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大家整理的初一年級歷史下冊期末考試題答案2014的文章,供大家學習參考!更多最新信息請點擊初一考試網
一、1.A 2.C 3.D 4.B 5.B 6.D 7.C 8.B 9.A 10.B
二、11.(1)劉邦 (2)隔岸觀火 (3)司馬遷 (4)東山再起
三、12.①“醫(yī)圣”張仲景、東漢。②“書圣”王羲之、東晉。
13.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
14.書法:王羲之《蘭亭序》;繪畫:顧愷之《女史箴圖》、《洛神賦圖》;雕刻:云岡石窟和龍門石窟。
四、15.三顧茅廬、投筆從戎、風聲鶴唳、草木皆兵、鞠躬盡瘁、望梅止渴等。
16.(1)西漢。
(2)絲綢之路、從長安通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qū),運往西亞,再轉運到歐洲。
(3)大秦,絲國。
17.(1)赤壁之戰(zhàn),208年,是我國軍事一次的以少勝多的戰(zhàn)役,導致了三國鼎立格局的形成。
(2)曹操打敗了袁紹和幾個軍閥,基本完成了北方的統(tǒng)一,他企圖乘勝出擊,消滅南方的孫權和劉備,統(tǒng)一全中國。不料,在赤壁大戰(zhàn)中失敗。失敗的原因有:①人不和。曹軍南下,擾亂了南方人民的安定生活。②地不利。曹軍屢次中計,銳氣大減。曹軍遠道而來,不習水戰(zhàn),戰(zhàn)斗力不強。③天不時。隆冬時節(jié),赤壁戰(zhàn)場東南風甚緊,為孫劉聯(lián)軍采用火攻提供了良好的戰(zhàn)機。
(3)從位置上看,赤壁戰(zhàn)場距海近;從地形上看,赤壁戰(zhàn)場地勢低平,使冬季風受阻,與此同時,太平洋上的暖濕氣流卻乘虛而入,因此在幾日寒冷的天氣過后馬上出現反常的溫暖天氣,于是就有東南風的出現。
18.①“和親”的目的相同,即都是通過“和親”政策換取漢匈兩族之間的和平友好關系;但前者是被迫行為,后者是主動行為。②漢初社會經濟凋敝,國力不強,無法在軍事上與匈奴抗衡。漢元帝時,匈奴分裂為南北兩部,南匈奴歸附漢朝,愿與漢和親。
19.取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里變金木土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20.要求:語言生動、條理清晰、敘事完整。(略)
21.同學們可以體會張騫在當時的交通條件下,以堅韌不拔的毅力西行,非等閑之輩所能為之,我們應學習他不畏艱難、不辱使命的精神。(請同學們自由發(fā)揮略)
五、22.①黃河上游水流湍急。黃河流域作為封建統(tǒng)治的中心區(qū)域,地表資源遭到過度開發(fā),水土流失嚴重,河水中泥沙含量過高,下游河寬水緩,泥沙淤積,阻塞河道后,必然出現改道。長江流域大規(guī)模的開發(fā)較晚,江南地區(qū)的開發(fā)是東晉南朝以后的事情,所以,地表植被的自然生態(tài)保存較好。再加上沿線的湖泊和眾多的支流,都可以調節(jié)干流流量和流速。這就是為什么長江沒有出現改道的歷史原因。
②大禹用疏導的方法治理黃河。西漢武帝、東漢明帝都進行大規(guī)模的黃河治理工程。
③答案不惟一,請老師酌情采意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