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對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大力簡政放權均提出了明確要求。
隨著較大規(guī)模取消下放審批事項工作告一段落,“審批多”難題基本得到解決,解決審批難的問題將上升為現在和今后一個時期的主要矛盾。2015年2月初,為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國務院印發(fā)《國務院關于規(guī)范國務院部門行政審批行為改進行政審批有關工作的通知》,重點解決審批環(huán)節(jié)多、時間長、隨意性大、公開透明度不夠等問題,以進一步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為人民群眾服務水平。
此次《通知》重點在“規(guī)范行政審批行為”和“強化監(jiān)督問責”部分提出10條具體舉措,涉及以下方面:
推行“一口受理”。承擔行政審批職能的部門全面實行“一個窗口”對外統(tǒng)一受理,申請量大的要安排專門場所,對每一個審批事項都要編制服務指南,列明申請條件、基本流程、示范文本等,不讓地方、企業(yè)和群眾摸不清門、跑累了腿。
實行辦結。建立受理單制度和辦理時限承諾制,各部門受理申請要出具受理單,依法依規(guī)明確辦結時限,不得以任何理由自行延長審批時限,防止審批事項久拖不決。探索對多部門審批事項一個部門牽頭、其他部門協同的“一條龍”審批或并聯審批,讓審批提速。
嚴格規(guī)范辦理。各部門要對承擔的每項審批事項制定工作細則,明確審查內容、要點和注意事項等,嚴禁擅自抬高或降低審批門檻,避免隨意裁量。
堅持透明辦理。除涉及國家秘密、商業(yè)秘密或個人隱私外,所有審批的受理、進展和結果等信息都要公開。各部門要切實履行對申請人的告知義務,及時提供咨詢服務。
推進網上辦理。要求各部門積極推進網上集中預受理、預審查。加強國務院部門間、中央和地方間信息資源共享,盡可能讓地方、企業(yè)減少為審批奔波,切實方便群眾。
深度解析
[審批難的影響]
“審批難”給政府公信力帶來的損害不言而喻。
一是“審批難”嚴重干擾市場和社會運行規(guī)律,抑制了市場資源配置效率和社會創(chuàng)新活力的釋放;
二是“審批難”帶來辦事難,審批過程如同迷宮,環(huán)節(jié)多、手續(xù)繁、材料多、時間長,讓公眾摸不清門,找不到路;
三是“審批難”因審批部門裁量度寬和公開性差,形成權力尋租的空間,成為腐敗的溫床,威脅到黨和政府執(zhí)政的合法性基礎。這些問題與法治政府、責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的精神格格不入。
[權威論述]
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是國務院機構職能轉變的突破口和抓手。
——李克強
辦個事、創(chuàng)個業(yè)要蓋幾十個公章。這既影響了效率,也容易有腐敗或者叫尋租行為,損害了政府的形象。所以必須從改革行政審批制度入手來轉變政府職能。
——李克強
要嚴格落實任務和責任,對工作不力的進行問責。要把職能轉變工作納入年度考核,建立長效機制。改革要公開透明,把取消、下放和保留的行政審批事項,依法及時向社會公布,接受群眾監(jiān)督。
——李克強
[存在的問題]
行政審批改革之所以能夠牽動社會神經,是因為直接影響到很多群眾到政府部門辦事的效率和感受。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主要是解決“審批多”和“審批難”兩個問題。隨著較大規(guī)模的取消下放審批事項工作告一段落,規(guī)范和改進保留下來的審批權、徹底解決審批難的問題,成為主要矛盾。
一方面表現為“摸不著門”“找不到人”“往返跑”等痼疾。去政府部門辦事,窗口單位不是一次性告知、一次性辦結,讓人不知道怎么辦,不知該到哪些部門和科室去辦的現象時有發(fā)生。
另一方面,一些行政審批還存在流程設計不科學、責任不清、效率低下等問題。比如,一些部門審批管理越權、混亂;有的部門以工作規(guī)范為由,人為造成審批過程中手續(xù)繁瑣、環(huán)節(jié)稠密、周期漫長、部門眾多;有的一項行政審批在一個部門內部也層層分解、流程復雜等。
此外,行政審批透明度不高,自由裁量權過大問題也比較突出。一些部門的審批條件、申請材料、流程環(huán)節(jié)缺乏統(tǒng)一標準;有的部門審批條件中彈性較大的規(guī)定比較多,如“合理布局”“其它需要提交的材料”等;還有的行政審批落實到各個部門后,基本上處于“由業(yè)務處室自己制定政策,自己審批,自己事后監(jiān)管,自己收費”的內部封閉運作狀態(tài)。
[改革的意義]
通過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可以厘清政府、市場和社會的關系,同時,可以規(guī)范政府行為,轉變政府職能,建設高效、廉潔、法治、責任和服務型政府,以順應市場經濟發(fā)展、全球化發(fā)展和開放型社會發(fā)展的時代要求。
大力度減少行政審批,是行政管理改革不可逆轉的大趨勢,是實現政府職能轉變的前提,當然也是社會組織、中介機構發(fā)展壯大的基礎。政府把一些事放出去了,社會組織和中介機構才能把這些事接過來;政府在微觀領域退出來了,社會組織和中介機構才能進得去;也只有如此,政府的職能才有轉變的可能,而基層技術層面的行政創(chuàng)新和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才有更大的空間。
[對策措施]
從改革的效率維度上看,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需公眾參與。
將行政審批項目公之于眾,避免公權力自說自話,從與公眾的良性互動中,吸納足夠的智慧,幫助管理者作出合乎公共利益增進的政策選擇。
從改革的縱深維度上看,必須積極推進行政審批的法制化、規(guī)范化建設。
規(guī)范政府執(zhí)行程序,加強政府行政監(jiān)督,突出政府行政服務。行政審批項目的設立、調整,必須在法治框架之內進行,在注重實體正義的同時,重視程序正義,保障“正義以看得見的方式實現”。
文章素材
[標題示例]
1.*“審批難”,審批改革再續(xù)力
2.*“審批難”須壯士斷腕
[開頭示例]
作為本屆政府“開門第一件大事”,加快轉變職能、簡政放權今年進入第三個年頭。劍指“審批難”,是政府自我革命的進一步深化,是推進轉變政府職能、簡政放權、放管結合的關鍵一環(huán),彰顯了約束自身權力、打掉部門利益的堅定決心,為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打下堅實地基。
[結尾示例]
*“審批難”,需要權力部門拿出“壯士斷腕”的勇氣,把簡政放權真正“簡”到實處、“放”出實效,而不是猶豫不決、患得患失,甚至采取變通方式,進行“軟抵抗”。只有做到令行禁止,力戒下層部門在落實上“打折扣”,才能切實緩解審批難題。只有這樣,才能使化解“審批難”不致淪為一句空話。
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對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大力簡政放權均提出了明確要求。
隨著較大規(guī)模取消下放審批事項工作告一段落,“審批多”難題基本得到解決,解決審批難的問題將上升為現在和今后一個時期的主要矛盾。2015年2月初,為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國務院印發(fā)《國務院關于規(guī)范國務院部門行政審批行為改進行政審批有關工作的通知》,重點解決審批環(huán)節(jié)多、時間長、隨意性大、公開透明度不夠等問題,以進一步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為人民群眾服務水平。
此次《通知》重點在“規(guī)范行政審批行為”和“強化監(jiān)督問責”部分提出10條具體舉措,涉及以下方面:
推行“一口受理”。承擔行政審批職能的部門全面實行“一個窗口”對外統(tǒng)一受理,申請量大的要安排專門場所,對每一個審批事項都要編制服務指南,列明申請條件、基本流程、示范文本等,不讓地方、企業(yè)和群眾摸不清門、跑累了腿。
實行辦結。建立受理單制度和辦理時限承諾制,各部門受理申請要出具受理單,依法依規(guī)明確辦結時限,不得以任何理由自行延長審批時限,防止審批事項久拖不決。探索對多部門審批事項一個部門牽頭、其他部門協同的“一條龍”審批或并聯審批,讓審批提速。
嚴格規(guī)范辦理。各部門要對承擔的每項審批事項制定工作細則,明確審查內容、要點和注意事項等,嚴禁擅自抬高或降低審批門檻,避免隨意裁量。
堅持透明辦理。除涉及國家秘密、商業(yè)秘密或個人隱私外,所有審批的受理、進展和結果等信息都要公開。各部門要切實履行對申請人的告知義務,及時提供咨詢服務。
推進網上辦理。要求各部門積極推進網上集中預受理、預審查。加強國務院部門間、中央和地方間信息資源共享,盡可能讓地方、企業(yè)減少為審批奔波,切實方便群眾。
深度解析
[審批難的影響]
“審批難”給政府公信力帶來的損害不言而喻。
一是“審批難”嚴重干擾市場和社會運行規(guī)律,抑制了市場資源配置效率和社會創(chuàng)新活力的釋放;
二是“審批難”帶來辦事難,審批過程如同迷宮,環(huán)節(jié)多、手續(xù)繁、材料多、時間長,讓公眾摸不清門,找不到路;
三是“審批難”因審批部門裁量度寬和公開性差,形成權力尋租的空間,成為腐敗的溫床,威脅到黨和政府執(zhí)政的合法性基礎。這些問題與法治政府、責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的精神格格不入。
[權威論述]
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是國務院機構職能轉變的突破口和抓手。
——李克強
辦個事、創(chuàng)個業(yè)要蓋幾十個公章。這既影響了效率,也容易有腐敗或者叫尋租行為,損害了政府的形象。所以必須從改革行政審批制度入手來轉變政府職能。
——李克強
要嚴格落實任務和責任,對工作不力的進行問責。要把職能轉變工作納入年度考核,建立長效機制。改革要公開透明,把取消、下放和保留的行政審批事項,依法及時向社會公布,接受群眾監(jiān)督。
——李克強
[存在的問題]
行政審批改革之所以能夠牽動社會神經,是因為直接影響到很多群眾到政府部門辦事的效率和感受。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主要是解決“審批多”和“審批難”兩個問題。隨著較大規(guī)模的取消下放審批事項工作告一段落,規(guī)范和改進保留下來的審批權、徹底解決審批難的問題,成為主要矛盾。
一方面表現為“摸不著門”“找不到人”“往返跑”等痼疾。去政府部門辦事,窗口單位不是一次性告知、一次性辦結,讓人不知道怎么辦,不知該到哪些部門和科室去辦的現象時有發(fā)生。
另一方面,一些行政審批還存在流程設計不科學、責任不清、效率低下等問題。比如,一些部門審批管理越權、混亂;有的部門以工作規(guī)范為由,人為造成審批過程中手續(xù)繁瑣、環(huán)節(jié)稠密、周期漫長、部門眾多;有的一項行政審批在一個部門內部也層層分解、流程復雜等。
此外,行政審批透明度不高,自由裁量權過大問題也比較突出。一些部門的審批條件、申請材料、流程環(huán)節(jié)缺乏統(tǒng)一標準;有的部門審批條件中彈性較大的規(guī)定比較多,如“合理布局”“其它需要提交的材料”等;還有的行政審批落實到各個部門后,基本上處于“由業(yè)務處室自己制定政策,自己審批,自己事后監(jiān)管,自己收費”的內部封閉運作狀態(tài)。
[改革的意義]
通過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可以厘清政府、市場和社會的關系,同時,可以規(guī)范政府行為,轉變政府職能,建設高效、廉潔、法治、責任和服務型政府,以順應市場經濟發(fā)展、全球化發(fā)展和開放型社會發(fā)展的時代要求。
大力度減少行政審批,是行政管理改革不可逆轉的大趨勢,是實現政府職能轉變的前提,當然也是社會組織、中介機構發(fā)展壯大的基礎。政府把一些事放出去了,社會組織和中介機構才能把這些事接過來;政府在微觀領域退出來了,社會組織和中介機構才能進得去;也只有如此,政府的職能才有轉變的可能,而基層技術層面的行政創(chuàng)新和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才有更大的空間。
[對策措施]
從改革的效率維度上看,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需公眾參與。
將行政審批項目公之于眾,避免公權力自說自話,從與公眾的良性互動中,吸納足夠的智慧,幫助管理者作出合乎公共利益增進的政策選擇。
從改革的縱深維度上看,必須積極推進行政審批的法制化、規(guī)范化建設。
規(guī)范政府執(zhí)行程序,加強政府行政監(jiān)督,突出政府行政服務。行政審批項目的設立、調整,必須在法治框架之內進行,在注重實體正義的同時,重視程序正義,保障“正義以看得見的方式實現”。
文章素材
[標題示例]
1.*“審批難”,審批改革再續(xù)力
2.*“審批難”須壯士斷腕
[開頭示例]
作為本屆政府“開門第一件大事”,加快轉變職能、簡政放權今年進入第三個年頭。劍指“審批難”,是政府自我革命的進一步深化,是推進轉變政府職能、簡政放權、放管結合的關鍵一環(huán),彰顯了約束自身權力、打掉部門利益的堅定決心,為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打下堅實地基。
[結尾示例]
*“審批難”,需要權力部門拿出“壯士斷腕”的勇氣,把簡政放權真正“簡”到實處、“放”出實效,而不是猶豫不決、患得患失,甚至采取變通方式,進行“軟抵抗”。只有做到令行禁止,力戒下層部門在落實上“打折扣”,才能切實緩解審批難題。只有這樣,才能使化解“審批難”不致淪為一句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