大家學(xué)習(xí)參考!
    1.下列物質(zhì)中,不屬于酸的是 ( )
    A. AgNO3 B. H2SO4 C. HNO3 D. H3PO4
    2.一些食物的近似pH如下:牛奶6.3~6.6、醋2.4~3.4、泡菜3.2~3.6、雞蛋清7.6~8.0,
    其中顯堿性的是 ( )
    A. 牛奶 B. 醋 C. 雞蛋清 D. 泡菜
    3.酸具有一些相似的化學(xué)性質(zhì),這是因?yàn)?( )
    A. 酸能使指示劑變色 B. 酸能跟堿反應(yīng)生成鹽和水
    C. 酸溶液能導(dǎo)電 D. 酸溶液中含有H+
    4.大理石雕像很容易被酸雨腐蝕,下列材料代替大理石做雕像比較耐腐蝕的是 ( )
    A. 鐵 B. 鋁 C. 銅 D. 表面鍍鋅的金屬
    5.下列各變化屬于物理變化的是 ( )
    A. 用稀鹽酸除去金屬表面的鐵銹 B.濃鹽酸在空氣里敞口放置瓶口有白霧生成
    C. 鹽酸使指示劑變色 D. 用小木棍蘸少量濃硫酸,小木棍逐漸變?yōu)楹谏?BR>    6.下列反應(yīng)屬于中和反應(yīng)的是 ( )
    A. 2HCl + CuO = CuCl2 + H2O B. 2NaOH + CO2 =Na2CO3 + H2O
    C. 2HCl + Cu(OH)2 = CuCl2 + 2H2O D. CaO + H2O = Ca(OH)2
    7.制取二氧化碳?xì)怏w時(shí),所得的二氧化碳?xì)怏w中會(huì)混有少量水蒸氣雜質(zhì),要除去其中的水蒸氣,可將混合氣體通入 ( )
    A. 濃硫酸 B. 石灰石 C. 濃鹽酸 D. 氫氧化鈉固體
    8.袋裝餅干的包裝中,常裝有一包干燥劑,該干燥劑的主要成分是 ( )
    A. 石灰石 B. 生石灰 C. 熟石灰 D. 燒堿
    9.小明不慎被蜜蜂蟄傷。蜜蜂的刺液是酸性的,下列物品中可以用來涂抹在蟄傷處,減輕疼痛
    的是 ( )
    A. 蘋果汁(pH約為3) B. 牛奶(pH約為6.5)
    C. 礦泉水(pH約為7) D. 肥皂水(pH約為10)
    10.將濃鹽酸和濃硫酸分別暴露在空氣中,變化的結(jié)果是容器內(nèi) ( )
    A. 兩瓶酸溶液質(zhì)量都減小 B. 兩瓶酸溶液質(zhì)量都增大
    C. 兩瓶酸中溶質(zhì)的質(zhì)量分?jǐn)?shù)都減小 D. 兩瓶酸中溶質(zhì)的質(zhì)量分?jǐn)?shù)都增大
    11.下列關(guān)于氫氧化鈣的描述中錯(cuò)誤的是 ( )
    A. 微溶于水 B. 水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色
    C. 對皮膚、衣服等有腐蝕作用 D. 將氫氧化鈣與粘土、沙子混合,用做建筑材料
    12.下列各組物質(zhì)的名稱或俗稱與化學(xué)式不相符的是 ( )
    A. CaCO3 石灰石 碳酸鈣 B. CaO 生石灰 消石灰
    C. Ca(OH)2 熟石灰 氫氧化鈣 D. NaOH 燒堿 苛性鈉
    13.一些食品常用袋裝生石灰做干燥劑. 生石灰屬于 ( )
    A. 酸 B. 堿 C. 鹽 D. 氧化物
    14.一些食物的近似pH如下表:
    食 物 蘋 果 葡 萄 牛 奶 玉米粥
    pH 2.9—3.3 3.5—4.5 6.3—6.6 6.8—8.0
    人的胃液中含有鹽酸,對于胃酸過多的人,空腹時(shí)最宜食用上述食物中的 ( )
    A.蘋果 B.葡萄 C.牛奶 D.玉米粥
    15.1777年舍勒在《火與空氣》一書中指出:空氣由兩種性質(zhì)不同的“火空氣”和“濁空氣”組成,其中“火空氣”可以幫助燃燒,維持生命。下列物質(zhì)不能與“火空氣”發(fā)生反應(yīng)的是 ( )
    A.木炭 B.石蠟 C.燒堿 D.乙醇
    16.下列物質(zhì)因與氧氣有關(guān)系而不能敞口放在空氣中的是 ( )
    A. 濃鹽酸 B. 濃硫酸 C. 氫氧化鈉 D. 白磷
    17.噴墨打印機(jī)的工作原理是:將溶解在打印墨水(pH7.5~9.0)中的染料噴到打印紙(pH4.5~6.5)上,形成不溶于水的固體。下列有關(guān)敘述正確的是 ( )
    A. 打印墨水偏酸性 B. 打印墨水顯中性 C. 打印紙偏酸性 D. 打印紙偏堿性
    18.混有水蒸氣的下列氣體,既能用濃硫酸干燥,又能用固體氫氧化鈉干燥的是 ( )
    A. SO2 B. H2 C. CO2 D. HC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