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暖風,刮起陣陣感動。記者幾天采訪,解讀吳孟超的人生歷程,深切感受到他對黨的事業(yè)無比忠誠,感受到他愛黨愛國愛民的博大情懷。
回國、參軍、入黨
吳孟超總結式地對記者說:“我這一生有三條路走對了:回國、參軍、入黨。如果不是在自己的祖國,我也許會很有錢,但不會有我的事業(yè);如果不在人民軍隊,我可能是個醫(yī)生,但不會有我的今天;如果不是加入黨組織,我可能會做個好人,但不會成為無產階級先鋒隊的一分子?!?BR> 1922年夏天,吳孟超出生在福建閩清。因為家境貧寒,在他3歲時,父親就背井離鄉(xiāng)到馬來西亞謀生。5歲那年,吳孟超跟著媽媽到馬來西亞投奔父親。很快,小孟超就幫著家里舂米、割橡膠了。
“父母嘗夠了沒有文化的苦,再窮也要讓我認字、讀書?!庇谑?,上午割膠、下午上學,這樣的生活一直延續(xù)到17歲。吳孟超讀書刻苦、用功,成績總是數一數二。而正是那段時間割膠,他把割膠刀玩得飛舞。采訪中,詼諧的吳孟超對記者說,這就是最早的“手術訓練”。
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吳孟超深受抗日救國思想影響。初中畢業(yè)時,身為班長的他和同學們商量,把畢業(yè)聚餐費捐給國內浴血奮戰(zhàn)的抗日將士,得到一致同意。不久,他們竟然收到了朱德、毛澤東發(fā)來的感謝電。那封感謝電像燒紅的烙鐵一樣,深深地印在了吳孟超心里,成為他一生難以忘卻的紅色記憶。
回國到延安找共產黨,上前線去抗日!這是他當時最迫切的愿望。1940年春天,吳孟超約好同學一起登上回國的輪船。他們一路車船顛簸,經新加坡、過越南,自昆明入境。
到云南后,由于戰(zhàn)爭封鎖,一時到不了延安,吳孟超只好在昆明繼續(xù)求學讀書。1943年秋天,吳孟超考取了德國人創(chuàng)辦的同濟醫(yī)學院,成為“中國外科之父”裘法祖的學生。
吳孟超至今記得1949年上海解放時的情景。那天,天剛蒙蒙亮,他打開宿舍臨街的窗戶,發(fā)現馬路邊躺著一排排和衣而睡的解放軍戰(zhàn)士,沿街商鋪的門靜靜地關著,沒有半點嘈雜和喧鬧。他被眼前這支紀律嚴明、秋毫無犯的軍隊深深地震撼了。早就對共產黨充滿向往的他,此時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念:我一定要加入這支隊伍,跟黨走。
1956年,吳孟超的夙愿終于實現。這年3月,他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5月,如愿參軍入伍。從此,不論身處什么樣的環(huán)境、遇到什么樣的挫折、受到什么樣的委屈,他對黨的信仰沒有絲毫動搖,為黨工作的忠心始終不變,并且始終充滿奮斗的激情。
1958年,裘法祖受聘為第二軍醫(yī)大學長海醫(yī)院兼職教授,吳孟超再次成為他的學生。在裘法祖悉心指導下,吳孟超手術水平大有長進。但吳孟超覺得光做個普通“開刀匠”還不夠,到底該朝哪個方向發(fā)展呢?他把自己的想法如實告訴了老師。裘法祖對他說:“肝臟外科目前很薄弱,我國又是肝臟疾病高發(fā)地區(qū),如果你有決心,可以往這個方向發(fā)展?!?BR> 吳孟超茅塞頓開。從此,拉開了向肝膽外科進軍的序幕。
挽救14000個生命
愛黨,就要以一個共產黨員的名義為民造福!自從選擇了肝臟外科作為自己的事業(yè),吳孟超就與肝臟結下了不解之緣。
他一頭扎進圖書館,找到一本由美國人編寫的《肝臟外科入門》,并和同事方之揚將這本20多萬字的書翻譯出來。他先后創(chuàng)立了“五葉四段”解剖學理論,奠定了中國肝臟外科的理論基礎;創(chuàng)立間歇性肝門阻斷切肝法,提高了肝臟切除術的安全性;完成第一臺成功的肝癌切除手術和世界第一例中肝葉切除術。這位“中國肝臟外科之父”,用神奇的雙手挽救了數以萬計病人的生命。
1975年,春節(jié)剛過,一個挺著大肚子的男子在家人攙扶下,點名要找吳孟超。原來患者8年前腹部長了個拳頭大的瘤子,去醫(yī)院檢查后認為是肝癌。兩年過去了,瘤子越長越大。換了個醫(yī)院去檢查,醫(yī)生說如果是肝癌的話活不了這么久,于是做個穿刺。不料引起大出血,醫(yī)生再也不敢接診這個病人了。
吳孟超確認這是一個罕見的特大肝海綿狀血管瘤。檢查顯示,這個瘤子直徑竟達68cm。當時,國外將直徑在5cm以上的肝海綿狀血管瘤劃為“巨大”,患者的瘤子稱得上是“超級巨大”。其最危險的是腫瘤破裂會引起腹腔急性大出血,??蓪е滤劳?。
吳孟超帶著助手查閱了國內外大量資料,在反復推敲后,制訂了周密的手術方案。這個方案后來被肝臟外科界奉為經典。
考慮到手術難度高、風險大,學校和醫(yī)院調集了15個科室共40多名醫(yī)務人員全力配合。
8點30分,戰(zhàn)斗打響!
當切口完全打開時,一個裝滿鮮血、藍紫色的巨大瘤體赫然呈現在眼前,讓所有在場的手術室“??汀倍加悬c毛骨悚然。
吳孟超定了定神,沉著地切斷一根血管,并立即止血,又切斷一根血管,再止血,小心翼翼地剝離瘤體。
10分鐘,20分鐘,30分鐘,吳孟超重復著這些動作。
1小時,2小時,3小時,吳孟超依然重復著這些動作。
助手們看著他,大氣都不敢出。要知道手術刀只要稍稍碰破哪怕是一點點瘤體,鮮血立即會噴涌而出。
吳孟超的額頭滲出了汗水。護士見狀,連忙用紗布幫他吸掉。不斷滲出,不斷吸掉。
當鐘表指向晚上8點30分,在手術臺上站了整整12個小時的吳孟超順利完成了手術!
36年過去了,這個患者依然健康地活著,已經80多歲的他還經常打電話給吳孟超,反復表達他們全家人的感激。
吳孟超說:“我看重的不是創(chuàng)造奇跡,而是救治生命。醫(yī)生要用自己的責任心,幫助一個個病人渡過難關。”
1983年春天,一對浙江的漁民夫婦,抱著出生4個月的女嬰求救吳孟超。吳孟超全面檢查后,很快斷定女嬰得的是“肝母細胞瘤”。這是一種少見的小兒胚胎性惡性腫瘤。當吳孟超把自己手術的想法告訴同事時,大家都為他捏一把汗。
對付危險的辦法就是做好最充分的準備。吳孟超和同事們制訂了詳細的手術方案,并請小兒科專家聯合作戰(zhàn)。經過3個多小時的緊張手術,有驚無險地從孩子肝臟上切下了重達600克的腫瘤,瘤子的體積竟比嬰兒的腦袋還大!10天后,孩子出院。
2004年9月,畢業(yè)于北京外國語大學的湖北女孩甜甜在父母陪伴下來找吳孟超求治。這個20歲剛出頭的姑娘中肝葉長了個巨大的海綿狀血管瘤,稍有不慎,就會因血管破裂大出血而死亡。
在多次討論和論證之后,吳孟超決定再闖中肝葉禁區(qū),手術切除血管瘤。他帶領姚曉平教授用了近10個小時成功將瘤體完全切除。
“這個手術難度確實大,我們在手術中也創(chuàng)造了肝門阻斷新的紀錄,前后阻斷4次共103分鐘,才將瘤子切下來?!眳敲铣洃洩q新地說,“瘤子有排球那么大,放在一個臉盆里都快滿了?!?BR> 幾十年來,吳孟超就是這樣,以一個醫(yī)學科學家的智慧和膽識,闖過了肝臟一個個“禁區(qū)”,創(chuàng)造了一個個世界之最,挽救了14000個鮮活的生命。直至今年90高齡,仍然奮戰(zhàn)在肝臟外科最前沿……
穿軍裝提醒我是一個兵
2010年4月1日,井岡山,細雨蒙蒙。
吳孟超率領醫(yī)院40多名黨支部書記和專家教授,千里奔赴井岡山,追尋紅軍足跡,祭奠革命先烈,服務老區(qū)人民。記者隨同參加,見證了這一行動。
在小井紅軍烈士墓前,吳孟超向長眠在那里的130名紅軍烈士肅立默哀,三鞠躬。之后,他帶著大家到紅軍第一所醫(yī)院——小井紅軍醫(yī)院舊址尋根。吳孟超還不顧勞累,親自給井岡山地區(qū)醫(yī)務人員講授肝膽外科疾病的診療技術。接著,又趕到井岡山人民醫(yī)院,為住院的病人會診,還與井岡山人民醫(yī)院簽訂了友好醫(yī)院幫帶協(xié)議,用醫(yī)療技術反哺老區(qū)人民。
軍人,是吳孟超的本色。讓自己和戰(zhàn)友們永葆軍人本色,是吳孟超幾十年來一直努力的事。
吳孟超有著特殊的軍裝情結。一般說來,在醫(yī)院工作的人為了方便,是不大穿軍裝的。但吳孟超不一樣,他一年四季都穿軍裝,而且軍容嚴整,夏天再熱,他也不挽袖子,風紀扣和袖扣都扣得嚴嚴實實。吳孟超說:“只要穿上軍裝,就能提醒自己是一個兵,而作為一個兵,軍人的使命和職責就一刻也不能丟?!?BR> 無論是抗洪搶險、抗震救災,還是在抗擊“非典”的戰(zhàn)場,就連普通的“健康軍營行”活動,總是活躍著吳孟超的身影。
1998年,長江洪水,吳孟超請示親赴抗洪前線,但因年事已高未能如愿。后來,多次為在抗洪中受傷的將士手術、會診,為抗洪將士的健康竭盡全力。
2001年,吳孟超在醫(yī)院建立“軍人救治綠色通道”,為三軍將士提供最便捷的醫(yī)療服務。
2003年,“非典”肆虐。他以一個老兵的敏感立即從醫(yī)院抽調人員成立“抗非醫(yī)療小分隊”,隨時準備奔赴小湯山。
2008年5月12日,汶川發(fā)生特大地震,吳孟超第一時間要求參加醫(yī)療隊,到一線搶救地震傷員。坐鎮(zhèn)指揮后,開通遠程視頻會診系統(tǒng),親自指導一線醫(yī)療救援。他還主動繳納2萬元特殊黨費,并以上海吳孟超醫(yī)學科技基金會名義,向災區(qū)捐贈價值500萬元的急救藥品,救助災區(qū)群眾。
2005年以來,吳孟超每年都堅持參加“健康軍營行”活動,帶領醫(yī)療隊入海港、登哨所、到連隊,走進野戰(zhàn)駐訓點和海軍艦艇部隊,把戰(zhàn)士宿舍變成流動診室,把對基層官兵的關懷一次次送到了部隊官兵的心坎上。一位基層連長感慨地說:“我們做夢都沒有想到,這樣國寶級的醫(yī)學大家,能親自來給我們基層官兵體檢、咨詢,我們太幸福了!”
回國、參軍、入黨
吳孟超總結式地對記者說:“我這一生有三條路走對了:回國、參軍、入黨。如果不是在自己的祖國,我也許會很有錢,但不會有我的事業(yè);如果不在人民軍隊,我可能是個醫(yī)生,但不會有我的今天;如果不是加入黨組織,我可能會做個好人,但不會成為無產階級先鋒隊的一分子?!?BR> 1922年夏天,吳孟超出生在福建閩清。因為家境貧寒,在他3歲時,父親就背井離鄉(xiāng)到馬來西亞謀生。5歲那年,吳孟超跟著媽媽到馬來西亞投奔父親。很快,小孟超就幫著家里舂米、割橡膠了。
“父母嘗夠了沒有文化的苦,再窮也要讓我認字、讀書?!庇谑?,上午割膠、下午上學,這樣的生活一直延續(xù)到17歲。吳孟超讀書刻苦、用功,成績總是數一數二。而正是那段時間割膠,他把割膠刀玩得飛舞。采訪中,詼諧的吳孟超對記者說,這就是最早的“手術訓練”。
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吳孟超深受抗日救國思想影響。初中畢業(yè)時,身為班長的他和同學們商量,把畢業(yè)聚餐費捐給國內浴血奮戰(zhàn)的抗日將士,得到一致同意。不久,他們竟然收到了朱德、毛澤東發(fā)來的感謝電。那封感謝電像燒紅的烙鐵一樣,深深地印在了吳孟超心里,成為他一生難以忘卻的紅色記憶。
回國到延安找共產黨,上前線去抗日!這是他當時最迫切的愿望。1940年春天,吳孟超約好同學一起登上回國的輪船。他們一路車船顛簸,經新加坡、過越南,自昆明入境。
到云南后,由于戰(zhàn)爭封鎖,一時到不了延安,吳孟超只好在昆明繼續(xù)求學讀書。1943年秋天,吳孟超考取了德國人創(chuàng)辦的同濟醫(yī)學院,成為“中國外科之父”裘法祖的學生。
吳孟超至今記得1949年上海解放時的情景。那天,天剛蒙蒙亮,他打開宿舍臨街的窗戶,發(fā)現馬路邊躺著一排排和衣而睡的解放軍戰(zhàn)士,沿街商鋪的門靜靜地關著,沒有半點嘈雜和喧鬧。他被眼前這支紀律嚴明、秋毫無犯的軍隊深深地震撼了。早就對共產黨充滿向往的他,此時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念:我一定要加入這支隊伍,跟黨走。
1956年,吳孟超的夙愿終于實現。這年3月,他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5月,如愿參軍入伍。從此,不論身處什么樣的環(huán)境、遇到什么樣的挫折、受到什么樣的委屈,他對黨的信仰沒有絲毫動搖,為黨工作的忠心始終不變,并且始終充滿奮斗的激情。
1958年,裘法祖受聘為第二軍醫(yī)大學長海醫(yī)院兼職教授,吳孟超再次成為他的學生。在裘法祖悉心指導下,吳孟超手術水平大有長進。但吳孟超覺得光做個普通“開刀匠”還不夠,到底該朝哪個方向發(fā)展呢?他把自己的想法如實告訴了老師。裘法祖對他說:“肝臟外科目前很薄弱,我國又是肝臟疾病高發(fā)地區(qū),如果你有決心,可以往這個方向發(fā)展?!?BR> 吳孟超茅塞頓開。從此,拉開了向肝膽外科進軍的序幕。
挽救14000個生命
愛黨,就要以一個共產黨員的名義為民造福!自從選擇了肝臟外科作為自己的事業(yè),吳孟超就與肝臟結下了不解之緣。
他一頭扎進圖書館,找到一本由美國人編寫的《肝臟外科入門》,并和同事方之揚將這本20多萬字的書翻譯出來。他先后創(chuàng)立了“五葉四段”解剖學理論,奠定了中國肝臟外科的理論基礎;創(chuàng)立間歇性肝門阻斷切肝法,提高了肝臟切除術的安全性;完成第一臺成功的肝癌切除手術和世界第一例中肝葉切除術。這位“中國肝臟外科之父”,用神奇的雙手挽救了數以萬計病人的生命。
1975年,春節(jié)剛過,一個挺著大肚子的男子在家人攙扶下,點名要找吳孟超。原來患者8年前腹部長了個拳頭大的瘤子,去醫(yī)院檢查后認為是肝癌。兩年過去了,瘤子越長越大。換了個醫(yī)院去檢查,醫(yī)生說如果是肝癌的話活不了這么久,于是做個穿刺。不料引起大出血,醫(yī)生再也不敢接診這個病人了。
吳孟超確認這是一個罕見的特大肝海綿狀血管瘤。檢查顯示,這個瘤子直徑竟達68cm。當時,國外將直徑在5cm以上的肝海綿狀血管瘤劃為“巨大”,患者的瘤子稱得上是“超級巨大”。其最危險的是腫瘤破裂會引起腹腔急性大出血,??蓪е滤劳?。
吳孟超帶著助手查閱了國內外大量資料,在反復推敲后,制訂了周密的手術方案。這個方案后來被肝臟外科界奉為經典。
考慮到手術難度高、風險大,學校和醫(yī)院調集了15個科室共40多名醫(yī)務人員全力配合。
8點30分,戰(zhàn)斗打響!
當切口完全打開時,一個裝滿鮮血、藍紫色的巨大瘤體赫然呈現在眼前,讓所有在場的手術室“??汀倍加悬c毛骨悚然。
吳孟超定了定神,沉著地切斷一根血管,并立即止血,又切斷一根血管,再止血,小心翼翼地剝離瘤體。
10分鐘,20分鐘,30分鐘,吳孟超重復著這些動作。
1小時,2小時,3小時,吳孟超依然重復著這些動作。
助手們看著他,大氣都不敢出。要知道手術刀只要稍稍碰破哪怕是一點點瘤體,鮮血立即會噴涌而出。
吳孟超的額頭滲出了汗水。護士見狀,連忙用紗布幫他吸掉。不斷滲出,不斷吸掉。
當鐘表指向晚上8點30分,在手術臺上站了整整12個小時的吳孟超順利完成了手術!
36年過去了,這個患者依然健康地活著,已經80多歲的他還經常打電話給吳孟超,反復表達他們全家人的感激。
吳孟超說:“我看重的不是創(chuàng)造奇跡,而是救治生命。醫(yī)生要用自己的責任心,幫助一個個病人渡過難關。”
1983年春天,一對浙江的漁民夫婦,抱著出生4個月的女嬰求救吳孟超。吳孟超全面檢查后,很快斷定女嬰得的是“肝母細胞瘤”。這是一種少見的小兒胚胎性惡性腫瘤。當吳孟超把自己手術的想法告訴同事時,大家都為他捏一把汗。
對付危險的辦法就是做好最充分的準備。吳孟超和同事們制訂了詳細的手術方案,并請小兒科專家聯合作戰(zhàn)。經過3個多小時的緊張手術,有驚無險地從孩子肝臟上切下了重達600克的腫瘤,瘤子的體積竟比嬰兒的腦袋還大!10天后,孩子出院。
2004年9月,畢業(yè)于北京外國語大學的湖北女孩甜甜在父母陪伴下來找吳孟超求治。這個20歲剛出頭的姑娘中肝葉長了個巨大的海綿狀血管瘤,稍有不慎,就會因血管破裂大出血而死亡。
在多次討論和論證之后,吳孟超決定再闖中肝葉禁區(qū),手術切除血管瘤。他帶領姚曉平教授用了近10個小時成功將瘤體完全切除。
“這個手術難度確實大,我們在手術中也創(chuàng)造了肝門阻斷新的紀錄,前后阻斷4次共103分鐘,才將瘤子切下來?!眳敲铣洃洩q新地說,“瘤子有排球那么大,放在一個臉盆里都快滿了?!?BR> 幾十年來,吳孟超就是這樣,以一個醫(yī)學科學家的智慧和膽識,闖過了肝臟一個個“禁區(qū)”,創(chuàng)造了一個個世界之最,挽救了14000個鮮活的生命。直至今年90高齡,仍然奮戰(zhàn)在肝臟外科最前沿……
穿軍裝提醒我是一個兵
2010年4月1日,井岡山,細雨蒙蒙。
吳孟超率領醫(yī)院40多名黨支部書記和專家教授,千里奔赴井岡山,追尋紅軍足跡,祭奠革命先烈,服務老區(qū)人民。記者隨同參加,見證了這一行動。
在小井紅軍烈士墓前,吳孟超向長眠在那里的130名紅軍烈士肅立默哀,三鞠躬。之后,他帶著大家到紅軍第一所醫(yī)院——小井紅軍醫(yī)院舊址尋根。吳孟超還不顧勞累,親自給井岡山地區(qū)醫(yī)務人員講授肝膽外科疾病的診療技術。接著,又趕到井岡山人民醫(yī)院,為住院的病人會診,還與井岡山人民醫(yī)院簽訂了友好醫(yī)院幫帶協(xié)議,用醫(yī)療技術反哺老區(qū)人民。
軍人,是吳孟超的本色。讓自己和戰(zhàn)友們永葆軍人本色,是吳孟超幾十年來一直努力的事。
吳孟超有著特殊的軍裝情結。一般說來,在醫(yī)院工作的人為了方便,是不大穿軍裝的。但吳孟超不一樣,他一年四季都穿軍裝,而且軍容嚴整,夏天再熱,他也不挽袖子,風紀扣和袖扣都扣得嚴嚴實實。吳孟超說:“只要穿上軍裝,就能提醒自己是一個兵,而作為一個兵,軍人的使命和職責就一刻也不能丟?!?BR> 無論是抗洪搶險、抗震救災,還是在抗擊“非典”的戰(zhàn)場,就連普通的“健康軍營行”活動,總是活躍著吳孟超的身影。
1998年,長江洪水,吳孟超請示親赴抗洪前線,但因年事已高未能如愿。后來,多次為在抗洪中受傷的將士手術、會診,為抗洪將士的健康竭盡全力。
2001年,吳孟超在醫(yī)院建立“軍人救治綠色通道”,為三軍將士提供最便捷的醫(yī)療服務。
2003年,“非典”肆虐。他以一個老兵的敏感立即從醫(yī)院抽調人員成立“抗非醫(yī)療小分隊”,隨時準備奔赴小湯山。
2008年5月12日,汶川發(fā)生特大地震,吳孟超第一時間要求參加醫(yī)療隊,到一線搶救地震傷員。坐鎮(zhèn)指揮后,開通遠程視頻會診系統(tǒng),親自指導一線醫(yī)療救援。他還主動繳納2萬元特殊黨費,并以上海吳孟超醫(yī)學科技基金會名義,向災區(qū)捐贈價值500萬元的急救藥品,救助災區(qū)群眾。
2005年以來,吳孟超每年都堅持參加“健康軍營行”活動,帶領醫(yī)療隊入海港、登哨所、到連隊,走進野戰(zhàn)駐訓點和海軍艦艇部隊,把戰(zhàn)士宿舍變成流動診室,把對基層官兵的關懷一次次送到了部隊官兵的心坎上。一位基層連長感慨地說:“我們做夢都沒有想到,這樣國寶級的醫(yī)學大家,能親自來給我們基層官兵體檢、咨詢,我們太幸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