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wù)員考試熱點-備考方案快捷導(dǎo)航 | |||||||||
新資訊 | 報名時間 | 職位表 | 考試時間 | 成績查詢 | 分數(shù)線 | 面試時間 | 考試大綱 | ||
考試真題 | 考試答案 | 模擬試題 | 答題技巧 | 半月談 | 申論熱點 | 申論范文 | 收藏本站 | ||
2015年全國公務(wù)員考試課程火熱報名中>>點擊查看詳情 |
“人們來到城市,是為了生活;人們居住在城市,是為了讓生活更美好”,表達著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對“城市生活”樸實而溫暖的期許?!俺鞘?,讓生活更美好”,傾注著2010年上海世博會對“和諧城市”簡單而真誠的情感??缭綍r空,“讓生活美好”已然成為城市建設(shè)且執(zhí)著的目標。何謂“美好”?借鑒中國“和”之文化來解讀會更恰當。“和”,意在強調(diào)人際之和、天人之和、身心之和,是對生活溫暖、自然、輕松的感性認知,是對城市在秩序上、空間上、精神生活和物質(zhì)吐納上的理性剖析,是對“詩意地棲居”美的詮釋。城市的美好生活,即是身處其中的人“詩意地棲居”。
詩意地棲居,是對城市“物化”的否定。城市“物化”,僅在強調(diào)城市發(fā)展的速度和規(guī)模,是對城市發(fā)展質(zhì)量和效益的忽視。如果一味強調(diào)城市“物化”,為達成城市發(fā)展迅猛、規(guī)模超前的目標,必然會在城市發(fā)展中“重物輕人”,變得急功近利、貪大求快,只重“面子”不顧“里子”,會忽略城市生態(tài)和環(huán)保,會忽略對城市文化的挖掘和闡發(fā),那么,“豪華城市化”、“城市荒漠化”也就不足為奇了。幸運的是,20世紀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借用“詩意地棲居”,提醒我們思考城市建設(shè)中的道德貧乏、詩意缺乏;警示我們慎重的探索城市未來的方向和目標。正是源于對“詩意地棲居”解讀的不斷深入,我們愈來愈清晰地認知,只有對城市“物化”進行辯證否定,才能讓城市成為人們安放身心的歸宿之地。
詩意地棲居,是對城市“美好生活”的回應(yīng)。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獲得者斯蒂格利茨說過,“中國的城市化”將會在21世紀影響到人類文明進程。誠然,歷經(jīng)35年的發(fā)展,我國超過100萬人口的城市就有127個。甚至,有研究顯示,到2025年,居住在城市的中國人口將達10億。數(shù)字的急劇變化,書寫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成就,訴說著中國社會生活方式的悄然變遷。然而,面對城市的“水泥叢林”、面對城市的“千城一面”、面對城市的“人際淡漠”,生活其中的人,感受到的并非是“詩意”,而是“束縛”;享受的并非是“棲居”,只是“筑居”。于是,人性變得焦躁、缺乏安全感,生活也只停留在為了生存的“勞累”中。城市化,歸根結(jié)底是“人”的城市化?!叭恕钡某鞘谢?,即在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美好生活,是一份享受詩意般溫暖、真實和輕松的心愿;美好生活,是一種對棲居生活自由、自在和愉悅的追逐。只有回應(yīng)“人”的心靈祈愿,才能實現(xiàn)“人”的詩意棲居。
詩意地棲居,有詩的浪漫,有棲居的淳樸,是對“城市建設(shè)關(guān)注人性本真”的贊美和思索,是城市美好生活內(nèi)涵的等意替換。城市要融入文脈,才會帶給人們團結(jié)、友愛,才能體會人際之和;城市要融入自然,讓人們看得見山、看得見水,才能實現(xiàn)天人之和;城市要融入舒適理念,才會賦予人們智慧、靜謐,才能品味身心之和。以“和”為美,讓城市成為“詩意棲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