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情日記必須要跳出紙上談兵的怪圈,不但要記,更要去做,對群眾所反映急需解決的問題,要想方設法盡快幫助解決。對暫時不具備條件和能力解決的問題,也要耐心向群眾解釋清楚,給群眾一個滿意的答復。小編整理了以下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篇一
3月28日,我與單位部分干部走訪了高地社區(qū)。高地社區(qū)地處城鄉(xiāng)結合處,近幾年發(fā)展迅猛,發(fā)展帶來的問題也不斷凸顯。走訪中,高地社區(qū)的干部群眾反映,該社區(qū)部分農戶因住房距離杭浦高速過近,來往車輛多,噪聲大,特別是夜間不能正常休息,生活為此受到很大的影響??墒?,由于杭浦高速的管理部門不是我們余杭區(qū)的,雖然也向有關部門反映過,但問題沒有很好地解決,村民一直為這個問題而苦惱。
這個問題引起了我的高度重視,走訪回來的路上我一直在想?;氐睫k公室后,我立即與區(qū)交通局、環(huán)保局取得了聯(lián)系,講述了事情的緣由,尋求解決的辦法。區(qū)交通局領導非常重視,答應第一時間與該路段的管理部門杭州市高速路政大隊聯(lián)系。沒過幾天,市高速路政大隊派出三位工作人員來到社區(qū),我與區(qū)交通局等相關部門人員陪同實地踏看了現(xiàn)場,核實了情況,初步商定以社區(qū)的名義向市高速路政大隊遞交一份反映情況的報告,再由市路政大隊將社區(qū)的報告和要求上報到上級主管部門,努力爭取市路政大隊、上級主管部門、區(qū)交通局和社區(qū)能坐下來一起協(xié)調解決此事。市高速路政大隊將核實后的情況,上報到其主管部門。目前,兩家單位就處理意見已與村干部進行了溝通、協(xié)商,估計不久就會有回復,問題有望得到解決。區(qū)環(huán)保局對此事也很重視,積極做了一些配合工作。
我也會一直關注和跟蹤這一問題,使這個問題早日得到徹底解決。
隨后我又走訪了高地社區(qū)居民汪鳴忠,其妻向我反映家里的有線電視信號不好,畫面不清楚,有時還搜索不到頻道?;氐絾挝缓螅衣?lián)系了數(shù)字電視公司的領導,說明了情況。第二天一早,該公司派人對汪鳴忠家附件的線路進行了檢修,但沒有發(fā)現(xiàn)問題,又對周圍的信號進行了測試,也沒發(fā)現(xiàn)異常情況。工作人員與汪鳴忠取得了聯(lián)系,對其家中的電視及數(shù)字接收裝置進行了調試,線路是正常的,查明是因為雷雨天氣“惹”的禍。臨走時,工作人員告訴汪鳴忠,今后在使用中如有問題,聯(lián)系后他們會第一時間派人過來處理。
事后,數(shù)字電視公司將處理結果告訴了我。我想,如果我們的區(qū)級各部門、黨員干部都有數(shù)字電視公司這樣的服務意識,那么群眾反映的問題就不是問題,群眾與我們的心就會貼的更近。
篇二
2月6日,江蘇頻道以《電視“問短”:打開天窗說亮話》為題,報道我市結合民生熱點、依托網絡等渠道搜集群眾反映強烈的社會問題,邀請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和委辦局負責人走進演播間,與普通市民零距離交流、不設防不怕揭短的做法,國內各大媒體都進行了轉載,引起了強烈反響。
一段時間以來,蘇州市民們發(fā)現(xiàn),黃金時段出現(xiàn)在電視熒屏上的普通百姓越來越多了。這些人上了電視不是來給領導“貼金”和說好話的,反而盡扯些鬧心、難辦和讓領導難堪的話題:有身患絕癥卻遇到拆遷的,有抱怨環(huán)境惡化的,有訴說“洗腳上樓”之后種種不適應的,等等;而他們之所以說得來勁,是因為坐在他們面前的,都是些聽了能夠管用和能解決問題的“狠角色”。近年來,通過《對話蘇州》這一密切聯(lián)系群眾的重要平臺,普通市民提出的各種訴求和“疑難雜癥”大多得到了解決,有的還直接或間接地推動了相關文件的出臺。除此之外,蘇州還創(chuàng)造性地結合輿情新特點開設“寒山聞鐘”網絡監(jiān)督論壇,通過報紙、廣播方式實現(xiàn)市領導及管理部門與普通群眾的日常交流互動,通過這些舉措,讓每一位市民不但有地方反映問題、了解政府作為,更是因為交流渠道的保持暢通和反映問題的快速解決而心平氣順,幸福感陡然提升。
在蘇州市民因此得到實惠的同時,墻內開花墻外香,我市的做法得到了外界的充分肯定。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蘇州經驗實質上就是“一本攤開來的、富有時代特色的、既貼心又暖心的民情日記”,這對年終歲末全國各地總結密切聯(lián)系群眾的經驗,具有重要的學習借鑒意義。筆者理解它的特點主要在于兩方面:一是時新:傳播手段新,運用的是最為廣大市民接受的網絡、電視和報紙方式;交流手段新,往往一次干群互動要調用多種手段,以實現(xiàn)更大范圍的“面對面”;探討內容新,由于蘇州經濟社會發(fā)展的特殊性,遇到的問題新,而解決問題的新辦法也同樣具有推廣價值。二是有效:因為直接面對有意見訴求的群眾,就不可能繞開敏感話題,再“難啃的骨頭”也得“下口”,為此,我市在落實與群眾的交流互動時,常常是有針對性地找到突破口“發(fā)力”,相關各方共同參與,現(xiàn)場表態(tài)落實,之后必有反饋并輔以網絡問政的全程監(jiān)督,如此,何愁問題得不到解決?
概而言之,能“電視‘問短’,打開天窗說亮話”,經驗與感悟在于:手段創(chuàng)新,才能更貼近;不怕尷尬,才能了解實情;心底無私,才能為民解憂。
篇三
早早起床,吃完早餐后,我和鎮(zhèn)干部肖磊來到東麗村二組村民周秀琴、周艷紅姊妹倆家。一到達目的地,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十幾名村民正穿梭在田間地頭,忙碌采摘一串串黑木耳。見到周秀琴、周艷紅姊妹倆以后,我說:“你們姐妹倆地栽黑木耳產業(yè)做的很出色,我們是慕名而來學習取經地”。周秀琴卻幽默地說:“這幾天,正值三夏農忙,全村人整天忙碌在田間地頭。我們全家人也不能閑著呀!不然我們吃啥、穿啥?餓著了、凍著了那還不要緊,要是讓全村人說我們好逸惡勞那可就糟了呦”。我開玩笑說:“我們接到群眾舉報,指責你們不好好種糧食,卻栽種袋料黑木耳,1畝地年收入達好幾萬元,讓他們看著眼紅。我們就為此事,專門來走訪調查的”。一番幽默的簡短對話,頓時讓全場人開懷大笑。
我們和周家姐妹姊妹深入交流、攀談,了解到她們姊妹倆于2014年就外出學習地栽黑木耳技術。學業(yè)歸來后,她們自己就開始做實驗,學種植,完全掌握栽種技術之后,她們于去年種植了24000袋地栽黑木耳,純利潤達4萬余元。于是,今年就擴大規(guī)模,栽種了6萬袋,預計純利潤能達12萬余元。介紹到這里,她們專門把我們帶領到2樓的陽臺上,指著不遠處黑木耳栽種區(qū)域對我們說:“這幾天,正逢下了幾場大雨,6萬黑木耳菌袋全部結出了菌耳,從這個角度看去,那就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然后我們又詳細詢問了地栽黑木耳生產過程及市場銷路情況。
25歲的周艷紅很靦腆地回答道:“經過這幾年的經驗積累,我們已經完全掌握了地栽黑木耳生產技術,成活率達95%以上。我們已和漢中、廣元等地的客商簽訂了長期購銷合同,我們在銷路上一點都不發(fā)愁。我來為大家算一筆賬:種植1畝地糧食,就拿的年景計算,全年純收入不超過3000元,但栽種1畝地黑木耳,純利潤達2萬余元,是種植糧食的6倍多。在我們這個地方,非常適應地栽黑木耳生長,這個產業(yè)的的確確是一項發(fā)家致富的好項目。從廟子嶺搬到東麗新村后,我和姐姐有一個愿望:就是希望在我們的帶動下,能有更多的父老鄉(xiāng)親加入栽種黑木耳行列,我們愿意為他們免費提供技術指導,和父老鄉(xiāng)親一起發(fā)家致富”。周艷紅一番樸實的話語,深深打動了在場人的心。
返回途中,我被周家姐妹的思想和認識所感染。駐村入戶走訪的這些日子,也更深刻的認識到科學指導、科學發(fā)展對農村經濟提升的幫助。所謂“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在今后基層工作中,我要俯下身子,成為群眾中的一員,將日日瑣碎的工作長期的堅持下去,更加熱愛基層,真正架好群眾和干部的連心橋,也讓自己的青春在基層中閃光。
篇一
3月28日,我與單位部分干部走訪了高地社區(qū)。高地社區(qū)地處城鄉(xiāng)結合處,近幾年發(fā)展迅猛,發(fā)展帶來的問題也不斷凸顯。走訪中,高地社區(qū)的干部群眾反映,該社區(qū)部分農戶因住房距離杭浦高速過近,來往車輛多,噪聲大,特別是夜間不能正常休息,生活為此受到很大的影響??墒?,由于杭浦高速的管理部門不是我們余杭區(qū)的,雖然也向有關部門反映過,但問題沒有很好地解決,村民一直為這個問題而苦惱。
這個問題引起了我的高度重視,走訪回來的路上我一直在想?;氐睫k公室后,我立即與區(qū)交通局、環(huán)保局取得了聯(lián)系,講述了事情的緣由,尋求解決的辦法。區(qū)交通局領導非常重視,答應第一時間與該路段的管理部門杭州市高速路政大隊聯(lián)系。沒過幾天,市高速路政大隊派出三位工作人員來到社區(qū),我與區(qū)交通局等相關部門人員陪同實地踏看了現(xiàn)場,核實了情況,初步商定以社區(qū)的名義向市高速路政大隊遞交一份反映情況的報告,再由市路政大隊將社區(qū)的報告和要求上報到上級主管部門,努力爭取市路政大隊、上級主管部門、區(qū)交通局和社區(qū)能坐下來一起協(xié)調解決此事。市高速路政大隊將核實后的情況,上報到其主管部門。目前,兩家單位就處理意見已與村干部進行了溝通、協(xié)商,估計不久就會有回復,問題有望得到解決。區(qū)環(huán)保局對此事也很重視,積極做了一些配合工作。
我也會一直關注和跟蹤這一問題,使這個問題早日得到徹底解決。
隨后我又走訪了高地社區(qū)居民汪鳴忠,其妻向我反映家里的有線電視信號不好,畫面不清楚,有時還搜索不到頻道?;氐絾挝缓螅衣?lián)系了數(shù)字電視公司的領導,說明了情況。第二天一早,該公司派人對汪鳴忠家附件的線路進行了檢修,但沒有發(fā)現(xiàn)問題,又對周圍的信號進行了測試,也沒發(fā)現(xiàn)異常情況。工作人員與汪鳴忠取得了聯(lián)系,對其家中的電視及數(shù)字接收裝置進行了調試,線路是正常的,查明是因為雷雨天氣“惹”的禍。臨走時,工作人員告訴汪鳴忠,今后在使用中如有問題,聯(lián)系后他們會第一時間派人過來處理。
事后,數(shù)字電視公司將處理結果告訴了我。我想,如果我們的區(qū)級各部門、黨員干部都有數(shù)字電視公司這樣的服務意識,那么群眾反映的問題就不是問題,群眾與我們的心就會貼的更近。
篇二
2月6日,江蘇頻道以《電視“問短”:打開天窗說亮話》為題,報道我市結合民生熱點、依托網絡等渠道搜集群眾反映強烈的社會問題,邀請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和委辦局負責人走進演播間,與普通市民零距離交流、不設防不怕揭短的做法,國內各大媒體都進行了轉載,引起了強烈反響。
一段時間以來,蘇州市民們發(fā)現(xiàn),黃金時段出現(xiàn)在電視熒屏上的普通百姓越來越多了。這些人上了電視不是來給領導“貼金”和說好話的,反而盡扯些鬧心、難辦和讓領導難堪的話題:有身患絕癥卻遇到拆遷的,有抱怨環(huán)境惡化的,有訴說“洗腳上樓”之后種種不適應的,等等;而他們之所以說得來勁,是因為坐在他們面前的,都是些聽了能夠管用和能解決問題的“狠角色”。近年來,通過《對話蘇州》這一密切聯(lián)系群眾的重要平臺,普通市民提出的各種訴求和“疑難雜癥”大多得到了解決,有的還直接或間接地推動了相關文件的出臺。除此之外,蘇州還創(chuàng)造性地結合輿情新特點開設“寒山聞鐘”網絡監(jiān)督論壇,通過報紙、廣播方式實現(xiàn)市領導及管理部門與普通群眾的日常交流互動,通過這些舉措,讓每一位市民不但有地方反映問題、了解政府作為,更是因為交流渠道的保持暢通和反映問題的快速解決而心平氣順,幸福感陡然提升。
在蘇州市民因此得到實惠的同時,墻內開花墻外香,我市的做法得到了外界的充分肯定。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蘇州經驗實質上就是“一本攤開來的、富有時代特色的、既貼心又暖心的民情日記”,這對年終歲末全國各地總結密切聯(lián)系群眾的經驗,具有重要的學習借鑒意義。筆者理解它的特點主要在于兩方面:一是時新:傳播手段新,運用的是最為廣大市民接受的網絡、電視和報紙方式;交流手段新,往往一次干群互動要調用多種手段,以實現(xiàn)更大范圍的“面對面”;探討內容新,由于蘇州經濟社會發(fā)展的特殊性,遇到的問題新,而解決問題的新辦法也同樣具有推廣價值。二是有效:因為直接面對有意見訴求的群眾,就不可能繞開敏感話題,再“難啃的骨頭”也得“下口”,為此,我市在落實與群眾的交流互動時,常常是有針對性地找到突破口“發(fā)力”,相關各方共同參與,現(xiàn)場表態(tài)落實,之后必有反饋并輔以網絡問政的全程監(jiān)督,如此,何愁問題得不到解決?
概而言之,能“電視‘問短’,打開天窗說亮話”,經驗與感悟在于:手段創(chuàng)新,才能更貼近;不怕尷尬,才能了解實情;心底無私,才能為民解憂。
篇三
早早起床,吃完早餐后,我和鎮(zhèn)干部肖磊來到東麗村二組村民周秀琴、周艷紅姊妹倆家。一到達目的地,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十幾名村民正穿梭在田間地頭,忙碌采摘一串串黑木耳。見到周秀琴、周艷紅姊妹倆以后,我說:“你們姐妹倆地栽黑木耳產業(yè)做的很出色,我們是慕名而來學習取經地”。周秀琴卻幽默地說:“這幾天,正值三夏農忙,全村人整天忙碌在田間地頭。我們全家人也不能閑著呀!不然我們吃啥、穿啥?餓著了、凍著了那還不要緊,要是讓全村人說我們好逸惡勞那可就糟了呦”。我開玩笑說:“我們接到群眾舉報,指責你們不好好種糧食,卻栽種袋料黑木耳,1畝地年收入達好幾萬元,讓他們看著眼紅。我們就為此事,專門來走訪調查的”。一番幽默的簡短對話,頓時讓全場人開懷大笑。
我們和周家姐妹姊妹深入交流、攀談,了解到她們姊妹倆于2014年就外出學習地栽黑木耳技術。學業(yè)歸來后,她們自己就開始做實驗,學種植,完全掌握栽種技術之后,她們于去年種植了24000袋地栽黑木耳,純利潤達4萬余元。于是,今年就擴大規(guī)模,栽種了6萬袋,預計純利潤能達12萬余元。介紹到這里,她們專門把我們帶領到2樓的陽臺上,指著不遠處黑木耳栽種區(qū)域對我們說:“這幾天,正逢下了幾場大雨,6萬黑木耳菌袋全部結出了菌耳,從這個角度看去,那就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然后我們又詳細詢問了地栽黑木耳生產過程及市場銷路情況。
25歲的周艷紅很靦腆地回答道:“經過這幾年的經驗積累,我們已經完全掌握了地栽黑木耳生產技術,成活率達95%以上。我們已和漢中、廣元等地的客商簽訂了長期購銷合同,我們在銷路上一點都不發(fā)愁。我來為大家算一筆賬:種植1畝地糧食,就拿的年景計算,全年純收入不超過3000元,但栽種1畝地黑木耳,純利潤達2萬余元,是種植糧食的6倍多。在我們這個地方,非常適應地栽黑木耳生長,這個產業(yè)的的確確是一項發(fā)家致富的好項目。從廟子嶺搬到東麗新村后,我和姐姐有一個愿望:就是希望在我們的帶動下,能有更多的父老鄉(xiāng)親加入栽種黑木耳行列,我們愿意為他們免費提供技術指導,和父老鄉(xiāng)親一起發(fā)家致富”。周艷紅一番樸實的話語,深深打動了在場人的心。
返回途中,我被周家姐妹的思想和認識所感染。駐村入戶走訪的這些日子,也更深刻的認識到科學指導、科學發(fā)展對農村經濟提升的幫助。所謂“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在今后基層工作中,我要俯下身子,成為群眾中的一員,將日日瑣碎的工作長期的堅持下去,更加熱愛基層,真正架好群眾和干部的連心橋,也讓自己的青春在基層中閃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