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是一篇關(guān)于中文姓氏的文章。按文獻記載,成文于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個,后增補到568個,其中單姓444個,復(fù)姓124個。
《百家姓》采用四言體例,對姓氏進行了排列,而且句句押韻,雖然它的內(nèi)容沒有文理,但對于中國姓氏文化的傳承、中國文字的認(rèn)識等方面都起了巨大作用,這也是能夠流傳千百年的一個重要因素。
《百家姓》與《三字經(jīng)》、《千字文》并稱“三百千”,是中國古代幼兒的啟蒙讀物?!摆w錢孫李”成為《百家姓》前四姓是因為百家姓形成于宋朝的吳越地區(qū),故而宋朝皇帝的趙氏、吳越國國王錢俶、正妃孫氏以及南唐國主李氏成為百家姓前四位。
孫姓,中華姓氏之一,東吳國姓,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據(jù)史書記載,主要源自姬姓、媯姓和姚姓、羋姓及少數(shù)民族改姓等,最早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與陳胡公,春秋時期衛(wèi)國的孫乙與齊國的孫書為得姓始祖。孫乙是姬姓孫氏的得姓始祖,孫書是媯姓孫氏的得姓始祖。截至2012年,孫姓在中國姓氏按人口排序中,名義排行第12位,名義約占中國總?cè)丝诘?.5%。在中國歷,孫權(quán)(姬姓孫氏)曾建立三國時期的吳國,此外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曾擔(dān)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
姓氏起源
1、源于子姓。商朝末,紂王叔父比干,商之賢臣,因直諫而被殺,子孫避難改姓,其中一支以本為王族子孫之故,遂姓孫氏。
2、源于姬姓。公元前1055年,周公姬旦封康叔於衛(wèi)(今河南淇縣),建立衛(wèi)國。春秋時,他的八世孫姬和因為攻滅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賜為公爵,史稱衛(wèi)武公。衛(wèi)武公有一個兒子名叫惠孫,惠孫的孫子名乙,字武仲,又叫武仲乙,把祖父惠孫的字作為姓氏,姓孫。因此武仲乙又稱孫乙,他的后代就以孫為姓。]孫武、孫臏、孫權(quán)也是孫乙的后裔。
3、源于媯姓和姚姓?!缎绿茣ぴ紫嗍老怠罚骸彼春蠛珛倽M封陳,至敬仲仕齊,又為田氏。王莽封田豐為代眭侯,后豐子田恢為避王莽之亂,過江徙居吳郡,改為媯姓。其五代孫媯敷,又改為姚氏?!啊豆沤裥帐蠒q證》記載:”舜因生于姚墟而姓姚,因居媯水而姓媯,故姚恢改姓為媯,媯皓又改姓為姚,知姚與媯可通.......武王時有虞遏父者,以奉虞帝之祀,是為胡公”。北宋景佑年間刊本:邵思著《姓解》記載:”“虞舜生于姚,故因生地為姓,后世有以姚為氏。“《元和姓纂》載:“姚,虞帝生于姚墟,子孫以姚為氏。”《尚書·堯典》記,舜“厘降二女于媯汭,嬪于虞。舜在當(dāng)?shù)壑?,四岳(四方部族首領(lǐng))曾向帝堯推薦過舜,堯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他,讓他們居住在媯河邊。他們的子孫有留在媯河邊居住的,便以媯為姓。南宋的《通志·氏族略》記載:“姚姓,虞之姓也,虞帝生于姚墟,故因生以為姓”,舜因生在姚墟,其后子孫即以地為氏,稱為姚氏。可見舜文化、虞舜文化和世界舜裔宗親聯(lián)誼會(世界舜裔聯(lián)誼會),[6]《古今姓氏書辯證》:“春秋時齊厲公之子田完之四世孫為須無,無宇之少子名書,字子占,為齊大夫,伐莒有功,齊景公賜姓孫氏,食采樂安,孫武為其后?!惫?046年,周滅商,周武王封舜帝的直系后裔媯滿于陳國。公元前672年,陳厲公媯躍之子陳完逃奔齊國,改陳氏為田氏。齊景公時,陳完四世孫是須無,須無孫田桓子,即齊大夫田無宇,其子田書因伐莒有功,齊景公封田書于樂安,古城在今山東惠民縣,并賜姓孫氏。
4、源于羋姓。春秋初,楚王蚣冒之孫蒍賈,蒍賈之子蒍艾臘,也稱孫叔敖,孫叔為其字,出任楚莊王的令尹,其子孫以其字為氏。
5、源于荀姓。漢朝時,因漢皇室成員劉詢當(dāng)了皇帝,即漢宣帝,為了要避“詢”音之諱,他下令荀姓子孫不得再姓荀,一律改為孫氏,并將戰(zhàn)國時代的荀卿都改為孫卿。由是荀姓也成為漢朝“孫”姓支脈的一個源頭。
6、源于冒姓,屬于因故改姓為氏。夏侯嬰,與劉邦是少時朋友,夏侯嬰做過“滕令奉車”官職。等到其曾孫夏侯頗娶公主為妻,該公主隨母親外家的姓,稱“孫公主”,這使夏侯頗的子女也跟隨母親外家的姓為孫。
部分得姓始祖
孫乙。孫乙字武仲,又稱武仲乙,據(jù)史籍《元和姓纂》記載:“周文王第八子衛(wèi)康叔之后,至武公和生惠孫,惠孫生耳,耳生武仲,以王父字為氏?!睂O乙是姬姓孫氏得姓始祖。
孫書。春秋時,陳(為周武王滅商后所封的媯姓國)厲公的兒子叫陳完,在任陳國大夫時同太子御寇很要好,御寇被殺后,他怕受株連而逃到齊國。到齊國后,陳完不愿再用原來的國名為姓,就改成田姓(古時田和陳發(fā)音相同)。田完的四世孫是須無,須無子無宇有二子,小兒子田書,字子占,在齊國為大夫,因為伐莒(周代諸侯國)有功,齊景公把他封在樂安(今山東廣饒縣北),并賜他孫姓。孫書就成為媯姓和姚姓孫氏得始祖。
根據(jù)《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田完后代田無宇有二子,分別為田恒、田書,其中田書由于伐莒有功,齊景公賜姓孫氏,而孫武則為田書之孫。孫姓的部分得姓始祖還有孫乙(即武仲乙),是姬姓孫氏的得姓始祖。
遷徙路線
孫姓自商末周初立姓之后,一直活躍在河南和山東一帶。自春秋戰(zhàn)國以來,孫姓發(fā)生了幾次大的遷徙,其特點是自北而南,甚至出現(xiàn)了跨海域、跨國度的遷徙。根據(jù)《史記》記載,文中沒有提到過“孫書(陳書、田書)”的名字?!蹲髠鳌ふ压拍辍樊?dāng)中分兩處提到了“孫書”和“子占”。
春秋初,姬姓孫氏一直世襲衛(wèi)國的上卿,權(quán)傾一國,孫姓在河南地區(qū)發(fā)展很快,到春秋末,孫氏在衛(wèi)國失寵,北遷晉國、東遷齊國,齊國孫氏發(fā)展得蓬蓬勃勃,尤其在戰(zhàn)國時期出了一位軍事家孫武,其子孫明因父功而封富春侯,封地在今浙江富陽,形成了孫氏的南方郡望吳郡。
秦漢以后,由山東向四周拓展,西進山西太原,南達浙江南部,向西南達到湖北。三國時,孫堅父子在江南建立了吳國,孫氏的發(fā)展達到了頂峰。
在魏晉南北朝時,北方、中原和江南的孫氏都得到了迅速發(fā)展,出現(xiàn)一批孫氏名家大族。
人口分布
宋朝時期,孫姓大約有105余萬人,約占中國人口的1.4%。孫姓第一大省是安徽,約占中國孫姓總?cè)丝诘?1.8%。在中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河南、山東、江蘇,這四省孫姓大約占全國孫姓總?cè)丝诘?4%,其次分布于江西、河北、四川、浙江、湖南、湖北等。中國形成了長江以北孫姓為主力的布局,以及皖豫魯蘇、長江流域兩個集中分布的孫姓聚集區(qū)。
明朝時期,孫姓大約有119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1.3%,為明朝第十四位大姓。在中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山東、江蘇、江西,這四省孫姓大約占孫姓總?cè)丝诘?0%,浙江為孫姓第一大省。
當(dāng)代,孫姓的人口已達約兩千二百十五萬三千余,占中國人口總數(shù)的1.38%左右。在中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東、河南二省,大約占孫姓總?cè)丝诘?8%,其次分布于黑龍江、河北、江蘇、遼寧、吉林、安徽六省,又集中了41%。山東為當(dāng)代孫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孫姓總?cè)丝诘拇蠹s18%。以長江為分水嶺,形成了孫姓北多南少的分布格局,華東沿海省份連接?xùn)|北三省是孫姓分布高頻率地帶。
孫姓在人群中分布很廣,但不均衡。在山東、京津、河北大部、黑吉遼、內(nèi)蒙古東部、蘇皖北部、河南東端,孫姓占當(dāng)?shù)厝丝诘谋壤话阍?.8%以上,可達3.3%,其覆蓋面積占了總國土面積的10.6%,居住了大約50%的孫姓人群。在陜西、山西、河北西部、寧夏大部、新疆西北、內(nèi)蒙古中部、河南大部、湖北北部、蘇皖南部、浙江、福建,這一區(qū)域的孫姓占當(dāng)?shù)厝丝诘谋壤?.2%一1.8%之間,其覆蓋面積占了總國土面積的10.2%,居住了大約21%的孫姓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