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語文知識點及練習題

字號:

既然人生的幕布已經(jīng)拉開,就必須要用心的演出;既然腳步已經(jīng)跨出,風雨坎坷也不能退步;既然我已把希望播在那里,就必須要堅持到勝利的謝幕……高二頻道為你整理了以下文章,希望可以幫到你!
    
【篇一】

    作者簡介
    琦君
    (1918~2006)現(xiàn)當代中國臺灣女作家。浙江永嘉人。生于溫州甌海瞿溪鄉(xiāng),原名潘希珍,又名潘希真,小名春英。14歲就讀于教會中學。畢業(yè)于杭州之江大學中文系,師從詞學家夏承燾。1949年赴臺灣,在司法部門工作了26年,并任臺灣中國文化學院、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國。出版散文集、小說集及兒童文學作品30余種,內(nèi)有《煙愁》、《細紗燈》(獲中山文藝創(chuàng)作獎)、《三更有夢書當枕》、《桂花雨》、《細雨燈花落》、《讀書與生活》、《千里懷人月在峰》、《與我同車》、《留予他年說夢痕》、《琦君寄小讀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傷》以及《琦君自選集》等。
    文章結構
    1.“我讀高一時的英文課文……也覺得在作文的描寫方面,多了一層領悟”為第一部分。第一段點題。以奧爾珂德《小婦人》中馬區(qū)夫人的話暗示下文:一個人隨著人生體驗的增加,將會對所經(jīng)歷的事情產(chǎn)生深厚的感情。第二段,用謝冰心的話作為進一步發(fā)揮的過渡,既表明作者的感情在加深,也為下文設下一個伏筆。
    2.“不知愁的少女……這也就是探親文學中,為何有那么多眼淚吧”為第二部分。寫作者對人生社會認識的提高。初她只是喜歡白居易的詩,但老師用杜甫的詩點醒了她,使她對人生有了更為真切的領悟。
    3.“說起‘眼枯’……又未始不是牡蠣的淚珠呢!”為第三部分。由具體的事例闡發(fā)對人生的直接感受。這種感受是多方面的,感情也是復雜的。正因為如此,作者的感受也才更加深厚。作者用母親對自己和自己對兒子的兩個事例說明了這種感情的真實性。不只是老人有眼淚,中年人有,小兒子也有了。寫來情真意切。進而作者用阿拉伯詩人的詩句點明了在“眼淚”中寄寓的情理:“天使的眼淚,落入正在張殼賞月的牡蠣體內(nèi),變成一粒珍珠?!?BR>    4.“近聽一位畫家介紹嶺南畫派的一張名畫……也就是奧爾珂德說的‘眼因多流淚水而愈益清明’的境界吧!”為第四部分。作者通過對比深化主題,指出眼淚是“懷感恩的心,是純潔真摯的”,同時呼應上文。
    思想意義
    琦君曾說:“來到臺灣,此心如無根的浮萍,沒有了著落,對家鄉(xiāng)的苦念也就與日俱增了?!北M管琦君的寫作題材相當廣泛,但她始終沒有離開思鄉(xiāng)懷人之作,而這一點又構成了她寫作的一個重心。在她的作品里,她常常從眼前的景聯(lián)想到家鄉(xiāng)的情,但凡春朝月夕,風雨晨昏,故鄉(xiāng)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她都要寄情于中,抒發(fā)一番。
    《淚珠與珍珠》就是這樣一篇充滿深情的懷鄉(xiāng)之作。文章由自己少女時的記憶寫起,真切地再現(xiàn)了那時的天真與直率。然后寫老師如何點撥她理解白居易和杜甫詩句的旨意,她對人生開始有較為真切的領悟。進而結合具體的事例講述自己對人生與親情的切身感受,事理、情理契合交融。文章結尾宕開一筆,借說“觀音流淚”和“耶穌滴血”,表達了作者對人生高境界的崇尚與追求。
    寫作特色
    1.作者所想說的內(nèi)容以及表達上的特點。
    琦君曾說:“我是因為心里有一份情緒在激蕩,不得不寫時才寫,每回寫到我的父母親人與師友,我都禁不住熱淚盈眶。我忘不了他們對我的關愛,我也珍惜自己對他們的這一份情。像樹木花草似的,誰能沒有一個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親人師友,忘掉童年,忘掉故鄉(xiāng),我若能不再哭,不再笑,我寧愿擱筆,此生永不再寫,然而,這怎么可能呢?”可以說她的寫作代表了一代臺灣人心中的共同心愿。作家們在追憶中尋找慰藉,字里行間滲透著濃濃的鄉(xiāng)思鄉(xiāng)情。大陸故土的山川河流,名勝古跡,地方習俗,家鄉(xiāng)風情,都被描繪得意趣盎然,形神皆備。
    琦君是一個深受民族文化熏陶的傳統(tǒng)型作家,她周身涌流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血液,她的情感體驗和情感表達也完全是中國式的。遠離故土家園的生活境遇,使她對故鄉(xiāng)故土產(chǎn)生深厚的眷戀和懷念。她的一首《虞美人》詞寫道:“錦書萬里憑誰寄?過盡飛鴻矣。柔腸已斷淚難收,總為相思不上高樓。夢中應識歸來路,夢也了無據(jù)。十年往事已模糊,轉悔今朝兮薄不如無?!背浞直磉_了鄉(xiāng)國之思。她的這種情感也完整地體現(xiàn)在散文創(chuàng)作中。她以一支生花妙筆傾注滿腔熱情地寫故鄉(xiāng)風情,追憶當年在大陸的逝水年華,尋找那失落的“根”,呈現(xiàn)出豐厚的文化鄉(xiāng)愁。
    這篇文章深具這一特點。作者重寫自己的思鄉(xiāng)懷人之情,安排得異常巧妙。她不是直接寫出來,而是通過馬區(qū)夫人的話、冰心的散文、白居易和杜甫的詩自然引出。這樣既增強了作者抒情的真實感,也增加了文章內(nèi)涵的豐富性。而實質(zhì)上,思鄉(xiāng)懷人才是文章的主題。其邏輯是這樣展開的:人是要流淚的,流的原因乃是人的經(jīng)歷所致。而如果沒有變故那是不會有眼淚的。而變故會使眼淚變得更加真切和純潔。
    2.這篇文章在抒情上的特色。
    從文學藝術的領域中尋求抒情的契機,情抒發(fā)得真實雅致,有合理的發(fā)展過程。
    如寫馬區(qū)夫人的話、謝冰心的散文、白居易的詩、杜甫的詩等等都通過少女的觀察寫出來的,而少女的天真乃是為令人感懷和令人聯(lián)想萬端的。其中既有真情,也有激情,還富有深情。接著下文說:“人生必于憂患備嘗之余,才能體會杜老‘眼枯見骨’的哀痛。如今海峽兩岸政策開放。在返鄉(xiāng)探親熱潮中,能得骨肉團聚,相擁而哭,任老淚橫流,一抒數(shù)十年闊別的郁結,已算萬幸??峙赂鼈牡氖羌覉@荒蕪,廬墓難尋,鄉(xiāng)鄰們一個個塵滿面,鬢如霜。那才要嘆‘未老莫還鄉(xiāng),還鄉(xiāng)須斷腸’。這也就是探親文學中,為何有那么多眼淚吧?!眲t是通過一個成人的口吻敘述了飽經(jīng)風霜之后對家國之戀、親人之戀的種種復雜感情,成熟深切。
    3.作者小中見大的抒情方法。
    琦君散文涉及的領域較為廣泛。她寫在臺灣的所經(jīng)所歷,寫在海外的所見所聞,也寫記憶中的故土風情,她寫親情,愛情,也寫真摯的友情,情愫纖細濃重。她以一顆純真、博大的愛心熱烈地擁抱人生,在對生活的細心感受中體味和領悟生活的真諦,營造出一個色彩柔和、氣氛溫馨的真善美的藝術世界。
    琦君的散文沒有大起大落、激烈復雜的矛盾沖突,也沒有大悲大喜的感情糾葛,她以一顆溫存的心細細地體味生涯中的一花一木,一喜一悲。從中閃爍著哲理的火花。即使是過去曾經(jīng)歷過的痛苦和煩惱,她也能化痛苦為信念,轉煩惱為菩提。她將自己達觀開朗的人生態(tài)度完整地融進了創(chuàng)作之中。(見方忠編著《臺港散文40家》)
    琦君絕少采取直抒胸臆的粗糙手法,她筆致細膩柔婉,善于精心篩選出典型的生活細節(jié)。她擅長捕捉人物心理活動的微妙之處,尤能抓住見出人性深度的心理活動。是故,琦君盡管說不上是氣魄宏大的散文家,但她卻是一位擁有深邃愛心,在一個不大的題材領域里挖了一口深井的卓異不凡的藝術家。(見伊始《琦君散文代序》)
    可以說,這些評述都是極切合琦君散文的特點的。在這篇文章里,一句話、一首詩、一個故事、一滴眼淚都引起了作者的遐思,浮想聯(lián)翩。這正是藝術散文的一種重要的方法。閱讀時要仔細體會。
    4.作者巧妙引用古詩文,增加表達效果的技巧。
    琦君是臺灣當代散文家中負盛名的作家之一。她的散文每多承襲傳統(tǒng)技法,引用或化用古詩文句,無論是描述舊景情懷,或是描寫現(xiàn)實景物,都表現(xiàn)出純熟的文字技巧。這與她從小受嚴師教育學習古文,大學時又重修古典詩詞,打下了扎實的寫作根基有關。臺灣散文評論家鄭明認為琦君“學習古文詩詞能入乎其內(nèi)又出乎其外”,道出琦君吸取古典文學美感經(jīng)驗的特點。
    【練習題】
    一、選擇題
    1.下列詞語中加點字的讀音,有誤的一項是()
    A牡蠣mǔ郁結yù自詡xǔ田園荒蕪wú
    B虔誠qián頷首hé砧板zhēn罪孽深重niè
    C祈禱dǎo分泌mì琦君qí冥頑不靈míng
    D笨拙zhu6鞭笞chī耶穌sū蕓蕓眾生yún
    2.下列各組同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組是()
    A疲憊稟告廬墓郁結顛來倒去
    B上溯別致罪蘗意蘊奧爾柯瑪
    C睿智祈禱端祥闌珊蕓蕓眾生
    D真摯優(yōu)患溫厚慈悲田園荒蕪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橫線處的詞語,恰當?shù)囊唤M是()
    ①中國女排教練陳忠和雖因當年讓球事件而備受爭議,事實證明他的敬業(yè)精神和專業(yè)水平是毋庸_____________的。
    ②對一個事物,我們不應該孤立地去看它,而應該探人了解這一事物與別的事物之間的_____________聯(lián)系。
    ③運用市場機制,我們__________指望行政機關的仁慈,僅出于自身商業(yè)利益的考慮,勞務公司也會積極地為外來民工追討工資
    A質(zhì)疑互相不妨B質(zhì)疑相互不妨
    C置疑相互不必D置疑互相不必
    4.下列名句中,加點的成語使用恰當?shù)囊痪涫?)
    A提高質(zhì)量對任何一種產(chǎn)品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因為產(chǎn)品的質(zhì)量與廣大群眾的利益休戚相關。
    B在這次會上,他們擺出了大量事實,證明了對方那些所謂“意見”無稽之談。
    C文章生動細膩地描寫了小麻雀的外形、神態(tài)和動作。傾注了強烈的愛憎感情,讀來楚楚動人。
    D這個裝修公司的施工隊確實不一般,無論什么樣的房屋,經(jīng)他們一裝修,都能蓬蓽生輝。
    5.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A外國經(jīng)典詩歌不容易翻譯得好,他要求翻譯人員具有很高的政治素質(zhì)和業(yè)務水平才能勝任。
    B有人認為,近兩年來的高考話題作文試題仍是沿襲了以往的給材料作文形式,其實仔細研讀,就會發(fā)現(xiàn)并不是這樣。
    C馬克思主義者認為,一切事物的發(fā)展都是有起有伏,波浪式地前進的,這是由于事物內(nèi)部矛盾以及自然和社會種種外因所決定的。
    D今年我省高等院校招收的自費生,是恢復高考制度以來多的一年。
    二、填空、簡答題
    6.琦君,生于1917年。________現(xiàn)、當代女作家,原名_________,浙江溫州人,曾任臺灣中國文化學院、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國。出版散文集、小說集及兒童文學作品30余種,《淚珠與珍珠》選自《______________》。
    7.莫自使淚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地總無情。(杜甫《新安吏》)
    8.把下面的句子組合成語句連貫的一段話。(只填序號〕
    ①近聽一位畫家介紹嶺南畫派的一張名畫。②坐在深山巖石上。③所以她一直流著眼淚。④是一尊流淚的觀音。⑤眼淚不為一己的悲痛而為蕓蕓眾生而流。⑥他解說因慈悲的觀音,愿為世人負擔所有的痛苦與罪孽。⑦佛的慈悲真不能不令人流下感激的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結合下面這首小詩,說說你對“淚珠”與“珍珠”之間關系的領悟和思考。
    珠貝
    不要求一線非分的陽光,
    不希冀一滴額外的雨露;
    沒有說一句浮華的話語,
    悄悄在水下孕育著珍珠。
    三、閱讀題
    (一)閱讀下文,完成10~14題。
    ①不知愁的少女,喜歡的總是寫淚與愁的詩。有看到白居易新樂府中的詩句“莫染紅絲線,……知君銷不得。”大家都喜歡得顛來倒去地背。老師說:“白居易固然比喻得很巧妙,卻不及杜甫有四句詩,既寫實,卻更深刻沉痛,境界尤高,那就是:‘莫自使眼枯,收汝淚縱橫。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BR>    ②老師又問我們:“眼淚是滾滾而下的,怎么會橫流呢?”我搶先回答:“因為老人的臉上滿布皺紋,所以淚水就沿著皺紋橫流起來……”大家聽了都笑,他也頷首微笑說:“你懂得就好。但多少人能體會老淚橫流的悲傷呢?”
    ③人生必于憂患備嘗之余,才能體會杜老“眼枯見骨”的哀痛。如今海峽兩岸政策開放。在返鄉(xiāng)探親熱潮中,能得骨肉團聚,相擁而哭,任老淚橫流,一抒數(shù)十年闊別的郁結,已算萬幸。……那才要嘆“未老莫還鄉(xiāng),還多須斷腸”。這也就是探親文學中為何有那么多眼淚吧。
    ④記得兒子幼年時,我常常為他的冥頑不靈氣得掉眼淚,兒子還奇怪地問:“媽媽,你為什么哭呀?”他爸爸說:“媽媽不是哭,是一粒沙子掉進她眼睛里,一定要用淚水把沙子沖出來?!焙⒆由点躲兜啬DN覞M是淚痕的臉,他哪里知道,他就是那一粒沙子呢?
    ⑤想想自己幼年時的淘氣搗蛋,又何嘗不是母親眼中催淚的沙子呢?
    ⑥沙子進入眼睛,非要淚水才能把它沖洗出來,難怪奧爾珂雄說,“眼因流多淚水而愈益清明”了。
    ⑦記得有兩句詩說:“玫瑰花瓣上顫抖的露珠,是天使的眼淚嗎?”想象得真美。然而我還是愛阿拉伯詩人所編的故事:“天使的眼淚,落入正在張殼賞月的牡蠣體內(nèi),變成一粒珍珠?!逼鋵嵤悄迪牉榱伺ε懦w內(nèi)的沙子,分泌液體,將沙子包圍起來,反而形成一粒圓潤的珍珠??梢娚趭^斗過程中,是多么艱苦!這一粒珍珠,又未始不是牡蠣的淚珠呢?
    ⑧近聽一位畫家介紹嶺南畫派的一張名畫,是一尊流淚的觀音,生在深山巖石上。他解說因慈悲的觀音,愿為世人負擔所有的痛苦與罪孽,所以她一直流著眼淚。
    ⑨眼淚不為一己的悲痛而是蕓蕓眾生而流,佛的慈悲真不能不令人流下感激的淚。
    ⑩……這也就是奧爾珂德說的“眼因流多淚水而愈益清明”的原因吧!
    (摘自《淚珠與珍珠》,有刪節(jié))
    10.第一段中“我”對“老淚橫流”的理解準確嗎?為什么?
    11.第③段中說:“探親文學中”“有那么多的淚水”,這反映出人們怎樣的感情?作者意在說明什么道理?(第一問不超過35個字;第二問摘錄原句作答)
    12.通觀④~⑥段,作者是從什么角度來寫“淚水”的?{不超過25個字)
    13.簡要分析文章中所描摹的幾種不同的“眼淚”的深刻含義,并概括其共同的意蘊。
    (1)母親的眼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牡蠣的眼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觀音的眼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筆下的淚水共同的意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下列對本文所作的評點,不恰當?shù)膬身検恰?)
    A體味憂患與苦痛的價值,探詢親情與人生的真諦。
    B七十老嫗仍具少女情懷,足見淚珠可以使人永葆青春。
    C珍珠是牡蠣的淚珠——動人的聯(lián)想,升華了文章的情思。
    D宕開一筆寫觀音流淚、耶穌滴血,旨在增添文章的神秘感。
    E珍珠貴重亦有價,純潔真摯的淚珠凝聚的情義卻無價。
    
【篇二】

    一、掌握下列重點詞語
    1、率:六國互喪,率賂秦耶?(全都,一概)
    2、以:不賂者以賂者喪(因為)
    3、蓋:蓋失強援,不能獨完(因為)
    4、固:固不在戰(zhàn)矣(當然)
    5、舉:舉以予人(拿)
    6、然則: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既然如此,那么)
    7、判: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確定,斷定)
    8、固:至于*,理固宜然(本來)
    9、得:此言得之(對)
    10、遷:終繼五國遷滅(改變)
    11、與:與嬴而不助五國也(結交)
    12、既: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已經(jīng))
    13、以、為、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用,作為,招致)
    14、再:后秦擊趙者再(兩次)
    15、洎、以:洎牧以讒誅(及,等到;因為)
    16、誠:可謂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實在)
    17、向使:向使三國各愛其地(假如)
    18、數(shù)、理:則勝負之數(shù),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天數(shù),命運)
    19、為、為: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治理,被)
    20、茍、從:茍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如果,跟隨)
    二、通假字
    1、暴霜露(通曝)
    2、暴秦之欲無厭(通饜,滿足)
    3、當與秦相較(通倘,如果)
    三、一詞多義
    1、非:
    ①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不是)
    ②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不對)
    ③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沒)
    ④謫戍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不能)
    2、或:
    ①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有人)
    ②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有時)
    ③或以為死,或以為亡(有人)
    ④則勝負之數(shù),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或許)
    3、得:
    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得到)
    ②此得之(正確)
    ③誠不得已(辦法)
    ④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必須,應該)
    4、相:
    ①當與秦相較(指對方)
    ②狼不敢前,眈眈相向(指對方)
    ③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相國)
    5、勢:
    ①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氣勢)
    ②其勢弱于秦(形勢)
    ③桂殿蘭宮,即岡巒之體勢(態(tài)勢)
    四、詞類活用
    1、事:以地事秦(名作動,侍奉)
    2、義:義不賂秦(名作動,行正義)
    3、事、禮: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名作動,侍奉;禮遇)
    4、日、月:日削月割(名作狀,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5、卻:李牧連卻之(動詞使動,使退卻)
    五、古今異義的詞
    1、其實:①古義:他實際上。
    ②今義:副詞,表示所說的是實際情況。
    2、祖父:①古義:祖輩父輩。
    ②今義:爺爺。
    3、至于:①古義:以致,以至于。
    ②今義:表示另提一事。
    4、智力:①古義:智謀,力量。
    ②今義:指人理解并解決問題的能力。
    5、可以:①古義:可以憑借。
    ②今義:表示可能、能夠或許可。
    6、故事:①古義:舊事,前例。
    ②今義:用來講述的真實或虛構的事。
    六、句式
    1、舉(之)以予人(省略句)
    2、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判斷句)
    3、趙嘗五戰(zhàn)于秦(介賓結構后置)
    4、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被動句)
    七、難句翻譯
    1、六國互喪,率賂秦耶?
    譯:六國彼此都滅亡,全都是(因為)賄賂秦國嗎?
    2、不賂者以賂者喪。
    譯:沒有賄賂秦國的國家因為賄賂秦國的國家而滅亡。
    3、奉之彌繁,侵之愈急。
    譯:送給他越多,侵犯他們就越厲害。
    4、至于*,理固宜然。
    譯:以致六國終于滅亡,從道理上說本來應該這樣。
    5、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
    譯:等到燕太子丹用荊卿作為計策,才招致禍患。
    6、洎牧以讒誅。
    譯:等到李牧因為受誣陷而被殺。
    7、則勝負之數(shù),存亡之理
    譯:那么勝敗存亡的命運。
    8、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
    譯:但被秦人積久而成的威勢所脅迫。
    9、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譯:治理國家的人不要被別人積久而成的威勢所脅迫呀!
    練習題:
    1.下列加點字注音正確的一項是()
    A.革滅殆盡(dài)暴霜露(bào)
    B.思厥先祖父(jué)勝負之數(shù)(shù)
    C.弊在賂秦(lù)為國者(wèi)
    D.不得下咽(yàn)洎牧以讒誅(zì)
    提示:A項中“暴”讀“pù”;C項中“為”讀“wéi”;D項中“洎”讀“jì”。
    答案:B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六國互喪互:交互。蓋失強援蓋:因為。
    B.思厥先祖父先:對已去世尊長的敬稱。暴秦之欲無厭厭:討厭。
    C.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判:分出,分清。終繼五國遷滅遷:改變。
    D.后秦擊趙者再再:兩次。茍以天下之大茍:如果。
    提示:B項中“厭”應為“滿足”。
    答案:B
    3.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與今義相同的一組是()
    ①蓋失強援,不能獨完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
    ③至于*,理固宜然④可謂智力孤危
    ⑤然后得一夕安寢⑥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
    ⑦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
    A.①②⑦聯(lián)網(wǎng)B.③④⑤
    C.①⑤⑦D.④⑥⑧
    提示:②“祖父”古義為“祖輩父輩”;③“至于”古義為“到了……地步”;④“智力”古義為“智慧與力量”;⑥“其實”古義為“那實際上”;⑧“故事”古義為“舊事,先例”。
    答案:C
    4.從詞類活用的角度,選出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
    A.小則獲邑,大則得城B.日削月割,以趨于亡
    C.不能容于遠近D.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提示:B項為名詞作狀語,A、C、D三項為形容詞作名詞。
    答案:B
    5.選出加點詞的意義及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
    ①六國破滅,非兵不利②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
    ③賢于己者,問焉以破其疑④城之破也,婦孺不存
    ⑤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
    A.①②B.②⑤
    C.③④D.①⑤
    提示:①被打破,被攻克;②攻克;③解除,*;④被攻占,被攻克;⑤攻克,攻破。
    答案:B
    6.下列句中“于”的用法與“其勢弱于秦”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齊人勿附于秦B.至于*,理固宜然
    C.吾祖死于是D.師不必賢于弟子
    提示:A項中“于”為“和”的意思,B項中“至于”為一固定短語,C項中“于”是“在”的意思,D項中“于”與例句中“于”皆是“比”的意思。
    答案:D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7—12題。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zhàn)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于*,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贝搜缘弥?BR>    7.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完全不正確的一項是()
    ①破滅之道也(規(guī)律)②率賂秦耶(全都)
    ③固不在戰(zhàn)矣(所以)④思厥先祖父(他的,他們的)
    ⑤諸侯之所亡(滅亡)⑥以有尺寸之地(才,從而)
    A.①③⑤B.①②⑤
    C.③④⑤D.②④⑥
    提示:①句中“道”為“原因,途徑”的意思;③句中“固”為“本來”的意思;⑤句中“亡”為“丟失,失去”的意思。
    答案:A
    8.下列四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賂秦而力虧而秦兵又至矣
    B.破滅之道也暴秦之欲無厭
    C.不賂者以賂者喪秦以攻取之外
    D.小則獲邑,大則得城則秦之所大欲
    提示:A項,表順承/轉折;C項,因為/用;D項,表列舉/那么。
    答案:B
    9.第二段文字運用的論證方法是()
    ①比喻論證②對比論證③類比論證④引用論證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②④
    提示:第二段大量使用對比的論證方式。秦之得、諸侯之失,子孫之不甚惜、祖父之艱難,秦之欲無厭、諸侯之地有限皆是對比論證。后引用古人之言,自然是引證之法了。
    答案:D
    10.翻譯下列句子。
    (1)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
    (2)至于*,理固宜然。
    參考答案:(1)所以,不用作戰(zhàn),誰強誰弱誰勝誰負已經(jīng)確定了。
    (2)(六國)以至于滅亡,是理所當然。
    11.“六國破滅,弊在賂秦”這個論斷是以怎樣的方式提出的?從哪幾句話可以看出作者寫此文的本意?
    參考答案:第一問:文章開宗明義,起筆即提出了六國破滅“弊在賂秦”的論點。在闡述這一論點過程中,先用雙重否定摒除了戰(zhàn)爭中強調(diào)客觀因素(“兵不利,戰(zhàn)不善”)的淺陋之見,既而又自為設問,針對“六國互喪,率賂秦耶”的論調(diào)進行了有力的駁解:“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從而使這一論斷更加鮮明突出。
    第二問:“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和“茍以天下之大……在六國下矣”。
    12.作者在第二段中已把賂秦之害闡述清楚,為什么又引用一句古人之言作結?
    參考答案:作者在第二段充分論述賂秦之害的基礎上,巧妙引用戰(zhàn)國時蘇代(蘇秦之弟)勸阻魏王時的一段話,比喻精當,一語擊中了秦欲難填的要害,形象地說明了賂秦必致滅亡的道理,從而有力地支持了本文論點,在結構上也有收束之意。
    綜合拓展提升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18題。
    六國論
    蘇轍
    愚讀六國世家,竊怪天下之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眾,發(fā)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滅亡,常為之深思遠慮,以為必有可以自安之計。蓋未嘗不咎其當時之士,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也。
    夫秦之所與諸侯爭天下者,不在齊、楚、燕、趙也,而在韓、魏之郊;諸侯之所與秦爭天下者,不在齊、楚、燕、趙也,而在韓、魏之野。秦之有韓、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韓、魏塞秦之沖,而蔽山東之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韓、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韓,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韓、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齊之剛、壽,而范雎以為憂。然則秦之所忌者,可以見矣。
    秦之用兵于燕、趙,秦之危事也。越韓過魏而攻人之國都,燕、趙拒之于前,而韓、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趙,未嘗有韓、魏之憂,則韓、魏之附秦故也。夫韓、魏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間,此豈知天下之勢邪?委區(qū)區(qū)之韓、魏,以當虎狼之強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韓、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東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禍。
    夫韓、魏不能獨當秦,而天下之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韓親魏以擯秦。秦人不敢逾韓、魏以窺齊、楚、燕、趙之國,而齊、楚、燕、趙之國,因得以自安于其間矣。以四無事之國,佐當寇之韓、魏,使韓、魏無東顧之憂,而為天下出身以當秦兵。以二國委秦,而四國休息于內(nèi),以陰助其急,若此可以應夫無窮。彼秦者將何為哉?不知出此,而乃貪疆場尺寸之利,背盟敗約,以自相屠滅,秦兵未出,而天下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間其隙,以取其國,可不悲哉!
    13.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含義。
    (1)藉之以蔽其西()
    (2)而為天下出身以當秦兵()
    (3)以陰助其急()
    (4)至使秦人得間其隙,以取其國()
    答案:(1)遮蔽(2)挺身而出(3)暗中(4)發(fā)展到……
    14.對下面語句的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以二國委秦,而四國休息于內(nèi),以陰助其急。
    A.把韓、魏兩國拋棄給秦國,而四國在后方休養(yǎng)生息,并暗中幫助解決韓、魏的急難。
    B.讓韓、魏兩國對付秦國,而四國在后方休養(yǎng)生息,并暗中協(xié)助解決韓、魏的急難。
    C.用韓、魏兩國對付秦國,而四國在國內(nèi)休養(yǎng)生息,再讓韓、魏用陰謀手段協(xié)助解決四國的急難。
    D.把韓、魏兩國拋棄給秦國,而四國在國內(nèi)休養(yǎng)生息,四國有了急難,就讓韓、魏背地里幫助解決。
    提示:本句中的“委”是“受委托而與秦作戰(zhàn)”;“休息”即休養(yǎng)生息;“陰”是指暗地里。
    答案:B
    15.文中舉范雎收韓、商鞅收魏的例子用意是什么?選出分析正確的一項()
    A.為說明昭王出兵攻齊的做法不妥。
    B.為證明范雎、商鞅有遠見卓識。
    C.為說明韓、魏戰(zhàn)略地位重要,為天下所重。
    D.為證明秦之所忌非韓即魏。
    提示:這兩個例子是對上文一個觀點的論證,這個觀點即前面一句“韓、魏塞秦之沖,而蔽山東之諸侯,故夫天下所重者,莫如韓、魏也”,所以作者的用意應該是論證“天下所重者”。
    答案:C
    16.對本文和蘇洵的《六國論》的內(nèi)容和寫法所作的比較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都把六國分為兩類國家,并稱贊其中的一類,抨擊其中的另一類。
    B.都分析了六國滅亡的原因,但一文認為弊在賂秦,一文認為未厚韓親魏以擯秦。
    C.都從六國滅亡立論,都采用了對比論證的方法。
    D.都是在宋王朝面臨北方和西夏威脅的形勢下發(fā)表議論的,都要求積極抗敵。
    提示:本題考查對文章文意和寫法的整體把握,而且是對兩篇文章的對比分析,有一定的難度。兩篇文章都對六國作了分類,但并沒有贊揚一類,抨擊另一類。作者只是對各自的弊端作了分析,任何一類都沒有正確的做法,因而也不可能得到作者的贊揚。
    答案:A
    17.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是什么?蘇洵的《六國論》中表明全文中心論點的是哪一句話?
    參考答案:諸侯及士人不明大勢,見識短淺,策略失誤;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
    18.比較兩篇文章,哪一篇見解更為精到?
    參考答案:蘇洵的文章在于借議論六國破滅的根本原因是放棄斗爭,屈從暴秦這一事實,以表達他關懷時務彈劾*的高尚情懷;而蘇轍則立足六國“不知天下之勢”這一點,從戰(zhàn)略進行理論詳明的辯論,意見扼要而中肯。這種明辨六國是非曲直的見解,顯然有超越前人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