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而”字的四字成語及解釋

字號:

半途而廢bàn tú ér fèi
    成語解釋:廢:停止。指做事不能堅持到底,中途停頓,有始無終。
    成語出處:《禮記·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吾弗難已矣?!?BR>    例  句:如果就此請假回國,這里的事半途而廢,將來保舉弄不到,白吃一趟辛苦。(清·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五十六回)
    安枕而臥ān zhěn ér wò
    成語解釋:放好枕頭睡大覺。比喻太平無事,不必擔憂。
    成語出處:《史記·黥英列傳》:“使布出于上計,山東非漢之有也;出于中計,勝敗之數(shù)未可知也;出于下計,陛下安枕而臥矣?!?BR>    例  句:孔子見疏,必棄魯國而適他國,君可安枕而臥矣。(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七十九回)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bǎi zú zhī chóng,sǐ ér bù jiāng
    成語解釋:百足:蟲名,又名馬陸或馬蚿,有十二環(huán)節(jié),切斷后仍能蠕動。比喻勢家豪族,雖已衰敗,但因勢力大,基礎厚,還不致完全破產(chǎn)。
    成語出處:三國魏·曹冏《六代論》:“百足之蟲,至死不僵,以扶之者眾也?!?BR>    例  句:古人有言:“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如今雖說不似先年那樣興盛,較之平常仕宦人家,到底氣象不同。(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回)
    重足而立,側目而視chóng zú ér lì,cè mù ér shì
    成語解釋:重足:雙腳并攏;側目:斜著眼睛。形容畏懼而憤恨的樣子。
    成語出處:《史記·汲鄭列傳》:“今天下重足而立,側目而視矣。”
    例  句:使通國之人重足而立,側目而視者,無過于此輩窮兇極惡之特務人員。(毛澤東《向國民黨的十點要求》)
    不期而遇bù qī ér yù
    成語解釋:期:約定時間。沒有約定而遇見。指意外碰見。
    成語出處:《谷梁傳·隱公八年》:“不期而會曰遇。”
    例  句:前在公主府內(nèi),也是我們姐妹三十三個先會面;今日不期而遇,又是如此。(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六十九回)
    備而不用bèi ér bù yòng
    成語解釋:準備好了,以備急用,眼下暫存不用。
    成語出處:清·吳趼人《糊涂世界》:“雖說備而不用,到得那時候,聽憑兵丁造一句謠言,開上幾排槍,那人可就死了不少?!?BR>    例  句:在豐收的年頭,我們也要儲備一些抗災糧,備而不用,增強我們的抗災能力。
    鼎足而三dǐng zú ér sān
    成語解釋:比喻三方面對立的局勢。也泛指三個方面。
    成語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臣愿披腹心,輸肝膽,效愚計,恐足下不能用也。誠能聽臣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BR>    例  句:老頭兒在席上,看著安老夫妻的這個佳兒,這雙佳婦,鼎足而三,未免因羨生感,因感生嘆。(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二回)
    比肩而立bǐ jiān ér lì
    成語解釋:比肩:并肩。肩并肩地站立。比喻彼此距離極近。
    成語出處:《戰(zhàn)國策·齊策三》:“寡人聞之,千里而一士,是比肩而立;百世而一圣,若隨踵而至。”
    例  句:雖使間世而生,何異比肩而立!(宋·陳亮《賀周丞相啟》)
    翹足而待qiáo zú ér dài
    成語解釋:踮起腳等待。比喻很快就能實現(xiàn)。
    成語出處:《史記·高祖本紀》:“大臣內(nèi)叛,諸侯外反,亡,可翹足而待也?!?BR>    例  句:政出圣主,天下太平,可翹足而待也。(《后漢書·陳球傳》)
    不可同日而語bù kě tóng rì ér yǔ
    成語解釋:不能放在同一時間談論。形容不能相提并論,不能相比。
    成語出處:《戰(zhàn)國策·趙策二》:“夫破人之與破于人也,臣人之與臣于人也,豈可同日而言之哉?”
    例  句: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和改革開放前相比,真是不可同日而語。
    博而不精bó ér bù jīng
    成語解釋:形容學識豐富,但不精深。
    成語出處:《后漢書·馬融傳》:“賈君精而不博,鄭君博而不精;既精既博,吾何加焉。”
    堂而皇之táng ér huáng zhī
    成語解釋:形容公然毫不隱諱地(多含貶義)。
    不辭而別bù cí ér bié
    成語解釋:辭:告辭;別:離別。沒有告辭就離開了。或悄悄溜走了。
    例  句:于是,大家想不辭而別。(老舍《不成問題的問題》)
    盡力而為jìn lì ér wéi
    成語解釋:用全部的力量去做。
    成語出處:《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為之,后必有災?!?BR>    抵足而眠dǐ zú ér mián
    成語解釋:腳對著腳,同榻而睡。形容關系親密,情意深厚。
    成語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五回:“(周瑜)曰:‘久不與子翼(將干)同榻,今宵抵足而眠?!?BR>    不惡而嚴bù è ér yán
    成語解釋:并不惡聲惡氣,但很威嚴,使人知敬畏。
    成語出處:《周易·遁》:“君子以遠小人,不惡而嚴。”
    不寒而栗bù hán ér lì
    成語解釋:栗:畏懼,發(fā)抖。不冷而發(fā)抖。形容非??謶帧?BR>    成語出處:《史記·酷吏列傳》:“是日皆報殺四百余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滑民佐吏為治。”
    例  句:想到他可能遭遇的種種危險,真教人不寒而栗。
    稱薪而爨chēng xīn ér cuàn
    成語解釋:薪:柴;爨:燒火煮飯。稱了柴草煮飯。比喻只注意小事,不從大處著眼。
    成語出處:《淮南子·泰族訓》:“稱薪而爨,數(shù)米而炊,可以治小而未可以治大也。”
    例  句:積財聚谷,日不暇給。真?zhèn)€是數(shù)米而炊,稱柴而爨。(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五)
    不教而殺bù jiào ér shā
    成語解釋:教:教育;殺:處罰,殺死。不警告就處死。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錯誤就加以懲罰。
    成語出處:《論語·堯曰》:“不教而殺謂之虐。”
    例  句:對待犯錯誤的人應當采取治病救人的方針,而不應該不教而殺。
    避而不談bì ér bù tán
    成語解釋:躲避開而不肯說。指有意回避事實。
    例  句:尖銳的矛盾,避而不談,或加水沖淡了。(徐遲《一九五六年〈特寫選〉序言》)
    并日而食bìng rì ér shí
    成語解釋:并日:兩天合并成一天。不能天天得食,兩天三天才能得一天的糧食。形容生活窮困。
    成語出處:《禮記·儒行》:“儒有一畝之宮,環(huán)堵之室,篳門圭窬,蓬戶甕牖,易衣而出,并日而食?!?BR>    例  句: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yè)不可偏安于蜀都。(三國·蜀·諸葛亮《后出師表》)
    愛博而情不專ài bó ér qíng bù zhuān
    成語解釋:對人或事物的喜愛很廣泛,而感情不能專一。
    成語出處:唐·韓愈《與陳給事書》:“夫位益尊則賤者日隔,伺候于門墻者日益進,則愛博而情不專?!?BR>    例  句:在這三條路里,我將選擇那一條呢?我慚愧自己是個‘愛博而情不專’的人;雖者想著只選定一條路,卻總丟不下別的。(朱自清《那里走》)
    食言而肥shí yán ér féi
    成語解釋:食言:失信。指不守信用,只圖自己占便宜。
    成語出處:《左傳·哀公二十五年》:“是食言多矣,能無肥乎?”
    例  句:你們食言而肥,不承認這個原來答應承認的區(qū)域。(毛澤東《評國民黨十xx全會和xx屆二次國民參議會》)
    樹欲靜而風不止shù yù jìng ér fēng bù zhǐ
    成語解釋:樹想要靜下來,風卻不停地刮著。原比喻事情不能如人的心愿?,F(xiàn)也比喻階級斗爭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
    成語出處:漢·韓嬰《韓詩外傳》卷九:“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也?!?BR>    似是而非sì shì ér fēi
    成語解釋:似:象;是:對;非:不對。好象是對的,實際上不對。
    成語出處:《莊子·山木》:“周將處夫材與不材之間;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薄睹献印けM心下》:“孔子曰:‘惡似而非者,惡莠,恐其亂苗也?!?BR>    博而寡要bó ér guǎ yào
    成語解釋:學識豐富,但不得要領。
    成語出處:《史記·太史公自序》:“故曰:博而寡要,勞而少功。”
    王顧左右而言他wáng gù zuǒ yòu ér yán tā
    成語解釋:指離開話題,回避難以答復的問題。
    成語出處:《孟子·梁惠王下》
    不言而信bù yán ér xìn
    成語解釋:舊指君子不用說什么就能得到別人的信任。形容有崇高的威望。
    成語出處:《莊子·田子方》:“夫子不言而信,不比而周?!?BR>    例  句:堯舜之世,正百官而諸侯服,去四兇而天下安,不言而信,不怒而威。(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十八回)
    席地而坐xí dì ér zuò
    成語解釋:泛指在地上坐。
    成語出處:《舊五代史·李茂貞傳》:“但御軍整眾,都無紀律,當食造庖廚,往往席地而坐?!?BR>    不得而知bù dé ér zhī
    成語解釋:沒有辦法知道。
    成語出處:唐·韓愈《爭臣論》:“故雖諫且議,使人不得而知焉?!?BR>    例  句:從未到過廣西,所以誰做了廣西政府的“高等顧問”等等,我不得而知。(鄒韜奮《經(jīng)歷·貧民窟里的報館》)
    抵掌而談dǐ zhǎng ér tán
    成語解釋:指談得很融洽。
    成語出處:《戰(zhàn)國策·秦策一》:“見說趙王于華屋之下,抵掌而談?!?BR>    例  句:善言論者抵掌而談,問地球一切事。(魯迅《月界旅行》第十三回)
    背道而馳bèi dào ér chí
    成語解釋:背:背向;道:道路;馳:奔跑。朝相反的方向跑去。比喻彼此的方向和目的完全相反。
    成語出處:唐·柳宗元《〈楊評事文集〉后序》:“其余各探一隅,相與背馳于道者,其去彌遠。”
    例  句:道學先生于是乎從而禁之,雖然很象背道而馳,其實倒是心心相印。(魯迅《墳·從胡須說到牙齒》)
    一身而二任yī shēn ér èr rèn
    成語解釋:一個人承擔兩種任務。
    成語出處:《漢書·王吉傳》:“諸侯骨肉莫親大王,大王于屬則子也,于位則臣也,一身而二任之責加焉?!?BR>    例  句:一身而二任焉,雖圣者不可得也。(唐·韓愈《圬者王承福傳》)
    側足而立cè zú ér lì
    成語解釋:形容有所畏懼,不敢正立。
    成語出處:《后漢書·吳漢傳》:“漢性強力,每從征伐,帝未安,恒側足而立?!?BR>    泛泛而談fàn fàn ér tán
    成語解釋:泛泛:平常,不深入。一般地浮泛地談談。
    例  句:也由于時間關系,不能把《青春之歌》重讀一遍然后執(zhí)筆,故而只能泛泛而談,不能引證原文作具體的分析。(茅盾《怎樣評價〈青春之歌〉》
    放之四海而皆準fàng zhī sì hǎi ér jiē zhǔn
    成語解釋:四海:古人認為中國四境有海環(huán)繞,故稱全國為“四海”;準:準確。比喻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到處都適用。
    成語出處:《禮記·祭義》:“推而放諸東海而準,推而放諸西海而準,推而放諸南海而準,推而放諸北海而準?!?BR>    例  句: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的理論,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理論。(毛澤東《中國共產(chǎn)黨在民族戰(zhàn)爭中的地位》)
    趁虛而入chèn xū ér rù
    成語解釋:趁力量虛弱時侵入。
    成語出處:《去笈七簽》卷一二0:“將至所居,自后垣乘虛而入,徑及庭中?!?BR>    例  句:如今百病趁虛而入。(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四十回)
    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míng chá qiū háo zhī mò,ér bù jiàn yú xīn
    成語解釋:眼力能看到一根毫毛的末梢,而看不到一車柴草。比喻只看到小處,看不到大處。
    成語出處:《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鳴琴而治míng qín ér zhì
    成語解釋:指以禮樂教化人民,達到“政簡刑清”的統(tǒng)治效果。舊時常用做稱頌地方官的諛詞。
    成語出處:《呂氏春秋·察賢》:“宓子賤治單父,彈鳴琴,身不下堂,而單父治?!?BR>    乘隙而入chéng xì ér rù
    成語解釋:趁著虛弱疏漏的地方進入。
    成語出處:《去笈七簽》卷一二0:“將至所居,自后垣乘虛而入,徑及庭中?!?BR>    乘興而來,敗興而歸chéng xìng ér lái,bài xìng ér guī
    成語解釋:興:興致,興趣。趁著興致來到,結果很掃興的回去。
    成語出處:《晉書·王徽之傳》:“人問其故,徽之曰:‘本乘興而來,興盡而反,何必見安道邪?’”
    例  句:張懷芝偕馮同至濟南,中途告別,馮總統(tǒng)乘興而來,敗興而歸,自回北京去了。(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九十一回)
    不教而誅bù jiào ér zhū
    成語解釋:教:教育;誅:處罰,殺死。不警告就處死。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錯誤就加以懲罰。
    成語出處:《荀子·富國》:“故不教而誅,則刑繁而邪不勝;教而不誅,則*民不懲。”
    例  句:大人限他們?nèi)齻€月叫他們戒煙,寬之以期限,動之以厲害,不忍不教而誅。(清·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二十回)
    沖口而出chōng kǒu ér chū
    成語解釋:形容不加思索地說出來。
    成語出處:宋·蘇軾《跋歐陽公書》:“此數(shù)十紙,皆文公沖口而出,縱手而成,初不加意者也。”
    例  句:無如他此時是滿懷的遂心快意,滿面的吐氣揚眉,話擠話不由得沖口而出。(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七回)
    不脛而走bù jìng ér zǒu
    成語解釋:脛:小腿;走:跑。沒有腿卻能跑。比喻事物無需推行,就已迅速地傳播開去。
    成語出處:漢·孔融《論盛孝章書》:“珠玉無脛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況賢者之有足乎?”
    例  句:袁伯珍慌忙把家里所有的東西,檢點一番;別的一樣不缺,只有金銀首飾和鈔票洋錢,卻一概不脛而走。(清·無名氏《官場維新記》第四回)
    礎潤而雨chǔ rùn ér yǔ
    成語解釋:柱子的基石潤濕了,就是要下雨的征候。比喻見到一點跡象,就能知道它的發(fā)展方向。
    成語出處:《淮南子·說林訓》:“山云蒸,柱礎潤?!彼巍ぬK洵《辨*論》:“月暈而風,礎潤而雨,人人知之?!?BR>    傳檄而定chuán xí ér dìng
    成語解釋:檄:討敵文書;定:平定。比喻不待出兵,只要用一紙文書,就可以降服敵方,安定局勢。
    成語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今大王舉而東,三秦可傳檄而定也?!?BR>    例  句:獲操則威震天下,中原雖廣,可傳檄而定。(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一回)
    善賈而沽shàn jià ér gū
    成語解釋:賈:通“價”。善賈:好價錢;沽:出賣。等好價錢賣出。比喻懷才不遇,等有的賞識的人再出來做事。也比喻有了肥缺,才肯任職。
    成語出處:《論語·子罕》:“有美玉于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價)而沽諸?”
    食而不化shí ér bù huà
    成語解釋:吃了沒有消化。比喻對所學知識理解得不深不透,沒有吸收成為自己的東西。
    例  句:死啃書本,不結合實際,就會食而不化,解決不了實際問題。
    從天而降cóng tiān ér jiàng
    成語解釋:降:下落。比喻出于意外,突然出現(xiàn)。
    成語出處:《漢書·周亞夫傳》:“直入武庫,擊鳴鼓。諸侯聞之,以為將軍從天而下也?!?BR>    例  句:哥哥,你真是從天而降也!萬乞救我一救。(明·吳承恩《西游記》第三十一回)
    畫地而趨huà dì ér qū
    成語解釋:趨:疾走。只在規(guī)定的范圍內(nèi)行動。比喻不知變通。
    成語出處:《莊子·人世間》:“殆乎!殆乎!畫地而趨?!?BR>    倍道而進bèi dào ér jìn
    成語解釋:倍:加倍;道:行程。形容加快速度前進。
    成語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一回:“曹兵聞失兗州,必然倍道而進,待其過半,一擊可擒也?!?BR>    不期而然bù qī ér rán
    成語解釋:期:希望;然:如此。不希望這樣,而竟然這樣。表示出乎意外。
    成語出處:宋·鄭樵《與景韋兄投宇文樞密書》:“蓋磁石取鐵,以氣相合,固有不期然而然者?!?BR>    例  句:名山大川之間,赤縣神州之外,無遠勿屆,不期而然。(清·吳研人《糊涂世界·序》)
    挺而走險tǐng ér zǒu xiǎn
    成語解釋:指在無路可走的時候采取冒險行動。
    成語出處:《左傳·文公十七年》:“鋌而走險,急何能擇?”
    例  句:不要把他逼上絕路,否則他會挺而走險的。
    大而無當dà ér wú dàng
    成語解釋:當:底。雖然大,卻無底。原指大得無邊際。后多用作表示大得不切合實際、不合用。
    成語出處:《莊子·逍遙游》:“肩吾問于連叔曰:‘吾聞言于接輿,大而無當,往而不返,吾驚怖其言,猶河漢而無極也。’”
    例  句:訂計劃要切合實際,不要大而無當。
    脫穎而出tuō yǐng ér chū
    成語解釋:穎:尖子。錐尖透過布囊顯露出來。比喻本領全部顯露出來。
    成語出處:《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使遂早得處囊中,乃脫穎而出,非特其末見而已?!?BR>    例  句:經(jīng)過艱苦努力,他的學習成績終于在全班脫穎而出。
    見幾而作jiàn jī ér zuò
    成語解釋:幾:苗頭;作:行動。指發(fā)現(xiàn)一點苗頭就立刻采取措施。
    成語出處:《易·系辭下》:“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BR>    例  句:富春子見似道舉動非常,懼禍而逃,可謂見幾而作者矣,(明·馮夢龍《古今小說》第二十二卷)
    見機而作jiàn jī ér zuò
    成語解釋:看到適當時機立即行動。
    成語出處:《易·系辭下》:“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BR>    例  句:富春子見似道舉動非常,懼禍而逃,可謂見機而作者矣,(明·馮夢龍《古今小說》第二十二卷)
    淡而無味dàn ér wú wèi
    成語解釋:淡:薄,與“濃”相對。菜肴因鹽少而沒有味道。亦泛指清淡無味。亦形容說話、寫文章內(nèi)容平淡,無趣味。
    例  句:庶民因其淡而無味,不及米谷之香,吃者甚少。(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十二回)
    旦旦而伐dàn dàn ér fá
    成語解釋:多比喻天天損害或斫喪。
    成語出處:《孟子·告子上》:“亦猶斧斤之于森也,旦旦而伐之,可以為美乎?”
    道而不徑dào ér bù jìng
    成語解釋:道:走路。徑:小路。走路要走大路而不走小路,以免遇到危險。
    成語出處:《呂氏春秋·孝行覽》:“故舟而不游,道而不徑,能全支體以守宗廟,可謂孝矣?!?BR>    盡歡而散jìn huān ér sàn
    成語解釋:盡情歡樂之后,才分別離開。多指聚會、宴飲或游樂。
    成語出處: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九十九回:“命酒更酌,盡歡而散?!?BR>    例  句:他還吃了封頂大杯,才盡歡而散。(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二回)
    等而上之děng ér shàng zhī
    成語解釋:按某一等級,由此再往上。
    成語出處:宋·朱燮《絜齋集·高鞅論》:“古者五家置一比長,等而上之,為閭,為旅,為黨,皆置官焉?!?BR>    等而下之děng ér xià zhī
    成語解釋:由這一等逐級往下。指跟某一事物比較起來更差。
    言而有信yán ér yǒu xìn
    成語解釋:說話靠得住,有信用。
    成語出處:《論語·學而》:“與朋友交,言而有信?!?BR>    例  句:則要你言而有信,休擔閣了少年人。(元·戴善夫《風光好》第三折)
    不得已而為之bù dé yǐ ér wéi zhī
    成語解釋:沒有辦法,只能這樣做。
    成語出處:宋·辛棄疾《九議》:“歲幣郊祀之費,是不得已而為之者?!?BR>    不約而同bù yuē ér tóng
    成語解釋:約:相約。事先沒有約定而相互一致。
    成語出處:《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應對而皆動,不謀而俱起,不約而同會。”
    例  句:中軍元帥欒書,不約而同,亦至朝門,正遇胥童引兵到來。(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五十九回)
    斗而鑄錐dòu ér zhù zhuī
    成語解釋:臨到打仗才去鑄造兵器。比喻行動不及時。
    成語出處:《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呼?”
    篤而論之dǔ ér lùn zhī
    成語解釋:篤:切實。確切地論述。
    成語出處:晉·裴啟《語林》:“林公云:‘文度著膩顏,挾《左傳》,逐鄭康成,自為高足弟子;篤而論之,不離塵垢囊也!’”
    奪門而出duó mén ér chū
    成語解釋:奪門:破門,奮力沖開門。猛然奮力沖開門出去。形容迫不及待。
    例  句:輕輕撥開門閂,拿在手中,預備當作兵器,可以奪門而出。(清·李嘉寶《官場現(xiàn)形記》第三十一回)
    勞而無功láo ér wú gōng
    成語解釋:花費了力氣,卻沒有收到成效。
    成語出處:《管子·形勢篇》:“與不可,強不能,告不知,謂之勞而無功。”
    例  句:不注意科學,一味地蠻干,結果必定是勞而無功。
    樂而不*lè ér bù yín
    成語解釋:快樂而不過分。指表現(xiàn)的情感有節(jié)制。
    成語出處:《論語·八佾》:“《關雎》樂而不*,哀而不傷?!?BR>    囅然而笑chǎn rán ér xiào
    成語解釋:囅然:笑的樣子。高興地笑起來。
    成語出處:《莊子·達生》:“桓公……囅然而笑。”
    犯而不校fàn ér bù jiào
    成語解釋:犯:觸犯;校:計較。受到別人的觸犯或無禮也不計較。
    成語出處:《論語·泰伯》:“以能問與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BR>    例  句:惠養(yǎng)民道:“犯而不校,何以罰為?”大家微笑,各自散去。(清·李綠園《歧路燈》第五十五回)
    倡而不和chàng ér bù hè
    成語解釋:倡:同“唱”。和:響應。領唱無人應和。形容有人領導,但無人響應的冷清局面。
    成語出處:漢·劉安《淮南子·繆稱訓》:“倡而不和,意而不戴。”
    廢然而返fèi rán ér fǎn
    成語解釋:本指怒氣消失,恢復常態(tài),現(xiàn)在形容失望回來。
    成語出處:《莊子·德充符》:“我拂然而怒,而適先生之所,則廢然而反?!?BR>    例  句:要他包飯,而館中只有面,問以飯,曰無有,廢然而返。(魯迅《兩地書·八一》)
    廢書而嘆fèi shū ér tàn
    成語解釋:因有所感而停止讀書。
    成語出處:《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太史公曰:余讀《孟子》書,至梁惠王問‘何以利吾國’,未嘗不廢書而嘆也?!?BR>    面墻而立miàn qiáng ér lì
    成語解釋:比喻不學之人,如面對墻壁而立,一無所見。
    成語出處:《尚書·周官》:“不學墻面?!笨装矅鴤鳎骸叭硕粚W,其猶正墻面而立?!?BR>    例  句:古今成敗,不可不知,退朝之暇,念觀典籍,面墻而立,不成人也。(《晉書·涼武昭王李玄盛傳》)
    不歡而散bù huān ér sàn
    成語解釋:很不愉快地分手。
    成語出處:清·蒲松齡《聊齋志異·辛十四娘》:“公子大慚,不歡而散?!?BR>    例  句:兩個原本非常親密的朋友,卻因為一句無意的話而弄得不歡而散。
    秤薪而爨chēng xīn ér cuàn
    成語解釋:薪:柴;爨:燒火煮飯。比喻只注意小事,不從大處著眼。
    成語出處:《淮南子·泰族訓》:“稱薪而爨,數(shù)米而炊,可以治小而未可以治大也。【帶而的成語有哪些】帶而的成語有哪些。”
    例  句:積財聚谷,日不暇給。真?zhèn)€是數(shù)米而炊,稱柴而爨。(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五)
    蜂擁而來fēng yōng ér lái
    成語解釋:象蜂群似的擁擠著過來。形容許多人一起過來。
    成語出處:《史記·項羽本紀》:“陳涉首難,豪杰蜂起。”
    例  句:又等了一會子,方見胡統(tǒng)領打著燈籠火把,一路蜂擁而來。(清·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十二回)
    伏而咶天fú ér shì tiān
    成語解釋:咶:以舌舔物。伏地以舌舔天。比喻所行與所求不一致,無法達到目的。
    成語出處:《荀子·仲尼》:“辟之是猶伏而咶天,救經(jīng)而引其足也?!?BR>    貧而樂道pín ér lè dào
    成語解釋:家境貧窮,卻以獲得知識、懂得道理為樂事。
    成語出處:《論語·學而》:“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破門而出pò mén ér rù
    成語解釋:把門砸破沖出來。形容壞人迫不及待地跳出來做壞事。也比喻擺脫束縛或限制。
    牽一發(fā)而動全身qiān yī fà ér dòng quán shēn
    成語解釋:比喻動極小的部分就會影響全局。
    成語出處:清·龔自珍《自春徂秋偶有所感觸》詩:“一發(fā)不可牽,牽之動全身?!?BR>    乘虛而入chéng xū ér rù
    成語解釋:乘:趁。趁著虛弱疏漏的地方進入。
    成語出處:《去笈七簽》卷一二0:“將至所居,自后垣乘虛而入,徑及庭中?!?BR>    例  句:若各存意見,不能和睦,是自己先孤了,別人安得不乘虛而入。(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七十四回)
    恭而有禮gōng ér yǒu lǐ
    成語解釋:恭:恭敬;禮:禮節(jié)。恭敬又有禮節(jié)。
    成語出處:《論語·顏淵》:“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
    例  句:而且庶士人等……舉止言談,莫不恭而有禮。(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十一回)
    公而忘私gōng ér wàng sī
    成語解釋:為了公事而不考慮私事,為了集體利益而不考慮個人得失。
    成語出處:《漢書·賈誼傳》:“故化成俗定,則為人臣者主耳忘身,國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茍就,害不茍去,唯義所在?!?BR>    例  句:這兩位同學的破釜沉舟,公而忘私的勇氣,是使我私心佩服的,(郭沫若《革命春秋·創(chuàng)造十年續(xù)篇》)
    取而代之qǔ é dài zhī
    成語解釋:指奪取別人的地位而由自己代替?,F(xiàn)也指以某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
    成語出處:《史記·項羽本紀》:“秦始皇游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例  句:清帝方今玩于彼股掌之上,及其時則取而代之耳。(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八十六回)
    股戰(zhàn)而栗gǔ zhàn ér lì
    成語解釋:戰(zhàn):怕;栗:發(fā)抖。兩腿發(fā)抖,不停地哆嗦。形容恐懼異常。
    成語出處:《史記·齊悼惠王世家》:“(魏勃)因退立,股戰(zhàn)而栗,恐不能言者,終無它語。”
    顧左右而言他gù zuǒ yòu ér yán tā
    成語解釋:看著兩旁的人,說別的話。形容無話對答,有意避開本題,用別的話搪塞過去。
    成語出處:《孟子·梁惠王下》:“曰:‘四境之內(nèi)不治則如之何?’王顧左右而言他?!?BR>    例  句:耿爾除了苦笑,只好顧左右而言他了。(陳若曦《耿爾在北京》)
    如丘而止rú qiū ér zhǐ
    成語解釋:如:到達;丘:丘陵;止:止步。指遇到困難則停下來,不求上進。
    成語出處:《荀子·宥坐》:“如垤而進,吾與之;如丘而止,吾已矣?!?BR>    過屠門而大嚼guò tú mén ér dà jiáo
    成語解釋:屠門:肉店。比喻心里想而得不到手,只好用不切實際的辦法來安慰自己。
    成語出處:漢·桓譚《新論》:“人聞長安樂,則出門而向西笑;知肉味美,則對屠門而大嚼?!比龂骸げ苤病杜c吳質書》:“過屠門而大嚼,雖不得肉,貴且快意。”
    例  句:她做母親的至少也該讓孩子們到馬路上睜大了驚異的眼睛,聊且“過屠門而大嚼”。(茅盾《過年》)
    罕譬而喻hǎn pì ér yù
    成語解釋:說話用不著多比方,都能聽懂。形容話說得非常明白。
    成語出處:《禮記·學記》:“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臧,罕譬而喻。”
    涸澤而漁,焚林而獵hé zé ér yú, fén lín ér liè
    成語解釋:涸:使水干枯;澤:聚水的洼地;焚:燒毀。把池水戽干來捕魚,將林地燒毀來打獵。比喻只圖眼前利益,不作長遠打算。
    成語出處:《文子·上仁》:“先王之法,……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
    何樂而不為hé lè ér bù wéi
    成語解釋:有什么不樂于去做的呢?表示愿意去做。
    成語出處: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三十六回:“此地河道,為患已久,居民被害已深,聞貴人修治河道,雖士商人等,亦必樂于從事;況又發(fā)給工錢飯食,那些小民,何樂不為?”
    例  句:這件事對國家對個人都有益處,何樂而不為?
    合而為一hé ér wéi yī
    成語解釋:把散亂的事物合在一起。
    成語出處:《史記·春申君列傳》:“臣為王慮,莫若善楚。秦楚合而為一以臨韓,韓必斂手?!?BR>    例  句:學者能集眾長合而為一,若易牙以五味調和,則為全味矣。(明·謝榛《四溟詩話》第三卷)
    和而不唱hé ér bù chàng
    成語解釋:贊同別人的意見,不堅持自己的說法。
    成語出處:《莊子·德充符》:“和而不唱,知不出乎四城?!?BR>    不勞而獲bù láo ér huò
    成語解釋:自己不勞動卻占有別人的勞動成果。
    成語出處:《孔子家語·入官》:“所求于邇,故不勞而得也?!?BR>    例  句:我的目標是不滿于楊,而因此而是為的舉動,卻也許被第三者收漁人之利,不勞而獲。(魯迅《兩地書》三十)
    和衣而臥hé yī ér wò
    成語解釋:和:連著;臥:躺下。穿著衣服躺下睡覺。
    例  句:老程師爺是喝得當面退席,和衣而臥。(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八回)
    赫然而怒h(huán)è rán ér nù
    成語解釋:形容大怒?;鹈叭傻臉幼?。
    從天而下cóng tiān ér xià
    成語解釋:比喻出于意外,突然出現(xiàn)。
    成語出處:《漢書·周亞夫傳》:“直入武庫,擊鳴鼓。諸侯聞之,以為將軍從天而下也。”
    例  句:哥哥,你真是從天而降也!萬望救我一救?。鳌浅卸鳌段饔斡洝返谌换兀?BR>    不謀而合bù móu ér hé
    成語解釋:謀:商量;合:相符。事先沒有商量過,意見或行動卻完全一致。
    成語出處:《三國志·魏書·張既傳》裴松之注引《魏略》:“今諸將不謀而同,似有天數(shù)?!?BR>    例  句:如磁石鐵,不謀而合。(宋·蘇軾《朱壽昌梁武懺贊偈》)
    死而后已sǐ ér hòu yǐ
    成語解釋:已:停止。死了以后才罷手。形容為完成一種責任而奮斗終身。
    成語出處:《論語·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例  句:臣披肝瀝膽,尚不能補報皇上之恩。今奉詔命,敢不竭力盡忠,死而后已。(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八十三回)
    從一而終cóng yī ér zhōng
    成語解釋:丈夫死了不再嫁人,這時舊時束縛婦女的封建禮教。
    成語出處:《周易·恒》:“曰婦人貞潔,從一而終也?!?BR>    例  句:同一個人,怎的女子就該從一而終,男子便許大妻大妾?(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七回)
    赍志而沒jī zhì ér mò
    成語解釋:赍:懷抱著,帶著;歿:死。志愿沒有實現(xiàn)就死了。
    成語出處:南朝·梁·江淹《恨賦》:“赍志沒地,長懷無已?!?BR>    例  句:林文忠公經(jīng)世之才,可惜鞠躬盡瘁,赍志而沒。(高陽《玉座珠簾》上冊)
    雞鳴而起jī míng ér qǐ
    成語解釋:雞叫時就起床。形容勤奮不怠。
    成語出處:《孟子·盡心上》:“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BR>    例  句:雞鳴而起,孜孜焉,亦不為利。(唐·韓愈《上宰相書》)
    及鋒而試jí fēng ér shì
    成語解釋:及:乘;鋒:鋒利,比喻士氣高昂;試:試用。趁鋒利的時候用它。原指乘士氣高漲的時候使用軍隊,后比喻乘有利的時機行動。
    成語出處:《漢書·高帝紀上》:“吏卒皆山東之人,日夜企而望歸,及其鋒而用之,可以有大功。”
    例  句:此后自當避免些無須必踐的荊棘,養(yǎng)精蓄銳,以待及鋒而試。(魯迅《兩地書·五》)
    大而化之dà ér huà zhī
    成語解釋:化:改變,轉變。原指大行其道,使天下化之。后形容做事情不小心謹慎。
    成語出處:《孟子·盡心下》:“大而化之之謂圣?!?BR>    鋌而走險tǐng ér zǒu xiǎn
    成語解釋:鋌:急走的樣子;走險:奔赴險處。指在無路可走的時候采取冒險行動。
    成語出處:《左傳·文公十七年》:“小國之事大國也,德則其人也,不德則其鹿也,鋌而走險,急何能擇?”
    例  句:碰了荒年,也少不了這班人,不然,鬧出那鋌而走險的,更是不得了了。(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十五回)
    計日而待jì rì ér dài
    成語解釋:可以數(shù)著日子等待。形容為時不遠。
    成語出處: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BR>    例  句:高考的日子已經(jīng)可以計日而待了,大家要認真復習。
    投傳而去tóu zhuàn ér qù
    成語解釋:傳:符信。指棄官而去。
    成語出處:《后漢書·陳蕃傳》:“以諫爭不合,投傳而去。”
    例  句:毅曰:“既能攫獸,又能殺鼠,何損于犬!”投傳而去。(《晉書·劉毅傳》)
    待價而沽dài jià ér gū
    成語解釋:沽:賣。等有好價錢才賣。比喻誰給好的待遇就替誰工作。
    成語出處:《論語·子罕》:“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BR>    簡能而任jiǎn néng ér rèn
    成語解釋:簡:選擇。任:作用。選擇有才能的人委以重任。
    成語出處:《舊唐書·魏征傳》:“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BR>    望而卻步wàng ér què bù
    成語解釋:卻步:不敢前進,向后退。形容事物可怕或討厭,使人一看就往后退縮。
    例  句:凡這一切,都很可能使某一部分有條件從事這種工作的人望而卻步。(秦牧《象和蟻的童話》
    望風而逃wàng fēng ér táo
    成語解釋:遠遠望見對方的氣勢很盛,就嚇得逃跑了。形容十分怯敵。
    成語出處:《資治通鑒·梁記·武帝天監(jiān)四年》:“淵藻是蕭衍骨肉至親,必死無理,若克涪城,淵藻安肯城中坐而受困,必將望風而去?!?BR>    例  句:汝、穎、光、黃等處,有土寇王善作亂,聚兵五十萬,搶掠子女玉帛,殺人放火,甚是猖獗,官兵望風而逃。(清·陳忱《水滸后傳》第十九回
    淡而不厭dàn ér bù yàn
    成語解釋:比喻既不熱心也不厭棄。
    例  句:他不像先前那樣火著心拉買賣了,可也不故意的偷懶,就那么淡而不厭的一天天的混。(老舍《駱駝祥子》二十)
    聞風而起wén fēng ér qǐ
    成語解釋:聞:聽到;風:風聲,消息。一聽到風聲,就立刻起來響應。
    成語出處:宋·陳亮《祭趙尉母夫人文》:“登堂莫及,聞風而起?!?BR>    例  句:別處的人一定也有聞風而起的,這便是救中國的獨一無二法門了。(梁啟超《新中國未來記》第三回)
    無根而固wú gēn ér gù
    成語解釋:固:牢固。沒有根柢卻能牢固。比喻有共同的思想感情作基礎。
    成語出處:《管子·戒》:“管仲復于桓公曰:‘無翼而飛者,聲也;無根而固者,情也?!?BR>    無為而治wú wéi ér zhì
    成語解釋:無為:無所作為;治:治理。自己無所作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當政的時候,沿襲堯的主張,不做絲毫改變。后泛指以德化民。
    成語出處:《論語·衛(wèi)靈公》:“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
    無翼而飛wú yì ér fēi
    成語解釋:翼:翅膀。沒有翅膀卻飛走了。比喻事物很快地傳播開來。
    成語出處:《管子·戒》:“無翼而飛者聲也?!薄稇?zhàn)國策·秦策三》:“眾口所移,毋翼而飛。”
    例  句:足足的一百六十塊錢就那樣無翼而飛了。(郭沫若《革命春秋·創(chuàng)造十年》)
    結繩而治jié shéng ér zhì
    成語解釋:原指上古沒有文字,用結繩記事的方法治理天下。后也指社會清平,不用法律治國的空想。
    成語出處:《周易·系辭下》:“上古結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BR>    例  句:曹蜍、李志雖見在,厭厭如九泉下人,人皆如此,便可結繩而治。(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品藻》)
    相視而笑,莫逆于心xiāng shì ér xiào,mò nì yú xīn
    成語解釋:莫逆:彼此情投意合,非常相好。形容彼此間友誼深厚,無所違逆于心。
    成語出處:《莊子·大宗師》:“子祀、子輿、子犁、子來四人相與語曰:‘孰能以無為首,以生為脊,以死為尻,孰知生死存亡之一體者,吾與之友矣?!娜讼嘁暥Γ嬗谛?,遂相與為友?!?BR>    例  句:只要攤出我的雜感來,便可以做他們的“藍譜”,“相視而笑,莫逆于心”了。(魯迅《而已集·“意表之外”》)
    不一而足bù yī ér zú
    成語解釋:足:充足。指同類的事物不只一個而是很多,無法列舉齊全。
    成語出處:《公羊傳·文公九年》:“始有大夫,則何以不氏?許夷狄者,不一而足也。”
    例  句:兩邊擺地攤,售賣農(nóng)家器具及鄉(xiāng)下日用物件的,不一而足。(清·劉鶚《老殘游記》第十一回)
    得而復失dé ér fù shī
    成語解釋:復:又,再。剛得到又失去了。
    成語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九十六回:“孔明變色曰:‘是何言也!得而復失,與不得同。公以此賀我,實足使我愧赧耳!’”
    信而好古xìn ér hào gǔ
    成語解釋:信:相信;好:愛好。相信并愛好古代的東西。
    成語出處:《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BR>    例  句:這樣,我們的信而好古的態(tài)度,便發(fā)生了新意義。(錢鐘書《寫在人生邊上·讀<伊索寓言>》)
    秀而不實xiù ér bù shí
    成語解釋:秀:莊稼吐穗開花;實:結果實。開花不結果。比喻只學到一點皮毛,實際并無成就。
    成語出處:《論語·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BR>    例  句:便道是秀才每秀而不實有矣夫,想皇天既與他十分才,也注還他一分綠。(元·無名氏《舉案齊眉》第一折)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jū gōng jìn cuì,sǐ ér hòu yǐ
    成語解釋:指勤勤懇懇,竭盡心力,為革命,為人民奮斗終身。
    成語出處:三國蜀·諸葛亮《后出師表》:“臣鞠躬盡力,死而后已?!?BR>    具體而微jù tǐ ér wēi
    成語解釋:指事物的各個組成部分大體都有了,不過形狀和規(guī)模比較小些。
    成語出處:《孟子·公孫丑上》:“冉牛、閔子、顏淵,則具體而微。”
    謔而不虐xuè ér bù nüè
    成語解釋:謔:開玩笑。開玩笑而不使人難堪。
    成語出處:《詩經(jīng)·衛(wèi)風·淇奧》:“善戲謔兮,不為虐矣?!?BR>    不翼而飛bù yì ér fēi
    成語解釋:翼:翅膀。沒有翅膀卻飛走了。比喻物品忽然丟失。也比喻事情傳播得很迅速。
    成語出處:《管子·戒》:“無翼而飛者聲也?!薄稇?zhàn)國策·秦策三》:“眾口所移,毋翼而飛。”
    例  句:足足的一百六十塊錢就那樣便不翼而飛了。(郭沫若《革命春秋·創(chuàng)造十年》)
    掩鼻而過yǎn bí ér guò
    成語解釋:捂著鼻子走過去。形容對腥臭骯臟的東西的嫌惡。
    成語出處:《孟子·離婁下》:“西子蒙不潔,則人皆掩鼻而過之。”
    要而言之yào ér yán zhī
    成語解釋:概括地說,簡單地說。
    渴而掘井kě ér jué jǐng
    成語解釋:到口渴才掘井。比喻事先沒有準備,臨時才想辦法。
    成語出處:《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
    一哄而散yī hōng ér sàn
    成語解釋:哄:吵鬧。形容聚在一起的人一下子吵吵嚷嚷地走散了。
    成語出處:明·沈德符《萬歷野獲編·壬戌科罷選吉士》第十卷:“御筆硃書四大字,曰:‘今年且罷。’于是一哄而散。”
    例  句:白鳳、阿男早收拾好錢文,向眾人道謝,看的就一哄而散了。(清·吳趼人《情變》第六回)
    可想而知kě xiǎng ér zhī
    成語解釋:不用說明就能想象得到。
    成語出處:宋·王楙《野客叢書》:“……而郊以吟詩廢務,上官差官以攝其職,分其半祿,酸寒之壯,可想而知?!?BR>    例  句:你想日本人練陸軍把東三省地圖當作功課,其用心可想而知。(清·高鶚《老殘游記續(xù)集》第一回)
    一掃而空yī sǎo ér kōng
    成語解釋:一下子便掃除干凈。比喻徹底清除。
    例  句:你們所設想的美國的仁義首選,已被艾奇遜一掃而空。(毛澤東《別了,司徒雷登》)
    易地而處yì dì ér chǔ
    成語解釋:換一換所處的地位。比喻為對方想一想。
    成語出處:唐·劉知幾《通史·雜說上》:“若使(司)馬遷易地而處 ,撰成《漢書》,將恐多言費辭,有逾班氏。”
    款款而談kuǎn kuǎn ér tán
    成語解釋:款:誠懇。誠懇而從容的談話。
    例  句:又兼看著九公有個師徒分際,褚大娘子有個姐妹情腸,才得這樣款款而談。(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五回)
    引領而望yǐn lǐng ér wàng
    成語解釋:引領:伸長脖子。伸長脖子遠望。形容殷切盼望。
    成語出處:《孟子·梁惠王上》:“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BR>    迎刃而解yíng rèn ér jiě
    成語解釋:原意是說,劈竹子時,頭上幾節(jié)一破開,下面的順著刀口自己就裂開了。比喻處理事情、解決問題很順利。
    成語出處:《晉書·杜預傳》:“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數(shù)節(jié)之后,皆迎刃而解。”
    例  句:只要這位教士到場,任你事情如何棘手,亦無不迎刃而解的。(清·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五十四回)
    來而不往非禮也lái ér bù wǎng fēi lǐ yě
    成語解釋:表示對別人施加于自己的行動將作出反應。
    成語出處:《禮記·曲禮上》:“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BR>    而立之年ér lì zhī nián
    成語解釋:人到三十歲可以自立的年齡。后為三十歲的代稱。
    成語出處:《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BR>    老而不死lǎo ér bù sǐ
    成語解釋:本是孫子罵舊友原壤年老無德可稱術的話,后亦指年老而不利于社會國家或拖累后輩。
    成語出處:《論語·憲問》:“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
    欲得而甘心yù dé ér gān xīn
    成語解釋:想要弄到手才稱心滿意(多用于對人的報復或打擊)。
    月暈而風yuè yùn ér fēng
    成語解釋:月暈:月亮周圍出現(xiàn)的光環(huán)。月亮出現(xiàn)光環(huán),就是要刮風的征候。比喻見到一點跡象就能知道它的發(fā)展趨向。
    成語出處:宋·蘇洵《辨*論》:“月暈而風,礎潤而雨,人人知之。”
    聯(lián)袂而至lián mèi ér zhì
    成語解釋:比喻一同來到。
    擇主而事zé zhǔ ér shì
    成語解釋:事:侍奉。舊指選擇明主,為他辦事。
    成語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四回:“豈不聞‘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
    知難而退zhī nán ér tuì
    成語解釋:原指作戰(zhàn)要見機而行,不要做實際上無法辦到的事。后泛指知道事情困難就后退。
    成語出處:《左傳·宣公十二年》:“見可而行,知難而退,軍之善政也?!?BR>    例  句:尤其是因為在那一級里有三、四個“吵客”,弄得那位英文教員不得不知難而退。(鄒韜奮《經(jīng)歷·新飯碗問題》)
    直道而行zhí dào ér xíng
    成語解釋:比喻辦事公正。
    成語出處:《論語·衛(wèi)靈公》:“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BR>    列鼎而食liè dǐng ér shí
    成語解釋:形容豪門貴族的奢侈生活。
    成語出處:漢·劉向《說苑·建本》:“累茵而坐,列鼎而食。”
    例  句:今日個列鼎而食,煞強如淡飯黃齏。(元·馬致遠《薦福碑》第四折)
    周而不比zhōu ér bù bǐ
    成語解釋:周:親和、調合;比:勾結。關系密切,但不勾結。指與眾相合,但不做壞事。
    成語出處:《論語·為政》:“子曰:‘君子周而不比。’”
    例  句:那里肯周而不比。(元·賈仲名《蕭淑蘭》第二折)
    自崖而反zì yá ér fǎn
    成語解釋:崖:崖岸;反:通“返”,回。舊時送行辭。
    成語出處:《莊子·山木》:“君其涉于江而浮于,望之而不見其崖,愈往而不知其所窮,送君者皆自崖而反,君自此遠矣”
    滿載而歸mǎn zài ér guī
    成語解釋:裝得滿滿地回來。形容收獲很大。
    成語出處:明·李贄《焚書·又焦弱侯》:“然林汝寧向者三任,彼無一任不往,往必滿載而歸?!?BR>    例  句:將衛(wèi)國府庫,及民間存留金粟之類,劫掠一空,墮其城郭,滿載而歸。(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二十三回)
    秘而不宣mì ér bù xuān
    成語解釋:宣:公開說出。保守秘密,不肯宣布。
    成語出處:《三國志·魏志·董昭傳》:“秘而不露,使權得志,非計之上?!?BR>    例  句:泛音既有如此妙論,如何譜上都無此說?他卻秘而不宣,是個甚么意思。(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七十三回)
    焚林而獵fén lín ér liè
    成語解釋:焚燒樹木林,獵取禽獸。比喻只圖眼前利益,不作長久打算。
    成語出處:《韓非子·難一》:“焚林而田,偷取多獸,后必無獸。”《淮南子·主術訓》:“故先王之法……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BR>    苗而不秀miáo ér bù xiù
    成語解釋:指莊稼出了苗而沒有抽穗。比喻人有好的資質,卻沒有成就。
    成語出處:《論語·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
    例  句:如果把我們栽種在陰暗偏陬,那就染上官氣暮氣,苗而不秀。(郭沫若《玉簪花》)
    焚林而田,竭澤而漁fén lín ér tián, jié zé ér yú
    成語解釋:竭:使……干涸;漁:打魚。燒毀森林捕捉野獸,排干湖水去捕捉魚。比喻只顧眼前的利益,無止境地索取而不留余地。
    成語出處:漢·劉安《淮南子·本經(jīng)訓》:“鉆燧取火,構木為臺,焚林而田,竭澤而漁。【帶而的成語有哪些】文章帶而的成語有哪些出自http://www.gkstk.com/article/1385274585.html,轉載請保留此鏈接!?!?BR>    鳴鼓而攻之míng gǔ ér gōng zhī
    成語解釋:比喻宣布罪狀,遣責或聲討。
    成語出處:《論語·先進》:“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BR>    奮袂而起fèn mèi ér qǐ
    成語解釋:奮袂:揮袖。袖子一揮站起來。形容奮然而起。
    成語出處:三國·魏·曹植《求自試表》:“輟食棄餐,奮袂攘祍,撫劍東顧,而心已馳于吳會矣?!?BR>    磨而不磷,涅而不緇mó ér bù lín,niè ér bù zī
    成語解釋:磨了以后不變薄,染了以后不變黑。比喻意志堅定的人不會受環(huán)境的影響。
    成語出處:《論語·陽貨》:“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
    沐猴而冠mù hóu ér guàn
    成語解釋:沐猴:獼猴;冠:戴帽子。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虛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來諷刺投靠惡勢力竊據(jù)權位的人。
    成語出處:《史記·項羽本紀》:“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BR>    涅而不緇niè ér bù zī
    成語解釋:涅:礦物名,古代用作黑色染料;緇:黑色。用涅染也染不黑。比喻品格高尚,不受惡劣環(huán)境的影響。
    成語出處:《論語·陽貨》:“不曰白乎,涅而不緇?!?BR>    例  句:義孫可謂歲寒不凋,涅而不緇者矣。(《晉書·劉曜載記》)
    怒目而視nù mù ér shì
    成語解釋:睜圓了眼睛瞪視著。形容正要大發(fā)脾氣的神情。
    成語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回:“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