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舞蹈是義烏最早的民間藝術形式之一。它深深地扎根于人民的生活土壤之中,千百年來,綿延不斷,世代相傳,并隨歷史的進程從未停止過傳承與發(fā)展,活動內容異常豐富多彩,保留著極其淳樸的鄉(xiāng)土氣息,反映出濃郁的地域文化特色。
義烏民間舞蹈不但內容豐富,而且種類繁多、風格各異,其中模擬性甚強的舞蹈也隨處可見。即使是相同種類的歌舞,因地域的不同,也會在風格、裝扮和表現(xiàn)形式上各有特色、獨具魅力。單以舞龍為例,就有千姿百態(tài)、無以數(shù)計的各種龍形。華夏民族自古以龍為圖騰,在漫長歲月中龍逐漸被人們所神化,被當作既可騰云駕霧、又能翻江倒海,主宰農(nóng)田旱澇的神靈,因此歷來被人們所尊崇、祭拜???,那形體碩大,用彩綢扎起來的“布龍”、“彩龍”舞起來了!數(shù)十名舞龍者高舉支撐龍體的木柄,在穿梭奔跑之中表演“龍打滾”、“龍擺尾”、“金龍纏玉柱”等極有氣魄的造型舞蹈。當然,更為常見的是“板凳龍”。其龍頭由樟木雕刻而成,制作精美;后接燈板為龍身,少則上百,多的可達千橋以上。舞龍燈時,舞龍者肩負板燈,拉燈、盤燈、盤場,奔跑跳躍、翻轉作舞于喧天鑼鼓之下。
獅子被譽為百獸,民間把它當作威勇與吉祥的象征。江東街道大元村是個大村,解放前就有一支60余人的“羅漢班”武術隊,舞獅是“羅漢班”民間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以高難雜技性表演為主。新春之際,在“噼啪”的爆竹聲中舞獅,逐漸成為村民避邪免災、吉祥納福不可或缺的形式。隨著一聲激越的喇叭長鳴,四只矯健的獅子在一個縱跳亮相后,搖頭擺尾地舞起了太極陣圖。人們在欣賞舞龍舞獅時,不論是在廣場,還是在舞臺,從那行云流水般的線條里,上下翻騰的滾動中,都可感受到一種民族的精神,并代表著一個民族的審美情趣,體現(xiàn)著一個民族的性格特征。
民間舞蹈是民族文化發(fā)展的活化石,它能生動而直觀地表現(xiàn)出當?shù)厝嗣袢罕姷男愿瘛赓|、生活方式、本質精神、物質文化等,并極富感染力。無論是被縛于高竿之上,保持多種姿態(tài)的人物造型《抬閣》,還是被歡天喜地、熙熙攘攘的人們擁簇著一同前往進行表演的秋千(車)等,都隱含著各自不同的寓意,備受人們的青睞。馬燈表演在義烏農(nóng)村已有悠久歷史。城西街道楓溪走馬燈始于明,完善于清。馬燈表演是由竹編紙糊的道具“馬”與“走馬者”緊密結合而形成的一種典型民間舞蹈,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龍馬精神。
民間舞蹈的表演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熱愛生活的真情實感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因為它表現(xiàn)了人民的愿望和情感,才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歡迎和喜愛。腰間系著紅色腰鼓的婦女,踏著激越的鼓聲表演了令人眼花繚亂的“腰鼓舞”;腰系旱船,扮演新郎送媳婦回娘家的“跑旱船”;腳踩丈八高蹺、穿戲裝、彩繪臉譜的“高蹺隊”;手提腰間彩綢翩翩作舞,能走出“雙葫蘆”、“四門吊斗”、“繞菠花”各種圖案的“秧歌舞”……表演者的一舉手,一投足,以至一個細小動作,無不飽含著一個民族的“情”字。
民間舞蹈是民族的、傳統(tǒng)的,也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藝術形式。它作為一種文化載體,有著罕見的生命力。正是這種頑強的生命力使得民間舞蹈經(jīng)受住了考驗,生生不息。以這次被列為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的“大頭娃娃”為例,稠城街道北門“大頭娃娃”,由流傳于北門的“十八姑娘”演變而來?!笆斯媚铩迸f時是在北門區(qū)域的一種民間舞蹈藝術活動,建國初期文化部門對“十八姑娘”進行修正改編,在內容和形式上都作了很大的改進。近年來,在表演動作和表演形式以及在道具上加以改編,使“大頭娃娃”在原有的基礎上,人物的隊形變化、動作表演上更趨優(yōu)美,烘托出整個表演歡快、活潑、喜慶、吉祥的氣氛。
民間舞蹈從生活中走上舞臺,成為演藝性的舞蹈藝術,更需加工提高。既要在傳承過程中保存著民間的根本傳統(tǒng),又要時刻不斷增加新內容,從而使民間舞蹈文化不斷豐富,不斷提高。在今年文博會期間,由市城鎮(zhèn)職校學生表演的“板龍燈”舞蹈在大型史詩歌舞《烏傷追夢》上亮相,更讓觀眾開了眼界——呈現(xiàn)在舞臺上的“板龍燈”舞蹈,是既有傳統(tǒng)之美、又有現(xiàn)代之力的舞臺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