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正能量的簡短小故事五篇

字號:

給孩子講故事是最容易讓孩子明白道理的好方法,即使道理深刻難懂,也可以通過故事的方式變得通俗易懂。下面是分享的精選正能量的簡短小故事五篇。歡迎閱讀參考!
    【篇一】精選正能量的簡短小故事
    曾經聽說過這么一個佛教故事,說的是某個寺廟里有一個和尚,有一天他在打掃衛(wèi)生,一位年輕貌美的姑娘,抱著襁褓中的孩子,當著眾僧的面把孩子硬塞在和尚的懷里,不無幽怨地說:“這是你的孩子。”說著頭也不回地逃之夭夭。和尚懷抱著孩子頓時目瞪口呆,其他和尚們也是面面相覷,繼而竊竊私語。和尚抱著孩子到禪房,熬米湯喂食孩子。孩子在和尚的精心喂養(yǎng)下,長得白白胖胖的,非常可愛。
    忽一天,那個丟下孩子在寺廟的姑娘和一位年輕男子提著一大堆禮物來寺廟找到那個無辜的和尚,希望把孩子領回。和尚一言不發(fā),把孩子親手交給他的母親。原來,這個姑娘和年輕男子私定終生并懷上孩子,孩子生下來后,姑娘不愿意供出孩子的親生父親,只有把這盤臟水潑在那個無辜的和尚身上。有和尚大惑不解道:“你當初喂養(yǎng)這個孩子的時候,為什么不給自己的清白做個辯解?和尚道:“這有什么?”當姑娘來寺廟領回孩子時候,有幾個和尚攛掇他向這個姑娘要個說法,不能這樣便宜她了,和尚很輕松地回應道:“這有什么?”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有幾個人的胸懷像和尚那樣寬廣和無私?恐怕不好找。我還聽說過一個故事,說的是北京一家出租房里住著來自全國各地的5個“北漂”,其中一個人生活懶散,不喜歡打掃衛(wèi)生。其實大家既然能住在一個屋檐下,在生活中遇到小矛盾不是什么大事,把話說開了,也就云消霧散了。可是他們都不溝通,就是暗地里較這勁兒,你說我生活懶散,你能把我咋樣?一副天王老子也不畏懼的“氣概”;那位呢,便時時處處針對他,一俟有風吹草動,便聞風而至,上來就橫加指責。之后的結局是矛盾愈加升級,最后演變成那個生活懶散的人,吃完方便面后,隨手把方便面盒丟棄在垃圾籃外,而那個愛干凈的人回家后,不由分說就找那個生活懶散的人去理論,先是吵架,最后那個愛干凈的人,從廚房拿出菜刀瘋狂地砍向對方,那個生活懶散的人倒在血泊中,再也沒有起來。
    雨果說:“貴的復仇是寬容?!蔽蚁胝f,雨果有有佛心,達到了人生體悟。在現實生活中,寬容是一把鑰匙,它能打開彼此之間隔閡以久的鎖,大門洞開,真誠地邀請彼此到心靈做客;寬容是一種能治愈對他人憎恨的藥,在你的心目中,沒有讓你恨得牙根都癢癢的人;寬容是一種忘記,忘記過去的恩恩怨怨,大家和則就要珍惜這份難得的緣分,友好相處;既然不能繼續(xù)相處,友誼修復未果,大家相忘于江湖。也許我們一輩子都不能像佛那樣擁有那份慈悲胸懷,也不能像民間一句俗語“宰相肚里能撐船”,我們肚里不奢望能撐船,哪怕對人一點點的寬容。
    【篇二】精選正能量的簡短小故事
    1874年11月30日的夜晚,倫敦的布倫海姆宮燈火輝煌,一群貴族男女在這里翩翩起舞。突然,一位活潑、美麗的貴族夫人連聲叫喊肚子疼痛,人們趕快把她扶到就近的一個臨時女更衣室。溫斯頓·丘吉爾——一個早產兒,就這樣非同尋常地來到人間。
    丘吉爾是英國顯赫的貴族公爵馬爾巴羅家族的后代。英國除了王室以外,公爵家庭總共不超過20個,馬爾巴羅家族按封爵次序名列其中第十位。丘吉爾的母親詹妮是美國百萬富翁杰羅姆的女兒,1873年與丘吉爾的父親倫道夫結婚,1895年1月24日倫道夫因病醫(yī)治無效,溘然去世,終年46歲。這時的詹妮雖已40多歲,但依然美艷驚人,風姿綽約。不久,她便萌生了嫁給一個25歲男人的想法。然而消息一經傳出,立刻遭到眾多親友的反對。就在詹妮幾乎要放棄了的時候,詹妮25歲的兒子、與母親要嫁之人同歲的丘吉爾,堅決地握住她的雙手:“親愛的母親,就算全世界都反對您,我也會勇敢地站在您這邊,所以,請您也一定要勇敢。”兒子堅毅、鼓勵的目光,讓詹妮義無反顧地披上了潔白的婚紗。但這樁婚姻并沒有維持多久。10多年過去了,詹妮的兒子丘吉爾已經憑借卓越的才能躋身政壇。60歲的詹妮也要再次迎來婚禮。這次的決定同樣遭到眾人強烈的反對,尤其是兒子的那些反對派們。詹妮猶豫了。這次與上次不同,丘吉爾打小就懷有雄心壯志,并且具備實現遠大理想的能力。她不想因為自己貽誤兒子的前程。然而,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兒子又一次握住了她的手:如果讓我在我的仕途與您的幸福之間作選擇,我心甘情愿的選擇后者。請您不要再有任何顧慮。母親幸福,我才幸福。詹妮又一次無比快樂地邁入了婚姻的殿堂?;槎Y上,兒子依然像上次一樣,堅強地站在她的身邊,而另一邊則是比兒子還要年輕的36歲的新郎。能夠兩次接受母親的婚姻,也許很多人都做得到。而面對沉重的壓力,丘吉爾兩次接受和自己年齡差不多的人作自己的繼父,這需要多么豁達的胸懷。
    1908年8月15日,倫敦報紙登載了一條引人注目的消息:33歲的內閣貿易大臣溫斯頓·丘吉爾先生與23歲的克萊門蒂娜霍齊婭小姐訂婚。舉行婚禮的這一天熱鬧非凡,賓朋滿堂,歡歌笑語。證婚人是財政大臣勞合喬治,而他選擇的男儐相卻是他在下院的一個堅決反對者——包括休塞西爾勛爵。當時丘吉爾推行一系列爭取工人擁護的社會改革,休塞西爾勛爵在內的貴族集團堅決反對這些改革。這里反映了英國政治生活中的一個很有意思的特點:人們可以在下院和政治集會上相互咒罵,如同仇敵,但在個人生活中卻能成為親朋好友,相敬無間。在政治生活中雖然是公敵,卻不妨礙他們在私人生活中稱兄道弟。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中也這樣說過:“馬克思是當代最遭嫉恨和污蔑的人。……而我敢大膽地說:他可能有過許多敵人,但未必有一個私敵?!蔽鞣浇倪@種文化現象是多么的耐人尋味。
    寬容比自由更重要!這寬容來源于對每個人權利的尊重:我雖然不贊成你的觀點,但我堅決捍衛(wèi)你發(fā)表觀點的權利;我雖然不支持你的行動,但我堅決維護你合法行動的自由!
    【篇三】精選正能量的簡短小故事
    水有水的深度,海有海的寬度,山有山的高度。完美的人生呢?
    曾經在一本雜志上看到對現代人高素質評價的一個標準:長×寬×高=優(yōu)秀。長,就是眼光長遠,寬即是胸懷寬廣,高就是境界高超。
    一個物體要想穩(wěn)穩(wěn)地立起來,必須是長寬高的三維和諧。人生要想精彩,更應該用“長寬高”作為精神的信仰。
    人生在世,需要眼光長遠。它表現為一種精神向往和理想信念的追求。浩浩青史,從孟子的“達則兼濟天下”的胸懷,到司馬遷忍辱負重完成洋洋灑灑50萬言《史記》,再到周恩來年少求學時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他們都是人生命運的主人。他們都能夠不為一時一己得失考慮,站在時代發(fā)展需要的長遠眼光,成就他們人生的抱負,內心的明燈,點燃他們奮斗的火把。
    志存高遠,心有乾坤。只有眼光長遠,才能站得高看得遠,才能想得深走得快。它有助于找尋人生路標,引領航程,正所謂“心有多大,生活的舞臺就有多寬廣”。古往今來成大事者,他們都是眼光長遠者,他們的理想信念比起常人更明確、更堅定。
    人的寬度即是見識與胸襟。見多識廣,胸懷寬廣則包容萬象。山高不棄壘土,海納百川才能有大之容量。寬容是人與人之間不可缺少的潤滑劑,是理解和善良的情懷。泰山不讓點點土壤,方能成其大;江海不擇涓涓細流,最終成其深。學會寬容他人的過失,等于給別人留一次機會,同時也是給自己留一點空間。寬容不是退避三舍,也不是懦弱無能,正所謂是“君子賢而能容墨,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淺,粹而能容雜”。
    世界上最廣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廣闊的是藍天,比藍天更廣闊的是人的胸懷。鮑叔、管仲之交,武廉文藺將相之和,都是寬容之心成全。這,就是寬容的雅量。這,同樣是人生歷練后的坦然。
    人生有了超常的寬度,才能容天下難容之事,成天下難成之事。因為堅強的政治斗爭,南非“黑人之父”曼德拉渡過了27年的牢獄之災,走出牢房的曼德拉,面對記者的長鏡頭,微微一笑:“我沒有敵人?!痹谧叱銮羰疫~向通往自由的監(jiān)獄大門時,曼德拉就開始思考,自己若不能把痛苦與怨恨留在身后,那么,就仍處在獄中,就沒有后續(xù)的奮斗動力。這種大格局大境界,表面上是寬容生活了,其實是老人一顆永不放棄的心。
    生命的價值,高度是重要刻度。有這么一則故事:有一棵長在山頂的小草對從谷底慢慢伸張開來的大樹說:“你費了一生的氣力才到我的腳下,太矮了!”大樹笑著:“是的,但我沒有借山的高位勢力,我是憑借自己的努力而成了大材!”果然,冬天還未開始,小草便枯萎了,大樹卻成了高屋之棟。
    諸多因素使得每個人所處的環(huán)境各自不同,從一棵小草做起,以小草的姿態(tài)抬頭看天,向陽生長,在逆境中迎難而上,努力堅持著自己的夢想,最終才能成長為高屋之棟。
    人生的高度取決你有沒有一顆想改變和抬升自我高度的靈魂。
    人與人的主要區(qū)別,不是外在形象,而是內心世界。有人說人生苦短,也有人說人生是一個頑皮的小孩子,時時在和我們每一個人捉迷藏。但我更相信,如果能在青年時代就能增加人生的長度,拓展人生的寬度,提升人生的高度,人生必將豐富多彩。
    【篇四】精選正能量的簡短小故事
    在我們南方臥虎山崎嶇的山路上,往往能看到一眼眼清澈的山泉。路人走過山泉,便停下蹲在泉眼邊喝水解渴。在泉邊往往有一只破碗或半邊碗用來讓路人在泉眼里舀水喝。過去,泉邊連半邊碗也沒有,人們就用手捧水喝,或用闊樹葉折疊成碗狀舀水喝,至于那個半邊碗,當時人們感覺不出它的美和丑,腦海里也留不下什么印象。
    只是有一天,由于一只漂亮的塑料杯的出現和丟失,才讓人們對半邊碗產生了許多的聯想和感慨。不知是什么時候,一只漂亮的塑料杯不聲不響地在山泉邊留下了,代替了那個半邊瓷碗。
    然而,讓人們想不到的是,沒過幾天,那只漂亮的塑料杯不翼而飛。好杯子丟失了,半邊碗又被扔掉,人們又只好用樹葉或用手捧水喝,相當不習慣。所以,又有人買來一只好塑料杯,放到泉邊??蓵r間不長,它再次丟失。
    可見塑料杯子雖好,但在無人看守、無人經過的山路邊,它卻是不合適的,因為它好,它輕便,它可以放到別的地方用,所以,最終,它會丟失。
    這時候,人們才想起來,半邊碗除了在崎嶇路上的山泉邊,在其他地方是沒有用處的,而漂亮的塑料杯,它放在哪里都能產生價值和作用。人們對塑料杯的丟失也不再大驚小怪。那就只好再去弄半邊碗,用泉水洗刷干凈,讓它重新回到原來的位置。人們清楚了,再買好杯子放在泉邊,已經沒有必要,它的好只會給路人帶來不便。而那重新弄來的半邊碗,卻一直沿用到最后,給口渴的路人帶來很大的方便。
    其實,常在山區(qū)行走的人會發(fā)現,不僅在這條山路上會發(fā)現半邊碗,而且在不少的山泉邊都能發(fā)現用來舀飲山泉的半邊碗,這一現象既習以為常又合情合理。只不過人們熟視無睹,缺乏對此哲學思考。可見,人生在世,好的東西不一定是合適的,而合適的東西也不一定是好的。
    世界上沒有無用的東西,只有放錯位置的東西。破碗在常人眼中是廢物,廢物并非一無是處,只不過它沒放在合適的地方,它放在崎嶇山路的泉邊,它便是很有用的東西,而漂亮的塑料杯在此卻不合適了,這便是半邊碗和一只杯的哲學。
    【篇五】精選正能量的簡短小故事
    梁思成在東北大學教建筑學時,想對全國古建筑摸一下底,以便制訂整體的保護方案。他想了一個辦法,請全國各縣的郵政局長將本縣境內的古建筑拍成照片寄給他。
    夫人林徽因問他:“全國1800多個縣,就有1800多個郵政局長,這些人你一個也不認識,人家憑什么為你做這件事?”梁思成說:“我也不是讓人家白幫忙,我會給每人寄兩塊大洋,算是給他們的一點酬勞?!?BR>    于是,梁思成給全國所有縣的郵政局長都寫了一封信,同時寄去了兩塊大洋。他在信中這樣寫道:“我們在考察保護中國古建筑,希望您收到這封信后,能把貴縣境內的古建筑拍成照片寄給我們。區(qū)區(qū)兩塊大洋不成敬意,只希望您能在百忙之中抽出寶貴時間,成全我們的心愿,我們將不勝感激!”梁思成不知道各縣郵政局長的名字,就在信封上寫“某某縣郵政局長”收,用了將近一個月時間,完成了寄信的工作。
    令梁思成感動的是,全國1800多個縣的郵政局長,在收到信件和兩塊大洋后,都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了任務,而且其中大部分人都將兩塊大洋退了回來。
    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是中華民族自古傳下來的美德,這種藏在心靈深處的情感,總是讓人感動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