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司法考試《二卷》刑法精講:故意毀壞財物罪

字號:

相關法條:
    第二百七十五條 故意毀壞公私財物,數額較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jié)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jié)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知識要點:
    1.行為對象:國家、單位或者他人所有的財物,包括動產與不動產,行為人是否占有該財物,不影響本罪的成立。
    毀壞耕地或者進行破壞性采礦的,應認定為非法占用農用地罪、破壞性采礦罪。
    毀壞交通工具、交通設施、易燃易爆等設備,危害公共安全的,成立危害公共安全犯罪。
    2.行為內容:毀壞,包括從物理上變更或者消滅財物的形體,以及喪失或者減少財物的效用的一切行為。具體表現為:
    (1)由于物理上、客觀上的損害而導致財物的效用喪失或減少(如使他人魚池的魚游失、將他人的戒指扔入海中);
    (2)由于心理上、感情上的緣故而導致財物的效用喪失或者減少(如將糞便投入他人餐具,而使他人不再使用餐具);
    (3)財物本身的喪失以及被害人對財物占有的喪失(如將他人財物單純予以隱藏)。
    注意以下幾種情形:
    1.甲意圖將乙的電視機抱到院子里摔壞,但剛將電視機抱起,電視機滑落在地被摔壞,成立故意毀壞財物罪既遂。
    2.甲意圖將乙的電視機抱到院子里摔壞,剛出乙的家門,甲發(fā)現乙回家,趕緊將電視機抱到自己家單純予以放置,事后案發(fā)的,成立故意毀壞財物罪既遂。
    3.甲意圖將乙的電視機抱到院子里摔壞,剛出乙的家門,甲發(fā)現乙回家,趕緊將電視機抱到自己家,事后予以積極利用的,只成立侵占罪。
    3.主觀要件:故意。
    4.數額較大(5000元以上)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jié)。
    【經典考題】
    甲乙共謀教訓其共同的仇人丙。由于乙對丙有奪妻之恨,暗藏殺丙之心,但未將此意告訴甲。某日,甲、乙二人共同去丙處。為確保萬無一失,甲、乙以入室盜竊為由邀請不知情的丁在樓下望風。進人丙的房間后,甲、乙同時對丙拳打腳踢,致丙受傷死亡。甲、乙二人旋即逃離現場。在逃離現場前 甲在乙不知情的情況下從丙家的箱子里拿走人民幣5萬元。出門后,甲背著乙向丁謊稱從丙家竊取現金3萬元,分給丁1萬元,然后一起潛逃。潛逃期間,甲竊得一張信用卡,向乙謊稱該卡是從街上撿的,讓乙到銀行柜臺取出了信用卡中的3萬元現金。犯罪所得財物揮霍一空后,丁因生活無著,向公安機關投案,交待了自己和甲共同盜竊的事實,但隱瞞了事后知道的甲、乙致丙死亡的事實。法律 敎育 網
    (1)就被害人丙的死亡而言,下列對甲、乙所應成立犯罪的何種判斷是錯誤的?
    A.甲、乙均成立故意殺人(既遂)罪,屬于共同犯罪
    B.甲、乙均成立故意傷害(致人死亡)罪,屬于共同犯罪
    C.甲成立故意傷害(致人死亡)罪,乙成立故意殺人(既遂)罪,不屬于共同犯罪
    D.甲成立故意傷害(致人死亡)罪,乙成立故意殺人(既遂)罪,在故意傷害罪的范圍內成立共同犯罪
    (2)就被害人丙死亡這一情節(jié),下列對與丁有關行為的何種判斷是錯誤的?
    A.丁成立故意殺人罪的共犯
    B.丁成立故意傷害罪的共犯
    C.甲丁成立搶劫罪(致人死亡)的共犯
    D.丁對丙的死亡不承擔刑事責任
    (3)對于甲從丙家的箱子里拿走人民幣5萬元,丁望風并分得贓物這一情節(jié),下列何種判斷是正確的?
    A.對甲應定搶劫罪、對丁應定盜竊罪
    B.對甲、丁的行為應定盜竊罪
    C.甲、丁都應對5萬元承擔刑事責任
    D.甲對5萬元承擔刑事責任,丁只對3萬元承擔刑事責任
    (4)對于甲、乙盜竊和使用信用卡的行為,下列何種判斷是錯誤的?
    A.甲、乙構成盜竊罪的共同犯罪
    B.甲、乙構成信用卡詐騙罪的共同犯罪
    C.甲構成盜竊罪,乙構成信用卡詐騙罪
    D.甲構成盜竊罪,乙構成詐騙罪
    (5)對于丁的投案行為,下列何種判斷是正確的?
    A.丁雖然投案,但隱瞞了甲、乙致丙死亡的事實,因而不構成自首
    B.丁雖然隱瞞了甲、乙致丙死亡的事實,但交待了本人與甲共同犯罪的事實,因而構成自首
    C.丁構成自首且揭發(fā)甲與自己共同犯罪的行為成立立功
    D.丁構成坦白但揭發(fā)甲與自己共同犯罪的行為成立立功
    [破題要領]
    本案中甲、乙二人共謀“教訓”丙,甲只有傷害的故意,而乙卻暗藏殺心,根據部分犯罪共同說以及部分實行全部責任的原理,甲成立故意傷害(致人死亡)罪,乙成立故意殺人(既遂)罪,在故意傷害罪的范圍內成立共同犯罪。丁主觀上只有對丙實施盜竊的主觀故意,也沒有參與甲、乙傷害丙的犯罪過程當中,因此丁對丙的死亡不承擔刑事責任。(1)中ABC選項說法錯誤,D選項說法正確。(2)中ABC選項說法錯誤,D選項說法正確。
    甲在丙受傷死亡后從丙家的箱子里拿走人民幣5萬元的行為成立盜竊罪,不成立搶劫罪,因為甲是在殺人之后臨時起意拿走他人占有的財物(死者家中的財物仍然屬于他人占有)。而甲與丁均具有盜竊的共同故意,構成盜竊罪的共犯。另外,丁在其與甲實施共同盜竊中起次要作用,屬于從犯,應當按照其參與實施的共同盜竊5萬元承擔刑事責任(部分實行全部責任)。(3)中BC選項說法正確,AD選項說法錯誤。
    甲盜竊信用卡指使乙使用的行為,符合《刑法》第196條第3款盜竊信用卡并使用的情形,僅構成盜竊罪(間接正犯)。乙不知信用卡系盜竊,以為是甲撿拾而來,主觀上具有信用卡詐騙罪的故意,客觀上是使用盜竊的信用卡,屬于盜竊罪的客觀行為,根據抽象的事實認識錯誤,在信用卡詐騙罪的范圍內主客觀一致(客觀上的行為實際上是信用卡詐騙的行為,只不過法律擬制為盜竊,所以客觀行為可以評價為信用卡詐騙的行為;但主觀上不能評價為盜竊的故意,因為丁不知道是盜竊的信用卡),成立信用卡詐騙罪。(4)中ABD選項說法錯誤,C選項說法正確。
    丁到案后能如實供述自己和甲的共同犯罪事實,成立自首,但不成立立功。丁隱瞞了事后知道的甲、乙致丙死亡的事實屬于知情不舉,不影響自首的成立。(5)中B選項說法正確,ACD選項說法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