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優(yōu)秀教育日記:用自己的思考讀書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更多日記資源請搜索日記頻道與你分享!
一、求知欲
作者:河石子
一說求知欲這個東西,感覺本身就有點裝那什么,而我覺得求知欲本身也是我所想要的那種積極生活的一部分。也許通過激發(fā)自己的求知欲也就可以激發(fā)出自己的生活激情吧。
人的一種內(nèi)在的精神需要──認知的需要。人在生活、學習和工作中面臨問題或任務,感到自己缺乏相應的知識時,就產(chǎn)生了探究新知識或擴大、加深已有知識的認識傾向;這種情境多次反復,認識傾向就逐漸轉(zhuǎn)化為個體內(nèi)在的強烈的認知欲求,這就是求知欲。——Via 互動百科
人在生活中感到自己缺乏相應的知識,就產(chǎn)生了探究新知識的認識傾向。這一點對以前的我來說是很明顯的。
那時候上高中,受到落后的西部教育模式以及本身的條件所限制,每周只有半天休息時間,其它時間都在“學習”。那時候沒有網(wǎng)絡,手機上網(wǎng)在我們那兒也還不是很流行,準確的說一個班里有兩三部手機就不錯了,所以那時候看報紙就成了我們了解外界的途徑。
我很清楚的記得那時的求知欲是很強烈的,在報紙上看到什么不懂的新詞匯縮寫比如“IPO”、“熱錢”之類的。我總是用小本子記下來,利用每周末半天的時間去網(wǎng)吧上上網(wǎng),然后逐一查找,逐一的記下來。那時候恨不得把所有接觸到的新東西都塞進自己腦子里。
然而自從上了大學之后卻恰恰相反,學習的環(huán)境好了,但學習的欲望缺沒有那么強烈了。但是“下載強迫癥”卻是一只在增長:電腦里現(xiàn)在了各種學習資料,下載的時候告誡自己一定要學,可事實上有些東西已經(jīng)在硬盤里躺了4年了,要是現(xiàn)實中的東西估計已經(jīng)長霉起灰了吧。
離開大學的時候一狠心把除了照片、重要文檔以外的學習資料全刪除了,到現(xiàn)在硬盤又快滿了。一番看才返現(xiàn)自己又下載了不少英文原版的電子書,但是認真看完過的就只有一本。
很久以前就再給自己說,買本Kindle吧,買了Kindle你就會認真看書了。其實現(xiàn)在才發(fā)現(xiàn)看書的欲望不是你用什么工具,而是你內(nèi)心對新知的渴望。可惜我似乎正在慢慢失去那種渴望。
二、閑來亂翻書
作者:秋葉
對我而言,過了30歲后,閱讀的意義有兩點,第一可以讓自己不致于狂妄自大,第二是可以讓自己不致于無所畏懼。
不管是什么領域,只要你閱讀下去,就能看到真正聰明的腦袋,你自己那點小得意小得瑟,在熟悉的朋友或親朋面前炫耀一下就好,但是真要以為自己是天才,那是純粹的沒有自知之明,所以網(wǎng)上有人說我謙卑,不是我謙卑,是世界太大,我本微塵。
不管是什么知識,只要你深入下去,就能看到難以言明的大美,這種美讓你驚嘆窒息,更感覺整個人類和人類歷史在世界面前,更應該懷有謙卑的心態(tài),不致于犯下這樣的悲劇,人往往不是因為太弱小,而是往往忽視了上帝的存在。
所以讀什么書不重要,做什么學問也不重要,我近年來讀書很散,也不做學問,就是興之所至,隨便讀過,寫得好的,抄些警句,寫得俗的,一笑而過。
這是我今天拍的最近買的一批書,有《烏合之眾》,《娛樂至死》,有費孝通的,有季羨林的,也有北島顧城的,當然還有小布什的。
閑來亂翻書
社會歷史哲學的書,我讀,文學詩歌散文的書,我讀,繪畫書法藝術(shù)的書,我讀,科學自然技術(shù)的書,我也讀,恰恰是一些經(jīng)商寶典,職場密碼,心靈雞湯的書,我讀得少。
一個人內(nèi)心的修煉,要和真正聰明的腦袋對話。什么是真正聰明的腦袋?假如這個腦袋留下的文字能經(jīng)得起時間的考驗,經(jīng)得起口碑的驗證,我就覺得他寫的書,就可以讀出很多名堂。
這么想起來,我前30年的閱讀更功利一些,但是那個時間段,那個經(jīng)濟收入,決定我當時的眼界,更多是看能提高自己賺錢能力的書,但人的心靈之田,銅臭多了,一定會堵。
有空看看閑書,一個可以分享的秘密就是,真正的好書,印數(shù)不但不多,而且價格也不貴,折扣還大,錯過這些聰明的腦袋,才是人生中的遺憾。
一個國家的文化,其實就看讀書的人都在讀什么書。
三、用自己的思考讀書
作者:古侯子
叔本華關于讀書的論斷
叔本華《讀書與書籍》一文寫道:讀書時,作者在代我們思想,我們不過在追循著他的思緒,好像一個習字的學生在依著先生的筆跡描劃。我們自己的思維在讀書時大部分停止了,因此會有輕松的感 覺。但就在讀書的時候,我們的頭腦實際上成了他人思緒馳騁的運動場了。所以讀書甚多,或幾乎整天在讀書的人,雖然可以借此寬松腦筋,卻漸漸失去自行思想的能力,就像時常騎馬的人漸漸失去步行的能力一樣。
他也說:“記錄在紙上的思想,不過是像在沙上行走者的足跡而已,我們也許能看到他所走過的路徑;如果我們想要知道他在路上看見些什么,則必須用我們的眼睛”。
我同意他這里關于讀書和讀書方法的論斷,我們要用我們自己的眼睛觀賞風景,我們要用我們自己的思考讀書。
三類不能讀的書
第一類是那種看似高深的書,講高深的哲學、道理進而忽悠人勵志。這樣的書看似有深度,可以裝點自己的門面,然人們喜歡的并不是那種哲學道理獲取的過程,想讀的只是一個看起來很有道理、似乎很有說服力的結(jié)論。這類書是看的,不是讀的。
第二類是直接、實際的書,是那種教你如何去做一件事情的行動指南和方法論,告訴一步一步的如何去做,你只要跟著做就好了。這類書是用的,不是讀的。
第三類書籍,結(jié)合前兩者之長,其形式為:講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總結(jié)一個很有道理的結(jié)論,告訴一套如何去做的方法步驟。這類書是賞的,不是讀的。
這三類書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不需要你去思考。讀這幾類書,按照這樣的方式讀書,讀不如不讀。若你讀書只是用來靜心,倒不妨大讀特讀。
用自己的思考讀書
用自己的思考選書,少讀或者不讀解讀類的書,多讀一些原著。別人嚼過的飯,即使有些營養(yǎng),也沒什么味道,除非你覺得自己還是個baby。
用自己的方式讀書,別人標注的重點只是參考,要根據(jù)自己的需要,尋找書中屬于你的重點。別人的結(jié)論也僅僅是別人的結(jié)論,你需要的是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結(jié)論。根據(jù)你的選擇,不妨讀一讀書中描述的細節(jié),從細節(jié)中挖掘其有意義的地方,總結(jié)出自己的結(jié)論。
用自己的思考讀書,跟著書中論述的過程思考一遍,再努力的找出其論述的精妙之處和欠缺之處,用自己的方式去論述一番。找出書中三處經(jīng)典,找出書中三處糟粕。這樣讀書也許很辛苦,但收獲。
也還要用自己的方式記點讀書筆記,寫點讀書感悟,用自己的話去描述書的精髓。寫作,是的思考。
不要讓別人的思考替代你的思考,不要讓自己的頭腦成為別人的運動場,不要讓別人成為自己,更不要讓自己成為別人。
慢下來讀一點書
速度中國,似乎也是速讀中國。大多數(shù)人都在追求速度的時候,有多少人能慢下來、沉下心來認真的讀一本書、深入的理解一篇文章?
一、求知欲
作者:河石子
一說求知欲這個東西,感覺本身就有點裝那什么,而我覺得求知欲本身也是我所想要的那種積極生活的一部分。也許通過激發(fā)自己的求知欲也就可以激發(fā)出自己的生活激情吧。
人的一種內(nèi)在的精神需要──認知的需要。人在生活、學習和工作中面臨問題或任務,感到自己缺乏相應的知識時,就產(chǎn)生了探究新知識或擴大、加深已有知識的認識傾向;這種情境多次反復,認識傾向就逐漸轉(zhuǎn)化為個體內(nèi)在的強烈的認知欲求,這就是求知欲。——Via 互動百科
人在生活中感到自己缺乏相應的知識,就產(chǎn)生了探究新知識的認識傾向。這一點對以前的我來說是很明顯的。
那時候上高中,受到落后的西部教育模式以及本身的條件所限制,每周只有半天休息時間,其它時間都在“學習”。那時候沒有網(wǎng)絡,手機上網(wǎng)在我們那兒也還不是很流行,準確的說一個班里有兩三部手機就不錯了,所以那時候看報紙就成了我們了解外界的途徑。
我很清楚的記得那時的求知欲是很強烈的,在報紙上看到什么不懂的新詞匯縮寫比如“IPO”、“熱錢”之類的。我總是用小本子記下來,利用每周末半天的時間去網(wǎng)吧上上網(wǎng),然后逐一查找,逐一的記下來。那時候恨不得把所有接觸到的新東西都塞進自己腦子里。
然而自從上了大學之后卻恰恰相反,學習的環(huán)境好了,但學習的欲望缺沒有那么強烈了。但是“下載強迫癥”卻是一只在增長:電腦里現(xiàn)在了各種學習資料,下載的時候告誡自己一定要學,可事實上有些東西已經(jīng)在硬盤里躺了4年了,要是現(xiàn)實中的東西估計已經(jīng)長霉起灰了吧。
離開大學的時候一狠心把除了照片、重要文檔以外的學習資料全刪除了,到現(xiàn)在硬盤又快滿了。一番看才返現(xiàn)自己又下載了不少英文原版的電子書,但是認真看完過的就只有一本。
很久以前就再給自己說,買本Kindle吧,買了Kindle你就會認真看書了。其實現(xiàn)在才發(fā)現(xiàn)看書的欲望不是你用什么工具,而是你內(nèi)心對新知的渴望。可惜我似乎正在慢慢失去那種渴望。
二、閑來亂翻書
作者:秋葉
對我而言,過了30歲后,閱讀的意義有兩點,第一可以讓自己不致于狂妄自大,第二是可以讓自己不致于無所畏懼。
不管是什么領域,只要你閱讀下去,就能看到真正聰明的腦袋,你自己那點小得意小得瑟,在熟悉的朋友或親朋面前炫耀一下就好,但是真要以為自己是天才,那是純粹的沒有自知之明,所以網(wǎng)上有人說我謙卑,不是我謙卑,是世界太大,我本微塵。
不管是什么知識,只要你深入下去,就能看到難以言明的大美,這種美讓你驚嘆窒息,更感覺整個人類和人類歷史在世界面前,更應該懷有謙卑的心態(tài),不致于犯下這樣的悲劇,人往往不是因為太弱小,而是往往忽視了上帝的存在。
所以讀什么書不重要,做什么學問也不重要,我近年來讀書很散,也不做學問,就是興之所至,隨便讀過,寫得好的,抄些警句,寫得俗的,一笑而過。
這是我今天拍的最近買的一批書,有《烏合之眾》,《娛樂至死》,有費孝通的,有季羨林的,也有北島顧城的,當然還有小布什的。
閑來亂翻書
社會歷史哲學的書,我讀,文學詩歌散文的書,我讀,繪畫書法藝術(shù)的書,我讀,科學自然技術(shù)的書,我也讀,恰恰是一些經(jīng)商寶典,職場密碼,心靈雞湯的書,我讀得少。
一個人內(nèi)心的修煉,要和真正聰明的腦袋對話。什么是真正聰明的腦袋?假如這個腦袋留下的文字能經(jīng)得起時間的考驗,經(jīng)得起口碑的驗證,我就覺得他寫的書,就可以讀出很多名堂。
這么想起來,我前30年的閱讀更功利一些,但是那個時間段,那個經(jīng)濟收入,決定我當時的眼界,更多是看能提高自己賺錢能力的書,但人的心靈之田,銅臭多了,一定會堵。
有空看看閑書,一個可以分享的秘密就是,真正的好書,印數(shù)不但不多,而且價格也不貴,折扣還大,錯過這些聰明的腦袋,才是人生中的遺憾。
一個國家的文化,其實就看讀書的人都在讀什么書。
三、用自己的思考讀書
作者:古侯子
叔本華關于讀書的論斷
叔本華《讀書與書籍》一文寫道:讀書時,作者在代我們思想,我們不過在追循著他的思緒,好像一個習字的學生在依著先生的筆跡描劃。我們自己的思維在讀書時大部分停止了,因此會有輕松的感 覺。但就在讀書的時候,我們的頭腦實際上成了他人思緒馳騁的運動場了。所以讀書甚多,或幾乎整天在讀書的人,雖然可以借此寬松腦筋,卻漸漸失去自行思想的能力,就像時常騎馬的人漸漸失去步行的能力一樣。
他也說:“記錄在紙上的思想,不過是像在沙上行走者的足跡而已,我們也許能看到他所走過的路徑;如果我們想要知道他在路上看見些什么,則必須用我們的眼睛”。
我同意他這里關于讀書和讀書方法的論斷,我們要用我們自己的眼睛觀賞風景,我們要用我們自己的思考讀書。
三類不能讀的書
第一類是那種看似高深的書,講高深的哲學、道理進而忽悠人勵志。這樣的書看似有深度,可以裝點自己的門面,然人們喜歡的并不是那種哲學道理獲取的過程,想讀的只是一個看起來很有道理、似乎很有說服力的結(jié)論。這類書是看的,不是讀的。
第二類是直接、實際的書,是那種教你如何去做一件事情的行動指南和方法論,告訴一步一步的如何去做,你只要跟著做就好了。這類書是用的,不是讀的。
第三類書籍,結(jié)合前兩者之長,其形式為:講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總結(jié)一個很有道理的結(jié)論,告訴一套如何去做的方法步驟。這類書是賞的,不是讀的。
這三類書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不需要你去思考。讀這幾類書,按照這樣的方式讀書,讀不如不讀。若你讀書只是用來靜心,倒不妨大讀特讀。
用自己的思考讀書
用自己的思考選書,少讀或者不讀解讀類的書,多讀一些原著。別人嚼過的飯,即使有些營養(yǎng),也沒什么味道,除非你覺得自己還是個baby。
用自己的方式讀書,別人標注的重點只是參考,要根據(jù)自己的需要,尋找書中屬于你的重點。別人的結(jié)論也僅僅是別人的結(jié)論,你需要的是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結(jié)論。根據(jù)你的選擇,不妨讀一讀書中描述的細節(jié),從細節(jié)中挖掘其有意義的地方,總結(jié)出自己的結(jié)論。
用自己的思考讀書,跟著書中論述的過程思考一遍,再努力的找出其論述的精妙之處和欠缺之處,用自己的方式去論述一番。找出書中三處經(jīng)典,找出書中三處糟粕。這樣讀書也許很辛苦,但收獲。
也還要用自己的方式記點讀書筆記,寫點讀書感悟,用自己的話去描述書的精髓。寫作,是的思考。
不要讓別人的思考替代你的思考,不要讓自己的頭腦成為別人的運動場,不要讓別人成為自己,更不要讓自己成為別人。
慢下來讀一點書
速度中國,似乎也是速讀中國。大多數(shù)人都在追求速度的時候,有多少人能慢下來、沉下心來認真的讀一本書、深入的理解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