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古語勵志名言警句

字號:

人言果屬有因,深自悔責。返躬無愧,聽之而已。古人云:“何以止謗”,曰:“無辨”。辨愈力,則謗者愈巧?!?BR>    學者不可不通世務。
    有一言而傷天地之和,行一事而損終身之福,切須檢點。
    君子絕交,不出惡聲。忠臣去國,不潔其名。
    欲人勿聞,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為。
    善惡之習,朝夕漸染,易以移人。
    安分即安命,做人即是做官。
    做人念頭重,做官念頭輕,則禍福不足動心。做官念頭重,做人念頭輕,則毀譽常足墮志。
    老來益當奮志,志為氣之帥,有志則氣不衰,故不覺其老。
    責人者必自恕。
    德不怕難積,只怕易累。千日之積,不禁一日之累,是故君子防所以累者。
    為子孫做富貴計者,十敗其九。為人做善方便者,其后受惠。
    一念之慈亦足作福,一言之戾亦足傷和,存心不忽微,所造自即于大。
    疾惡太嚴,當計其所窮?;蛟唬禾珖辣闶且粣骸?BR>    一個忍字,消了無窮禍患,一個足字,省了無限營求。
    只一事不存心,此一事便錯亂。
    人有差錯,他怕你惱,便當含容,若責之不已,他知你意不可挽回,反不怕起來,有何趣味?
    事前加慎,事后不悔。
    止罵所以助罵,助罵所以止罵也。
    以愛己之心愛人,則仁不可勝用矣。以惡人之心惡己,則義不可勝用矣。
    薦賢不可示德,除*不可*。
    人處財,一分定要十厘,便是刻。與人一事一語,定要相報,便是刻。治罪應十杖,定一杖不饒,便是刻。處親屬,道理上定要論曲直,便是刻。刻者,不留有余之謂,過此則惡矣。或問親屬如何不論曲直?曰:“若論曲直,便與路人等耳。”
    絕嗜禁欲,所以除累;抑非損惡,所以讓過;貶酒闕色,所以無污;避嫌無疑,所以不誤;博學切問,所以廣知;高行微言,所以修身;恭儉謙約,所以自守;深計遠慮,所以不窮;親仁友直,所以扶顛;近恕篤行,所以接仁;任才使能,所以濟務;殫惡斥讒,所以止亂;推古驗今,所以不惑;先揆后度,所以應卒;設變致權(quán),所以解結(jié);括囊順會,所以無咎;橛橛梗梗,所以立功;孜孜淑淑,所以保終。
    積善在身,猶長日加益,而人不知也。積惡在身,猶火之銷膏,而人不見也。非明乎性情,察乎流俗者,孰能知之?
    毋道人之短,毋說己之長。施人慎勿議,受施慎勿忘。世譽不足慕,惟仁為紀綱。隱心而后動,謗議庸何傷。毋使名過實,守愚圣所臧。在涅貴不淄,曖昧內(nèi)含光,柔弱生之徒,老氏戒剛強。行行鄙夫志,悠悠固難量。慎言節(jié)飲食,知足勝不祥。行之敬茍有恒,久久自芬芳。
    百戰(zhàn)百勝,不如一忍。
    罪莫大于好進,禍莫大于多言,痛莫大于不聞,過莫大于不知恥。
    聞謗而怒者,讒之隙也。見譽而起者,佞之媒也。絕隙去媒,讒佞遠矣。
    人之善惡形于言,發(fā)乎行,人始得而知之。但萌諸心,發(fā)于慮,鬼神已得而知之矣,君子所以貴慎獨也。
    容耐是處境第一法;安祥是應事第一法;退讓是保身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若將富貴貧賤死生,置之度外,是養(yǎng)心第一法。
    解仇怒箴:法生便掃,莫論是否。百年偶聚,何苦煩惱。太虛之內(nèi),無物不有,萬事從寬,其福自厚。
    斷嗜欲箴:染性觸物,粘于飴膠。濫愛賊人,毒于戈矛。片時意適,永劫靈消,一絲未斷,塵網(wǎng)難超。
    人不自重,斯召侮矣。不自強,斯召辱也。自重自強,而侮辱猶是焉,其斯為無亡之災也已。
    人有才而露,只是淺,深則不露。方為一事,即欲人知,淺之尤者。凝重之人,德在此,福亦在此。心定氣平,而身體之安和舒泰,不待言。
    一念之善,吉神隨之。一念之惡,厲鬼隨之。知此可以役使鬼神。
    聞人善則疑之,聞人惡則信之,此滿腔殺機也。
    無為名尸,勘破幻妄也。無為謀府,無思也。無為事任,無為也。無為知主,地知也。然須定得性了,方行得四者,不然實行不去。莊子曰:“吾以無為為樂矣,又俗之所大苦也。”大顛曰:“眾人而不思不為,則天下之理幾乎息矣?!睉陆游镏皇且粋€情字為累,若無情則無累矣在,故曰圣人無情。
    君子貴通天下之志,疾惡太嚴則傷公明之體。
    凡人言及非人非理事,我雖不與謀,若從旁附和一句,便自有罪。故處此有三道,以至誠感悟之,上也。去其太甚,次也。漠然不置是非于其間,又其次也。
    事涉刻薄者,即所持甚正,亦不可自我開端。
    凡處事但自家踏得田地穩(wěn),一任間言語。
    傷化毀俗者,雖親雖貴,必疏而遠之。清公貞修者,雖微雖踐,必親而近之。
    善人固可親,未能知,不可急合。惡人固可疏,未能遠,不可急去。
    小人如虎狼蛇蝎,殆又甚焉?;⒗侵咝疇?,皆知其足以害己,深避而預防之。小人則心如虎狼,其貌騶虞,念如蛇蝎,其言鸞和,人不知其將害己而狎之,鮮弗及矣。
    稱人之善,我有一善,又何妒焉?稱人一惡,我有一惡,又何毀焉?
    聞人之善而掩覆之,或文致以誣其心。聞人之過而播揚之,或枝葉以多其罪,此皆得罪于鬼神者也,吾黨戒之。
    論人情只往薄處求說,人心只往惡邊想,此是私而該底念頭,自家便是個小人。古人責人,每于有過中求無過。此是長厚心,盛德事。學者熟思,自有滋味。
    古人愛人之意多,今人惡人之意多。愛人,故人易于改過,而視我也常親,我之教益易行。惡人,故人甘于自棄,而視我也常仇,我之言必不入。
    將古人心信今人,真是信不過。若以古人至誠之道感今人,今人未必在豚魚下也。
    水激逆流,火激橫發(fā),人激亂作,君子慎其所以激之者。愧之則小人可使為君子,激之則君子可使為小人。
    君子稱人之善而非譽也,折人之過而非毀也,毀其勸善而改過也。小人不然,善則忌之,過則揚之。
    小人專望人恩,恩過不感。君子不輕受人恩,受則難忘。
    衣冠之族,以清白遺世為本,務要恬穆省事,凡貪戾刻薄之夫,皆不宜與之相接。
    人若一味見人不是,則到處可憎,終日落嗔。
    凡權(quán)要人聲勢赫然時,我不可犯其鋒,亦不可與之狎,敬而遠之,全身全名之道也。
    將事而能弭,遇事而能捄,既事而能挽,此之謂達權(quán)。此之謂才。未事而知其來,始事而要其終,定事而要其變,此之謂長慮,此之謂識。
    人只是怕*,*者之十,不足以旁觀者之五。智臣以得失而昏也,膽氣以得失而奮也。只沒了得失心,則聲氣舒展,此心與旁觀者一般,何事不濟?
    兩君子無爭,相讓故也。一君子一小人無爭,有容故也。爭者兩小人也,有識者奈何自處于小人。
    君子不可以不忍也,忍欲則不屈于物,忍劇則不擾于事,忍撓則不折于勢,忍窮則不茍于進,故曰,必有忍乃有濟。
    君子多思不若養(yǎng)志,多言不若守靜,多才不若蓄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