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除法是一位數(shù)的除法教學反思篇一
大多老師都喜歡上計算課,有的認為計算課簡單,課堂氣氛活躍;有的認為只要講清例題就可以通過大量的練習進行鞏固。其實要上好一節(jié)計算課并不容易。在本節(jié)課中,有許多新的知識點,商的定位、兩次試商、豎式的書寫等,學生對算法的掌握、算理的理解有困難,教學時從學生的已有知識水平出發(fā),采用了講授和自主學習相結合的方法。課后有以下體會:
在教學本節(jié)課前,進行個別調查,除數(shù)是一位數(shù)的除法的口算方法熟練,筆算大多數(shù)學生不會,會寫的也寫錯。課堂中解決“三年級平均每班種多少棵樹?”時,出現(xiàn)的情況與課前調查的一致。于是利用學生熟練的口算經(jīng)驗學習筆算,將口算方法、筆算的算理理解與算法的掌握緊密結合,降低新知學習的難度。。
觀察平時的計算教學發(fā)現(xiàn):有些學生機械模仿,有些學生會做不會說,言行不一致。除數(shù)是一位數(shù)的除法,在本節(jié)課中學生雖然看不出筆算的必要性,但它是后繼知識學習的基礎,學生有必要理解算理,方法掌握。所以在教學中,注重讓學生用簡潔的語言表達,說說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展示思考過程。
計算課的教學,學生也應該“知其所以然?!闭n堂上,提供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每位學生動筆試一試,采用多種形式說一說,對做法說法相互評一評,再把錯誤改一改,學生學得實在些,相關能力也得到培養(yǎng)。
除法是一位數(shù)的除法教學反思篇二
以動手操作為手段,以探究除法豎式的書寫格式和計算順序為線索,以達到自主理解算理為核心。引導學生運用操作的方法和口算方法進行計算,并借助這兩種方法自行探究筆算除法中每一步的計算含義,從而掌握新的知識,“商中間或末尾有0的除法”是這個單元的例7。在此之前,學生對除數(shù)是一位數(shù)的筆算除法的方法、格式都比較熟了。所以在教學中,主要讓學生采用嘗試、探究、討論的方法自己學習計算方法,通過交流、討論明白當除到被除數(shù)的某一位上不夠商1就商0。同時在用豎式書寫時,這個過程可以省略。力圖繼續(xù)滲透可以利用舊知引入新知的遷移能力,培養(yǎng)學生“會學”的能力。
思考是學生學習數(shù)學認知的本質特點,是數(shù)學學習的本質特征。在教學中注重將思考貫穿于教學全過程,將操作、觀察、敘述、思考有機的結合,讓學生在操作、觀察、敘述中思考,在思考中體驗、領悟。教師在適當?shù)臅r間僅僅在關鍵處給予點撥。從而促進學生思考,提高學習的效率。
除數(shù)是一位數(shù)的除法教學反思2
除數(shù)是一位數(shù)的除法是學生學習了表內除法后進行學習的,教學后進行反思,我有以下幾方面的體會:
成功之處:
1.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感知算理
首先在探索兩三位數(shù)除以一位數(shù)的計算方法時,由于部分學生已能應用已有知識計算出結果,為讓每一位學生都能進一步理解算理,我主要通過讓學生擺小棒來理解。使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在操作過程中探討出新知。因為動手操作是一種主動學習活動,它具有具體形象,易于促進興趣,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識等特點。所以,通過組織學生動手操作學習新知識,正是適應這一認知特點,學生只有在一些實際操作中才能逐步體會、理解“形”和“數(shù)”之間的聯(lián)系,從而使學生在動手操作的愉快氛圍中獲取知識。其次是練習中的撲克牌和買獎品,引導學生用學到的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體現(xiàn)計算的意義,使學生感到數(shù)學是有用的。
2.口算、筆算相結合,鼓勵算法多樣化。
在解決分小棒的問題時,強調解決問題的方法多樣化。可以利用學具直接操作得出結論,也可以用除法計算出來。計算又可以分為口算和筆算,我重點引導學生掌握筆算的方法。最后還可以用估算來驗證自己的筆算結果。這樣就使學生體會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但也要從中選擇更為方便實用的一種。
不足之處:
課堂節(jié)奏較慢,遇到例題較多的課節(jié),探究新知花費的時間過多,課上練習的時間較少。
改進措施:
1.教學語言和設計影響課堂節(jié)奏。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應當更加有挑戰(zhàn)性,比如說每個小組第一輪的練習比賽正確率看哪個組對的最多,第二輪比賽比賽速度,看哪個組做的又對又快,老師計時兩分鐘。這也是一個形成習慣養(yǎng)成的過程。并且活躍了課堂,節(jié)奏緊湊讓孩子們有性質。
2.在扎實教學內容上。課上多次進行了集體運算,讓孩子們自主練習的時間變少了,應該合理安排練習時間,減少在黑板上演示的過程,多多利用展臺,將孩子們的練習及時呈現(xiàn)和反饋,通過在展臺上學生自己的講解,也是一個練習表達和算理的一個過程。
3.課上多一些鼓勵性的語言。孩子們被動的做題成為習慣,少了對數(shù)學探索的激情。應該多多注意自己每個環(huán)節(jié)的導入語,并時刻運用激勵法調動孩子們學習興趣。比如說:新的知識,你會嗎?老師不信。
4.學會有效的小結。才能讓孩子們真正的懂得,數(shù)學是如此的簡單和有樂趣,真正的理解數(shù)學常常運用舊的知識解決了新的問題,對孩子提問要直指算理,培養(yǎng)學生的遷移思想。
今后會更加努力,多多反思。讓自己的數(shù)學課堂變得生動有趣,激發(fā)孩子們的學習熱情。
除法是一位數(shù)的除法教學反思篇三
在本堂課的教學中,通過情景的創(chuàng)設,解決了數(shù)學問題,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高,課堂氣氛活躍。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除數(shù)是一位數(shù)除法的估算》是小學三年級第二學期的教學內容,它是在學生學習了加、減法估算以及乘數(shù)是一位數(shù)乘法估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如果按照一期教材進行處理,學生雖然也能掌握知識,但是新課程數(shù)學教學內容最大的轉變是生活化和綜合化,而老教材在這一方面是比較欠缺的。根據(jù)估算這一教學內容的特殊性,我大膽對教材進行整改。實際上,在教學之前,我就反復思考這個問題:書本上的例題用不用?由于書本上的例題完全脫離學生生活實際,最后我決定不用。在刪除原有例題的基礎上,我以當前比較敏感的話題——臺灣貫穿整堂課的教學內容,學生通過解決有關“臺灣”的一系列數(shù)學問題來完成教學,把數(shù)學學科與思品學科有機整合,既掌握了數(shù)學知識,又結合了生活實際,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一節(jié)課下來,我覺得我的決定是對的。因為數(shù)學教學的目標由過去的發(fā)展“雙基”的基礎上重視學生數(shù)學能力的培養(yǎng)演變?yōu)橹匾晫W生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培養(yǎng)。教學中,通過一些有關臺灣的信息,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國情,從而加強對國家前途命運的憂患,增強責任感,進而堅定學習信念。
課堂教學中,隨著教學內容的展開,師生在思維發(fā)展及情感交流中,往往會不由自主地產(chǎn)生一些教案預設以外的新情況,若不及時進行調整,會令人遺憾。我覺得這節(jié)課最精彩的地方就是在于當學生解決364300÷9≈時,我發(fā)現(xiàn)有部分學生沒有掌握,我靈機一動,補充了一道3547÷5≈來加強估算合理性的訓練。有的學生把3547估成3500,有的學生把3547估成4000,這時我引導學生思考怎樣估最合理,同學們迫不及待的在下面討論起來。沒想到這一不露痕跡的小小變化,能產(chǎn)生這么好的教學效果,學生的思維進行了碰撞,在碰撞中學生的智慧得以升華,自然而然解決了本堂課的重難點。這也反映了教師的教學機智,根據(jù)課學的實際情況,隨機應變,靈活處理課堂教學中出現(xiàn)的各種情況。
教學中,我努力給學生營造一種平等、合作的學習氣氛,鼓勵學生參與交往,引導學生一起去探索、去體驗,學生在課堂交往中將學習活動看作是自己主動參與、自我發(fā)展的活動,實現(xiàn)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相互促進。教學中,我還特別注重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只有傾聽,才有交流,因此我指導學生帶著尊重和欣賞去傾聽別人的發(fā)言,要學會合理的評價別人的觀點和想法,要學會接受別人的優(yōu)點,并要從中受到啟發(fā),取人之長,補己之短,讓交流的過程成為大家共同發(fā)展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數(shù)學交流的能力,我還做到關注學困生,讓學困生上臺“多唱戲”。在學習了除數(shù)是一位數(shù)除法的估算后,我請了一位知識接受比較慢的學生,鼓勵她完整的表述除數(shù)是一位數(shù)除法的估算方法,做到把陽光灑到每一個角落。相信這個學生通過訓練,發(fā)言的欲望會不斷增強,交流的能力也會提高。
由于要對教材進行整改,在選擇信息時,還要注意數(shù)據(jù)的合理性,例如在開放型練習中,以這樣一道題:臺灣省終年不冷不熱,長夏無冬,每年4—11月是臺灣的夏季,8個月的總溫度只有176攝氏度,估計一下,臺灣夏季的平均氣溫約為多少攝氏度?176÷8=,如果把176估成200,臺灣夏季的平均氣溫約為25攝氏度,而實際情況臺灣夏季的平均氣溫是22攝氏度,因此教案設計時一定要嚴謹。
總之,數(shù)學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fā)展的過程,教師必須因勢利導,講求策略,緊密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和已有知識出發(fā),利用知識的遷移原理,創(chuàng)設學生感興趣的情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從而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除法是一位數(shù)的除法教學反思篇四
《除數(shù)是一位數(shù)的除法》是在學生掌握了用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學會了除法算式的寫法,并且學習了口算除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在教學的實踐中難免會有一些錯漏,為了彌補教學中的許多不足,數(shù)學網(wǎng)整理最新的數(shù)學《除數(shù)是一位數(shù)的除法》教學反思,僅供大家參考學習。
《除數(shù)是一位數(shù)的除法》教學反思:
1、 運用已知,探求新知。
以動手操作為手段,以探究除法豎式的書寫格式和計算順序為線索,以達到自主理解算理為核心。如:教學“42÷ 2”時,引導學生運用操作的方法和口算方法進行計算,并借助這兩種方法自行探究筆算除法中每一步的計算含義,從而掌握新的知識,所以在教學中,我主要讓學生采用嘗試、探究、討論的方法自己學習計算方法。力圖繼續(xù)滲透可以利用舊知學新知的遷移能力,培養(yǎng)學生“會學”的能力。
2、 勤于思考,有效學習。
思考是學生學習數(shù)學認知的本質特點,是數(shù)學學習的本質特征。在教學中我注重將思考貫穿于教學全過程,將操作、觀察、敘述、思考有機的結合,讓學生在操作、觀察、敘述中思考,在思考中體驗、領悟。教師在適當?shù)臅r間僅僅在關鍵處給予點撥:說說,“5”為什么寫在商的十位上?“算式中6減4余2,這個2表示什么?接下去該怎么計算?”“比較這兩個算式,有什么區(qū)別與聯(lián)系?”……..從而促進學生思考,提高學習的效率。
3、 合理有效地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探究興趣,體會數(shù)學在生活中作用。
課標實驗教材的特點盡量使所學的數(shù)學知識緊密地聯(lián)系生活實際,使學生覺得所學的知識就在身邊,很有用,但有些數(shù)學知識點并不容易“生活化”。所以就需要教師創(chuàng)設一個生活的情境。教材中創(chuàng)設的情境是一個蔬菜批發(fā)市場,學生對蔬菜批發(fā)市場的情境并不是很熟悉,但對自己喜歡吃的蔬菜非常感興趣。因此在教學中,設計一個問題:“這些蔬菜你都喜歡嗎?”使學生較快地進入本節(jié)課的主題,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并在解決問題中自然引入新課。
除法是一位數(shù)的除法教學反思篇五
估算是數(shù)學的一個重要內容。以前只作為選學的內容,但它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十分廣泛。學習估算知識,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靈活性?,F(xiàn)在國家教委頒布實施的新大綱、新數(shù)學標準中,對小學數(shù)學有許多變動,其中一條就是加強估算的教學,不像過去對于估算猶如蜻蜓點水,一帶而過,而且更加注重靈活性、應用性。但是這種靈活性不能是隨意性,還必須有優(yōu)劣的評價,這就需要我們教師把握教材,掌握方法,讓學生能學到即方便又準確,而且還實用的估算方法。
我的這節(jié)課就是出于這個目的設計教學的。本課以剛剛結束的校運動會為背景,對教材進行了修改,讓學生能夠輕松,愉快地完成學習。先出示例題:高琦小學三到六年級有433名運動員參加了在市體育場舉行的春季運動會,每個年級大約多少名運動員?
433÷4≈?
通過比較,討論等方法,讓學生們自己選出最好的估算方法,即“在方便的基礎上求準確”。在達到共識之后進行鞏固練習,而后借用“幸運52”上的“看商品猜價格”游戲放松課堂氣氛(猜商品價格應該從整數(shù)猜起,逐步縮小范圍,實際上也和估算有關),游戲結束,把估算運用到生活實際應用中(結合運動會上本班運動員成績的一些數(shù)據(jù)進行估算),最后要求學生明確在實際生活中,被除數(shù)有時只能?。ń浦担┒?,而有時只能?。ń浦担┥?,增強學生學習估算的實用性。同時對學生進行體育意識和集體榮譽感的培養(yǎng)。
出示例題:高琦小學三到六年級有438名運動員參加了在市體育場舉行的春季運動會,每個年級大約多少名運動員?
438÷4≈?
師:我想請同學上黑板寫出你的估算過程。
生1:438÷4≈400÷4=100
生2:438÷4≈420÷4=105
生3:438÷4≈440÷4=110
生4:438÷4≈432÷4=108
……
師:剛才上來的同學都做出了很精彩的估算結果,我們一起探討一下這些同學的估算方法誰最好。
生:我認為生1的最好,因為估算時應該把被除數(shù)四舍五入到最高位
生:我認為生3的最好,它的答案最接近精確值
生:我也認為生3的最好,它的估算最簡單
生:不是最簡單的,生1的最簡單
生:生1的簡單是簡單,但是結果相差太遠了
……
師:同學們討論得真好,很熱烈,現(xiàn)在你們認為誰的方法最好?
齊聲:生3的最好!
師:為什么?
生:因為他的方法又簡單又接近答案
師:對了,我們在估算的時候,不但要方便,而且最好還能準備一點,也就是“在方便的基礎上求準確”,這樣我們才能達到估算的目的。下面一些算式要求同學們估算,看看同學們能不能做到即方便又準確。
118÷4276÷92214÷77403÷8
250÷6814÷83710÷96105÷2
同學們十分精彩地完成了練習。
教學反思:本課我將教材做了全面的的修改,從例題到應用,都是用學生剛剛參加過的校運動會為背景,表揚了為班級拼搏的運動員,進行一次培養(yǎng)集體榮譽感的教育,創(chuàng)設親切、愉快的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其次,打破常規(guī),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理解和體會到估算的本質和目的,從而掌握估算。計算題的估算精確范圍比較寬松,一般情況下正負誤差均可。這正是鍛煉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好時機,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打破常規(guī),除了教學書本上的方法外,還鼓勵全體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找出與書本不同的方法。只要在合理誤差的范圍內,能迅速地口算估出答案的,均予以肯定,從中又找出“在方便的基礎上求準確”這樣一個不是定義的定義下進行最精彩的估算。
第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生自己先試估算,再讓他們自己觀察、對比、討論、辯論,最后達成共識,老師在其中充當引導者的角色,學生自己找到好的估算技巧,比老師直接的.傳授要好得多。
不足:在學生試估算時,學生說出了四五種后還硬要學生再想方法,本意是為了有更多的對比材料,誰知弄巧成拙,讓學生不知所措。
(1)方老師為了慰勞運動員,帶了96元錢去買飲料,每瓶5元,每個運動員都能喝到飲料嗎?
師:想一想,這道題如何估算?
學生1:96÷5≈100÷5=20(人),我們確實有20名運動員,剛剛好。
師:同不同意?
學生:同意……不同意……
師:有同學不同意,為什么不同意?
學生2:我班有20名運動員,96元只能買19瓶,不夠
學生3:買東西錢要帶多,不能帶少
學生4:這一題被除數(shù)只能往少的方向取近似值
……
師:對了,有時候我們還得看實際的情況,不能盲目的估算。買東西就屬于這種情況,買東西錢帶少了是買不到東西的。
出示例題
學校開表彰大會,表彰在運動會上110名優(yōu)秀的運動員,每4個運動員坐一條長凳,大約需要多少條長凳?
師:想一想,這道題如何估算?
學生1:110÷4≈100÷4=25(條)
學生2:不對不對,你把人數(shù)看成100近似值,那另外十個人不就沒凳子坐了嗎?
學生:說的有道理……
師:很好,同學們真聰明,這一題跟上一題又不同了,像坐凳子,坐車,坐船類似的問題,我們不能把人數(shù)給取少了,否則就有人沒有凳子,車,船可坐了。通過這兩道題,同學們知道在生活中的估算,一定要具體問題具體對待。
這部分中,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新知,估算是與生活密不可分的。同時又一次掌握了估算要在具體的環(huán)境中來考慮,結合實際選取最合適的近似數(shù)。然后運用新知識來解決問題,使學生更真切地感覺到估算知識與生活實際的緊密聯(lián)系,從而體現(xiàn)了估算的應用性。這一部分課本沒有涉及,完全是對課本的延伸和擴展,考慮到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沒有安排更進一步的探討。本人對這部分的加入是否恰當沒有十分的把握。
除法是一位數(shù)的除法教學反思篇六
在本課教學過程中我力求做到以下幾個點:
1、找準教學起點,探究導入。
充分使用學生已掌握的有關口算乘法的知識和對乘除法之間的關系認知的感性積累來同化、順應,構建新知識充分尊重學生的認知基礎是非常有益的,所以我先讓學生復習口算乘法,并說說的算法。這樣即找準了教學的起點,又調動了學生探究的積極性。在得到反饋后,對學生可以遷移的知識沒有詳講,如:當學生學會603后,他們可以很快的推算出6003、60003、600003.基于對學生的了解,我把討論、研究的新知和核心問題確定為:(1)將所解決的問題先進行分類(2)我們應先解決哪道算式,再解決哪道算式?(3)603得多少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2、給學生盡可能大的探究空間。
引導學生自己探究是我設計本節(jié)課的根本出發(fā)點,因此,在探究完603得多少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后,我設計了具有較大探究空間的問題再算什么會容易些?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來組織學習活動。至于再算什么?能發(fā)現(xiàn)什么?這些我都沒有明確規(guī)定,而是留給學生充足的自主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尊重學生自主選擇的權力,并且我還改變了一問一答這種師生之間的單向交流方式,而是引導學生在合作中探究,在交流中發(fā)現(xiàn)。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603、6003、2403、1243、這四道算式的特點,然后將他們分一分類?說說你的理由。
生:可以將603和6003分一類,因為他們很接近。剩下的各分為一類。
生:也可以將603、6003、2403因為他們的末尾都有零。
生:可以將被除數(shù)是兩位數(shù)的分一類,是三位數(shù)的分一類。
師:接下來問問同學們,我們應該從那道算式起展開我們的學習呢?
學生沉默了一會,有些困惑,有些同學在嘀咕:老師教什么,我們就學什么唄!還要問我們嗎?
過了一會一兩個同學不確定的舉了手,
生:是2403嗎?我猜的。它要好算些!
生:我認為是603,因為它簡單些!
師小結導入:同學們,我們學習知識的規(guī)律就應該由淺入深。所以,就讓我們從最簡單的603開始展開我們今天《口算除法》的學習。
在教學中我十分注重問題研究方法的指導,當603、6003、2403三個要學習的問題呈現(xiàn)之后,我不是簡單地指定學生先研究哪一個問題,怎樣研究;而是先組織學生討論應該先研究哪一個問題,為什么?使學生懂得研究問題要分清由淺入深的次序。接著,我又讓學生思考:你準備用什么方法來研究?使學生學會選擇研究方法。這些方法都是授之以漁,著眼點落實在學生探究品質和探究能力的提高。
《新課程標準》的學習讓我開始重視知識的形成過程,重視讓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獲取知識。因此我設計通過復習、鋪墊、啟發(fā)、點撥,使學生推想、探究出該怎樣算。運用嘗試教學,引導學生自己去探索、發(fā)現(xiàn)知識規(guī)律。這樣,既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又能體現(xiàn)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
師:算出603=20再算哪一道算式就比較容易呢?
生:(部分學生脫口而出)6003!
生:因為6個十除以3得兩個十,那么六個百除以3就得兩個百。我還可以知道被除數(shù)擴大十倍,所以商也擴大十倍。(學生能總結到理論的高度上,這一點是我沒有想到的)
師:你真了不起,連這個也知道。不過老師要補充一點在除數(shù)不變的情況下,被除數(shù)擴大十倍,所以商也擴大十倍。
生:老師!我知道了,604=240,那么204=80,所以很快算出2403=80
師:什么?(我一時沒有反映過來,確切的說我是低估了學生的能力)你能在說一遍嗎?
生:604=240,那么204=80,所以很快算出2403=80
師:天吶!!你連這個也想到了?。。ㄟ@一點是我在備課中絕對沒有預料到的答案。今天這個孩子果真給我上了一課,讓我看到他們才是課堂上真正的主人,他們的潛力是無窮盡的。)
實踐告訴我們,提出猜想,樹立假設是科學研究問題的核心環(huán)節(jié),它決定研究的方向,對培養(yǎng)學生探究問題能力而言,提出猜想,樹立假設比驗證更為重要。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中,我不是告訴學生接下來我們學習什么,而是讓學生去設想,再學習哪道算式容易些?,我所要關注的是培養(yǎng)學生探究知識的能力,著眼的是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師:根據(jù)603=20和6003=200,你還能算出哪些算式來呢?
60003=20xx(有幾個同學領會到了)
600003=200006000003=20xx.0......(大部分同學感悟到了,聲音變得激動起來)
新課程明確指出:有效的數(shù)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主動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主要途徑。口算除法的知識,對相當一部分學生來說,并不是一張白紙,如何在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經(jīng)驗上建構新知呢?新的數(shù)學理念教會我,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樣化。本節(jié)課我為學生提供了較大的探究空間,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充分發(fā)表自己的不同想法,體會解決問題的喜悅;并且通過學生自主探索的計算方法的過程,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除法是一位數(shù)的除法教學反思篇一
大多老師都喜歡上計算課,有的認為計算課簡單,課堂氣氛活躍;有的認為只要講清例題就可以通過大量的練習進行鞏固。其實要上好一節(jié)計算課并不容易。在本節(jié)課中,有許多新的知識點,商的定位、兩次試商、豎式的書寫等,學生對算法的掌握、算理的理解有困難,教學時從學生的已有知識水平出發(fā),采用了講授和自主學習相結合的方法。課后有以下體會:
在教學本節(jié)課前,進行個別調查,除數(shù)是一位數(shù)的除法的口算方法熟練,筆算大多數(shù)學生不會,會寫的也寫錯。課堂中解決“三年級平均每班種多少棵樹?”時,出現(xiàn)的情況與課前調查的一致。于是利用學生熟練的口算經(jīng)驗學習筆算,將口算方法、筆算的算理理解與算法的掌握緊密結合,降低新知學習的難度。。
觀察平時的計算教學發(fā)現(xiàn):有些學生機械模仿,有些學生會做不會說,言行不一致。除數(shù)是一位數(shù)的除法,在本節(jié)課中學生雖然看不出筆算的必要性,但它是后繼知識學習的基礎,學生有必要理解算理,方法掌握。所以在教學中,注重讓學生用簡潔的語言表達,說說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展示思考過程。
計算課的教學,學生也應該“知其所以然?!闭n堂上,提供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每位學生動筆試一試,采用多種形式說一說,對做法說法相互評一評,再把錯誤改一改,學生學得實在些,相關能力也得到培養(yǎng)。
除法是一位數(shù)的除法教學反思篇二
以動手操作為手段,以探究除法豎式的書寫格式和計算順序為線索,以達到自主理解算理為核心。引導學生運用操作的方法和口算方法進行計算,并借助這兩種方法自行探究筆算除法中每一步的計算含義,從而掌握新的知識,“商中間或末尾有0的除法”是這個單元的例7。在此之前,學生對除數(shù)是一位數(shù)的筆算除法的方法、格式都比較熟了。所以在教學中,主要讓學生采用嘗試、探究、討論的方法自己學習計算方法,通過交流、討論明白當除到被除數(shù)的某一位上不夠商1就商0。同時在用豎式書寫時,這個過程可以省略。力圖繼續(xù)滲透可以利用舊知引入新知的遷移能力,培養(yǎng)學生“會學”的能力。
思考是學生學習數(shù)學認知的本質特點,是數(shù)學學習的本質特征。在教學中注重將思考貫穿于教學全過程,將操作、觀察、敘述、思考有機的結合,讓學生在操作、觀察、敘述中思考,在思考中體驗、領悟。教師在適當?shù)臅r間僅僅在關鍵處給予點撥。從而促進學生思考,提高學習的效率。
除數(shù)是一位數(shù)的除法教學反思2
除數(shù)是一位數(shù)的除法是學生學習了表內除法后進行學習的,教學后進行反思,我有以下幾方面的體會:
成功之處:
1.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感知算理
首先在探索兩三位數(shù)除以一位數(shù)的計算方法時,由于部分學生已能應用已有知識計算出結果,為讓每一位學生都能進一步理解算理,我主要通過讓學生擺小棒來理解。使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在操作過程中探討出新知。因為動手操作是一種主動學習活動,它具有具體形象,易于促進興趣,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識等特點。所以,通過組織學生動手操作學習新知識,正是適應這一認知特點,學生只有在一些實際操作中才能逐步體會、理解“形”和“數(shù)”之間的聯(lián)系,從而使學生在動手操作的愉快氛圍中獲取知識。其次是練習中的撲克牌和買獎品,引導學生用學到的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體現(xiàn)計算的意義,使學生感到數(shù)學是有用的。
2.口算、筆算相結合,鼓勵算法多樣化。
在解決分小棒的問題時,強調解決問題的方法多樣化。可以利用學具直接操作得出結論,也可以用除法計算出來。計算又可以分為口算和筆算,我重點引導學生掌握筆算的方法。最后還可以用估算來驗證自己的筆算結果。這樣就使學生體會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但也要從中選擇更為方便實用的一種。
不足之處:
課堂節(jié)奏較慢,遇到例題較多的課節(jié),探究新知花費的時間過多,課上練習的時間較少。
改進措施:
1.教學語言和設計影響課堂節(jié)奏。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應當更加有挑戰(zhàn)性,比如說每個小組第一輪的練習比賽正確率看哪個組對的最多,第二輪比賽比賽速度,看哪個組做的又對又快,老師計時兩分鐘。這也是一個形成習慣養(yǎng)成的過程。并且活躍了課堂,節(jié)奏緊湊讓孩子們有性質。
2.在扎實教學內容上。課上多次進行了集體運算,讓孩子們自主練習的時間變少了,應該合理安排練習時間,減少在黑板上演示的過程,多多利用展臺,將孩子們的練習及時呈現(xiàn)和反饋,通過在展臺上學生自己的講解,也是一個練習表達和算理的一個過程。
3.課上多一些鼓勵性的語言。孩子們被動的做題成為習慣,少了對數(shù)學探索的激情。應該多多注意自己每個環(huán)節(jié)的導入語,并時刻運用激勵法調動孩子們學習興趣。比如說:新的知識,你會嗎?老師不信。
4.學會有效的小結。才能讓孩子們真正的懂得,數(shù)學是如此的簡單和有樂趣,真正的理解數(shù)學常常運用舊的知識解決了新的問題,對孩子提問要直指算理,培養(yǎng)學生的遷移思想。
今后會更加努力,多多反思。讓自己的數(shù)學課堂變得生動有趣,激發(fā)孩子們的學習熱情。
除法是一位數(shù)的除法教學反思篇三
在本堂課的教學中,通過情景的創(chuàng)設,解決了數(shù)學問題,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高,課堂氣氛活躍。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除數(shù)是一位數(shù)除法的估算》是小學三年級第二學期的教學內容,它是在學生學習了加、減法估算以及乘數(shù)是一位數(shù)乘法估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如果按照一期教材進行處理,學生雖然也能掌握知識,但是新課程數(shù)學教學內容最大的轉變是生活化和綜合化,而老教材在這一方面是比較欠缺的。根據(jù)估算這一教學內容的特殊性,我大膽對教材進行整改。實際上,在教學之前,我就反復思考這個問題:書本上的例題用不用?由于書本上的例題完全脫離學生生活實際,最后我決定不用。在刪除原有例題的基礎上,我以當前比較敏感的話題——臺灣貫穿整堂課的教學內容,學生通過解決有關“臺灣”的一系列數(shù)學問題來完成教學,把數(shù)學學科與思品學科有機整合,既掌握了數(shù)學知識,又結合了生活實際,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一節(jié)課下來,我覺得我的決定是對的。因為數(shù)學教學的目標由過去的發(fā)展“雙基”的基礎上重視學生數(shù)學能力的培養(yǎng)演變?yōu)橹匾晫W生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培養(yǎng)。教學中,通過一些有關臺灣的信息,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國情,從而加強對國家前途命運的憂患,增強責任感,進而堅定學習信念。
課堂教學中,隨著教學內容的展開,師生在思維發(fā)展及情感交流中,往往會不由自主地產(chǎn)生一些教案預設以外的新情況,若不及時進行調整,會令人遺憾。我覺得這節(jié)課最精彩的地方就是在于當學生解決364300÷9≈時,我發(fā)現(xiàn)有部分學生沒有掌握,我靈機一動,補充了一道3547÷5≈來加強估算合理性的訓練。有的學生把3547估成3500,有的學生把3547估成4000,這時我引導學生思考怎樣估最合理,同學們迫不及待的在下面討論起來。沒想到這一不露痕跡的小小變化,能產(chǎn)生這么好的教學效果,學生的思維進行了碰撞,在碰撞中學生的智慧得以升華,自然而然解決了本堂課的重難點。這也反映了教師的教學機智,根據(jù)課學的實際情況,隨機應變,靈活處理課堂教學中出現(xiàn)的各種情況。
教學中,我努力給學生營造一種平等、合作的學習氣氛,鼓勵學生參與交往,引導學生一起去探索、去體驗,學生在課堂交往中將學習活動看作是自己主動參與、自我發(fā)展的活動,實現(xiàn)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相互促進。教學中,我還特別注重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只有傾聽,才有交流,因此我指導學生帶著尊重和欣賞去傾聽別人的發(fā)言,要學會合理的評價別人的觀點和想法,要學會接受別人的優(yōu)點,并要從中受到啟發(fā),取人之長,補己之短,讓交流的過程成為大家共同發(fā)展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數(shù)學交流的能力,我還做到關注學困生,讓學困生上臺“多唱戲”。在學習了除數(shù)是一位數(shù)除法的估算后,我請了一位知識接受比較慢的學生,鼓勵她完整的表述除數(shù)是一位數(shù)除法的估算方法,做到把陽光灑到每一個角落。相信這個學生通過訓練,發(fā)言的欲望會不斷增強,交流的能力也會提高。
由于要對教材進行整改,在選擇信息時,還要注意數(shù)據(jù)的合理性,例如在開放型練習中,以這樣一道題:臺灣省終年不冷不熱,長夏無冬,每年4—11月是臺灣的夏季,8個月的總溫度只有176攝氏度,估計一下,臺灣夏季的平均氣溫約為多少攝氏度?176÷8=,如果把176估成200,臺灣夏季的平均氣溫約為25攝氏度,而實際情況臺灣夏季的平均氣溫是22攝氏度,因此教案設計時一定要嚴謹。
總之,數(shù)學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fā)展的過程,教師必須因勢利導,講求策略,緊密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和已有知識出發(fā),利用知識的遷移原理,創(chuàng)設學生感興趣的情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從而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除法是一位數(shù)的除法教學反思篇四
《除數(shù)是一位數(shù)的除法》是在學生掌握了用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學會了除法算式的寫法,并且學習了口算除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在教學的實踐中難免會有一些錯漏,為了彌補教學中的許多不足,數(shù)學網(wǎng)整理最新的數(shù)學《除數(shù)是一位數(shù)的除法》教學反思,僅供大家參考學習。
《除數(shù)是一位數(shù)的除法》教學反思:
1、 運用已知,探求新知。
以動手操作為手段,以探究除法豎式的書寫格式和計算順序為線索,以達到自主理解算理為核心。如:教學“42÷ 2”時,引導學生運用操作的方法和口算方法進行計算,并借助這兩種方法自行探究筆算除法中每一步的計算含義,從而掌握新的知識,所以在教學中,我主要讓學生采用嘗試、探究、討論的方法自己學習計算方法。力圖繼續(xù)滲透可以利用舊知學新知的遷移能力,培養(yǎng)學生“會學”的能力。
2、 勤于思考,有效學習。
思考是學生學習數(shù)學認知的本質特點,是數(shù)學學習的本質特征。在教學中我注重將思考貫穿于教學全過程,將操作、觀察、敘述、思考有機的結合,讓學生在操作、觀察、敘述中思考,在思考中體驗、領悟。教師在適當?shù)臅r間僅僅在關鍵處給予點撥:說說,“5”為什么寫在商的十位上?“算式中6減4余2,這個2表示什么?接下去該怎么計算?”“比較這兩個算式,有什么區(qū)別與聯(lián)系?”……..從而促進學生思考,提高學習的效率。
3、 合理有效地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探究興趣,體會數(shù)學在生活中作用。
課標實驗教材的特點盡量使所學的數(shù)學知識緊密地聯(lián)系生活實際,使學生覺得所學的知識就在身邊,很有用,但有些數(shù)學知識點并不容易“生活化”。所以就需要教師創(chuàng)設一個生活的情境。教材中創(chuàng)設的情境是一個蔬菜批發(fā)市場,學生對蔬菜批發(fā)市場的情境并不是很熟悉,但對自己喜歡吃的蔬菜非常感興趣。因此在教學中,設計一個問題:“這些蔬菜你都喜歡嗎?”使學生較快地進入本節(jié)課的主題,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并在解決問題中自然引入新課。
除法是一位數(shù)的除法教學反思篇五
估算是數(shù)學的一個重要內容。以前只作為選學的內容,但它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十分廣泛。學習估算知識,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靈活性?,F(xiàn)在國家教委頒布實施的新大綱、新數(shù)學標準中,對小學數(shù)學有許多變動,其中一條就是加強估算的教學,不像過去對于估算猶如蜻蜓點水,一帶而過,而且更加注重靈活性、應用性。但是這種靈活性不能是隨意性,還必須有優(yōu)劣的評價,這就需要我們教師把握教材,掌握方法,讓學生能學到即方便又準確,而且還實用的估算方法。
我的這節(jié)課就是出于這個目的設計教學的。本課以剛剛結束的校運動會為背景,對教材進行了修改,讓學生能夠輕松,愉快地完成學習。先出示例題:高琦小學三到六年級有433名運動員參加了在市體育場舉行的春季運動會,每個年級大約多少名運動員?
433÷4≈?
通過比較,討論等方法,讓學生們自己選出最好的估算方法,即“在方便的基礎上求準確”。在達到共識之后進行鞏固練習,而后借用“幸運52”上的“看商品猜價格”游戲放松課堂氣氛(猜商品價格應該從整數(shù)猜起,逐步縮小范圍,實際上也和估算有關),游戲結束,把估算運用到生活實際應用中(結合運動會上本班運動員成績的一些數(shù)據(jù)進行估算),最后要求學生明確在實際生活中,被除數(shù)有時只能?。ń浦担┒?,而有時只能?。ń浦担┥?,增強學生學習估算的實用性。同時對學生進行體育意識和集體榮譽感的培養(yǎng)。
出示例題:高琦小學三到六年級有438名運動員參加了在市體育場舉行的春季運動會,每個年級大約多少名運動員?
438÷4≈?
師:我想請同學上黑板寫出你的估算過程。
生1:438÷4≈400÷4=100
生2:438÷4≈420÷4=105
生3:438÷4≈440÷4=110
生4:438÷4≈432÷4=108
……
師:剛才上來的同學都做出了很精彩的估算結果,我們一起探討一下這些同學的估算方法誰最好。
生:我認為生1的最好,因為估算時應該把被除數(shù)四舍五入到最高位
生:我認為生3的最好,它的答案最接近精確值
生:我也認為生3的最好,它的估算最簡單
生:不是最簡單的,生1的最簡單
生:生1的簡單是簡單,但是結果相差太遠了
……
師:同學們討論得真好,很熱烈,現(xiàn)在你們認為誰的方法最好?
齊聲:生3的最好!
師:為什么?
生:因為他的方法又簡單又接近答案
師:對了,我們在估算的時候,不但要方便,而且最好還能準備一點,也就是“在方便的基礎上求準確”,這樣我們才能達到估算的目的。下面一些算式要求同學們估算,看看同學們能不能做到即方便又準確。
118÷4276÷92214÷77403÷8
250÷6814÷83710÷96105÷2
同學們十分精彩地完成了練習。
教學反思:本課我將教材做了全面的的修改,從例題到應用,都是用學生剛剛參加過的校運動會為背景,表揚了為班級拼搏的運動員,進行一次培養(yǎng)集體榮譽感的教育,創(chuàng)設親切、愉快的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其次,打破常規(guī),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理解和體會到估算的本質和目的,從而掌握估算。計算題的估算精確范圍比較寬松,一般情況下正負誤差均可。這正是鍛煉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好時機,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打破常規(guī),除了教學書本上的方法外,還鼓勵全體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找出與書本不同的方法。只要在合理誤差的范圍內,能迅速地口算估出答案的,均予以肯定,從中又找出“在方便的基礎上求準確”這樣一個不是定義的定義下進行最精彩的估算。
第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生自己先試估算,再讓他們自己觀察、對比、討論、辯論,最后達成共識,老師在其中充當引導者的角色,學生自己找到好的估算技巧,比老師直接的.傳授要好得多。
不足:在學生試估算時,學生說出了四五種后還硬要學生再想方法,本意是為了有更多的對比材料,誰知弄巧成拙,讓學生不知所措。
(1)方老師為了慰勞運動員,帶了96元錢去買飲料,每瓶5元,每個運動員都能喝到飲料嗎?
師:想一想,這道題如何估算?
學生1:96÷5≈100÷5=20(人),我們確實有20名運動員,剛剛好。
師:同不同意?
學生:同意……不同意……
師:有同學不同意,為什么不同意?
學生2:我班有20名運動員,96元只能買19瓶,不夠
學生3:買東西錢要帶多,不能帶少
學生4:這一題被除數(shù)只能往少的方向取近似值
……
師:對了,有時候我們還得看實際的情況,不能盲目的估算。買東西就屬于這種情況,買東西錢帶少了是買不到東西的。
出示例題
學校開表彰大會,表彰在運動會上110名優(yōu)秀的運動員,每4個運動員坐一條長凳,大約需要多少條長凳?
師:想一想,這道題如何估算?
學生1:110÷4≈100÷4=25(條)
學生2:不對不對,你把人數(shù)看成100近似值,那另外十個人不就沒凳子坐了嗎?
學生:說的有道理……
師:很好,同學們真聰明,這一題跟上一題又不同了,像坐凳子,坐車,坐船類似的問題,我們不能把人數(shù)給取少了,否則就有人沒有凳子,車,船可坐了。通過這兩道題,同學們知道在生活中的估算,一定要具體問題具體對待。
這部分中,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新知,估算是與生活密不可分的。同時又一次掌握了估算要在具體的環(huán)境中來考慮,結合實際選取最合適的近似數(shù)。然后運用新知識來解決問題,使學生更真切地感覺到估算知識與生活實際的緊密聯(lián)系,從而體現(xiàn)了估算的應用性。這一部分課本沒有涉及,完全是對課本的延伸和擴展,考慮到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沒有安排更進一步的探討。本人對這部分的加入是否恰當沒有十分的把握。
除法是一位數(shù)的除法教學反思篇六
在本課教學過程中我力求做到以下幾個點:
1、找準教學起點,探究導入。
充分使用學生已掌握的有關口算乘法的知識和對乘除法之間的關系認知的感性積累來同化、順應,構建新知識充分尊重學生的認知基礎是非常有益的,所以我先讓學生復習口算乘法,并說說的算法。這樣即找準了教學的起點,又調動了學生探究的積極性。在得到反饋后,對學生可以遷移的知識沒有詳講,如:當學生學會603后,他們可以很快的推算出6003、60003、600003.基于對學生的了解,我把討論、研究的新知和核心問題確定為:(1)將所解決的問題先進行分類(2)我們應先解決哪道算式,再解決哪道算式?(3)603得多少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2、給學生盡可能大的探究空間。
引導學生自己探究是我設計本節(jié)課的根本出發(fā)點,因此,在探究完603得多少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后,我設計了具有較大探究空間的問題再算什么會容易些?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來組織學習活動。至于再算什么?能發(fā)現(xiàn)什么?這些我都沒有明確規(guī)定,而是留給學生充足的自主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尊重學生自主選擇的權力,并且我還改變了一問一答這種師生之間的單向交流方式,而是引導學生在合作中探究,在交流中發(fā)現(xiàn)。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603、6003、2403、1243、這四道算式的特點,然后將他們分一分類?說說你的理由。
生:可以將603和6003分一類,因為他們很接近。剩下的各分為一類。
生:也可以將603、6003、2403因為他們的末尾都有零。
生:可以將被除數(shù)是兩位數(shù)的分一類,是三位數(shù)的分一類。
師:接下來問問同學們,我們應該從那道算式起展開我們的學習呢?
學生沉默了一會,有些困惑,有些同學在嘀咕:老師教什么,我們就學什么唄!還要問我們嗎?
過了一會一兩個同學不確定的舉了手,
生:是2403嗎?我猜的。它要好算些!
生:我認為是603,因為它簡單些!
師小結導入:同學們,我們學習知識的規(guī)律就應該由淺入深。所以,就讓我們從最簡單的603開始展開我們今天《口算除法》的學習。
在教學中我十分注重問題研究方法的指導,當603、6003、2403三個要學習的問題呈現(xiàn)之后,我不是簡單地指定學生先研究哪一個問題,怎樣研究;而是先組織學生討論應該先研究哪一個問題,為什么?使學生懂得研究問題要分清由淺入深的次序。接著,我又讓學生思考:你準備用什么方法來研究?使學生學會選擇研究方法。這些方法都是授之以漁,著眼點落實在學生探究品質和探究能力的提高。
《新課程標準》的學習讓我開始重視知識的形成過程,重視讓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獲取知識。因此我設計通過復習、鋪墊、啟發(fā)、點撥,使學生推想、探究出該怎樣算。運用嘗試教學,引導學生自己去探索、發(fā)現(xiàn)知識規(guī)律。這樣,既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又能體現(xiàn)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
師:算出603=20再算哪一道算式就比較容易呢?
生:(部分學生脫口而出)6003!
生:因為6個十除以3得兩個十,那么六個百除以3就得兩個百。我還可以知道被除數(shù)擴大十倍,所以商也擴大十倍。(學生能總結到理論的高度上,這一點是我沒有想到的)
師:你真了不起,連這個也知道。不過老師要補充一點在除數(shù)不變的情況下,被除數(shù)擴大十倍,所以商也擴大十倍。
生:老師!我知道了,604=240,那么204=80,所以很快算出2403=80
師:什么?(我一時沒有反映過來,確切的說我是低估了學生的能力)你能在說一遍嗎?
生:604=240,那么204=80,所以很快算出2403=80
師:天吶!!你連這個也想到了?。。ㄟ@一點是我在備課中絕對沒有預料到的答案。今天這個孩子果真給我上了一課,讓我看到他們才是課堂上真正的主人,他們的潛力是無窮盡的。)
實踐告訴我們,提出猜想,樹立假設是科學研究問題的核心環(huán)節(jié),它決定研究的方向,對培養(yǎng)學生探究問題能力而言,提出猜想,樹立假設比驗證更為重要。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中,我不是告訴學生接下來我們學習什么,而是讓學生去設想,再學習哪道算式容易些?,我所要關注的是培養(yǎng)學生探究知識的能力,著眼的是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師:根據(jù)603=20和6003=200,你還能算出哪些算式來呢?
60003=20xx(有幾個同學領會到了)
600003=200006000003=20xx.0......(大部分同學感悟到了,聲音變得激動起來)
新課程明確指出:有效的數(shù)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主動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主要途徑。口算除法的知識,對相當一部分學生來說,并不是一張白紙,如何在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經(jīng)驗上建構新知呢?新的數(shù)學理念教會我,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樣化。本節(jié)課我為學生提供了較大的探究空間,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充分發(fā)表自己的不同想法,體會解決問題的喜悅;并且通過學生自主探索的計算方法的過程,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