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jīng)》——蘊含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智慧的傳承,一聽到《易經(jīng)》很多人都能想到卦象,但是你真的了解易經(jīng)嗎?今天我們來談談為何易經(jīng)難讀懂。
▼
《易經(jīng)》
❖
蘊含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智慧的《易經(jīng)》更是需要師徒的傳承的。自上古伏羲畫卦以來,經(jīng)歷了三皇五帝,夏商周,易經(jīng)一直是一條暗線隱隱的傳承著。
比如我們都共知的文王,他是拘而「演」周易,而不是拘而「創(chuàng)」周易,可見周易非他獨創(chuàng),只是得益于前人的基礎之上,進行改進推演而已。也就是說,周文王的易經(jīng)是在別人那里學來的,不是自己憋在大牢里腦洞大開造出來的。
《周易》書里有64組這樣的粗黑線的符號,每組符號下有一句話,比如:乾,元亨利貞。坤,元亨,利牝馬之貞。這些是什么呢?
這些是周文王當年研究易經(jīng)的64組符號所隱含的宇宙間萬事萬物的規(guī)律,每一組做了一句標注,類似于今天的讀書筆記。
每一組符號呢又分六道杠杠,每組杠杠后面跟著一句話,比如:初九,潛龍勿用。
這些又是什么呢?這些是周公(姬姓,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研究了易經(jīng)64組符號,以及384道杠杠,每一道杠杠又做的「讀書筆記」。
書后面跟著成篇幅的系辭,是孔老夫子闡發(fā)和總結《周易》的論述。
❖
可見,上面這些都不是《易經(jīng)》的原文,都是別人理解的「讀書筆記」。那么易經(jīng)的原文究竟是什么呢?其實,那些粗黑線的杠杠才是《易經(jīng)》的原文啊。
他們可以這樣排成一個方形
▼
他們也可以這樣排列成一個圓形
▼
這些才是易經(jīng)的原文,她涉及了方圖、圓圖、河圖、洛書……諸多圖形,所以民間一直有「圖書」之說?!负訄D」、「洛書」是華夏文化的源頭?!兑住は缔o上》說:「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
這個圣人就是人類文化始祖伏羲。傳說伏羲氏時,有龍馬從黃河出現(xiàn),背負「河圖」;有神龜從洛水出現(xiàn),背負「洛書」。
伏羲根據(jù)這種「圖」、「書」畫成八卦,后來周文王又依據(jù)伏羲八卦研究成文王八卦和六十四卦,并分別寫了卦辭。
到這里,我們方才明白易經(jīng)是真正的無字天書啊,她沒有文字,只是幾張符號,而小伙伴們這么些年來苦讀的易經(jīng),也許是讀的別人的「讀書筆記」哦。
看來,佶屈聱牙的文字我們可以暫時放一放,不用那么糾結狂翻字典啦!但是,那神秘的圖形符號是不是就更難理解了呢?所以說,易經(jīng)還是不容易讀懂啊,不對,這回應該更準確的說是難「看」懂了。
這么說來,《易經(jīng)》只不過是半部書,另外半部在師徒傳承之中。這便更是讓易經(jīng)難讀難懂了。
看來學習易經(jīng)還真得要跟個老師學不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