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小學六年級數(shù)學牛吃草問題練習題》,是特地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基本思路:假設每頭牛吃草的速度為“1”份,根據(jù)兩次不同的吃法,求出其中的總草量的差;再找出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即可確定草的生長速度和總草量.
基本特點:原草量和新草生長速度是不變的;
關鍵問題:確定兩個不變的量.
基本公式:
生長量=(較長時間×長時間牛頭數(shù)-較短時間×短時間牛頭數(shù))÷(長時間-短時間);
總草量=較長時間×長時間牛頭數(shù)-較長時間×生長量;
例題解析:
一片草地,可供15頭牛吃10天,而供25頭牛吃,可吃5天. 如果青草每天生長速度一樣,那么這片草地若供10頭牛吃,可以吃幾天?
分析:一般把1頭牛每天的吃草量看作每份數(shù),那么15頭牛吃10天,其中就有草地上原有的草,加上這片草地10天長出草,以下類推……其中可以發(fā)現(xiàn)25頭牛5天的吃草量比15頭牛10天的吃草量要少. 原因是因為其一,用的時間少;其二,對應的長出來的草也少. 這個差就是這片草地5天長出來的草. 每天長出來的草可供5頭牛吃一天. 如此當供10牛吃時,拿出5頭牛專門吃每天長出來的草,余下的牛吃草地上原有的草。
(15×10-25×5)÷(10-5)=(150-125)÷(10-5) =25÷5 =5(頭)→可供5頭牛吃一天.
150-10×5 =150-50 =100(頭)→草地上原有的草可供100頭牛吃一天
100÷(10-5) =100÷5 =20(天)
答:若供10頭牛吃,可以吃20天。
基本思路:假設每頭牛吃草的速度為“1”份,根據(jù)兩次不同的吃法,求出其中的總草量的差;再找出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即可確定草的生長速度和總草量.
基本特點:原草量和新草生長速度是不變的;
關鍵問題:確定兩個不變的量.
基本公式:
生長量=(較長時間×長時間牛頭數(shù)-較短時間×短時間牛頭數(shù))÷(長時間-短時間);
總草量=較長時間×長時間牛頭數(shù)-較長時間×生長量;
例題解析:
一片草地,可供15頭牛吃10天,而供25頭牛吃,可吃5天. 如果青草每天生長速度一樣,那么這片草地若供10頭牛吃,可以吃幾天?
分析:一般把1頭牛每天的吃草量看作每份數(shù),那么15頭牛吃10天,其中就有草地上原有的草,加上這片草地10天長出草,以下類推……其中可以發(fā)現(xiàn)25頭牛5天的吃草量比15頭牛10天的吃草量要少. 原因是因為其一,用的時間少;其二,對應的長出來的草也少. 這個差就是這片草地5天長出來的草. 每天長出來的草可供5頭牛吃一天. 如此當供10牛吃時,拿出5頭牛專門吃每天長出來的草,余下的牛吃草地上原有的草。
(15×10-25×5)÷(10-5)=(150-125)÷(10-5) =25÷5 =5(頭)→可供5頭牛吃一天.
150-10×5 =150-50 =100(頭)→草地上原有的草可供100頭牛吃一天
100÷(10-5) =100÷5 =20(天)
答:若供10頭牛吃,可以吃2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