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自齊葬于魯①。反于齊,止于嬴②。
充虞請曰③:“前日不知虞之不肖,使虞敦匠事④。嚴,虞不敢請;今愿竊有請也:木若以美然⑤?!?BR> 曰:“古者棺槨無度,中古棺七寸,槨稱之——自天子達于庶人⑥。非直為觀美也,然后盡于人心⑦。不得不可以為悅,無財不可以為悅;得之為有財,古之人皆用之,吾何為獨不然⑧!且比化者無使土親膚,于人心獨無恔乎⑨!吾聞之也:君子不以天下儉其親⑩?!?BR> [原文通釋]
孟子從齊國到魯國安葬母親,返回到齊國,途中停留在嬴地。
學生充虞請教說:“前些日子承蒙老師您不嫌棄我,讓我操辦做棺槨的事。莊重的時刻,我不敢冒失地發(fā)問;現(xiàn)在希望私下向您討教:棺木似乎很華美??!”
孟子回答說:“上古對于棺木沒有尺寸規(guī)定,中古規(guī)定棺木厚七寸,槨木與棺木的厚度相稱——從天子到普通百姓都這樣。不是只為了看著美好,制作出來是為了從內(nèi)心盡孝。不被禮制的規(guī)定允許不能夠制作稱心如意的棺槨,沒有財力不能夠制作稱心如意的棺槨;禮制規(guī)定允許又有財力,古人都按這個原則去做,我為什么單單不這樣呢!況且用棺槨庇護托付的目的是為了不讓泥土沾上人的肌體,對人心難道不是慰藉嗎!我聽到過這樣的話:君子不因為顧及天下使自己親人的安葬儉樸。”
[注釋]
①孟子自齊葬于魯:孟子從齊國到魯國安葬母親。這應該是孟子擔任齊卿之后的事情。母親隨孟子在齊國,母故,孟子護母親遺體回魯安葬。
②反于齊,止于嬴:返回到齊國,途中停留在嬴地。返于齊,指安葬事務(wù)完畢后孟子返還齊國做官。反,同“返”。止,途中停留。嬴,音Yíng,齊邑。
③充虞請曰:充虞請教說。充虞,孟子的學生。請,請教。
④前日不知虞之不肖,使虞敦匠事:前些日子承蒙老師您不嫌棄我,讓我操辦做棺槨的事。不知虞之不肖,不知道我能力差,這是客氣表達,意思是承蒙您高看我,承蒙您沒嫌棄我。之,放在“虞”與“不肖”這個主謂短語之間,取消該短語的獨立性。敦,操持辦理。匠事,工匠制作棺槨的事。
⑤嚴,虞不敢請;今愿竊有請也:木若以美然:莊重的時刻,我不敢冒失地發(fā)問;現(xiàn)在希望私下向您討教:棺木似乎很華美啊。嚴,莊重恭敬嚴肅的時刻、場合、態(tài)度或事情?!妒酚洝ぶ倌?列傳》:孔子之所嚴事。愿,希望。若以,似乎。竊,私下,小范圍的偏得。美然,華美的樣子。
⑥古者棺槨無度,中古棺七寸,槨稱之——自天子達于庶人:上古對于棺木沒有尺寸規(guī)定,中古規(guī)定棺木厚七寸,槨木與棺木的厚度相稱——從天子到普通百姓都這樣。第一個“古”指上古。槨,外棺。無度,沒有限度,沒有規(guī)格要求。稱,與……相稱。之,指棺。破折號相當于“沒有例外”。
⑦非直為觀美也,然后盡于人心:不是只為了看著美好,制作出來是為了從內(nèi)心盡孝。直,只。觀,看著。然,這,指制作棺槨。
⑧不得不可以為悅,無財不可以為悅;得之為有財,古之人皆用之,吾何為獨不然:不被禮制規(guī)定允許不能夠制作稱心如意的棺槨,沒有財力不能夠制作稱心如意的棺??;被禮制規(guī)定允許又有財力,古人都按這個原則去做,我為什么單單不這樣呢。不得,不能辦到,不被允許。不可以,不能夠。為悅,算作稱心意,稱心如意。為有財,又有財力,還有財力。用,按……去做。
⑨且比化者無使土親膚,于人心獨無恔乎:況且庇護托付的目的是為了不讓泥土沾上人的肌體,對人心難道不是慰藉嗎。比化,庇托。比,同“庇”,庇護,用棺槨庇護?;?,“托”之衍文,托付,寄托,托付給山阿。陶潛:托體同山阿。者,……的目的。親,貼近,沾上。膚,肌體。于,對,對于。獨,單單。恔,音xiào,使……痛快,慰藉。
⑩吾聞之也:君子不以天下儉其親:我聽說這樣的話:君子不因為顧及天下使自己親人的安葬儉樸。以天下,因顧及天下的緣故。天下,作動詞,顧及天下。儉,使動用法,使……安葬儉樸。其,自己的。
[解讀與點評]
首先提出一個疑問,留在此“存疑”。許多人考據(jù)孟子生平時都認為孟子在母親去世時護靈回老家魯國,并為母親守孝二十五個月??蓮脑淖x出來的“反于齊,止于嬴”的時間似乎不像二十五個月之久。充虞請曰:“前日不知虞之不肖,使虞敦匠事。嚴,虞不敢請;今愿竊有請也?!边@個“前日”以及充虞的話表達的意思似乎告訴我們,孟子安葬母親不久又返回齊國。因為在二十五個月中,充虞有的是機會向孟子發(fā)問,何以推遲到守喪二十五月返齊的路上才發(fā)問?
可不可以這樣考慮,孟子的母親去世時孟子已經(jīng)六十多歲了,禮法是不是有“規(guī)定”,六十多歲的老人是不是可以不用為父母守喪三年。
從“古者棺槨無度,中古棺七寸,槨稱之——自天子達于庶人”這個回答我們可以捕捉到的信息是,孟子所說的“中古”之時,對棺木的厚度已經(jīng)有了尺寸規(guī)定,而且“自天子達于庶人”一律如此。當然,到孔子孟子之時關(guān)于棺木的規(guī)格要求已經(jīng)有了,而且還細化了??梢赃@樣說,做為孔子儒家思想繼承者的孟子為其母厚葬,當時已遭人詬病,由于有了《孟子》的文字記載,既為后世儒者效法,也為今人批判儒家找到了口實。孟子從理論上開了厚葬之先河。
對“使虞敦匠事嚴虞不敢請”的句讀,難在對“嚴”字的解釋上。是選擇“使虞敦匠事”通順還是選擇“使虞敦匠事嚴”通順?顯然是選擇前者通順?!坝莶桓艺垺敝髦^語齊全沒問題了。學者對怎么處理這個“嚴”字犯了難,有人將“嚴”解釋成“急”,急與不敢請有什么關(guān)系?其實,“嚴”就是莊嚴、嚴肅、嚴重之嚴及其引申。后來人們也將“嚴”多用于父親,用于母親的是“慈”。其實,最初是沒有這個分工的。《史記·仲尼*列傳》中有“孔子之所嚴事”句,稱孔子像恭敬尊長、老師一樣對待一群人,“嚴”字用在了群體上??梢姟皣馈敝傅氖乔f重恭敬嚴肅的時刻、場合、態(tài)度或事情。在學生眼里,孟子為母親辦理喪事正是一件很莊嚴的事情。*確實不該在這樣莊嚴的時刻、場合提出可能給人帶來不良影響的問題,所以“虞不敢請”。
還有“且比化者無使土親膚”中的“比化”兩個字難處理。反復揣摩這句話,“比”即“庇”的古字,比同庇?!盎弊衷诖丝芍^不倫不類,會不會有筆誤的可能?完全可能:刻在竹簡上,“化”很像“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