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節(jié)選自《檀弓》下。下面是分享的國學(xué)寶典《禮記》: 知悼子卒。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知悼子卒(1)
——進諫規(guī)勸的藝術(shù)
【原文】
知悼子卒(2)。未葬,平公飲酒(3),師曠、李調(diào)侍,鼓鐘。杜蕢自外來(4),聞鐘聲,曰:“安在?”曰:“在寢(5)?!倍攀壢雽?,歷階而升。酌曰:“曠,飲斯!”又酌曰:“調(diào),飲斯!”又酌,堂上北面坐飲之(6)降,趨而出(7)。平公呼而進之,曰:“蕢,曩者爾心或開予(8)。是以不與爾言爾飲曠何也(9)?”曰:“子、卯不樂(10)。知悼子在堂,斯其為子、卯也大矣!曠也,大師也(11)。不以詔(12)是以飲之也?!薄盃栵嬚{(diào)何也?”曰:“調(diào)也,君之褻臣也(13)。為一飲一食,亡君之疾(14),是以飲之也。”“爾飲何也?”曰:“蕢也,宰夫也(15)。非刀匕是共(16),又敢與知防,是以飲之也?!逼焦唬骸肮讶艘嘤羞^焉,酌而飲寡人?!倍攀壪炊鴵P觶(17)。公謂侍者曰:“如我死,則必?zé)o廢斯爵也(18)!”至于今,即畢獻,斯揚觶,謂之“杜舉”。
【注釋】
①本節(jié)選自《檀弓》下。②知(zhi)悼子:晉國之卿,名荀盈、知盈。③平公:晉國的國君,名彪。④杜蕢(kuai):人名。(5)寢(qin):后宮。(6)北面:面朝北方。(7)趨:快走。(8)曩(nang)者:剛才。開:開導(dǎo)。(9)飲(yin):給人喝的東西。(10)子、卯:古人認為不吉利的日子。樂(yue):奏樂。(11)大師:太師,樂官之長。(12)詔:告訴。(13)褻:親近。(14)亡:同“忘”,忘記。疾:憂患。(15)宰夫:掌管膳食的官。(16)匕:古代食器,像湯勺。共:同“供”。(17)揚:舉。觶(zhi):古代酒器。(18)爵:古代酒器。這里指舉杯獻酒。
【譯文】
如悼子死了,還沒有下葬,晉平公卻喝起酒來,并讓師曠和李調(diào)作陪,敲鐘擊鼓奏樂。杜蕢從外面進來,聽見鐘鼓聲,問道:“國君在哪里?”有人回答說;“在后官?!倍攀夁M入后宮,沿階而上。他倒了一杯酒說:“師曠,把這杯酒喝了!”他又倒了一杯酒說:“李調(diào),把這杯酒喝下去!”他又倒了一杯酒,在堂上面朝北坐著喝了。接著,他走下臺階,快步走出后宮。晉平公叫他進宮來,說道;“杜蕢,剛才你也許想要開導(dǎo)我,所以我沒有同你說話。你為什么讓師曠喝酒呢?”杜蕢回答道:“照禮,在甲子日和乙卯日不奏樂。知悼子的靈柩還在堂上,這比逢上甲子、乙卯日還要嚴(yán)重。師曠是掌樂的太師,不把這種禮節(jié)告訴國君,所以罰他喝酒?!睍x平公問“你為什么讓李調(diào)喝酒呢?”杜蕢回答:“李調(diào)是國君的近臣。為了吃喝,竟忘了國君的憂患,所以也罰他喝一杯。”平公又問;“那你自己為什么喝酒呢?”杜蕢回答;“我掌管膳食,沒有盡到提供刀、匙的職責(zé),卻膽敢參與防止違禮的事,所以罰自己喝一杯?!逼焦f;“’我也有過失,倒杯酒來罰我喝?!倍攀壪催^酒杯,倒上酒舉起獻上。晉平公對侍者說;“如果我死了,一定不要廢止舉杯獻酒的禮儀!”直到如今,凡是向國君和賓客獻酒過后,就要舉起酒杯,這叫做“杜舉”。
【讀解】
杜蕢以獨特的方式來勸誡國君,使之知錯能改,用心可謂良苦。春秋之士多聰明之舉。諍言直諫固然可嘉,但未必都會取得好效果?!爸已阅娑谛小保m說是“忠言”,畢竟聽來不順耳呀既是忠言,又讓人聽來順耳,豈不是更好。士人們在這上面煞費苦心,既體現(xiàn)了他們的智慧,又體現(xiàn)了對君主的忠誠,還富有戲劇性。研究中國傳統(tǒng)智謀的人們,恐怕應(yīng)該在這上面做點文章才行。
在注重實效,追求信念,講究禮儀的前提之下,春秋士人也追求智慧和談吐舉止的高雅得體,這的確令人仰慕這種風(fēng)氣的形成始于何時,還不十分清楚,但在春秋時代已十分普遍。表達的道理要嚴(yán)正,具有征服力和穿透力,而表達的方式要精微巧妙,含蓄委婉,具有感動力和激發(fā)力。整個表達的過程像一出經(jīng)過精心創(chuàng)意、構(gòu)思、排練過的戲,富有戲劇性,既激動人。又耐人尋味。
這是一種生活的藝術(shù)化,也是藝術(shù)的生活化,生活與藝術(shù)高度融合在一起,不分彼此。優(yōu)游的生活方式,使士人們有足夠的叫來培養(yǎng)和發(fā)展自己的某些專長。他們不必像政治家一樣忙于權(quán)利之爭、奔走游說、宴飲歌舞,不必像農(nóng)夫匠人在自己的土地、作坊里辛勤操勞,也不必像軍事家那樣馳騁沙場。即使是讀書,沒有浩如煙海的典籍,更沒有數(shù)理化生物之類。他們擁有一種今人難以再擁有的東西——閑暇。這恰恰是生活藝術(shù)化、藝術(shù)生活化的重要前提。
何時再能擁有可以用來發(fā)展心智的閑暇,對我們來說還是個未知數(shù)。但是,我們的確對此心向往之。
知悼子卒(1)
——進諫規(guī)勸的藝術(shù)
【原文】
知悼子卒(2)。未葬,平公飲酒(3),師曠、李調(diào)侍,鼓鐘。杜蕢自外來(4),聞鐘聲,曰:“安在?”曰:“在寢(5)?!倍攀壢雽?,歷階而升。酌曰:“曠,飲斯!”又酌曰:“調(diào),飲斯!”又酌,堂上北面坐飲之(6)降,趨而出(7)。平公呼而進之,曰:“蕢,曩者爾心或開予(8)。是以不與爾言爾飲曠何也(9)?”曰:“子、卯不樂(10)。知悼子在堂,斯其為子、卯也大矣!曠也,大師也(11)。不以詔(12)是以飲之也?!薄盃栵嬚{(diào)何也?”曰:“調(diào)也,君之褻臣也(13)。為一飲一食,亡君之疾(14),是以飲之也。”“爾飲何也?”曰:“蕢也,宰夫也(15)。非刀匕是共(16),又敢與知防,是以飲之也?!逼焦唬骸肮讶艘嘤羞^焉,酌而飲寡人?!倍攀壪炊鴵P觶(17)。公謂侍者曰:“如我死,則必?zé)o廢斯爵也(18)!”至于今,即畢獻,斯揚觶,謂之“杜舉”。
【注釋】
①本節(jié)選自《檀弓》下。②知(zhi)悼子:晉國之卿,名荀盈、知盈。③平公:晉國的國君,名彪。④杜蕢(kuai):人名。(5)寢(qin):后宮。(6)北面:面朝北方。(7)趨:快走。(8)曩(nang)者:剛才。開:開導(dǎo)。(9)飲(yin):給人喝的東西。(10)子、卯:古人認為不吉利的日子。樂(yue):奏樂。(11)大師:太師,樂官之長。(12)詔:告訴。(13)褻:親近。(14)亡:同“忘”,忘記。疾:憂患。(15)宰夫:掌管膳食的官。(16)匕:古代食器,像湯勺。共:同“供”。(17)揚:舉。觶(zhi):古代酒器。(18)爵:古代酒器。這里指舉杯獻酒。
【譯文】
如悼子死了,還沒有下葬,晉平公卻喝起酒來,并讓師曠和李調(diào)作陪,敲鐘擊鼓奏樂。杜蕢從外面進來,聽見鐘鼓聲,問道:“國君在哪里?”有人回答說;“在后官?!倍攀夁M入后宮,沿階而上。他倒了一杯酒說:“師曠,把這杯酒喝了!”他又倒了一杯酒說:“李調(diào),把這杯酒喝下去!”他又倒了一杯酒,在堂上面朝北坐著喝了。接著,他走下臺階,快步走出后宮。晉平公叫他進宮來,說道;“杜蕢,剛才你也許想要開導(dǎo)我,所以我沒有同你說話。你為什么讓師曠喝酒呢?”杜蕢回答道:“照禮,在甲子日和乙卯日不奏樂。知悼子的靈柩還在堂上,這比逢上甲子、乙卯日還要嚴(yán)重。師曠是掌樂的太師,不把這種禮節(jié)告訴國君,所以罰他喝酒?!睍x平公問“你為什么讓李調(diào)喝酒呢?”杜蕢回答:“李調(diào)是國君的近臣。為了吃喝,竟忘了國君的憂患,所以也罰他喝一杯。”平公又問;“那你自己為什么喝酒呢?”杜蕢回答;“我掌管膳食,沒有盡到提供刀、匙的職責(zé),卻膽敢參與防止違禮的事,所以罰自己喝一杯?!逼焦f;“’我也有過失,倒杯酒來罰我喝?!倍攀壪催^酒杯,倒上酒舉起獻上。晉平公對侍者說;“如果我死了,一定不要廢止舉杯獻酒的禮儀!”直到如今,凡是向國君和賓客獻酒過后,就要舉起酒杯,這叫做“杜舉”。
【讀解】
杜蕢以獨特的方式來勸誡國君,使之知錯能改,用心可謂良苦。春秋之士多聰明之舉。諍言直諫固然可嘉,但未必都會取得好效果?!爸已阅娑谛小保m說是“忠言”,畢竟聽來不順耳呀既是忠言,又讓人聽來順耳,豈不是更好。士人們在這上面煞費苦心,既體現(xiàn)了他們的智慧,又體現(xiàn)了對君主的忠誠,還富有戲劇性。研究中國傳統(tǒng)智謀的人們,恐怕應(yīng)該在這上面做點文章才行。
在注重實效,追求信念,講究禮儀的前提之下,春秋士人也追求智慧和談吐舉止的高雅得體,這的確令人仰慕這種風(fēng)氣的形成始于何時,還不十分清楚,但在春秋時代已十分普遍。表達的道理要嚴(yán)正,具有征服力和穿透力,而表達的方式要精微巧妙,含蓄委婉,具有感動力和激發(fā)力。整個表達的過程像一出經(jīng)過精心創(chuàng)意、構(gòu)思、排練過的戲,富有戲劇性,既激動人。又耐人尋味。
這是一種生活的藝術(shù)化,也是藝術(shù)的生活化,生活與藝術(shù)高度融合在一起,不分彼此。優(yōu)游的生活方式,使士人們有足夠的叫來培養(yǎng)和發(fā)展自己的某些專長。他們不必像政治家一樣忙于權(quán)利之爭、奔走游說、宴飲歌舞,不必像農(nóng)夫匠人在自己的土地、作坊里辛勤操勞,也不必像軍事家那樣馳騁沙場。即使是讀書,沒有浩如煙海的典籍,更沒有數(shù)理化生物之類。他們擁有一種今人難以再擁有的東西——閑暇。這恰恰是生活藝術(shù)化、藝術(shù)生活化的重要前提。
何時再能擁有可以用來發(fā)展心智的閑暇,對我們來說還是個未知數(shù)。但是,我們的確對此心向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