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國家公務員申論熱點:讓立法成為反家暴力量的凝合劑

字號:

《反家庭暴力法》應在精準定位和處理家暴毒瘤的同時,發(fā)揮“凝合劑”作用,整合和放大國家機構、社會組織、家庭成員的力量,使反家庭暴力格局煥然一新。
    25日是“國際反家暴日”,國務院法制辦正式公布了我國首個《反家庭暴力法》征求意見稿。這份意見稿不乏一些亮點。比如,首次明確了家庭暴力的范圍,建立了家庭暴力發(fā)現和報案制度、公安機關告誡制度,以及規(guī)定家庭暴力受害人可向法院申請人身安全保護裁定,等等。
    如果說,2001年的電視劇《不要和陌生人說話》,第一次將家庭暴力問題如此真實而殘酷地擺在人們面前,如今,這一社會問題,已到了必須直面和解決的程度。有統(tǒng)計表明,中國家庭暴力發(fā)生率為29.7%—35.7%,受害者多為婦女、兒童和老人。而24日最新發(fā)布的一項數據則顯示,年齡在18—49歲、曾有過伴侶的女性中,39%稱曾遭受過來自伴侶的身體或性方面的暴力,在遭受伴侶身體暴力的女性中,40%曾受傷。
    在我國,保護家庭成員合法權益、禁止家庭暴力的相關內容散見于《憲法》、《刑法》、《民法通則》、《婚姻法》、《婦女權益保障法》、《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護法》、《治安管理處罰法》等法律條文中。但遺憾的是,一直缺少一部懲治家庭暴力的專門法律來形成全國統(tǒng)一的規(guī)范。盡管此前一些省市對此曾出臺地方性法規(guī),但其作用十分有限。
    昨天公布的這份征求意見稿可謂一部“普法令”,它借助國家立法者的力量向家庭施暴者宣布,侵犯他人權益必須接受法律的嚴厲懲罰;這也是一本“責任狀”,不僅明確了公安機關的主管職責,也規(guī)定了救助管理機構、社會福利機構、中小學校、幼兒園、醫(yī)療機構等的報案義務;此外,這更是一張“承諾表”,反抗家暴從此不單是家庭私事,國家有關部門將積極介入,保護家庭成員的身心權益不受非法侵害。
    盡管征求意見稿亮點頗多,但也有可改進之處。清官難斷家務事,有些家庭暴力現象與親情倫理、家庭具體環(huán)境等因素纏繞交錯,法律該如何準確介入和界定,需慎之又慎。在影片《刮痧》中,爺爺替孫子刮痧治病,卻被美國警方懷疑家暴逮捕,這固然有文化差異,但從另一個側面提示我們,面對具體的家庭事務,法律有時也未必“看得準”。
    更重要的是,反家庭暴力不能單靠國家相關部門的一臂之力。在美國等西方國家,不僅有國家和各州立法的支持,更有社會組織和社會力量的主動介入和干預。在發(fā)現和認定家庭暴力跡象、對受害者進行保護、開展心理疏導工作等方面,各社會組織也發(fā)揮了積極作用。
    醞釀之中的《反家庭暴力法》,應在精準定位和處理家暴毒瘤的同時,發(fā)揮“凝合劑”作用,整合和放大國家機構、社會組織、家庭成員的力量,使反家庭暴力格局煥然一新,為弱勢家庭群體撐起一方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