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隔位退位減教學反思優(yōu)秀

字號:

    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yōu)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蘇教版隔位退位減教學反思篇一
    對于二年級的學生,要理解并掌握這一知識,確實有一定難度,特別是理解隔位退位減的算理,針對這一難點在進行教學204-108時作了如下設計:
    請三位同學分別表示個位,十位,百位,選擇自己小棒的根數。
    請三位同學組成204。
    請三位同學把減去108的過程表演出來。
    使學生發(fā)現個位上只有6根小棒,怎么減8呀,怎么辦呢”?意識到去借,但馬上學生發(fā)現十位上是0,也沒有啊”?這時學生想到讓百位借給十位,十位再借給個位。在借的過程中讓學生說一說每個數位上數的變化,說清是幾減幾,是怎么回事?然后在讓學生把演示過程與算理說了一遍:個位不夠減,向十位退1,十位不夠減向百位退1,于是個位是14-8=6,十位是幾減幾呢?通過學生的討論、爭議,學生明白了十位應是9-0=9,百位是1-1=0(不寫),再用豎式算一算.
    教材上在教學了204-108后就安排了試一試"1000-537="。如果按照教材這樣教學,我認為學生雖然能夠理解千以內的退位減法的算理,但如果讓學生在剛剛理解算理后馬上就完成1000-537=,(這樣需要三次退位且十位和百位都是0千位才能退1后才能計算的題目)勢必難度有些頗大,所以我通過對教材的研究,并結合我班學生特點,教學時作了如下的處理:
    針對新授的內容進行鞏固。先出示403-158=(發(fā)現學生計算很正確,并且計算過程說得很清楚)再出示300-228=請學生試一試.通過這樣的練習,學生進一步理解了算理,能夠熟練的解決類似的問題,為下面的研究做鋪墊.這時出示教材中的題目:1000-537=(有了上面的學習,學生再來解決這樣的問題就非常輕松,無非就是計算減法時,個位不夠減向十位退1,十位不夠減向百位退1,百位也不夠減向千位退1.....)
    我認為這樣安排始終是圍繞本節(jié)課教學的重點,把本節(jié)課教學的難點細化逐層突破,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既面向全體,又照顧了中差生,學生始終處于“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氛圍中,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到成功和快樂,同時也進一步發(fā)展了學生自主探索以及與人合作、交流的意識。
    蘇教版隔位退位減教學反思篇二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師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BR>    低年級學生年齡小,活潑好動,喜歡表現自己,對于書上的知識,更能適應動態(tài)的教學方式。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他們的這些特點,讓學生們上臺演示、板演、當小老師、小小售貨員等等,在自己的表演中學習知識,也是在快樂的體驗中吸收知識。通過有趣的數學游戲活動,激起他們強烈的求知欲望,喚起學習的自信心。
    教師在教學《隔位退位減》這節(jié)課時,講解的很清楚,204—108=
    教師:“個位減不夠要向十位借1,從十位上退1,而十位上是0,不夠借,還應再向百位借1,從百位上退1,這樣十位上就成了10,能借1給個位,個位借到十位的1,成14,14再減8,就能減得夠了”。
    學生們反應平平,學習氣氛一點都不濃烈。
    此時,教學接下來試一試:1000—537,學生們安靜的做,但教室里一點思維的碰撞都沒有。
    教師接下來改變策略:“下面我們來演一演這個過程?!?BR>    學生(驚訝):“怎么演?”
    教師:“找四位同學分別演個位、十位、百位、千位,各個數位上的數字用鉛筆來表示,數位上是1的話就拿一枝鉛筆……”
    教師還沒說完,就有學生積極舉手爭著上臺表演。教師點名,個位、十位、百位、千位上臺就齊。
    教師:“1000表示好了嗎?”
    起初,上臺的四位學生不知道怎么表示,但經底下的同學提示:“千位上拿1枝鉛筆……”受到同學的提示,“千位”拿了1枝鉛筆,而“百位”、“十位”、“個位”紛紛也要去拿鉛筆?!捌渌簧喜灰勉U筆!”底下的同學驚呼出。經過臺上臺下的同學共同提示,臺上的同學終于明白如何用鉛筆表示數字了。一切準備就緒。
    教師:“1000—537,首先應該……”
    學生(爭著回答):“從個位算起!”
    教師:“個位怎么辦?”
    “個位”:“我是0,減不夠向十位借1?!边呎f邊攤開手向“十位”借。
    教師:“十位怎么辦?”
    “十位”:“我也是0,不夠借,向百位借1?!笔堋皞€位”的影響,“十位”也邊說邊攤開手向“百位”借。
    教師還沒說,“百位”:“我也是0,不夠借,向千位借1?!边呎f邊去搶“千位”手中的筆。搶到手后立即給“十位”。
    “不對!退1作10!百位向千位借了1之后,應該變成10!”立即有學生提出異議。
    百位再拿了9枝鉛筆,湊成10枝。此時教師強調:“剛才百位的那個動作我們稱作是……”
    學生齊答:“退1作10!”
    ……
    一次簡單的表演,讓靜態(tài)的數學教學過程變活了,學生一個個積極參與,認真看著臺上的小演員們表演。在表演中,學生在無意注意中吸收了知識:豎式計算時要從個位算起,減不夠時要向前一位借1,前一位退下來的1應作10……教師不用再重復強調著這些注定點,學生們早就將其融入自己的知識中去,并能利用自己掌握的只是進行反饋,及時指出演員們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