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節(jié)日作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形式,占據(jù)著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傳統(tǒng)文化的保存則是取決于每一代人們對他的沿襲。下面是為大家整理的有關端午節(jié)的作文,歡迎閱讀參考。
【篇一】端午隨筆
“端午臨中下,時清人復長。”不知不覺中,端午邁著輕盈的腳步裊裊來到了我們身邊,一切事物都因端午的到來而充滿生機、富有情趣。
你看!街邊那一排排攤位,無不掛滿了五彩繽紛的端午繩;無不擺滿了淺綠清香的葦葉;無不放滿了雄赳赳、氣昂昂的“大公雞”……街頭的歡聲笑語一浪高過一浪!
你聞!遠遠便飄過一陣幽香,令人饞涎三尺。拿出一個粽子,輕輕剝開嫩綠的葦葉,展現(xiàn)在眼前的絕對是一個巧奪天工,精美絕倫的藝術品!瑪瑙似的紅棗嵌在雪白的糯米中間,輕輕咬上一口,甜而不膩,令人精神不禁一振!一個粽子下肚,只覺齒留余香,令人神清氣爽,回味無窮。
你望!波光粼粼的湖中,一只只龍舟你來我往、互不相讓。圍觀者們歡呼雀躍,興奮如同剛出籠的小鳥。龍舟上的人們團結一心,共同進取,令大家贊不絕口。有人還將粽子投入湖中,飛濺的浪花洗走了人們一臉的疲憊,換上了一副副最最會心的笑容。
對了,你知道端午節(jié)的由來嗎?據(jù)說,端午節(jié)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形成的。當年,屈原看到祖國的大好河山被外來侵略者掠奪,心內悲憤交加,于五月初五那天,投進了波濤滾滾的汨羅江……老百姓為了紀念他,便將這一天定位端午節(jié)。人們?yōu)榱说磕钋?,劃著龍舟往江里頭粽子,漸漸形成了今天吃粽子、賽龍舟的風俗。
端午節(jié)你帶給我多少喜悅、多少歡樂。聞著粽子的清香,看著巧妙的彩繩,想著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心中不免涌動起陣陣激動!
曾幾何時,那個滿嘴沾滿粽粒、脖掛香囊的“淘氣包”,已成為了今天吃相文雅、即將步入中學大門的少先隊員;昔日那低矮的平房,也成了如今美觀的高樓。而不變的,是端午的那份情結,是人們對端午的留戀,對端午的那份最真摯的渴盼、最真誠的心愿……
端午節(jié),我深深地、深深地期盼著你的再一次到來!
【篇二】有意義的端午
今年的端午節(jié)對于我來說是有意義的。
回到老家,我就感覺到外婆神神秘秘的,我問哥哥:“有什么事嗎?”哥哥說:“哎,誰干活干的好,就能多分粽子,而且能實現(xiàn)一個愿望!”
我跑到一片相對平緩的坡地上,見外婆在哪里拍白菜仔,急忙去幫忙。
誰知,白菜桿太尖硬,上去就把我的腳扎破了,可是為了我的賽車,干!
我學著大人們的模樣:雙腳站開,手盡量往前拿,這樣不僅省力,而且拍的快。
掌握了兩大訣竅,開始動手了,我握著武器——三叉棒大戰(zhàn)了白菜桿“將軍”,五百余回合,仍不分上下。此時我早已汗流浹背,手也磨出了泡,百題有多累多苦了。真是“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BR> 我剛大戰(zhàn)完白菜桿“將軍”,外婆就又下軍令狀:占領麥子“城池”。
來到麥地,一望無際的麥子明顯要比白菜桿“將軍”強大千萬倍!
但我是不會認輸?shù)?,我手拿起白光光的鐮刀不管三七二十一的勾起來。由于沒聽要領,我被麥子“軍”殺了個措手不及——手被勾出血了。
姐姐見我這番光景,便說:兩腿站開,這樣腿不會受傷;勾時,鐮刀從地面往上勾這樣既不會傷手,而且勾的快。訣竅如果早知道,就不會戰(zhàn)傷了。我心中怒火大燒,獨自手提鐮刀,來到一片麥子前,猛勾。轉眼間,麥子“軍”被我殺的片甲不留。表姐表弟都夸我勾的好。
“吃粽子啦!”中午開飯時,外婆一聲喊,我們幾個都爭先恐后的擁向外婆。
“你們知道嗎?粽子是紀念屈原的,屈原投江自亡表示愛國……”外公還沒說完,我就插嘴:“我勞動愛國?!贝蠹叶紭妨恕?BR> 今年的端午節(jié)因為勞動而顯得更加有意義!
【篇三】端午佳節(jié)
我喜歡過端午節(jié),我特別喜歡在鄉(xiāng)下老屋里過端午節(jié)。
去年爺爺奶奶帶我回鄉(xiāng)下老屋里過節(jié)的情景依然常常浮現(xiàn)在我的眼前。端午節(jié)那天,平時喜歡睡懶覺的我,一聽到爺爺起床的動靜,就睜開了眼睛,爬起床穿好衣服,跟著爺爺?shù)讲藞@里割艾草,到田畈溝渠里割菖蒲。我抱著散發(fā)清香的艾草和菖蒲,歡歡喜喜地隨著爺爺回到家。爺爺把艾草和菖蒲插在門楣上,懸在廳堂間。我也不甘示弱,搬著凳子,把廚房、衛(wèi)生間、小柴屋的門上插個遍。
奶奶清早起來一直在廚房里忙碌著,早已包好的粽子,同老面發(fā)粑、五香蛋一起放在蒸籠里蒸著,撲鼻的香味從廚房里散發(fā)了出來,飄溢在老屋的上空。到了中午,爺爺把端午節(jié)專用的蚊煙搬出來,我當起了爺爺?shù)男≈?。我把一餅一餅蚊煙散開,放在小木板上,爺爺用打火機將一端點燃,一縷青煙冉冉升起,飄散在房間里。樓上樓下的每一房間都點燃了蚊煙,整座屋子里充盈著紫檀雄黃的香味,那是端午節(jié)特有的味道。
品嘗了粽子和五香蛋后,爺爺帶我到村莊后的張溪河大壩上,一邊欣賞家鄉(xiāng)的美麗風光,一邊聽爺爺講述著家鄉(xiāng)過端午節(jié)的習俗。爺爺聽太爺爺說,過去家家戶戶都要把蒸好的粽子、發(fā)粑和五香蛋投到這條河里,喂飽河里的魚蝦,不讓魚蝦咬著屈原的軀體。祖先們用這種方法紀念大詩人屈原,我聽了以后感到非常新奇。
在鄉(xiāng)下老屋里過端午節(jié),我不僅品嘗了端午節(jié)的美食,更讓我感受到了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濃濃鄉(xiāng)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