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大家收集整理了《唐詩三百首《蘇武廟》》供大家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溫庭筠
蘇武魂銷漢使前,古祠高樹兩茫然。
云邊雁斷胡天月,隴上羊歸塞草煙。
回日樓臺非甲帳,去時冠劍是丁年。
茂陵不見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作品賞析】
蘇武是我國歷杰出的民族英雄,他被扣留匈奴期間,“渴飲雪,饑吞氈,牧羊北海邊”,十九年如一日,愛國摯情絲毫未減,表現(xiàn)出“富貴不能*,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的英雄氣概?!短K武廟》一詩是溫庭筠在憑吊蘇武廟時的臨風懷想之作,詠嘆了蘇武堅貞不屈的壯舉,贊頌了蘇武高尚的民族氣節(jié)和愛國情操。
這首詩借憑吊古跡而致慨,遙念先賢,啟迪后進,感情極為真摯。這首詩在寫作上的特色如下:
其一,在有關時、空描寫方面,詩篇深得縱橫捭闔、馳騁自如之妙。從時間角度講,第一句落筆突兀,波瀾驟起,極寫了蘇武生前見到漢使時的激動情景;第二句是寫其身后的寂寞;第三、四句是追述他在胡地牧羊時心靈和肉體所遭受的磨煉;第五句是寫歸漢后之所見 ;第六句是回憶其出使時的裝束和年齡;第七、八兩句是寫歸漢后的感嘆。時序上的跌宕轉換,既擴展了詩的境界,又使語言顯得輕捷活潑,毫無板滯之感。從空間的角度講,這首詩的第一句寫的是蘇武生前胡地最后表現(xiàn),第二句是寫蘇武廟的景致,第三、四句是寫蘇武留胡之北海(第三句寫空間的上方,顯出蘇武“心事浩茫連廣宇”的思國心情;第四句是寫空間的下方,顯示了蘇武所處環(huán)境的荒涼。)第五句寫朝廷樓臺,第七句把筆觸伸到茂陵,這樣,蘇武生前、身后活動空間場景的大幅度跳躍,就為表達詩的主題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從而使詩篇擴大了容量,具備了縱橫捭闔的悲壯氣勢。
其二,靈巧、活潑的用典,使詩歌更加情思永,耐人尋味。詩歌中活用歷史典故,可以增強詩的形象性和含蓄性,擴大詩的容量;也可以避直就曲,產(chǎn)生某種暗示的藝術效果。這首詩三、四句所用之典,俱見《漢書·李廣蘇建傳》,一則記載:“昭帝即位數(shù)年,匈奴與漢和親,漢求武等,匈奴詭言武死。后漢使復至匈奴,?;萁淌拐咧^單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言武等在某澤中?!绷硪粍t記載:“乃徙武北海無人處,使牧羝,羝乳乃得歸?!碑斈晏K武滯留塞外,目之所見,是“胡天月”,是“塞草煙”,是“云邊雁斷”,是“隴上羊歸”,既是其親眼目睹之景物,又是見之于史書的典故。這三、四句的用典在暗不在明,實寫與用典達到了難以區(qū)分的地步。“甲帳”、“丁年”等皆是用典。“封侯印”也見之于史書,說蘇武歸國后,拜為典屬國,至宣帝時始賜爵關內侯。運用典故,令人毫無生硬堆砌、偏僻艱澀之感,從而收到了形象、含蓄、曲盡其妙的藝術效果。
其三,靈巧的對仗,增加了詩歌的繪畫美。這首詩中間兩聯(lián)對仗不僅工整 ,而且靈巧奇絕 。三、四兩句,主要從空間角度描寫蘇武留胡時環(huán)境的艱難;五、 六兩句主要從時間的角度突出其留胡時間的漫長。兩聯(lián)有機配合,便從時、空觀方面突現(xiàn)了蘇武不可動搖、固若磐石的愛國之志。其中“甲帳”、“丁年”的對仗更見功力,看似信手拈來,而實有巧奪天工之妙。
溫庭筠
蘇武魂銷漢使前,古祠高樹兩茫然。
云邊雁斷胡天月,隴上羊歸塞草煙。
回日樓臺非甲帳,去時冠劍是丁年。
茂陵不見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作品賞析】
蘇武是我國歷杰出的民族英雄,他被扣留匈奴期間,“渴飲雪,饑吞氈,牧羊北海邊”,十九年如一日,愛國摯情絲毫未減,表現(xiàn)出“富貴不能*,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的英雄氣概?!短K武廟》一詩是溫庭筠在憑吊蘇武廟時的臨風懷想之作,詠嘆了蘇武堅貞不屈的壯舉,贊頌了蘇武高尚的民族氣節(jié)和愛國情操。
這首詩借憑吊古跡而致慨,遙念先賢,啟迪后進,感情極為真摯。這首詩在寫作上的特色如下:
其一,在有關時、空描寫方面,詩篇深得縱橫捭闔、馳騁自如之妙。從時間角度講,第一句落筆突兀,波瀾驟起,極寫了蘇武生前見到漢使時的激動情景;第二句是寫其身后的寂寞;第三、四句是追述他在胡地牧羊時心靈和肉體所遭受的磨煉;第五句是寫歸漢后之所見 ;第六句是回憶其出使時的裝束和年齡;第七、八兩句是寫歸漢后的感嘆。時序上的跌宕轉換,既擴展了詩的境界,又使語言顯得輕捷活潑,毫無板滯之感。從空間的角度講,這首詩的第一句寫的是蘇武生前胡地最后表現(xiàn),第二句是寫蘇武廟的景致,第三、四句是寫蘇武留胡之北海(第三句寫空間的上方,顯出蘇武“心事浩茫連廣宇”的思國心情;第四句是寫空間的下方,顯示了蘇武所處環(huán)境的荒涼。)第五句寫朝廷樓臺,第七句把筆觸伸到茂陵,這樣,蘇武生前、身后活動空間場景的大幅度跳躍,就為表達詩的主題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從而使詩篇擴大了容量,具備了縱橫捭闔的悲壯氣勢。
其二,靈巧、活潑的用典,使詩歌更加情思永,耐人尋味。詩歌中活用歷史典故,可以增強詩的形象性和含蓄性,擴大詩的容量;也可以避直就曲,產(chǎn)生某種暗示的藝術效果。這首詩三、四句所用之典,俱見《漢書·李廣蘇建傳》,一則記載:“昭帝即位數(shù)年,匈奴與漢和親,漢求武等,匈奴詭言武死。后漢使復至匈奴,?;萁淌拐咧^單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言武等在某澤中?!绷硪粍t記載:“乃徙武北海無人處,使牧羝,羝乳乃得歸?!碑斈晏K武滯留塞外,目之所見,是“胡天月”,是“塞草煙”,是“云邊雁斷”,是“隴上羊歸”,既是其親眼目睹之景物,又是見之于史書的典故。這三、四句的用典在暗不在明,實寫與用典達到了難以區(qū)分的地步。“甲帳”、“丁年”等皆是用典。“封侯印”也見之于史書,說蘇武歸國后,拜為典屬國,至宣帝時始賜爵關內侯。運用典故,令人毫無生硬堆砌、偏僻艱澀之感,從而收到了形象、含蓄、曲盡其妙的藝術效果。
其三,靈巧的對仗,增加了詩歌的繪畫美。這首詩中間兩聯(lián)對仗不僅工整 ,而且靈巧奇絕 。三、四兩句,主要從空間角度描寫蘇武留胡時環(huán)境的艱難;五、 六兩句主要從時間的角度突出其留胡時間的漫長。兩聯(lián)有機配合,便從時、空觀方面突現(xiàn)了蘇武不可動搖、固若磐石的愛國之志。其中“甲帳”、“丁年”的對仗更見功力,看似信手拈來,而實有巧奪天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