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要預防考生“高考后遺癥”

字號:

高考前一心奔赴高考,學習與生活都很有目標,高考后突然閑下來,許多考生無所適從,出現“高考后遺癥”。“高考后遺癥”是考生高考后由于受高考壓力或其影響所產生的一系列不正?;虿涣挤磻霈F在一些高考失意、不理想的考生身上,但也會出現在高考得意的考生身上。這種現象往往會深深影響考生本人及其身邊人員,如不及時開導或進行心理咨詢等會產生一些難以預料的后果。
    “高考后遺癥”出現主要有三個高峰期:一是高考結束后,有的考生過度放松、縱情玩樂,有的考生則過度緊張,整天擔心自己的成績;二是考試成績和錄取結果公布時,有些發(fā)揮失常的學生會耿耿于懷,背上思想包袱;三是大學剛入學時,很多學生還沉溺于假期的玩樂中,無法及時調整好心態(tài)迎接大學生活,變得煩躁不安。
    在學生和家長或焦慮、或興奮、或淡定的氛圍下,老師總是被大家定位為“求助對象”。其實,老師也會患上“高考后遺癥”。如果大部分學生考得比較理想,那么老師就會比較安心。反之,就會寢食難安。
    心理專家提醒,過度的放松可能引發(fā)身心紊亂,損害身心健康。而意志消沉、自卑壓抑、后悔自責等憂慮心理,當嚴重到一定程度時,甚至會導致抑郁癥的發(fā)生。該如何關注孩子考后的心理調節(jié)?專家表示:首先,家庭要營造好氛圍,要讓孩子保持鎮(zhèn)定和輕松的感覺,要讓考生不要慌亂或者對未來感覺焦慮,耐心地等待考試的結果。其次,家長要多與孩子談心,聊聊人生規(guī)劃。
    為避免心情消沉壓抑,考生要主動和別人溝通,把自己負面的情緒表達出來。同時,適當進行體能鍛煉或旅行,在旅行中放松身心,交流思想,有利于情緒的放松和宣泄。做一些有意義的活動,如利用假期做做義工、志愿者的活動,或打工體驗生活,或制訂新的學習計劃,閱讀有關將來從事專業(yè)的書籍,拓展技能等。(本報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