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九年級下冊語文課件:《地下森林斷想》

字號:

課件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運用,它對于提高教學效率、增加學生的知識容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為語文教學打開了更加廣闊的新天地。下面是整理分享的初中九年級下冊語文課件:《地下森林斷想》,歡迎閱讀與借鑒。
    
篇一

    一、導入新課
    親愛的同學們,一提到森林,我們便不由地聯(lián)想到那雄偉壯麗,遮天蔽日的景象。然而,你們見過地下森林嗎?在那遙遠的年代,火山爆發(fā)后,留下的死火山口里,長出了一棵棵參天大樹,連成了一片地下森林。那種蔚為壯觀的景象真是震撼人心。今天,就讓我們隨著作家張抗抗的筆觸,一起走進地下森林,共同去感受那非同尋常的生命力吧!
    二、整體感知:談談對本文的初步印象
    過渡:剛才幾位同學說得很好,本文是一篇語言精美,飽含感情,蘊含哲理的散文,現(xiàn)在,我們就從品味語言的角度來學習這篇文章。
    三、從表情達意的角度品味語言
    (一)瀏覽課文,找出九個問句
    (二)品味前三個問句:可是你,為什么長在這里?你從哪里飛來?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致使你沉入這黑暗的深淵,熬過那漫長的歲月?
    1、提出品味要求
    2、聽3—7段課文范讀影片
    3、學生活動
    4、點撥:
    (1)是因為什么,地下森林長在這峽谷里?(參考答案:火山爆發(fā),制造了峽谷、深淵,沒有留下任何生命)
    (2)“你從哪里飛來?”這個問,還要留待下文才能得到解答。
    (3)作者以第二人稱“你”來稱呼地下森林,傾注了作者什么感情?(參考答案:提示了地下森林的形成歷史,作者以第二人稱“你”來稱呼地下森林,顯得親近,使表達的感情更加強烈,表達對地下森林的熱愛、關切、同情,對讀者更有感染力)
    (4)可將這三個問句改成陳述句,再同原句比較,哪種句式更能表達更豐富的感情。
    5、朗讀
    (三)品味第4、5、6問句
    1、提出品味要求
    2、朗讀第10段
    3、學生活動
    4、點撥:峽谷知不知道陽光不喜歡它?這幾個問句表達了作者對陽光和峽谷怎樣的感情?(參考答案:從上文看,作者無疑而問,以反問的形式,強化對陽光不公平的怨恨情緒,表達出對峽谷的關切之情)
    5、朗讀
    6、過渡:前六個問句,讓我們明白了火山制造了峽谷、深淵,沒有留下任何生命,陽光也不公平,使它遭受到了巨大的不幸(板書:不幸)
    面對如此的不幸,在那漫長的幾千年、幾萬年里,它還在期待,還在希望。(板書:幾萬年)
    它究竟在期待和希望什么呢?
    (四)品味第7個問句:它究竟在期待和希望什么呢?(學生答:長成地下森林)(板書:地下森林)
    1、提出品味要求:同學們,從峽谷“幾萬年都在期待和希望長成地下森林”這一生命歷程中,我們可感受到它怎樣的精神、品格?
    2、朗讀13—16段
    3、學生活動,完成前三個品格的分析和板書(堅忍毅力、樂觀自信、沉著謙遜)(點撥:第一,抓住第13段中的關鍵詞;第二,14-16段中的長風、清泉、魚鱗松為什么要幫它?)
    4、地下森林還有其它品格嗎?(完成第四個品格“無私奉獻”的板書)
    (地下森林不僅僅熱愛生命,要長出來,更可貴的是把自己偉岸的成材無私奉獻給人們,用美麗的景色裝點大自然)
    5、現(xiàn)在,我們再回到第二個問句:“你從哪里飛來?”通過剛才的學習,同學們能回答這個問題嗎?(參考答案:地下森林不是從天上飛來,而是憑借自己堅忍的毅力,從幽深的峽谷里成長為一片蔚為壯觀的地下森林。因而,前七個問句,不僅僅表達了作者對地下森林的關切、同情、熱愛,還有無限敬佩之情)
    (五)明確哲理(主旨)
    1、過渡:盡管環(huán)境極其惡劣,幽谷里樹木的強者在幾萬年之后終于突破黑暗和冰冷的封 殺而蔚然成林,大自然強大的生命力鮮活地展現(xiàn)在我們的眼前,給我們以感動和啟迪,作者通過對地下森林的成長史想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2、學生討論
    補充作者寫作背景:像地下森林一樣,人有時也會墮入低谷,人生中的艱難險阻也會考驗人的耐力、意志。作者張抗抗,19歲的如花歲月正值“文 革”,命運之不公,使她在北大荒艱難地生活了38個春秋,但她懷有遠大的志向,不羈于田壟之間,憑借自己的寫作才華脫穎而出,走出了人生的低谷。因此,不怕命運不公,只要努力,只要忍耐,人生終究能獲得轉(zhuǎn)機,獲得應有的榮耀和尊敬。
    3、明確哲理(主旨):大自然每劇烈的運動,總要破壞和毀滅一些什么,但也總有一些頑強的生命不會屈服。不怕命運不公,只要努力,只要忍耐,人生終究能獲得轉(zhuǎn)機,獲得應有的榮耀和尊敬。
    (六)小結(jié)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說:“一切景語皆情語?!?BR>    作者正是將自己對生活的感受,對地下森林的禮贊以及自己所感悟到的哲理,灌注在語言之中,因而,我們品味本文語言,就無不處處聽到作者的心跳,強烈感受到作者深摯的感情,并解讀出蘊含在其中的人生哲理。這就是我們從表情達意的角度品味語言的依據(jù)。
    四、從修辭的角度品味語言
    1、同學們,本文語言不僅僅蘊含哲理,具有感動人心、啟人深思的魅力,使文章具有理性美,同時,還運用了多種修辭,使文章富有文彩美。請同學們從修辭的角度,選出自己喜歡的句子(3分鐘)
    2、篩選出以下句子分類進行品味
    比喻:
    森林是雄偉壯麗的,遮天蔽日,浩瀚無垠。風來似一片綠色的海,夜靜如一堵堅固的墻。(對地下森林的贊美之情,生動形象,形狀相似)
    擬人:見14、15、16段
    (明確:由于用了擬人手法,把事物當作人寫,賦予事物以生命和感情,處處體現(xiàn)人的品格與秉性)
    五、朗讀比賽
    六、練習
    仿照下面語句中畫線句子的句式特點,續(xù)寫兩句話。
    “森林是雄偉壯麗的,遮天蔽日,浩瀚無垠。風來似一片綠色的海,夜靜如一堵堅固的墻,云霧籠罩象▁▁▁▁▁▁▁▁▁▁▁▁▁▁▁▁▁▁▁,夕陽映射似▁▁▁▁▁▁▁▁▁▁▁▁▁▁▁▁▁▁▁▁▁▁▁▁▁▁”。(指導學生仿寫的方法)
    七、全文小結(jié):
    同學們,對語言的理解,既要從表情達意入手,也要考慮修辭句式角度(打出板書),二者是有機統(tǒng)一,這節(jié)課,只是為了教學的方便,老師有意識把它分為兩個方面。品味語言,必須遵循一個基本原則:立足文本,聯(lián)系語境。語境就是指文章的上下文,文章中心,寫作背景等。
    今天,我們從這表情達意和修辭句式兩個角度賞鑒了這篇美文,地下森林成長的歷史,讓我們感慨萬千,火山不給他留下生命,陽光不給他光輝,然而她不屈服于不公的命運,而是憑著自己堅忍的毅力,終于發(fā)出“我是森林”的豪邁宣言。親愛的同學們,中考即將來臨,在你們艱苦復習之際,老師衷心祝福你們帶著對地下森林的解讀,勇敢地去備考,相信中考的那一天,你們也會發(fā)出“我也是一片小小的森林”的豪邁宣言!
    
篇二

    [教學過程]:
    一、以學生對森林的知識導入,引出課文。
    二、初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內(nèi)容。
    三、跳讀文章,品味欣賞文中文字優(yōu)美,含義深刻的語句。
    四、合作探究,分小組探討在閱讀時遇到的疑難問題。
    五、拓展延伸,就文末的“啟迪”,結(jié)合名言和事例來談自己的體會。深入理解文章主題。
    [教學實錄]
    一、導入新課,激發(fā)興趣
    師:同學們,我們先來欣賞一組森林的圖片!剛才我們看到的都是地上的森林,那大家聽說過地下森林嗎?
    生齊答:沒有。
    師:下面我們就隨著現(xiàn)代作家張抗抗一起走進神奇的地下森林的世界。
    2、資料助讀
    張抗抗,浙江杭州人。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在黑龍江一國營農(nóng)場生活了8年。1972年在上?!督夥湃請蟆飞习l(fā)表第一篇小說《燈》。1975年出版反映邊疆農(nóng)場建設和知青生活的長篇小說《分界線》。1977年入黑龍江省藝術(shù)學校編劇班學習。1979年發(fā)表短篇小說《愛的權(quán)利》,反映新的歷史時期,青年們對不同的婚姻愛情的認識與追求。1986年出版長篇小說《隱形伴侶》,在更廣闊的社會背景下,展示一代知青輾轉(zhuǎn)矛盾的心路歷程。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首先,請大家快速瀏覽課文,然后思考本文主要寫了什么內(nèi)容。(學生朗讀課文)
    1、什么叫地下森林,地下森林的形成經(jīng)歷了怎樣的歷史過程?
    地下森林經(jīng)歷了這樣一個過程:毀滅、沉寂、沒有生命;山頂上有了泥土和種子、有了生命;峽谷里有了泥土和種子、發(fā)出了小苗;后長成了參天大樹。
    2、在這個歷史過程中它受到了哪些煎熬與不公,又得到了哪些幫助?
    2、學生討論,師生共同明確:
    (1)地下森林經(jīng)歷了這樣一個過程:毀滅、沉寂、沒有生命;山頂上有了泥土和種子、有了生命;峽谷里有了泥土和種子、發(fā)出了小苗;后長成了參天大樹。
    (2)不公:陽光的不公和無情、寒冷的霜凍
    (3)幫助:長空的大風將石塊碾成粉末
    潔凈的山泉將粉末滋潤成泥土
    山頂?shù)聂~鱗松將種子撒入峽谷(白楊、青楊、黃菠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