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關于2014年山西省中考科目說明:思想品德,是特地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2014年山西中考科目說明
思想品德
一、考試依據(jù)
2014年山西省初中畢業(yè)生思想品德學業(yè)考試命題,以本科目說明為依據(jù)。
本科目說明結合山西初中思品學科教學及課改實際,對教育部2011版《思想品德課程標準》進行解讀和細化。
二、考試宗旨
努力對初中階段學生所學思想品德課的水平進行全面、客觀、公正、科學的終結性考查。同時,要進一步發(fā)揮開卷考試的優(yōu)勢,努力體現(xiàn)思想品德學科在初中學生從自然人走向社會人過程中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并將培養(yǎng)合格公民作為該學科中考命題、平時教學和課改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
三、命題原則
其一,突出思品學科性質(zhì)和特點
其二,強調(diào)思考及理性思維的原則。
其三,探究開放、能力為本的原則。
其四, 注重實踐、學以致用的原則。
四、命題要求
第一,2014年山西思想品德科目中考命題,要嚴格執(zhí)行本科目說明的規(guī)定和要求。同時,繼續(xù)保持2013年山西初中思品中考命題思路和方向,深化改革,逐步完善。
第二,將“培養(yǎng)合格公民”作為2014年及其今后思品中考命題的重心,改變以往政治語境過于強勢的情形,同時將此轉化為公民應有的政治素養(yǎng)。
第三,繼續(xù)堅持能力立意,但與此同時要兼顧教育立意,凸顯學科的自身特點。
第四,處理好兩個關系:一是新課改理念與“雙基”(基礎知識、基本技能)之間的關系,即努力體現(xiàn)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并在強調(diào)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基礎上,積極促進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的改革;二是處理好能力立意與基礎知識之間的關系,糾正“開卷考試”、“強調(diào)能力”等理念和方式帶來的一些誤解。比如,“能力立意”不等于刻意回避對基礎知識和原理的考查。比如,要適當注意思品學科自身的學術性和系統(tǒng)性,特別是對基本概念、基本知識、基本原理等基礎知識的系統(tǒng)掌握和理解,科學把握能力與知識之間的關系。
第五,進一步貼近初中生的學習生活與社會現(xiàn)實,體現(xiàn)本學科的思想性、人文性、實踐性和綜合性,積極引導思想品德課程教學關注學生日常生活和社會生活,正面引導為主,正確看待現(xiàn)實,關心國內(nèi)國際大事,包括對山西本省大事的關注,適當增加鄉(xiāng)土性。
第六,加大研究性學習的滲透和體現(xiàn),特別是開放探究試題的比例,引導思想品德課教學積極開展德育實踐活動,重視與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的德育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
第七,要轉換應試考試的觀念,以學生發(fā)展為本,逐步加大改革力度,盡快在全省范圍內(nèi)真正形成素質(zhì)教育理念指導下有關中考命題的統(tǒng)一認識,并在穩(wěn)定大局的前提下,逐步摒棄應試傾向明顯的命題技巧和題型,力爭將思品中考的正態(tài)效應大化。
第八,要適當軟化思品學科傳統(tǒng)觀念中的嚴肅乃至呆板,從命題的立意到命題技巧
和風格,都要力求輕松活潑,圖文并茂,有一種自然清新的書卷氣,有一種激發(fā)思維的情趣,以初中生特有的要求和視角為中考命題的審美價值取向,有意識地避免枯燥的說教和宏大的政治語境,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真正實現(xiàn)思品學科滲透熏陶之教化功能。
五、考試內(nèi)容
(1)《思品課程標準》(2011版)總目標、分類目標以及課程理念所要求的教育方向和所應達到的學習水準,特別是其中的重要理念。
(2)《思品課程標準》(2011版)“內(nèi)容標準”中“成長中的我”“我與他人的關系”“我與集體、國家和社會的關系”等三大模塊的全部內(nèi)容。
(3)時事政治分為兩部分:有關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主要內(nèi)容和其它時政。
其中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內(nèi)容為直接考查,比例約為10%;其它時政為滲透考查,包括山西省的時政大事。其它時政具體要求為近一年來(2013年3月21日至2014年3月20日)的國內(nèi)外大事,2014年3月20日之后的國內(nèi)外大事,如果適合入題的,同樣可以以命題素材的形式出現(xiàn)。
六、考試形式
采用開卷筆答形式,考試時間70分鐘,全卷滿分75分。
七、試卷結構
全卷分兩大部分:第Ⅰ卷和第Ⅱ卷。其中第Ⅰ卷為選擇題,分值約50%左右;第Ⅱ卷為非選擇題,包括簡答題、分析說明題、實踐探究題(有研究性學習傾向)等三大類主觀題,分值約50%左右。
試卷結構具體內(nèi)容和要求
|
大題 |
題型 |
小題數(shù)量 |
分值 |
考查傾向 | |
第Ⅰ卷 客觀題 |
一 |
選擇題 |
12 |
每小題為 3分 |
共36分 |
雙基 |
第Ⅱ卷 主觀題 |
二 |
簡答題(填空、連線、辨析、改錯、簡答、評價等) |
3—4 |
共約 16分 |
共 39分
|
是什么 |
三 |
分析說明題(主要考查多種思維模式) |
1—2個題(包括連環(huán)問) |
共約 12分 |
為什么 | ||
四 |
實踐探究題(與研究性學習結合) |
1個題(3—4問,層層推進) |
共約 11分 |
怎么辦 | ||
合計 |
4 |
|
17—19 |
75分 |
|
(3)容易題、中等題、難題的比例大體設定為6:2:2
(4)試卷內(nèi)容比例、開放性試題比例及試卷總體難度列表說明如下:
試卷內(nèi)容比例 |
開放性試題比例 |
試卷難度 | ||
成長中的我 |
約20% |
約35 % |
約0.6—0.7 | |
我與他人的關系 |
約30% | |||
我與集體、國家和社會的關系 |
約40% | |||
時事政治 |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 |
約10% | ||
其它時政 |
滲透考查 |
八、有關題型的說明
2014年山西初中思品的中考題型和試卷結構,基本與2013年保持一致,仍然為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其中非選擇題仍舊為簡答題、分析說明題和實踐探究題,但需要強調(diào)的是:
其一,有關選擇題的說明。題型要求與規(guī)定和以往一樣,仍然為四選一,但命題方式將繼續(xù)保持2013年改革思路,特別是要努力改造選擇題的應試傾向,回歸該題型的本質(zhì)。
其二,要繼續(xù)刻意區(qū)分簡答題和分析說明題的區(qū)別:
一是從題型本質(zhì)來看,簡答題側重于“是什么”的問題,分析說明題側重于“為什么”的問題,這是二者區(qū)分的本質(zhì)。
二是從教學目的來看,簡答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教材基礎知識掌握的覆蓋面,引導日常教學對教材基本知識點的重視;分析說明題則主要考查學生分析問題的思維能力,訓練學生如何將一個問題闡述透徹的能力。
三是從答題特點來看,簡答題的篇幅短,簡明扼要,不要求思維的過程,著重看思維的結果;分析說明題則既要結論,更強調(diào)思維過程,通常要求深入闡述和嚴格論證。此外,實踐探究題則有側重于“怎么辦”的傾向,并與研究性學習有機結合。
其三,要繼續(xù)適當加大試題的思辨性,尤其要打破分析說明題中“并列思維”幾乎一統(tǒng)天下的局面,倡導培養(yǎng)更能反映九年級學生思維品質(zhì)的思維能力,包括因果思維、辯證思維、遞進思維等“立體”思維,形成五種大致以思維方式為核心的試題類型:并列式、因果式、辯證式、層進式和混合式(并列加其它格式)等五種。這些思維類型的試題主要在分析說明題和實踐探究題中體現(xiàn)。
其四,有關實踐探究題的說明。該題型有自覺向研究性學習進一步靠攏的傾向,這是山西初中思品中考一個不可忽視的動態(tài)。在組織復習過程中,首先要明確實踐探究題與研究性學習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其次要明確在“實踐探究題”這個說法中,“實踐”是對學生參與性的要求,即強調(diào)置身現(xiàn)實生活之中,學以致用,解決實際問題;“探究”則是對學習方式的要求。
因此,要深入探討實踐探究題在新課改形勢下的多種新要求,倡導“跨學科,大綜合”的新課改理念,尤其是文科內(nèi)部,要打破學科壁壘,用以思品課程為立足點的多學科知識,綜合解決實際問題,真正體現(xiàn)研究性學習的特點。試題類型大致有應用文類、主題會議類、社會調(diào)查類、宣傳板報類、標語口號和活動方案類等六種類型。其中,應用文類包括小評論(包括小論文)、倡議書、建議書、演講詞等;主題會議包括辯論會、主題班會等;社會調(diào)查主要為調(diào)查提綱的設計;活動方案類主要為活動方案的設計等。同時,要了解和掌握研究性學習常用的基本調(diào)查方式及步驟等
其五,在保持大局穩(wěn)定的前提下,要有意識地逐步形成“大體題型有,固定套路無” “平時教學以課標為準,中考復習以科目說明為準”的統(tǒng)一認識與理想格局,淡化題型約束,重視思維品質(zhì),逐步改變重題型甚于重內(nèi)容的應試傾向。因此,2013年的主觀題仍然為簡答題、分析說明題和實踐探究題等三大題型,這個大框架不變,但其中題型的表現(xiàn)形式將會越來越靈活,甚至會略微突破上述題型說明的規(guī)定,而且未必一味求新,只要符合實際,好的傳統(tǒng)題型同樣應該得到尊重。
其六,試題的編制要與初中生階段的閱讀能力和習慣相匹配,要有一定的情趣和情境;同時,要防止偏題和怪題的出現(xiàn),把握好命題的科學性和規(guī)范性。
總之,通過上述這些措施和努力,終試圖引導并形成這樣的局面:在平時教學和中考復習過程中,不要在題型研究和答題技巧等應試能力方面過多花費精力,而要在教學基本內(nèi)容的扎實掌握上多下功夫,真正給學生以知識和能力,以平時基礎扎實之“不變”,應考試方式靈活之“多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