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學(xué)習(xí)方法其實(shí)很簡單,但是這個(gè)方法要一直保持下去,才能在最終考試時(shí)看到成效,如果對某一科目感興趣或者有天賦異稟,那么學(xué)習(xí)成績會有明顯提高,若是學(xué)習(xí)動力比較足或是受到了一些積極的影響或刺激,分?jǐn)?shù)也會大幅度上漲。高三頻道為你準(zhǔn)備了《高三下冊語文必修二知識點(diǎn)》,希望助你一臂之力!
1.高三下冊語文必修二知識點(diǎn)
〔1〕潯陽江:即流經(jīng)潯陽境內(nèi)的長江。索索:形容楓樹、蘆荻被秋風(fēng)吹動的聲音。
〔2〕回?zé)簦阂茻?。重:再?BR> 〔3〕轉(zhuǎn)軸拔弦:將琵琶上纏繞絲弦的軸,擰動以調(diào)音定調(diào)。
〔4〕掩抑:掩蔽,遏抑。思:讀去聲。
〔5〕攏:左手手指按弦向里(琵琶的中部)推。抹:向左拔弦,也稱為“彈”。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六幺:大曲名,又叫《樂世》、《綠腰》、《錄要》,為歌舞曲。
〔6〕大弦:指最粗的弦。小弦:指最細(xì)的弦。嘈嘈:沉重舒長。切切:細(xì)促輕幽。
〔7〕間關(guān):鶯語流滑叫“間關(guān)”。幽咽:遏塞不暢狀。冰下難,泉流冰下阻塞難通,形容樂聲由流暢變?yōu)槔錆?BR> 〔8〕迸:濺射。
〔9〕曲終:樂曲結(jié)束。拔:奏彈弦樂時(shí)所用的拔子。當(dāng)心畫:用拔子在琵琶的中部劃過四弦,是一曲結(jié)束時(shí)經(jīng)常用到的右手手法。
〔10〕舫:船。
〔11〕斂容:嚴(yán)肅矜持而有禮貌的態(tài)度。
〔12〕蝦蟆陵:在長安城東南,曲江附近,是當(dāng)時(shí)有名的游樂地區(qū)。
〔13〕教坊:唐代官辦管領(lǐng)音樂雜技、教練歌舞的機(jī)關(guān)。
〔14〕秋娘:唐時(shí)歌舞XX常用的名字。五陵:在長安城外,漢代王個(gè)皇帝的陵墓。纏頭:用錦帛之類的財(cái)物送給歌舞XX。
〔15〕綃:精細(xì)輕美的絲織品。
〔16〕鈿頭銀篦:鑲嵌著花鈿的發(fā)篦(櫛發(fā)具)。擊節(jié):打拍子。
〔17〕顏色故:容貌衰老。
〔18〕浮梁:古縣名,唐屬饒州。在今江西省景德鎮(zhèn)市。
〔19〕來去:走了以后。
〔20〕夢啼妝淚:夢中啼哭,勻過脂粉的臉上帶著淚痕。闌干:形容流淚。
〔21〕重(讀平聲):重新,重又之意。唧唧:嘆聲。
〔22〕嘔(音歐)啞(音呀)嘲(音招)哳(音扎):形容聲音噪雜。
〔23〕琵琶語,琵琶聲,琵琶所彈奏的樂曲。
〔24〕卻坐:退回到原處。促弦:把弦擰得更緊。
〔25〕向前聲:剛才奏過的單調(diào)。
〔26〕青衫:唐朝八品、九口文官的服色。
2.高三下冊語文必修二知識點(diǎn)
【一詞多義】
為
為仲卿母所遣(介詞,讀wéi被)
十七為君婦(動詞,讀wéi,做,作為,成為)
為詩云爾(動詞,讀wéi,作,寫)
非為織作遲(動詞,讀wéi,是;或作“因?yàn)椤薄坝捎凇敝v時(shí),介詞,讀wèi)
阿母為汝求(介詞,讀wèi,替,給)
始爾未為久(動詞,讀wéi,算,算作)
慎勿為婦死(連詞,讀wèi,為了)
遂
言既遂矣(動詞,順心,滿足)
何往而不遂(動詞,通,達(dá))
功遂身退(動詞,成功)
市罷,遂不得履(副詞,終究)
遂逐秦師(連詞,于是)
靡
靡室勞矣(動詞,讀mǐ,無,沒有)
所向披靡(動詞,讀mǐ,倒下)
徒靡彈藥(動詞,讀mí,浪費(fèi))
固
固前圣之所厚(副詞,本來,原來)
藺相如固止之(副詞,堅(jiān)決)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xiǎn)(動詞,鞏固)
汝心之固,固不可徹(形容詞,頑固)
今夫顓臾,固而近于費(fèi)(形容詞,堅(jiān)固)
伏
伏清白以死直兮(動詞,保持,守)
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名詞,埋伏)
降龍伏虎(動詞,使……屈服)
伏為其人(動詞,佩服)
施
徒留無所施(動詞,用)
留待作遺施(動詞,施與)
會
會不相從許(副詞,當(dāng),決)
于今無會因(動詞,相會,聚會)
作
何不作衣裳(動詞,制作,制造)
晝夜勤作息(動詞,勞作)
留待作遺施(動詞,作為)
君當(dāng)作磐石(動詞,做,成為)
故作不良計(jì)(動詞,做出)
謝
多謝后世人(動詞,告訴)
謝家來貴門(動詞,辭別)
阿母謝媒人(動詞,謝絕,拒絕)
適
始適還家門(動詞,出嫁)
處分適兄意(動詞,適合,依照)
適得府君書(副詞,剛才)
適彼樂土(動詞,往,到)
當(dāng)
對酒當(dāng)歌(介詞,對著)
募有能捕之者,當(dāng)租其人(動詞,兩者相抵)
一夫當(dāng)關(guān),萬夫莫開(動詞,把守)
北邀當(dāng)國者相見(動詞,主持,執(zhí)掌)
當(dāng)是時(shí)也(介詞,方,值)
微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連詞,如果沒有,如果不是)
則名微而眾寡(形容詞,貧賤,地位不高)
微聞有鼠作作索索(副詞,暗暗地)
見其發(fā)矢十中XX,但微頷之(副詞,稍微,略微)
說
秦伯說,與鄭人盟(形容詞,喜悅,高興)
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動詞,陳述)
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fēng)者得焉(名詞,雜說,一種文體)
鄙
越國以鄙遠(yuǎn),君知其難也(動詞,以……為邊邑)
顧不如蜀鄙之僧哉(名詞,邊邑,邊遠(yuǎn)地區(qū))
肉食者鄙,未能遠(yuǎn)謀(形容詞,鄙陋,庸俗)
使
使使以聞大王(動詞,派遣;名詞,使者)
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動詞,命令,指派)
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動詞,主使)
見
見陵之恥(介詞,被)
圖窮而匕首見(動詞,顯露)
秦王必喜而善見臣(動詞,接見)
誠
誠能得樊將軍首(副詞,果真,如果)
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副詞,實(shí)在)
顧
顧計(jì)不知所出(副詞,不過,只是)
顧笑武陽(動詞,回頭看)
三歲貫女,莫我肯顧(動詞,照顧,顧及)
將軍宜枉駕顧之(動詞,拜訪)
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連詞,反而)
兵
不及召下兵(名詞,士兵)
秦兵旦暮渡易水(名詞,軍隊(duì))
無歲不愛兵(動詞,侵略)
不得持尺兵(名詞,武器)
窮
以窮困來歸丹(名詞,困厄,走投無路)
復(fù)前行,欲窮其林(動詞,尋求盡頭)
圖窮而匕首見(動詞,窮盡)
舉
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動詞,舉起)
度
內(nèi)立法度,務(wù)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規(guī)章制度)
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duó,計(jì)算)
萬里赴戎機(jī),關(guān)山度若飛(越過)
遺
秦?zé)o亡矢遺鏃之費(fèi)(丟失,去)
蒙故業(yè),因遺策(遺留下來的)
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wèi,給予)
亡
秦?zé)o亡矢遺鏃之費(fèi)(動詞,丟失,丟掉)
追亡逐北(作名詞,逃亡的軍隊(duì))
吞二周而亡諸侯(動詞,滅亡)
河曲智叟無以應(yīng)(wú,無,沒有)
置
項(xiàng)王則受璧,置之坐上(安放,放置)
沛公則置車騎,脫身獨(dú)騎(放棄)
內(nèi)外多置小門,墻往往而是(設(shè)置)
幸
不幸*死矣(幸運(yùn))
故幸來告良(幸虧)
幸天下有變,而欲有大功(希望)
婦女無所幸(寵幸)
辭
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推辭)
停數(shù)日,辭去(告別)
不辭勞苦(推托)
陳
諸郎中持兵,皆陳殿下(陳列,引申義)
恐懼不敢自陳(陳述,引申義)
私
丹不忍以一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自己的,私人的,本義)
乃遂私見樊於期(私自,引申義)
若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好像)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假如)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
乘
公與之乘,戰(zhàn)于長勺(乘車)
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fù)奚疑(順應(yīng))
以區(qū)區(qū)之地,致萬乘之勢(量詞,古代一車四馬為一乘)
信
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誠懇,不欺騙)
今以蔣氏觀之,猶信(確信,真實(shí))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誠信)
今行而無信,則秦未可親也(信物,憑據(jù))
自可斷來信,徐徐更謂之(使者,托信之人)
低眉信手續(xù)續(xù)彈(隨意)
坐
秦王坐章臺見相如(古人盤膝而坐)
王曰:“何坐?”曰:“坐盜?!?犯……罪)
律謂武曰:“副有罪,當(dāng)想坐?!?株連受罰)
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因?yàn)?,由?
坐收漁利(形容不費(fèi)力氣)
勝
沛公不勝杯杓,不能辭(力能擔(dān)當(dāng),經(jīng)得起)
刑人如恐不勝(盡,完)
秦王竟酒,終不能加勝于趙(勝過,占上風(fēng))
是故百戰(zhàn)百勝,非善之善者也(勝利,戰(zhàn)勝)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優(yōu)美,好)
十旬休假,勝友如云(有才智的,高明的)
內(nèi)
少間,簾內(nèi)擲一紙出(里,內(nèi)部)
外結(jié)好孫權(quán),內(nèi)修正理(對內(nèi))
內(nèi)懷猶豫之計(jì)(內(nèi)心,心里)
取
終老不復(fù)取(通“娶”)
還必相迎娶(與“迎”同義,迎接)
【古今異義】
共事二三年
古義:一起過日子
今義:在一起工作
何乃太區(qū)區(qū)
古義:愚拙
今義:形容數(shù)量少,人或事不重要
可憐體無比
古義:可愛
今義:同情、憐憫
汝豈得自由
古義:自作主張
今義:不受約束、不受限制
勿復(fù)重紛紜
古義:麻煩
今義:多而雜亂
本自無教訓(xùn)
古義:教養(yǎng)
今義:從失敗中取得認(rèn)識
處分適兄意
古義:處理
今義:對犯罪或犯錯(cuò)誤的人按情節(jié)輕重作出處罰決定
千萬不復(fù)全
古義:無論如何
今義:再三叮囑
同心而離居
古義指感情深厚
今義:齊心
奄奄黃昏后
古義:暗沉沉的
今義:氣息將絕
葉葉相交通
古義:交錯(cuò)相通
今義:僅指運(yùn)輸事業(yè)
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古義:出使的人
今義:出門所帶的包裹、箱子等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義:那人
今義:妻子
敢以煩執(zhí)事
古義:辦事的官吏
今義:掌管某項(xiàng)事情或工作的人
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
古義:意外的變故
今義:副詞,很
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
古義:兒女親家,女方之父為婚,男方之父為姻
今義:因結(jié)婚而產(chǎn)生的夫妻關(guān)系
所以遣將守關(guān)者
古義:……的原因
今義:表示因果關(guān)系的連詞
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
古義:不得志,走投無路
今義:物質(zhì)上不富有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古義:魚和肉
今義:魚身上的肉
【古今通假】
匪來貿(mào)絲(通“非”,不是)
于嗟鳩兮(通“吁”,唉)
夫晉,何厭之有(通“饜”,滿足)
圖窮而匕首見(通“現(xiàn)”,顯露)
秦王還柱而走(通“環(huán)”,繞)
具告以事(通“俱”,全部)
距關(guān),毋內(nèi)諸侯(通“拒”,把守;通“納”,接納)
要項(xiàng)伯(通“邀”,邀請)
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xiàng)王(通“早”)
令將軍與臣有郤(通“隙”隔閡,嫌怨)
不敢倍德(通“背”,違反,忘記)
因擊沛公于坐(通“座”座位)
府吏見丁寧(通“叮嚀”)
焉用亡鄭以陪鄰(通“倍”,增加)
共其乏困(通“供”,供給)
蒲葦紉如絲(通“韌”)
箱簾六七十(通“奩”)
芳菲菲其彌章(通“彰”明顯)
何方圜之能周兮(通“圓”)
忳郁邑余侘傺兮(通“郁悒”,憂愁苦悶)
偭規(guī)矩而改錯(cuò)(通“措”,施行)
進(jìn)不入以離尤兮(通“罹”遭受)
往而不反者(通“返”,返回)
3.高三下冊語文必修二知識點(diǎn)
文言實(shí)詞
1.通假字
(1)北冥有魚(通“溟”,大海)
(2)小知不及大知(通“智”,智慧)
(3)此小大之辯也(通“辨”,區(qū)別)
(4)旬有五日而后反(通“又”;通“返”,往返)
(5)而徵一國(通“耐”,能)
(6)御六氣之辯(通“變”,變化)
2.古今異義
(1)腹猶果然
古義:食飽之狀今義:副詞,表示事實(shí)與所說或所料相符
(2)眾人匹之
古義:一般人今義:多數(shù)人,大家
(3)雖然,猶有未樹也。
古義:雖然這樣今義:轉(zhuǎn)折連詞
(4)窮發(fā)之北
古義:毛,草木今義:頭發(fā)
(5)小年不及大年
古義:壽命長的今義:豐收年;春節(jié)
3.一詞多義
(1辯此小大之辯也(通“辨”,區(qū)別)
而御六氣之不辯(通“變”,變化)
(2)知之二蟲又何知(動詞,知道)
小知不及大知(名詞,智慧)
(3)名北冥有魚,其名為鯤(名詞,名稱)
圣人無名(名詞,聲名)
(4)息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詞,氣息,這里指風(fēng))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詞,氣息)
4.詞類活用
(1)名詞用作動詞。而后乃今將圖南(往南飛)/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往南飛)
(2)使動用法。德合一君(使……滿意)/彼于致福者(使……到來)/而徵一國者(使……信任)
文言句式
1.判斷句
(1)此小大之辯也(“也”表示判斷語氣)
(2)《齊諧》者,志怪者也(“者……也”表示判斷語氣)
(3)窮發(fā)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者……也”表示判斷語氣)
2.省略句
(1)翱翔(于)蓬蒿之間(省略介詞“于”)
(2)且舉世譽(yù)之而(宋榮子)不加勸(省略主語“宋榮子”)
(3)眾人匹(于)之(省略介詞“于”)
(4)眾人匹之,(眾人)不亦悲乎(省略主語“眾人”)
3.疑問句
(1)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奚以為,表示疑問語氣)
(2)奚以知其然也(“奚以”,表示疑問語氣)
(3)彼且奚適也(“奚”,表示疑問語氣)
4.倒裝句
(1)而莫之天閼者(夭閼之,賓語前置)
(2)彼且奚適也(適奚,賓語前置)
(3)奚以知其然也(以奚,賓語前置)
(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于坳堂之上覆杯水,介賓短語后置)
(5)翱翔蓬蒿之間(于蓬蒿之間翱翔,介賓短語后置)
4.高三下冊語文必修二知識點(diǎn)
一、掌握下列重點(diǎn)詞語
1、徒: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類,屬)
2、出:其出人也遠(yuǎn)矣(超出)
二、通假字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感也(受:通"授")
2、或師焉,或不焉(不:通"否")
三、一詞多義
1、傳:
①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流傳)
②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xí)之(名詞,解釋經(jīng)書的著作)
2、師:
①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老師)
②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名作動,從師)
3、從:
①惑而不從師(動詞,跟隨)
②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介詞,自)
4、也:
①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用于句中,舒緩語氣,可不譯)
②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句末語氣詞,輕微感嘆,可譯為"啊")
③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句末語氣詞,"呢")
5、則:
①于其身也,則恥師焉(轉(zhuǎn)折連詞,卻)
②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條件連詞,就)
③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副詞,表判斷,譯為"就是")
6、于:
①師不必賢于弟子(介詞,比)
②而恥學(xué)于師(介詞,向)
③不拘于時(shí)(介詞,被)
④其皆出于此乎(介詞,在)
7、乎:
①其聞道也亦先乎吾(介詞,相當(dāng)于"于",譯為"比")
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末語氣詞,反詰語氣)
8、所以:
①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所用來,"以"作"用"講,表憑借、手段)
②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的原因,表原因)
四、詞類活用
1、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師:意動用法,以……為恥)
2、吾從而師之(師:名作動,學(xué)習(xí))
3、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形作名,圣人;愚:形作名,愚人)
4、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師:名作動,學(xué)習(xí))
5、孔子師郯子(師:名作動,拜師學(xué)習(xí))
五、古今異義的詞
1、古之學(xué)者必有師(古義:求學(xué)的人;今義:學(xué)術(shù)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古義:所用來……;今義:因此,因果連詞)
3、吾從而師之(古義:跟隨并且,今義:目的連詞)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古義:不一定;今義:不需要)
5.小學(xué)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古義:小的方面學(xué)習(xí);今義:接受初等教育的地方)
六、句式
1、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判斷句)
2、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賓語前置)
3、不拘于時(shí),學(xué)于余(被動句)
4、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介賓短語后置)
5、而恥學(xué)于師(介賓短語后置)
七、難句翻譯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譯:老師,就是用來傳授道理,教授學(xué)業(yè),解決疑難問題的人。
2、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譯:所以無論高貴還是低賤,不分年紀(jì)大還是年齡小,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在的地方。
3、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小學(xué)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譯:不知道文章的停頓,有的人就去求師學(xué)習(xí),不能解決疑難問題,有的人卻不求師學(xué)習(xí),小的方面學(xué)習(xí),大的方面卻放棄了,我看不出他們有什么高明啊。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
譯:所以弟子不一定比不上老師,老師也不一定比弟子賢能,知道道理有先有后,學(xué)問和技藝上各有各的專門研究,象這樣罷了。
5.高三下冊語文必修二知識點(diǎn)
(一)通假字
1.舉酒屬客舉匏尊以相屬(屬,通“囑”勸酒)
2.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馮,通“憑”乘)
3.山川相繆(繆,通“繚”連結(jié)、盤繞)
4.杯盤狼籍(籍,通“藉”,凌亂)
5.舉匏尊以相屬(尊,通“樽”,酒杯)
(二)詞類活用
1.歌窈窕之章扣舷而歌之(歌,名作動唱)
2.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舞,使……起舞;泣,使……哭泣)
3.正襟危坐(正,形作動整理)
4.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南,名作狀向南)
5.西望夏口,東望武昌(西、東,名作狀,向西、向東)
6.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下、東:名作動,攻占,向東進(jìn)軍、東下)
7.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漁樵,名作動,打魚砍柴)
8.侶魚蝦而友麋鹿(侶、友:意動用法以……為伴、以……為友)
(三)古今異義
1.白露橫江,水光接天(古義:白茫茫的水汽;今義: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
2.凌萬頃之茫然(古義:浩蕩渺遠(yuǎn)的樣子;今義:完全不知道的樣子)
(四)一詞多義
1.望:
七月之望(名詞,陰歷的每月十五日)
望美人兮天一方(動詞眺望,向遠(yuǎn)處看)
2.歌:
扣舷而歌(唱)
歌曰(歌詞)
倚歌而和之(歌聲)
3.如:
縱一葦之所如(往)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像)
飄飄乎如遺世獨(dú)立(像)
4.然:
其聲嗚嗚然(……的樣子,像聲詞詞尾)
何為其然也(這樣)
5.長:
抱明月而長終(永遠(yuǎn))
而卒莫消長也(增長)
6.于:
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
月出于東山之上(從)
徘徊于斗牛之間(在)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
托遺響于悲風(fēng)(給)
7.而:
羽化而登仙(表承接)
扣舷而歌(表修飾)
倚歌而和之(表修飾)
正襟危坐而問之(表修飾)
侶魚蝦而友麋鹿(表并列)
逝者如斯而未償往也(表轉(zhuǎn)折)
耳得之而為聲(表因果)
8.之:
凌萬頃之茫然(助詞,定語后置的標(biāo)志詞)
扣舷而歌之(音節(jié)助詞)
倚歌而和之(代詞,代“歌”)
哀吾生之須臾(助詞,取獨(dú))
9.其:
而不知其所止(代詞,它,指“一葦”)
其聲嗚嗚然(代詞,那)
何為其然也(代詞,指簫聲)
方其破荊州(代詞,他,指曹孟德)
(五)特殊句式
1.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賓短語后置)
2.徘徊于斗牛之間(介賓短語后置)
3.何為其然也(賓語前置)
4.而今安在哉(賓語前置)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動句)
6.而又何羨乎(賓語前置)
7.凌萬頃之茫然(定語后置)
8.是造物之無盡藏也。(判斷句)
9.渺渺兮予懷(主謂倒裝)
三、成語
1.滄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顆谷粒,形容非常渺小。
2.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著,形容嚴(yán)肅或拘謹(jǐn)?shù)臉幼印?BR> 3.世獨(dú)立:脫離社會,獨(dú)自生活,不跟別人往來。
4.不絕如縷:像細(xì)線一樣連著,差點(diǎn)就斷了。多用來形容局勢危急或聲音細(xì)微悠長。
5.杯盤狼藉:形容宴飲后桌上凌亂的樣子。
四、其他重點(diǎn)字詞
七月既望(農(nóng)歷每月十六)
白露橫江(籠罩)
縱一葦之所如(縱:任,如:往)
凌萬頃之茫然(越過)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浩浩:廣闊,遼遠(yuǎn);馮虛:凌空、憑空)
渺渺兮予懷(悠遠(yuǎn)的樣子)
倚歌而和之(倚:循,依;和:唱和)
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裊裊:形容聲音婉轉(zhuǎn)悠長,縷:細(xì)絲)
正襟危坐(端正)
方其破荊州(方,當(dāng))
固一世之雄也(本來)
哀吾生之須臾(片刻)
知不可乎驟得(驟:突然;驟得輕易得到)
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曾:竟,連……都……;一瞬:一眨眼,比喻時(shí)間短暫)
而吾與子之所共食(共同享用,也作“適”)
五、重點(diǎn)句子翻譯
1.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翻譯:像蜉蝣一樣寄生在天地之間,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顆谷粒
2.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
翻譯:同仙人一起遨游,與明月一起長存
3.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翻譯:如果從那變動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間萬事萬物(時(shí)刻在變動),連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
4.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翻譯:這是大自然無窮無盡的寶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1.高三下冊語文必修二知識點(diǎn)
〔1〕潯陽江:即流經(jīng)潯陽境內(nèi)的長江。索索:形容楓樹、蘆荻被秋風(fēng)吹動的聲音。
〔2〕回?zé)簦阂茻?。重:再?BR> 〔3〕轉(zhuǎn)軸拔弦:將琵琶上纏繞絲弦的軸,擰動以調(diào)音定調(diào)。
〔4〕掩抑:掩蔽,遏抑。思:讀去聲。
〔5〕攏:左手手指按弦向里(琵琶的中部)推。抹:向左拔弦,也稱為“彈”。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六幺:大曲名,又叫《樂世》、《綠腰》、《錄要》,為歌舞曲。
〔6〕大弦:指最粗的弦。小弦:指最細(xì)的弦。嘈嘈:沉重舒長。切切:細(xì)促輕幽。
〔7〕間關(guān):鶯語流滑叫“間關(guān)”。幽咽:遏塞不暢狀。冰下難,泉流冰下阻塞難通,形容樂聲由流暢變?yōu)槔錆?BR> 〔8〕迸:濺射。
〔9〕曲終:樂曲結(jié)束。拔:奏彈弦樂時(shí)所用的拔子。當(dāng)心畫:用拔子在琵琶的中部劃過四弦,是一曲結(jié)束時(shí)經(jīng)常用到的右手手法。
〔10〕舫:船。
〔11〕斂容:嚴(yán)肅矜持而有禮貌的態(tài)度。
〔12〕蝦蟆陵:在長安城東南,曲江附近,是當(dāng)時(shí)有名的游樂地區(qū)。
〔13〕教坊:唐代官辦管領(lǐng)音樂雜技、教練歌舞的機(jī)關(guān)。
〔14〕秋娘:唐時(shí)歌舞XX常用的名字。五陵:在長安城外,漢代王個(gè)皇帝的陵墓。纏頭:用錦帛之類的財(cái)物送給歌舞XX。
〔15〕綃:精細(xì)輕美的絲織品。
〔16〕鈿頭銀篦:鑲嵌著花鈿的發(fā)篦(櫛發(fā)具)。擊節(jié):打拍子。
〔17〕顏色故:容貌衰老。
〔18〕浮梁:古縣名,唐屬饒州。在今江西省景德鎮(zhèn)市。
〔19〕來去:走了以后。
〔20〕夢啼妝淚:夢中啼哭,勻過脂粉的臉上帶著淚痕。闌干:形容流淚。
〔21〕重(讀平聲):重新,重又之意。唧唧:嘆聲。
〔22〕嘔(音歐)啞(音呀)嘲(音招)哳(音扎):形容聲音噪雜。
〔23〕琵琶語,琵琶聲,琵琶所彈奏的樂曲。
〔24〕卻坐:退回到原處。促弦:把弦擰得更緊。
〔25〕向前聲:剛才奏過的單調(diào)。
〔26〕青衫:唐朝八品、九口文官的服色。
2.高三下冊語文必修二知識點(diǎn)
【一詞多義】
為
為仲卿母所遣(介詞,讀wéi被)
十七為君婦(動詞,讀wéi,做,作為,成為)
為詩云爾(動詞,讀wéi,作,寫)
非為織作遲(動詞,讀wéi,是;或作“因?yàn)椤薄坝捎凇敝v時(shí),介詞,讀wèi)
阿母為汝求(介詞,讀wèi,替,給)
始爾未為久(動詞,讀wéi,算,算作)
慎勿為婦死(連詞,讀wèi,為了)
遂
言既遂矣(動詞,順心,滿足)
何往而不遂(動詞,通,達(dá))
功遂身退(動詞,成功)
市罷,遂不得履(副詞,終究)
遂逐秦師(連詞,于是)
靡
靡室勞矣(動詞,讀mǐ,無,沒有)
所向披靡(動詞,讀mǐ,倒下)
徒靡彈藥(動詞,讀mí,浪費(fèi))
固
固前圣之所厚(副詞,本來,原來)
藺相如固止之(副詞,堅(jiān)決)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xiǎn)(動詞,鞏固)
汝心之固,固不可徹(形容詞,頑固)
今夫顓臾,固而近于費(fèi)(形容詞,堅(jiān)固)
伏
伏清白以死直兮(動詞,保持,守)
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名詞,埋伏)
降龍伏虎(動詞,使……屈服)
伏為其人(動詞,佩服)
施
徒留無所施(動詞,用)
留待作遺施(動詞,施與)
會
會不相從許(副詞,當(dāng),決)
于今無會因(動詞,相會,聚會)
作
何不作衣裳(動詞,制作,制造)
晝夜勤作息(動詞,勞作)
留待作遺施(動詞,作為)
君當(dāng)作磐石(動詞,做,成為)
故作不良計(jì)(動詞,做出)
謝
多謝后世人(動詞,告訴)
謝家來貴門(動詞,辭別)
阿母謝媒人(動詞,謝絕,拒絕)
適
始適還家門(動詞,出嫁)
處分適兄意(動詞,適合,依照)
適得府君書(副詞,剛才)
適彼樂土(動詞,往,到)
當(dāng)
對酒當(dāng)歌(介詞,對著)
募有能捕之者,當(dāng)租其人(動詞,兩者相抵)
一夫當(dāng)關(guān),萬夫莫開(動詞,把守)
北邀當(dāng)國者相見(動詞,主持,執(zhí)掌)
當(dāng)是時(shí)也(介詞,方,值)
微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連詞,如果沒有,如果不是)
則名微而眾寡(形容詞,貧賤,地位不高)
微聞有鼠作作索索(副詞,暗暗地)
見其發(fā)矢十中XX,但微頷之(副詞,稍微,略微)
說
秦伯說,與鄭人盟(形容詞,喜悅,高興)
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動詞,陳述)
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fēng)者得焉(名詞,雜說,一種文體)
鄙
越國以鄙遠(yuǎn),君知其難也(動詞,以……為邊邑)
顧不如蜀鄙之僧哉(名詞,邊邑,邊遠(yuǎn)地區(qū))
肉食者鄙,未能遠(yuǎn)謀(形容詞,鄙陋,庸俗)
使
使使以聞大王(動詞,派遣;名詞,使者)
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動詞,命令,指派)
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動詞,主使)
見
見陵之恥(介詞,被)
圖窮而匕首見(動詞,顯露)
秦王必喜而善見臣(動詞,接見)
誠
誠能得樊將軍首(副詞,果真,如果)
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副詞,實(shí)在)
顧
顧計(jì)不知所出(副詞,不過,只是)
顧笑武陽(動詞,回頭看)
三歲貫女,莫我肯顧(動詞,照顧,顧及)
將軍宜枉駕顧之(動詞,拜訪)
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連詞,反而)
兵
不及召下兵(名詞,士兵)
秦兵旦暮渡易水(名詞,軍隊(duì))
無歲不愛兵(動詞,侵略)
不得持尺兵(名詞,武器)
窮
以窮困來歸丹(名詞,困厄,走投無路)
復(fù)前行,欲窮其林(動詞,尋求盡頭)
圖窮而匕首見(動詞,窮盡)
舉
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動詞,舉起)
度
內(nèi)立法度,務(wù)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規(guī)章制度)
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duó,計(jì)算)
萬里赴戎機(jī),關(guān)山度若飛(越過)
遺
秦?zé)o亡矢遺鏃之費(fèi)(丟失,去)
蒙故業(yè),因遺策(遺留下來的)
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wèi,給予)
亡
秦?zé)o亡矢遺鏃之費(fèi)(動詞,丟失,丟掉)
追亡逐北(作名詞,逃亡的軍隊(duì))
吞二周而亡諸侯(動詞,滅亡)
河曲智叟無以應(yīng)(wú,無,沒有)
置
項(xiàng)王則受璧,置之坐上(安放,放置)
沛公則置車騎,脫身獨(dú)騎(放棄)
內(nèi)外多置小門,墻往往而是(設(shè)置)
幸
不幸*死矣(幸運(yùn))
故幸來告良(幸虧)
幸天下有變,而欲有大功(希望)
婦女無所幸(寵幸)
辭
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推辭)
停數(shù)日,辭去(告別)
不辭勞苦(推托)
陳
諸郎中持兵,皆陳殿下(陳列,引申義)
恐懼不敢自陳(陳述,引申義)
私
丹不忍以一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自己的,私人的,本義)
乃遂私見樊於期(私自,引申義)
若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好像)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假如)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
乘
公與之乘,戰(zhàn)于長勺(乘車)
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fù)奚疑(順應(yīng))
以區(qū)區(qū)之地,致萬乘之勢(量詞,古代一車四馬為一乘)
信
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誠懇,不欺騙)
今以蔣氏觀之,猶信(確信,真實(shí))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誠信)
今行而無信,則秦未可親也(信物,憑據(jù))
自可斷來信,徐徐更謂之(使者,托信之人)
低眉信手續(xù)續(xù)彈(隨意)
坐
秦王坐章臺見相如(古人盤膝而坐)
王曰:“何坐?”曰:“坐盜?!?犯……罪)
律謂武曰:“副有罪,當(dāng)想坐?!?株連受罰)
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因?yàn)?,由?
坐收漁利(形容不費(fèi)力氣)
勝
沛公不勝杯杓,不能辭(力能擔(dān)當(dāng),經(jīng)得起)
刑人如恐不勝(盡,完)
秦王竟酒,終不能加勝于趙(勝過,占上風(fēng))
是故百戰(zhàn)百勝,非善之善者也(勝利,戰(zhàn)勝)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優(yōu)美,好)
十旬休假,勝友如云(有才智的,高明的)
內(nèi)
少間,簾內(nèi)擲一紙出(里,內(nèi)部)
外結(jié)好孫權(quán),內(nèi)修正理(對內(nèi))
內(nèi)懷猶豫之計(jì)(內(nèi)心,心里)
取
終老不復(fù)取(通“娶”)
還必相迎娶(與“迎”同義,迎接)
【古今異義】
共事二三年
古義:一起過日子
今義:在一起工作
何乃太區(qū)區(qū)
古義:愚拙
今義:形容數(shù)量少,人或事不重要
可憐體無比
古義:可愛
今義:同情、憐憫
汝豈得自由
古義:自作主張
今義:不受約束、不受限制
勿復(fù)重紛紜
古義:麻煩
今義:多而雜亂
本自無教訓(xùn)
古義:教養(yǎng)
今義:從失敗中取得認(rèn)識
處分適兄意
古義:處理
今義:對犯罪或犯錯(cuò)誤的人按情節(jié)輕重作出處罰決定
千萬不復(fù)全
古義:無論如何
今義:再三叮囑
同心而離居
古義指感情深厚
今義:齊心
奄奄黃昏后
古義:暗沉沉的
今義:氣息將絕
葉葉相交通
古義:交錯(cuò)相通
今義:僅指運(yùn)輸事業(yè)
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古義:出使的人
今義:出門所帶的包裹、箱子等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義:那人
今義:妻子
敢以煩執(zhí)事
古義:辦事的官吏
今義:掌管某項(xiàng)事情或工作的人
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
古義:意外的變故
今義:副詞,很
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
古義:兒女親家,女方之父為婚,男方之父為姻
今義:因結(jié)婚而產(chǎn)生的夫妻關(guān)系
所以遣將守關(guān)者
古義:……的原因
今義:表示因果關(guān)系的連詞
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
古義:不得志,走投無路
今義:物質(zhì)上不富有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古義:魚和肉
今義:魚身上的肉
【古今通假】
匪來貿(mào)絲(通“非”,不是)
于嗟鳩兮(通“吁”,唉)
夫晉,何厭之有(通“饜”,滿足)
圖窮而匕首見(通“現(xiàn)”,顯露)
秦王還柱而走(通“環(huán)”,繞)
具告以事(通“俱”,全部)
距關(guān),毋內(nèi)諸侯(通“拒”,把守;通“納”,接納)
要項(xiàng)伯(通“邀”,邀請)
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xiàng)王(通“早”)
令將軍與臣有郤(通“隙”隔閡,嫌怨)
不敢倍德(通“背”,違反,忘記)
因擊沛公于坐(通“座”座位)
府吏見丁寧(通“叮嚀”)
焉用亡鄭以陪鄰(通“倍”,增加)
共其乏困(通“供”,供給)
蒲葦紉如絲(通“韌”)
箱簾六七十(通“奩”)
芳菲菲其彌章(通“彰”明顯)
何方圜之能周兮(通“圓”)
忳郁邑余侘傺兮(通“郁悒”,憂愁苦悶)
偭規(guī)矩而改錯(cuò)(通“措”,施行)
進(jìn)不入以離尤兮(通“罹”遭受)
往而不反者(通“返”,返回)
3.高三下冊語文必修二知識點(diǎn)
文言實(shí)詞
1.通假字
(1)北冥有魚(通“溟”,大海)
(2)小知不及大知(通“智”,智慧)
(3)此小大之辯也(通“辨”,區(qū)別)
(4)旬有五日而后反(通“又”;通“返”,往返)
(5)而徵一國(通“耐”,能)
(6)御六氣之辯(通“變”,變化)
2.古今異義
(1)腹猶果然
古義:食飽之狀今義:副詞,表示事實(shí)與所說或所料相符
(2)眾人匹之
古義:一般人今義:多數(shù)人,大家
(3)雖然,猶有未樹也。
古義:雖然這樣今義:轉(zhuǎn)折連詞
(4)窮發(fā)之北
古義:毛,草木今義:頭發(fā)
(5)小年不及大年
古義:壽命長的今義:豐收年;春節(jié)
3.一詞多義
(1辯此小大之辯也(通“辨”,區(qū)別)
而御六氣之不辯(通“變”,變化)
(2)知之二蟲又何知(動詞,知道)
小知不及大知(名詞,智慧)
(3)名北冥有魚,其名為鯤(名詞,名稱)
圣人無名(名詞,聲名)
(4)息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詞,氣息,這里指風(fēng))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詞,氣息)
4.詞類活用
(1)名詞用作動詞。而后乃今將圖南(往南飛)/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往南飛)
(2)使動用法。德合一君(使……滿意)/彼于致福者(使……到來)/而徵一國者(使……信任)
文言句式
1.判斷句
(1)此小大之辯也(“也”表示判斷語氣)
(2)《齊諧》者,志怪者也(“者……也”表示判斷語氣)
(3)窮發(fā)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者……也”表示判斷語氣)
2.省略句
(1)翱翔(于)蓬蒿之間(省略介詞“于”)
(2)且舉世譽(yù)之而(宋榮子)不加勸(省略主語“宋榮子”)
(3)眾人匹(于)之(省略介詞“于”)
(4)眾人匹之,(眾人)不亦悲乎(省略主語“眾人”)
3.疑問句
(1)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奚以為,表示疑問語氣)
(2)奚以知其然也(“奚以”,表示疑問語氣)
(3)彼且奚適也(“奚”,表示疑問語氣)
4.倒裝句
(1)而莫之天閼者(夭閼之,賓語前置)
(2)彼且奚適也(適奚,賓語前置)
(3)奚以知其然也(以奚,賓語前置)
(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于坳堂之上覆杯水,介賓短語后置)
(5)翱翔蓬蒿之間(于蓬蒿之間翱翔,介賓短語后置)
4.高三下冊語文必修二知識點(diǎn)
一、掌握下列重點(diǎn)詞語
1、徒: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類,屬)
2、出:其出人也遠(yuǎn)矣(超出)
二、通假字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感也(受:通"授")
2、或師焉,或不焉(不:通"否")
三、一詞多義
1、傳:
①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流傳)
②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xí)之(名詞,解釋經(jīng)書的著作)
2、師:
①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老師)
②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名作動,從師)
3、從:
①惑而不從師(動詞,跟隨)
②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介詞,自)
4、也:
①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用于句中,舒緩語氣,可不譯)
②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句末語氣詞,輕微感嘆,可譯為"啊")
③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句末語氣詞,"呢")
5、則:
①于其身也,則恥師焉(轉(zhuǎn)折連詞,卻)
②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條件連詞,就)
③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副詞,表判斷,譯為"就是")
6、于:
①師不必賢于弟子(介詞,比)
②而恥學(xué)于師(介詞,向)
③不拘于時(shí)(介詞,被)
④其皆出于此乎(介詞,在)
7、乎:
①其聞道也亦先乎吾(介詞,相當(dāng)于"于",譯為"比")
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末語氣詞,反詰語氣)
8、所以:
①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所用來,"以"作"用"講,表憑借、手段)
②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的原因,表原因)
四、詞類活用
1、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師:意動用法,以……為恥)
2、吾從而師之(師:名作動,學(xué)習(xí))
3、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形作名,圣人;愚:形作名,愚人)
4、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師:名作動,學(xué)習(xí))
5、孔子師郯子(師:名作動,拜師學(xué)習(xí))
五、古今異義的詞
1、古之學(xué)者必有師(古義:求學(xué)的人;今義:學(xué)術(shù)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古義:所用來……;今義:因此,因果連詞)
3、吾從而師之(古義:跟隨并且,今義:目的連詞)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古義:不一定;今義:不需要)
5.小學(xué)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古義:小的方面學(xué)習(xí);今義:接受初等教育的地方)
六、句式
1、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判斷句)
2、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賓語前置)
3、不拘于時(shí),學(xué)于余(被動句)
4、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介賓短語后置)
5、而恥學(xué)于師(介賓短語后置)
七、難句翻譯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譯:老師,就是用來傳授道理,教授學(xué)業(yè),解決疑難問題的人。
2、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譯:所以無論高貴還是低賤,不分年紀(jì)大還是年齡小,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在的地方。
3、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小學(xué)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譯:不知道文章的停頓,有的人就去求師學(xué)習(xí),不能解決疑難問題,有的人卻不求師學(xué)習(xí),小的方面學(xué)習(xí),大的方面卻放棄了,我看不出他們有什么高明啊。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
譯:所以弟子不一定比不上老師,老師也不一定比弟子賢能,知道道理有先有后,學(xué)問和技藝上各有各的專門研究,象這樣罷了。
5.高三下冊語文必修二知識點(diǎn)
(一)通假字
1.舉酒屬客舉匏尊以相屬(屬,通“囑”勸酒)
2.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馮,通“憑”乘)
3.山川相繆(繆,通“繚”連結(jié)、盤繞)
4.杯盤狼籍(籍,通“藉”,凌亂)
5.舉匏尊以相屬(尊,通“樽”,酒杯)
(二)詞類活用
1.歌窈窕之章扣舷而歌之(歌,名作動唱)
2.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舞,使……起舞;泣,使……哭泣)
3.正襟危坐(正,形作動整理)
4.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南,名作狀向南)
5.西望夏口,東望武昌(西、東,名作狀,向西、向東)
6.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下、東:名作動,攻占,向東進(jìn)軍、東下)
7.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漁樵,名作動,打魚砍柴)
8.侶魚蝦而友麋鹿(侶、友:意動用法以……為伴、以……為友)
(三)古今異義
1.白露橫江,水光接天(古義:白茫茫的水汽;今義: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
2.凌萬頃之茫然(古義:浩蕩渺遠(yuǎn)的樣子;今義:完全不知道的樣子)
(四)一詞多義
1.望:
七月之望(名詞,陰歷的每月十五日)
望美人兮天一方(動詞眺望,向遠(yuǎn)處看)
2.歌:
扣舷而歌(唱)
歌曰(歌詞)
倚歌而和之(歌聲)
3.如:
縱一葦之所如(往)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像)
飄飄乎如遺世獨(dú)立(像)
4.然:
其聲嗚嗚然(……的樣子,像聲詞詞尾)
何為其然也(這樣)
5.長:
抱明月而長終(永遠(yuǎn))
而卒莫消長也(增長)
6.于:
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
月出于東山之上(從)
徘徊于斗牛之間(在)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
托遺響于悲風(fēng)(給)
7.而:
羽化而登仙(表承接)
扣舷而歌(表修飾)
倚歌而和之(表修飾)
正襟危坐而問之(表修飾)
侶魚蝦而友麋鹿(表并列)
逝者如斯而未償往也(表轉(zhuǎn)折)
耳得之而為聲(表因果)
8.之:
凌萬頃之茫然(助詞,定語后置的標(biāo)志詞)
扣舷而歌之(音節(jié)助詞)
倚歌而和之(代詞,代“歌”)
哀吾生之須臾(助詞,取獨(dú))
9.其:
而不知其所止(代詞,它,指“一葦”)
其聲嗚嗚然(代詞,那)
何為其然也(代詞,指簫聲)
方其破荊州(代詞,他,指曹孟德)
(五)特殊句式
1.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賓短語后置)
2.徘徊于斗牛之間(介賓短語后置)
3.何為其然也(賓語前置)
4.而今安在哉(賓語前置)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動句)
6.而又何羨乎(賓語前置)
7.凌萬頃之茫然(定語后置)
8.是造物之無盡藏也。(判斷句)
9.渺渺兮予懷(主謂倒裝)
三、成語
1.滄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顆谷粒,形容非常渺小。
2.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著,形容嚴(yán)肅或拘謹(jǐn)?shù)臉幼印?BR> 3.世獨(dú)立:脫離社會,獨(dú)自生活,不跟別人往來。
4.不絕如縷:像細(xì)線一樣連著,差點(diǎn)就斷了。多用來形容局勢危急或聲音細(xì)微悠長。
5.杯盤狼藉:形容宴飲后桌上凌亂的樣子。
四、其他重點(diǎn)字詞
七月既望(農(nóng)歷每月十六)
白露橫江(籠罩)
縱一葦之所如(縱:任,如:往)
凌萬頃之茫然(越過)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浩浩:廣闊,遼遠(yuǎn);馮虛:凌空、憑空)
渺渺兮予懷(悠遠(yuǎn)的樣子)
倚歌而和之(倚:循,依;和:唱和)
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裊裊:形容聲音婉轉(zhuǎn)悠長,縷:細(xì)絲)
正襟危坐(端正)
方其破荊州(方,當(dāng))
固一世之雄也(本來)
哀吾生之須臾(片刻)
知不可乎驟得(驟:突然;驟得輕易得到)
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曾:竟,連……都……;一瞬:一眨眼,比喻時(shí)間短暫)
而吾與子之所共食(共同享用,也作“適”)
五、重點(diǎn)句子翻譯
1.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翻譯:像蜉蝣一樣寄生在天地之間,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顆谷粒
2.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
翻譯:同仙人一起遨游,與明月一起長存
3.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翻譯:如果從那變動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間萬事萬物(時(shí)刻在變動),連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
4.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翻譯:這是大自然無窮無盡的寶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