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氣
女詩人艾米莉說:“我是無名之輩?!背3D钪@句話,摸不清這到底是過分地謙卑還是失掉了自信,顯得突兀。
我想,他是萬萬說不出這樣的話的。
隱居竹林,引山泉,向秀在旁,也只鏗鏘地敲打著一塊通透的鐵塊,無視那些車馬喧囂,看不見那個早已鐵青的華服公子,“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擲地有聲的一句話驚了四周。是啊,底氣十足,又淡漠。仿佛那些專門來的人們早已誤了你打鐵的興致,聒噪地讓人不得不怒。
早就在《述志詩》里讀過,“沖靜得自然,榮華安足為?!泵?、財富,你向來都是不屑的。安足為,安足為,榮華也只是過眼的云煙,飄乎得不落在你的眼中。曾想,到底是怎樣個落拓不羈的人才敢述這樣的志,才敢道這樣的詩。想必也只有你了。
咄咄逼人,讓司馬氏“聞而惡之”,你又是怎樣寫了這樣一封酣暢淋漓的《與山巨源絕交書》,痛斥好友,推舉你做官是莫大的污辱,如此灑脫,底氣十足,是朋友共患難,可是對司馬氏諱莫如深,深惡痛絕的你怎堪忍受去做俯首稱臣的侍郎。洋洋灑灑地一千五百字之書讓人嘆為觀止,不光你的憤怒,還有那毅然的信念。
上法場的那日,懇求哥哥把琴拿來,坐在臺上望著臺下三百早已泣不成聲的學子,揮手一曲《廣陵散》,浩蕩渺遠,仿佛只將時間定格在那最后的撫琴,豪邁地對天大呼,“《廣陵散》今日絕矣!”知道那是何等的落寞,又如此讓人折服,除了你,世上恐怕是再無二人能夠參透那首絕曲了。底氣十足,仿佛不是即將赴死的人,帶著得意,沒有片刻的不舍。
“土木形骸,自行藻飾”,你就是這樣不拘泥于形象,“又縱意神漫”,只是想不要踏足那些污掉的泥地。精工草書,擅于古琴的你,在那個時代里是無人匹及;崇尚老莊,崇尚自然,沉醉在酒里,仿佛這些豪邁的話都是醉的。
無畏強權,無視名利,忘我的投身于自然,對那些人,那些事,說得底氣十足,表現(xiàn)的即是真性情,“名利于我如浮云!”
嵇康,我將永遠記住你那十足的底氣,永遠的“沖靜得自然”。
底氣
總聽到這樣的回答“也許吧”、“可能吧”“我不確定”充斥在我們的耳邊,這樣沒有底氣的回答究竟因何產(chǎn)生?沒有自信?沒有知識?沒有勇氣?抑或是都沒有?
曾看到這樣一篇報道:某大學高材生面試時面對主考官的幾個問題都以“也許是……”為答。這樣沒有底氣的表現(xiàn)怎會成功?
那么,底氣到底源于何?
安德烈•波切利給了我回答。他告訴我底氣源于自信、樂觀以及執(zhí)著,這位天生弱視的歌唱家七歲失明,他干過各種工作,但他依舊執(zhí)著地歌唱,唱自己心底的歌。沒有老師,沒有鋼琴伴奏,他就對自己對著河,對著樹木歌唱,他以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面對人生當他終于走上世界舞臺與帕瓦羅蒂共同歌唱時,他沒有絲毫膽怯、畏縮,在大師面前展現(xiàn)了自我的個人才華。最終他贏得了世界的掌聲,告訴世界“我有底氣,這個舞臺便屬于我!”
掌聲、鮮花是給他的鼓勵與支持,而底氣源于他的內(nèi)心,是支持他前進的動力。沒有了底氣,他會是一個默默無聞的人,但有了底氣,鑄就如今的安德烈•波切利。
而對于有些人來說,底氣并不都源于自信、樂觀。這些品質(zhì)是每個人都有的,只不過有人多些,有人少些罷了,就像對于卡爾•馮•奧西茨基而言,他的底氣就源于對世界理性的認知。
這位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理性地認識世界,才有底氣批判*的執(zhí)政是一場欺世盜名的表演。他說:“是怎樣的一個民族,才能在一個無賴身上看到偉大領袖的氣質(zhì)?”這是怎樣的人才能說出的話?卡爾•馮•奧西茨基對世界理性認知使他頭腦清醒,使他無法忍受這場盛大的表演,因而他只有諷刺、批判,沒有武器但他有一支筆;沒有了自由,但他心靈無拘無束。他,只有他,敢大聲喊出心靈的聲音,告訴世界:“清醒吧,遠離這場魔鬼的筵席?!?BR> 正如羅曼羅蘭所講:“有一種英雄主義,便是看清生活后依舊愛它。”是奧西茨基用他的生命印證了這句話。他用底氣鑄就了一位英雄,拯救了一個民族。
可這個時代缺乏底氣,人們隨波逐流。浮躁是這個時代的特征。有人曾說過“沒有底氣注定被歷史的洪流裹挾,無論是人或是一個時代。”
底氣
當下國學紅紅火火,成為以大熱潮,孔子學院遍布全球,中華文化正以不可抵擋之勢走向世界。然而,我們能看到,在國學熱興起之時,有于丹的《論語》紅火發(fā)展,家喻戶曉,也有國學小辣妹引發(fā)人們的嘲笑。同為國學傳播,為何成效如此不同?我們應有冷峻的思考。這其中緣由就是底氣。
底氣不足,缺乏基本的修養(yǎng),何以立足根基,有更長的發(fā)展?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人沒有底氣,胡亂發(fā)表一通所謂的個性見解,只會招來他人的鄙夷。那么,試想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具備底氣,又如何在這競爭日益激烈大的世界中立足?又如何談將自己的文化推向世界?
我們始終不會忘記那個在黑暗的時代中大聲疾呼:“荒唐的中國!”的人——魯迅。他冷峻如鴟梟,犀利的文字足以劃破時代可憎的面具。他何以能夠在那樣一個風雨如晦的年代作出如此不凡的呼喊?底氣。是那來自他心底深處,對黑暗,對麻木,對冷漠的不滿給予了他力量,是那對傳統(tǒng)文化的精通,對多種外語的掌握,在日本留學的經(jīng)驗給了他信心。他獲得了底氣,所以才能點燃起一盞明燈,點在了華老栓兒子的墳上,點在陰云密布的魯鎮(zhèn)的上空,點在中年閏土的呆滯的眼神中,點在阿Q的精神勝利中。這一盞以底氣點燃的燈刺破了黑暗,帶來了久違的光明。
在那動蕩的年代,底氣帶來了希望,而在如今這和平的時代,底氣更帶來了尊重。
享譽世界的中國建筑師貝聿銘,自信中國人的建筑才能絕不亞于任何一個國家的人。他飽讀中外文學史、哲學史、美學史,了解各國的文化傳統(tǒng),及其對建筑的影響。他具備了作為一個優(yōu)秀建筑師應有的底氣,,憑借它,他讓世人看到了出自中國人之手的晶瑩剔透的巴黎玻璃館,瑰麗不凡的美國肯尼迪圖書館。世界人民開始用敬仰的眼光看待中國人的建筑才能,是他的底氣贏得了他事業(yè)的輝煌,贏得了中國建筑業(yè)的輝煌,贏得了世界各國人民的尊重。
由此可見,底氣是一切之源。這便可解釋為何現(xiàn)在的很多作家出書的速度比翻書還快,但卻始終無法達到前人的高度。缺乏底氣,作家如何能創(chuàng)作出流傳千古的作品呢?每每看到作家為銷售量而苦惱時,我真想說一句:“尋尋底氣吧!”
該尋尋底氣,培養(yǎng)底氣的不僅僅是他們,更是我們所有人,是整個中華民族,唯有如此,我們方能真正將中華文化推向世界,實現(xiàn)偉大復興!
底氣
雨淅淅瀝瀝下了很久了,早上,外邊的世界一片昏黑。
不是是否是天氣的原因,最近我總覺缺少了一份精神。
起身后站在梳妝鏡前的我,望著鏡中的自己,勉強地笑著,可是在那笑眼中我卻看不到內(nèi)心的快樂,看不到昔日驕傲的我的身影。我暗問:“是這連日的雨將我的快樂與驕傲清掃了嗎?”突然,耳畔似乎回蕩起馬克•吐溫的一句話——雨總會停的!于是我又不屑地對自己說:“就算雨停了,我也無法釋然地歡笑吧!”
一次次的挫敗,一次次的失望,我知道,這些才是我悲傷的緣由。我無力地坐在書房中,回憶著往昔的光輝歷史。而如今卻是如此,于是除了哀嘆,也只有默默落淚了,淚眼模糊中,紀伯倫《先知•沙與沫》閃入視線,也讓我不禁想起了其中的一句話:“人只有通過黑暗之路才能到達黎明,除非我的心碎了,否則它又如何被開啟?人的挫敗是不會擊垮內(nèi)心的底氣的,底氣尚在,黎明便不遙遠!”
我似乎頓悟:挫敗與失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這一切是建立在自己對自己失去了信心,自己沒有了底氣。昔日的紀伯倫他不也是屢遭困難,他甚至被放逐去了美國,可是這一切不也并沒有讓他淪陷于內(nèi)心的哀愁?因為他有了底氣,所以他用他的筆書寫著他對“愛與美”的追求;因為他有了底氣,所以就算他的作品遭人非議,被人燒毀,他也沒有停止自己寫作的步伐;因為他有了底氣,所以他才會說出“我原以為我是這世界微小的一塊碎片,可我后來才發(fā)現(xiàn),這整個世界只是我生命中的一塊碎片!”……是要有多少底氣才能走過這樣艱苦的道路?
徒然依戀過去的日子,是因為如今的我已沒有多少底氣走下去嗎?面對困難只是低頭,是因為我已沒有底氣了嗎?鏡中的自己沒能發(fā)自內(nèi)心的笑,是因為我沒有底氣邁向美好的明天了嗎?
不,絕非如此。馬爾克斯在他貧困的生活下能慢慢積累自己的底氣寫下《百年孤獨》;莫扎特能憑借自己的天才及努力的底氣譜下了最后的《安魂曲》;梵高能頂著心中的抑郁不安畫出追求色彩美的向日葵……我一定也可以憑借自己的努力重拾我的底氣,戰(zhàn)勝這一切的困難!
相信,只要存著心中那份底氣,那發(fā)自內(nèi)心笑的我一定會再創(chuàng)輝煌!
底氣
一看到這個題目,竟是沒來由地想到了一棵樹。我有幸與它相遇在西安的一條古街上。
陳舊的西安給人一種肅穆而又莊重的感覺,連汽車飛馳而過帶起的塵土也混雜著靜謐,使人不敢呼出一口大氣。面對這棵樹時,亦是如此。
那是一面破敗的墻,被歲月侵蝕地矮矮的,露出內(nèi)里黃磚的本質(zhì)。它就那樣地騎在墻上,一動不動。準確地說,它就像是凌空在頹墻之上的,露出墻的部分,竟還能看到它粗壯的根開始叉開的樣子!
出于好奇,我繞到了墻的另一面,想探個究竟。剎那,我被那深棕的顏色刺痛了眼,我驚呆了!靠在頹墻上的不是它幾人都抱不過來的樹干,而是密密麻麻,有人腰一般粗細的根!這些根相互纏繞,盤旋而下,刺入土地!
我驚嘆著上前,它的根并不好看,有些小小的須向外搖晃著,似要扎入空氣中去,粗糙的表面留下深深淺淺的溝壑,那是風雨的痕跡。再仔細一看,它并不是“靠”著墻啊,靠著墻的那一面,細細小小的根須緊緊地嵌入頹墻的縫隙中,它們那么努力,那么努力。
我抬頭,濃密的綠撐起頭頂?shù)囊黄炜?,一陣風吹過,“悉嗦——”的綠葉晃動聲中,細碎的陽光照下,晃了眼。
爸爸站在一邊,說:“這棵樹的根這么粗,地下的,不知延伸到了哪兒呢!”
原來如此!本來我還在詫異,這樣的將根埋于大地之上的樹,何以有底氣長得如此高大?如此茂盛?原來他的根,在地下無限遠處。
怪不得!怪不得它有恃無恐地伸向藍天;怪不得它驕傲地凌駕于頹墻之上;怪不得它有如此的底氣俯視眾生。因為它有深入大地的根!
我往回走,走出它撐起的陰涼,似一個世紀那么漫長,爸爸拍著我的肩膀,微笑,卻不言語。
我離開了,再也見不到的那棵樹,但它的影子就像用刀鐫刻在腦子里一樣,揮之不去。
只有根扎得夠深,才有底氣向藍天生長!
底氣
轉(zhuǎn)眼之間,我已站在了高三的跑道上。面對突如其來的高考,我們不能畏懼,我們需要的是三年知識積累所蘊含的底氣。在任何時候,我們都需要這種來自靈魂深處的吶喊。
有了底氣,我們才能夠正視生活的挫折。三毛,這個曾經(jīng)讓人為之狂熱的名字,撼動了多少年輕的生命。她與愛人在撒哈拉大沙漠完婚,定居,過著幸福的生活??僧斏畹臑碾y來臨時,面對著愛人的離去,三毛并未就此墮落,而是用絕美的詩歌與柔情的文字述說她對愛人的不舍與對撒哈拉大沙漠無限的敬意,開創(chuàng)出一條嶄新的文學之路——流浪文學。
是什么讓一個單薄到讓人心疼的女子堅強地面對苦難,吟誦出靈魂的詩篇,毫無疑問,底氣使然。在底氣背后,是千百年來千姿百態(tài)的坎坷生命,卻創(chuàng)造出了令人肅然起敬的民族狀景。
終于明白,底氣不僅是基本的信心和力量,更是偉大的民族流淌的血液,是數(shù)千百年來雕琢積淀的文化底蘊。
忽而思及孔尚任的《桃花扇》,朱自清《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想到了古都金陵,秦淮河畔凄艷哀絕的身影……都是偉大民族歷久彌新的文化底氣。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本o跟著劉禹錫《烏衣巷》的韻腳,想到了寬帽高履的烏衣士族沿著先人踏過的青石板緩慢踱入,恍若隔世。
站在文德橋上,橋下樓榭櫛比,舟影、樓影、人影交相輝映。站在王謝故居的門前,看歷史滄桑,雕琢出讓人為之肅然的文化底氣。謝安以淝水之戰(zhàn)名聲大振,而二王的書法則光照千秋,成為流傳后世臨摹的傳世之作,看王右軍的《蘭亭》,其子獻之的《春秋》,翰香襲人,流韻悠長。
謝安的一戰(zhàn)成名必是底氣使然,而二王書法中蘊含的底氣也必是來自靈魂深處的吶喊。
底氣是實力的象征,也是一個人內(nèi)心世界最真實的寫照。
沒有底氣,王勃何以吟出“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千古佳句,而“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亦是王勃對自我底氣最充分的認定。
沒有底氣,譚嗣同何以吟出“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而將儈子手手中的刀驚落于地呢?!
有了底氣,生命將不再暗淡,而高三所剩的路也將云淡風清。似乎那么一瞬間,習題,測驗,老師的諄諄教誨乃至曾經(jīng)設想的恐懼都已成了弦外之音,都因有了底氣而消散,陽光中斑斑駁駁的盡是年輕人匆忙的心跳……
底氣
觀泱泱社會之大潮,多少人因信心不足而只能在生命的夾縫中茍延殘喘?又有多少人因缺乏力量而半途而廢?究其本源,皆是缺乏底氣所致。
于是,我們疾呼:生活需要底氣,生命更需底氣!
擁有底氣,首先必需有能力和德行為“底”,方能生出自信之“氣”。如果說“物與權”代表的是一種功利主義的話,那么拋棄“物與權”后所收獲的“情”則代表著一種審美情趣。就如明末才子袁中郎,他在致友人的書信中寫道:“吳中得若令也,則五湖有長,洞庭有君,酒有主人,茶有知己?!逼錇t灑豪放可見一斑。但若你只認為他是個耽玩書生的話,未免太小瞧于他。《明史》記載其“聽斷有決,公庭鮮事?!闭菓{借如此之底氣,中郎才敢跳出“權與利”的夾縫,斷然辭官,歸隱山林;才會有日后“獨抒性靈,不拘格套”之說??梢姡哉邆€性,靈者靈氣,若中郎亦是粗鄙之人,豈有底氣成此文學大業(yè)?
如果說能力和德行是底氣之“底”的話,那么如何運用好自己的德、才便是這“氣”字的玄妙。
有底氣者,并非一定是日后大有作為者,運用自己的底氣去創(chuàng)造和發(fā)現(xiàn),方能活出生命之“氣”。于是,我想到了楊惠珊,那么生命如琉璃般的女子。在奪得兩屆金馬獎影后和xx屆亞太影后之后,她便如蝶回到繭中,收起自己華美的翅膀,毅然投身于琉璃事業(yè)中,采訪中,她說:“電影對我來說只是一個載體,一個轉(zhuǎn)換,而琉璃事業(yè)才是我執(zhí)著的信仰。”當積累了足夠底氣之后,楊惠珊沒有自滿,而是選擇繼續(xù)去創(chuàng)造,活出了自己的生命之“氣”。佛曰:“愿我來也,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凈無*瑕?!边@不是對楊惠珊底氣的詮釋嗎?
人生其實好比是筑房,只有地基足夠堅實,才能搭建出摩天大廈。而那些沒有穩(wěn)固地基,甚至毫無底氣可言之人,只能墜入死亡的深淵。
行文至此,忽然想到魯迅先生的一句話:“人是要有那么一點精神的。”那么,在當下浮夸的社會中,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說:“人亦是要有一點底氣的?!庇媚愕牡讱馊?chuàng)造,用你的信念去堅守,我們終能成為時代的寵兒,活出生命之“氣”!
底氣
這個形象我是常常想起的,即使已事隔多年。他挺直的腰桿所散發(fā)出的那股底氣,常常讓我肅然起敬。
他是一個三輪車夫,瘦瘦的臉頰上再無多余的肉,濃密的眉毛下面是一雙混濁卻毫無掩飾的眸子,雖不是秋水般的澄澈,但起碼真實不做作。他的皮膚黝黑黝黑的,這是長時間在烈日下奔波忙碌留下的痕跡。他常常頂著一頭蓬亂的頭發(fā),這讓他看老了幾歲。
每天放學一出校門,就有好多個三輪車夫早在門口翹首以待,他便混在人群之中。我是最喜歡坐他的車的,干凈整潔,價格又公道。我不知道他姓甚名誰,不知道他的年齡、家鄉(xiāng),不知道他是否有一個和我差不多大的女兒,因為一路上我們都默然無語,他很專心地在騎車。有過交流的,僅是我遞給他四塊錢的時候,他笑著說聲“謝謝”,便又飛快地騎上車,去尋找下一樁生意。
又是一天放學,我在人群中搜索他那輛標志性的三輪車。只見一個滿臉橫肉的女人正在他面前指手劃腳,她左手挎著包,右手叉腰,時不時還用手指著他,嘴里在呶呶不休地說著什么。而他呢,兩手搭在三輪車把上,腰桿挺得筆直,雙眼直視著女人,不卑不亢,有些夸張卻合適。我走近了聽,大概聽了個明白,女人在他車上丟了一百塊錢,現(xiàn)在找他要回那錢,雖然沒有證據(jù),但非說是他拿走的。他一直保持著那挺拔的姿勢,待女人講累了的間歇,語氣平緩地告訴她道:“我可以幫你找,但是,我再說一遍,這錢不是我拿的!”底氣十足,像是在告訴那女人,又像是在告訴天地和自己。女人掀起新一輪反攻,而且更加過分,說他們這群農(nóng)民工一天到晚干些偷雞摸狗的事兒,影響市容。他頓時怒了,剛才還是平靜的眼神,突然變得灼灼起來,似有一團火中內(nèi)心熊熊燃燒。但是他克制住了,腰桿挺得更直,向前一步大聲說道:“你不要亂說!我們生活條件是沒有你們好,你是比我們優(yōu)越,但是這不代表我們就會干那些偷雞摸狗的事兒!我們也有自己的原則,我們知道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這點起碼的道理,我們還是懂的。請你不要這樣侮辱我們!”說罷,眼神堅定地望著有些驚慌失措、始料未及的女人。周圍圍觀的人越來越多,幸好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你搞錯了吧,不是他拿的吧?!薄笆前?,怎么能這么說他呢?太過分了?!迸艘娮约簺]理,急忙沖出來人群,迅速離開了。
我回頭看他,眼神中的怒氣漸漸消退了,但腰桿依然挺直,那股底氣令我敬佩不已。那時一種不畏強權的勇敢,那時一種問心無愧的磊落,他的底氣,來自于內(nèi)心那顆平凡的良心,來自于那些樸實無華的信仰,來自于那看似柔弱的堅守。這底氣,現(xiàn)在又有幾人能擁有?我們所缺乏的,恰恰不是那崇高的道德,而正是這樣平凡卻令人感動的底氣與良心。
暫且放下那些崇高的道德訴求,回歸平凡的良心。做一個有底氣的人,讓社會充滿正義和感動。
女詩人艾米莉說:“我是無名之輩?!背3D钪@句話,摸不清這到底是過分地謙卑還是失掉了自信,顯得突兀。
我想,他是萬萬說不出這樣的話的。
隱居竹林,引山泉,向秀在旁,也只鏗鏘地敲打著一塊通透的鐵塊,無視那些車馬喧囂,看不見那個早已鐵青的華服公子,“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擲地有聲的一句話驚了四周。是啊,底氣十足,又淡漠。仿佛那些專門來的人們早已誤了你打鐵的興致,聒噪地讓人不得不怒。
早就在《述志詩》里讀過,“沖靜得自然,榮華安足為?!泵?、財富,你向來都是不屑的。安足為,安足為,榮華也只是過眼的云煙,飄乎得不落在你的眼中。曾想,到底是怎樣個落拓不羈的人才敢述這樣的志,才敢道這樣的詩。想必也只有你了。
咄咄逼人,讓司馬氏“聞而惡之”,你又是怎樣寫了這樣一封酣暢淋漓的《與山巨源絕交書》,痛斥好友,推舉你做官是莫大的污辱,如此灑脫,底氣十足,是朋友共患難,可是對司馬氏諱莫如深,深惡痛絕的你怎堪忍受去做俯首稱臣的侍郎。洋洋灑灑地一千五百字之書讓人嘆為觀止,不光你的憤怒,還有那毅然的信念。
上法場的那日,懇求哥哥把琴拿來,坐在臺上望著臺下三百早已泣不成聲的學子,揮手一曲《廣陵散》,浩蕩渺遠,仿佛只將時間定格在那最后的撫琴,豪邁地對天大呼,“《廣陵散》今日絕矣!”知道那是何等的落寞,又如此讓人折服,除了你,世上恐怕是再無二人能夠參透那首絕曲了。底氣十足,仿佛不是即將赴死的人,帶著得意,沒有片刻的不舍。
“土木形骸,自行藻飾”,你就是這樣不拘泥于形象,“又縱意神漫”,只是想不要踏足那些污掉的泥地。精工草書,擅于古琴的你,在那個時代里是無人匹及;崇尚老莊,崇尚自然,沉醉在酒里,仿佛這些豪邁的話都是醉的。
無畏強權,無視名利,忘我的投身于自然,對那些人,那些事,說得底氣十足,表現(xiàn)的即是真性情,“名利于我如浮云!”
嵇康,我將永遠記住你那十足的底氣,永遠的“沖靜得自然”。
底氣
總聽到這樣的回答“也許吧”、“可能吧”“我不確定”充斥在我們的耳邊,這樣沒有底氣的回答究竟因何產(chǎn)生?沒有自信?沒有知識?沒有勇氣?抑或是都沒有?
曾看到這樣一篇報道:某大學高材生面試時面對主考官的幾個問題都以“也許是……”為答。這樣沒有底氣的表現(xiàn)怎會成功?
那么,底氣到底源于何?
安德烈•波切利給了我回答。他告訴我底氣源于自信、樂觀以及執(zhí)著,這位天生弱視的歌唱家七歲失明,他干過各種工作,但他依舊執(zhí)著地歌唱,唱自己心底的歌。沒有老師,沒有鋼琴伴奏,他就對自己對著河,對著樹木歌唱,他以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面對人生當他終于走上世界舞臺與帕瓦羅蒂共同歌唱時,他沒有絲毫膽怯、畏縮,在大師面前展現(xiàn)了自我的個人才華。最終他贏得了世界的掌聲,告訴世界“我有底氣,這個舞臺便屬于我!”
掌聲、鮮花是給他的鼓勵與支持,而底氣源于他的內(nèi)心,是支持他前進的動力。沒有了底氣,他會是一個默默無聞的人,但有了底氣,鑄就如今的安德烈•波切利。
而對于有些人來說,底氣并不都源于自信、樂觀。這些品質(zhì)是每個人都有的,只不過有人多些,有人少些罷了,就像對于卡爾•馮•奧西茨基而言,他的底氣就源于對世界理性的認知。
這位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理性地認識世界,才有底氣批判*的執(zhí)政是一場欺世盜名的表演。他說:“是怎樣的一個民族,才能在一個無賴身上看到偉大領袖的氣質(zhì)?”這是怎樣的人才能說出的話?卡爾•馮•奧西茨基對世界理性認知使他頭腦清醒,使他無法忍受這場盛大的表演,因而他只有諷刺、批判,沒有武器但他有一支筆;沒有了自由,但他心靈無拘無束。他,只有他,敢大聲喊出心靈的聲音,告訴世界:“清醒吧,遠離這場魔鬼的筵席?!?BR> 正如羅曼羅蘭所講:“有一種英雄主義,便是看清生活后依舊愛它。”是奧西茨基用他的生命印證了這句話。他用底氣鑄就了一位英雄,拯救了一個民族。
可這個時代缺乏底氣,人們隨波逐流。浮躁是這個時代的特征。有人曾說過“沒有底氣注定被歷史的洪流裹挾,無論是人或是一個時代。”
底氣
當下國學紅紅火火,成為以大熱潮,孔子學院遍布全球,中華文化正以不可抵擋之勢走向世界。然而,我們能看到,在國學熱興起之時,有于丹的《論語》紅火發(fā)展,家喻戶曉,也有國學小辣妹引發(fā)人們的嘲笑。同為國學傳播,為何成效如此不同?我們應有冷峻的思考。這其中緣由就是底氣。
底氣不足,缺乏基本的修養(yǎng),何以立足根基,有更長的發(fā)展?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人沒有底氣,胡亂發(fā)表一通所謂的個性見解,只會招來他人的鄙夷。那么,試想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具備底氣,又如何在這競爭日益激烈大的世界中立足?又如何談將自己的文化推向世界?
我們始終不會忘記那個在黑暗的時代中大聲疾呼:“荒唐的中國!”的人——魯迅。他冷峻如鴟梟,犀利的文字足以劃破時代可憎的面具。他何以能夠在那樣一個風雨如晦的年代作出如此不凡的呼喊?底氣。是那來自他心底深處,對黑暗,對麻木,對冷漠的不滿給予了他力量,是那對傳統(tǒng)文化的精通,對多種外語的掌握,在日本留學的經(jīng)驗給了他信心。他獲得了底氣,所以才能點燃起一盞明燈,點在了華老栓兒子的墳上,點在陰云密布的魯鎮(zhèn)的上空,點在中年閏土的呆滯的眼神中,點在阿Q的精神勝利中。這一盞以底氣點燃的燈刺破了黑暗,帶來了久違的光明。
在那動蕩的年代,底氣帶來了希望,而在如今這和平的時代,底氣更帶來了尊重。
享譽世界的中國建筑師貝聿銘,自信中國人的建筑才能絕不亞于任何一個國家的人。他飽讀中外文學史、哲學史、美學史,了解各國的文化傳統(tǒng),及其對建筑的影響。他具備了作為一個優(yōu)秀建筑師應有的底氣,,憑借它,他讓世人看到了出自中國人之手的晶瑩剔透的巴黎玻璃館,瑰麗不凡的美國肯尼迪圖書館。世界人民開始用敬仰的眼光看待中國人的建筑才能,是他的底氣贏得了他事業(yè)的輝煌,贏得了中國建筑業(yè)的輝煌,贏得了世界各國人民的尊重。
由此可見,底氣是一切之源。這便可解釋為何現(xiàn)在的很多作家出書的速度比翻書還快,但卻始終無法達到前人的高度。缺乏底氣,作家如何能創(chuàng)作出流傳千古的作品呢?每每看到作家為銷售量而苦惱時,我真想說一句:“尋尋底氣吧!”
該尋尋底氣,培養(yǎng)底氣的不僅僅是他們,更是我們所有人,是整個中華民族,唯有如此,我們方能真正將中華文化推向世界,實現(xiàn)偉大復興!
底氣
雨淅淅瀝瀝下了很久了,早上,外邊的世界一片昏黑。
不是是否是天氣的原因,最近我總覺缺少了一份精神。
起身后站在梳妝鏡前的我,望著鏡中的自己,勉強地笑著,可是在那笑眼中我卻看不到內(nèi)心的快樂,看不到昔日驕傲的我的身影。我暗問:“是這連日的雨將我的快樂與驕傲清掃了嗎?”突然,耳畔似乎回蕩起馬克•吐溫的一句話——雨總會停的!于是我又不屑地對自己說:“就算雨停了,我也無法釋然地歡笑吧!”
一次次的挫敗,一次次的失望,我知道,這些才是我悲傷的緣由。我無力地坐在書房中,回憶著往昔的光輝歷史。而如今卻是如此,于是除了哀嘆,也只有默默落淚了,淚眼模糊中,紀伯倫《先知•沙與沫》閃入視線,也讓我不禁想起了其中的一句話:“人只有通過黑暗之路才能到達黎明,除非我的心碎了,否則它又如何被開啟?人的挫敗是不會擊垮內(nèi)心的底氣的,底氣尚在,黎明便不遙遠!”
我似乎頓悟:挫敗與失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這一切是建立在自己對自己失去了信心,自己沒有了底氣。昔日的紀伯倫他不也是屢遭困難,他甚至被放逐去了美國,可是這一切不也并沒有讓他淪陷于內(nèi)心的哀愁?因為他有了底氣,所以他用他的筆書寫著他對“愛與美”的追求;因為他有了底氣,所以就算他的作品遭人非議,被人燒毀,他也沒有停止自己寫作的步伐;因為他有了底氣,所以他才會說出“我原以為我是這世界微小的一塊碎片,可我后來才發(fā)現(xiàn),這整個世界只是我生命中的一塊碎片!”……是要有多少底氣才能走過這樣艱苦的道路?
徒然依戀過去的日子,是因為如今的我已沒有多少底氣走下去嗎?面對困難只是低頭,是因為我已沒有底氣了嗎?鏡中的自己沒能發(fā)自內(nèi)心的笑,是因為我沒有底氣邁向美好的明天了嗎?
不,絕非如此。馬爾克斯在他貧困的生活下能慢慢積累自己的底氣寫下《百年孤獨》;莫扎特能憑借自己的天才及努力的底氣譜下了最后的《安魂曲》;梵高能頂著心中的抑郁不安畫出追求色彩美的向日葵……我一定也可以憑借自己的努力重拾我的底氣,戰(zhàn)勝這一切的困難!
相信,只要存著心中那份底氣,那發(fā)自內(nèi)心笑的我一定會再創(chuàng)輝煌!
底氣
一看到這個題目,竟是沒來由地想到了一棵樹。我有幸與它相遇在西安的一條古街上。
陳舊的西安給人一種肅穆而又莊重的感覺,連汽車飛馳而過帶起的塵土也混雜著靜謐,使人不敢呼出一口大氣。面對這棵樹時,亦是如此。
那是一面破敗的墻,被歲月侵蝕地矮矮的,露出內(nèi)里黃磚的本質(zhì)。它就那樣地騎在墻上,一動不動。準確地說,它就像是凌空在頹墻之上的,露出墻的部分,竟還能看到它粗壯的根開始叉開的樣子!
出于好奇,我繞到了墻的另一面,想探個究竟。剎那,我被那深棕的顏色刺痛了眼,我驚呆了!靠在頹墻上的不是它幾人都抱不過來的樹干,而是密密麻麻,有人腰一般粗細的根!這些根相互纏繞,盤旋而下,刺入土地!
我驚嘆著上前,它的根并不好看,有些小小的須向外搖晃著,似要扎入空氣中去,粗糙的表面留下深深淺淺的溝壑,那是風雨的痕跡。再仔細一看,它并不是“靠”著墻啊,靠著墻的那一面,細細小小的根須緊緊地嵌入頹墻的縫隙中,它們那么努力,那么努力。
我抬頭,濃密的綠撐起頭頂?shù)囊黄炜?,一陣風吹過,“悉嗦——”的綠葉晃動聲中,細碎的陽光照下,晃了眼。
爸爸站在一邊,說:“這棵樹的根這么粗,地下的,不知延伸到了哪兒呢!”
原來如此!本來我還在詫異,這樣的將根埋于大地之上的樹,何以有底氣長得如此高大?如此茂盛?原來他的根,在地下無限遠處。
怪不得!怪不得它有恃無恐地伸向藍天;怪不得它驕傲地凌駕于頹墻之上;怪不得它有如此的底氣俯視眾生。因為它有深入大地的根!
我往回走,走出它撐起的陰涼,似一個世紀那么漫長,爸爸拍著我的肩膀,微笑,卻不言語。
我離開了,再也見不到的那棵樹,但它的影子就像用刀鐫刻在腦子里一樣,揮之不去。
只有根扎得夠深,才有底氣向藍天生長!
底氣
轉(zhuǎn)眼之間,我已站在了高三的跑道上。面對突如其來的高考,我們不能畏懼,我們需要的是三年知識積累所蘊含的底氣。在任何時候,我們都需要這種來自靈魂深處的吶喊。
有了底氣,我們才能夠正視生活的挫折。三毛,這個曾經(jīng)讓人為之狂熱的名字,撼動了多少年輕的生命。她與愛人在撒哈拉大沙漠完婚,定居,過著幸福的生活??僧斏畹臑碾y來臨時,面對著愛人的離去,三毛并未就此墮落,而是用絕美的詩歌與柔情的文字述說她對愛人的不舍與對撒哈拉大沙漠無限的敬意,開創(chuàng)出一條嶄新的文學之路——流浪文學。
是什么讓一個單薄到讓人心疼的女子堅強地面對苦難,吟誦出靈魂的詩篇,毫無疑問,底氣使然。在底氣背后,是千百年來千姿百態(tài)的坎坷生命,卻創(chuàng)造出了令人肅然起敬的民族狀景。
終于明白,底氣不僅是基本的信心和力量,更是偉大的民族流淌的血液,是數(shù)千百年來雕琢積淀的文化底蘊。
忽而思及孔尚任的《桃花扇》,朱自清《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想到了古都金陵,秦淮河畔凄艷哀絕的身影……都是偉大民族歷久彌新的文化底氣。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本o跟著劉禹錫《烏衣巷》的韻腳,想到了寬帽高履的烏衣士族沿著先人踏過的青石板緩慢踱入,恍若隔世。
站在文德橋上,橋下樓榭櫛比,舟影、樓影、人影交相輝映。站在王謝故居的門前,看歷史滄桑,雕琢出讓人為之肅然的文化底氣。謝安以淝水之戰(zhàn)名聲大振,而二王的書法則光照千秋,成為流傳后世臨摹的傳世之作,看王右軍的《蘭亭》,其子獻之的《春秋》,翰香襲人,流韻悠長。
謝安的一戰(zhàn)成名必是底氣使然,而二王書法中蘊含的底氣也必是來自靈魂深處的吶喊。
底氣是實力的象征,也是一個人內(nèi)心世界最真實的寫照。
沒有底氣,王勃何以吟出“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千古佳句,而“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亦是王勃對自我底氣最充分的認定。
沒有底氣,譚嗣同何以吟出“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而將儈子手手中的刀驚落于地呢?!
有了底氣,生命將不再暗淡,而高三所剩的路也將云淡風清。似乎那么一瞬間,習題,測驗,老師的諄諄教誨乃至曾經(jīng)設想的恐懼都已成了弦外之音,都因有了底氣而消散,陽光中斑斑駁駁的盡是年輕人匆忙的心跳……
底氣
觀泱泱社會之大潮,多少人因信心不足而只能在生命的夾縫中茍延殘喘?又有多少人因缺乏力量而半途而廢?究其本源,皆是缺乏底氣所致。
于是,我們疾呼:生活需要底氣,生命更需底氣!
擁有底氣,首先必需有能力和德行為“底”,方能生出自信之“氣”。如果說“物與權”代表的是一種功利主義的話,那么拋棄“物與權”后所收獲的“情”則代表著一種審美情趣。就如明末才子袁中郎,他在致友人的書信中寫道:“吳中得若令也,則五湖有長,洞庭有君,酒有主人,茶有知己?!逼錇t灑豪放可見一斑。但若你只認為他是個耽玩書生的話,未免太小瞧于他。《明史》記載其“聽斷有決,公庭鮮事?!闭菓{借如此之底氣,中郎才敢跳出“權與利”的夾縫,斷然辭官,歸隱山林;才會有日后“獨抒性靈,不拘格套”之說??梢姡哉邆€性,靈者靈氣,若中郎亦是粗鄙之人,豈有底氣成此文學大業(yè)?
如果說能力和德行是底氣之“底”的話,那么如何運用好自己的德、才便是這“氣”字的玄妙。
有底氣者,并非一定是日后大有作為者,運用自己的底氣去創(chuàng)造和發(fā)現(xiàn),方能活出生命之“氣”。于是,我想到了楊惠珊,那么生命如琉璃般的女子。在奪得兩屆金馬獎影后和xx屆亞太影后之后,她便如蝶回到繭中,收起自己華美的翅膀,毅然投身于琉璃事業(yè)中,采訪中,她說:“電影對我來說只是一個載體,一個轉(zhuǎn)換,而琉璃事業(yè)才是我執(zhí)著的信仰。”當積累了足夠底氣之后,楊惠珊沒有自滿,而是選擇繼續(xù)去創(chuàng)造,活出了自己的生命之“氣”。佛曰:“愿我來也,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凈無*瑕?!边@不是對楊惠珊底氣的詮釋嗎?
人生其實好比是筑房,只有地基足夠堅實,才能搭建出摩天大廈。而那些沒有穩(wěn)固地基,甚至毫無底氣可言之人,只能墜入死亡的深淵。
行文至此,忽然想到魯迅先生的一句話:“人是要有那么一點精神的。”那么,在當下浮夸的社會中,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說:“人亦是要有一點底氣的?!庇媚愕牡讱馊?chuàng)造,用你的信念去堅守,我們終能成為時代的寵兒,活出生命之“氣”!
底氣
這個形象我是常常想起的,即使已事隔多年。他挺直的腰桿所散發(fā)出的那股底氣,常常讓我肅然起敬。
他是一個三輪車夫,瘦瘦的臉頰上再無多余的肉,濃密的眉毛下面是一雙混濁卻毫無掩飾的眸子,雖不是秋水般的澄澈,但起碼真實不做作。他的皮膚黝黑黝黑的,這是長時間在烈日下奔波忙碌留下的痕跡。他常常頂著一頭蓬亂的頭發(fā),這讓他看老了幾歲。
每天放學一出校門,就有好多個三輪車夫早在門口翹首以待,他便混在人群之中。我是最喜歡坐他的車的,干凈整潔,價格又公道。我不知道他姓甚名誰,不知道他的年齡、家鄉(xiāng),不知道他是否有一個和我差不多大的女兒,因為一路上我們都默然無語,他很專心地在騎車。有過交流的,僅是我遞給他四塊錢的時候,他笑著說聲“謝謝”,便又飛快地騎上車,去尋找下一樁生意。
又是一天放學,我在人群中搜索他那輛標志性的三輪車。只見一個滿臉橫肉的女人正在他面前指手劃腳,她左手挎著包,右手叉腰,時不時還用手指著他,嘴里在呶呶不休地說著什么。而他呢,兩手搭在三輪車把上,腰桿挺得筆直,雙眼直視著女人,不卑不亢,有些夸張卻合適。我走近了聽,大概聽了個明白,女人在他車上丟了一百塊錢,現(xiàn)在找他要回那錢,雖然沒有證據(jù),但非說是他拿走的。他一直保持著那挺拔的姿勢,待女人講累了的間歇,語氣平緩地告訴她道:“我可以幫你找,但是,我再說一遍,這錢不是我拿的!”底氣十足,像是在告訴那女人,又像是在告訴天地和自己。女人掀起新一輪反攻,而且更加過分,說他們這群農(nóng)民工一天到晚干些偷雞摸狗的事兒,影響市容。他頓時怒了,剛才還是平靜的眼神,突然變得灼灼起來,似有一團火中內(nèi)心熊熊燃燒。但是他克制住了,腰桿挺得更直,向前一步大聲說道:“你不要亂說!我們生活條件是沒有你們好,你是比我們優(yōu)越,但是這不代表我們就會干那些偷雞摸狗的事兒!我們也有自己的原則,我們知道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這點起碼的道理,我們還是懂的。請你不要這樣侮辱我們!”說罷,眼神堅定地望著有些驚慌失措、始料未及的女人。周圍圍觀的人越來越多,幸好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你搞錯了吧,不是他拿的吧?!薄笆前?,怎么能這么說他呢?太過分了?!迸艘娮约簺]理,急忙沖出來人群,迅速離開了。
我回頭看他,眼神中的怒氣漸漸消退了,但腰桿依然挺直,那股底氣令我敬佩不已。那時一種不畏強權的勇敢,那時一種問心無愧的磊落,他的底氣,來自于內(nèi)心那顆平凡的良心,來自于那些樸實無華的信仰,來自于那看似柔弱的堅守。這底氣,現(xiàn)在又有幾人能擁有?我們所缺乏的,恰恰不是那崇高的道德,而正是這樣平凡卻令人感動的底氣與良心。
暫且放下那些崇高的道德訴求,回歸平凡的良心。做一個有底氣的人,讓社會充滿正義和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