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信社面試經濟金融熱點問題備考

字號:


    為了幫助廣大考生進一步了解農村信用社考試,整理了農信社面試經濟金融相關信息供大家參考,預祝大家順利取證!
    相對于筆試而言,面試更能全面考查一個人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綜合能力。縱觀湖北農信社近年來的面試情況來看,考官越來越重視對考生經濟金融熱點的考查。
    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無非以下兩點:一是經濟金融的理論知識在筆試環(huán)節(jié)已經考查過了,考生既然能夠通過筆試進入面試,證明其自身的經濟金融理論功底還是不錯的,如果面試繼續(xù)考查理論知識即存在著重復考查的問題;二是考生理論功底扎實只能證明考生的學習能力很強,但實際工作需要的不是書呆子,而是把知識運用到實際的人,這就要求考生不僅僅是掌握書本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關注現實,并結合理論知識對現實經濟金融現象有自己的深入思考并形成自己的見解和看法,這樣的考生才是考官所欣賞的。
    本文為大家淺析經濟方面的兩個熱詞--經濟新常態(tài)和供給側改革,希望啟發(fā)大家的思考,打開大家的思路。
    一、經濟新常態(tài)
    與經濟新常態(tài)相關聯的詞匯還包括"硬著陸"、"軟著陸"。經濟新常態(tài)指的是中國經濟經歷了改革開放近30年的9%-12%的高速增長,目前正面臨著結構轉型期。過去粗放型的增長方式是不可持續(xù)的,目前必須通過調結構的方式來達到一個較為穩(wěn)定健康的增長區(qū)間,即年均增長率在6.5%-7%的區(qū)間水平,也就是實現經濟的軟著陸。而經濟硬著陸是指經濟增速回落過快對經濟造成較大沖擊的狀態(tài)。實現經濟新常態(tài)的主要路徑是通過調結構,這就與我們課本所學的拉動經濟三駕馬車或者說支出法核算GDP聯系起來了。所謂的調結構,就是調整過去經濟增長主要依賴投資和凈出口,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不足的局面。就投資方面而言,要加快從要素驅動、投資規(guī)模驅動發(fā)展為主向以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為主的轉變。調結構更重要的是通過拉動內需、促進消費,發(fā)揮消費引擎對經濟增長的貢獻。
    過去傳統(tǒng)觀念認為中國是一個重儲蓄、輕消費的國家,消費很難發(fā)揮經濟增長引擎作用,然而事實可能并非如此。隨著國民收入的增長,中國游客境外大肆購買奢侈品甚至馬桶蓋的新聞屢見報端,這說明國人并非沒有消費意愿或消費能力,而是消費結構或者說供需結構出現問題,于是供給側改革的概念應運而生。
    二、供給側改革
    所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fā),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xù)健康發(fā)展。通俗而言,就是中國國內廠商所供給的產品多為中低端產品,而隨著國人對生活品質的追求,這些供給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于是他們更多只能去國外采購,即所謂中低端產能過剩、中高端產能不足。為了將國人的消費從國外拉回來,于是需要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提高國內產品的質量來滿足國人的消費需求。
    通過以上兩個熱詞大家可以看到,其實各類經濟現象和我們的課本知識都是互聯互通的,我們一方面要有敏銳的視角,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多關注社會經濟熱點,另一方面結合所學專業(yè)知識積極思考,達到融會貫通,只有這樣,在農信社的面試專業(yè)問題的考查中,才能做到胸有成竹、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