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優(yōu)秀作文900字范文:情感與理智

字號:


    情感與理智的話題,總是很吸引人。不過,大概很少有人認(rèn)真地思考過,二者之中究竟該如何選擇?情感耶?理智耶?抑或是兩者兼而有之?下面是為大家分享的是關(guān)于情感與理智的滿分作文的范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關(guān)于情感與理智的滿分作文篇一
    
    常言道:情之所傾,心之所向。感情和親疏與人們對事物的認(rèn)知之間有著很大的牽連。
    一、王朝轉(zhuǎn)興衰
    自第一個封建王朝建立起來之后,封建王朝便在華夏大地上歷代繁衍,代代相傳,有暴君侯臣,亦有明君凈臣。殘暴昏庸的商紂王寵幸申公豹,事事聽他的諫言,然而申公豹只貪圖榮華富貴,只知阿諛逢迎討帝王歡心,身為國家佐相而生活奢侈揮霍。一味沉浸于歌舞升平的環(huán)境中,文恬武嬉,朝政敗落,宮廷一片奢糜,紂王身邊并非沒有忠臣,比干可謂是一個忠心耿耿的臣子了。一心為國,不計較其他*臣對其排擠,一心想著國家社棱,為百姓鞠躬盡瘁,可這一切又有什么用,紂王根本就聽不進他的諍言,只因其不能投君之好,不能得到君主親近。
    二、作品的成敗
    但凡作家,只要是在文壇略有名望的,都有幾部成名作品流通于社會人群中,作為讀者最初也許真是在賞讀作品,可是當(dāng)我們在心中無意識之間豎立起崇拜偶像之后,我們便會對其作品有一種由衷的厚愛,然而此時,我們欣賞的往往已不再是其作品本身,只是我們對作者產(chǎn)生的一種膜拜,任何作家的作品都不可能完全是名作,其中勢必會參差不齊,而當(dāng)我們被那些作者無意中征服了之后,便會無意識的籠統(tǒng)地接受他們的一切作品,而對其他新的真正優(yōu)秀的作品充耳不聞,視而不見,無疑這會造成許多無法估量的損失。
    三、民族的存亡
    對于自己民族不可釋懷的感情,這可以理解,然而假如因為這樣而一味因循守舊、墨守成規(guī),盲目封閉,消極排外,則會引發(fā)不可預(yù)知的嚴(yán)重后果。南非一味守舊,與外界隔絕,使原本就不豐富的文化更加閉塞,注定了要衰落,中華民族掙脫舊我,開拓創(chuàng)新,改革開放,對外互市,與諸多國家建立了友好關(guān)系,大膽引進國外先進技術(shù),大量吸收國外投資發(fā)展中國企業(yè),如今一個盛世中國己赫然屹立在了新世紀(jì)前沿。
    理智不受感情左右,才會對事物有透徹的認(rèn)知。
    關(guān)于情感與理智的滿分作文篇二
    
    情感與理智的話題,總是很吸引人。不過,大概很少有人認(rèn)真地思考過,二者之中究竟該如何選擇?情感耶?理智耶?抑或是兩者兼而有之?
    大雨把富人家的墻淋壞了,他兒子和鄰居家的一位老人都勸他修墻以防偷盜。偷盜發(fā)生后,同樣的勸說,為何會引起富人截然不同的兩種態(tài)度?仔細(xì)想來,無非是“情感”在作怪。富人覺得兒子終究是親人,可信;而老人終究是外人,可疑。
    往往,人就是那么奇怪,只愿相信自己熟悉的人和物,而去懷疑相對陌生的世界。有時,感情上的親疏遠近,的確會影響人們對事物的認(rèn)知,從而使人們作出不理智的判斷。這樣的失誤,在故事中或許只會留給讀者一點思考和回味,而發(fā)生在歷史的長河中則會釀成千古遺憾的悲劇。
    試想,從古至今,有多少帝王因為選賢授能,“兼聽”,而開創(chuàng)了一個個太平盛世。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劉備三顧茅廬求賢才,終有三國鼎立;蕭何月下追韓信,方有后來劉邦的強兵壯馬。而又有多少帝王因為輕信讒言,“偏聽”,而使國家走向衰落、滅亡。楚懷王親小人遠賢能,怒疏屈原,楚國不久就走上了亡國之途。這樣的例子俯拾皆是。
    情感,是一種感性的東西。有時,它如同洪水猛獸,勢不可擋,一旦泛濫,就會沖蝕理智的大橋,留下破敗的痕跡。理智,則是一種有節(jié)的思考。生活中,太需要理性的束縛了。小則針砭時弊、以法治國;大則評判古今,以史為鑒,在類似這樣的很多事物上,都不能摻雜情感的因素。
    同時我們也很難想象,世界的一切由理智主宰的情狀,那時,也許窗外將不再有雨打芭蕉的美妙旋律,紛繁復(fù)雜變得簡單,家庭的爭紛,情感的糾合,一切將不復(fù)存在。人們只是理智地處理今天,盤算明天。這樣的世界可愛嗎?答案是否定的,世界需要一點愛、一份情感、些許滋潤、幾多點綴。
    “存在即合理。”既然人世間的情感本是如此豐富多彩,必定有其存在的道理吧。有時,“憑感覺”不一定會做錯事,人們常在直覺中發(fā)現(xiàn)智慧、浪漫和無邪。
    正如林語堂先生在寫《蘇東坡傳》時所說:蘇東坡一直受到太后們的恩寵,“她們具有單純的女性本能,會判斷好人和壞人。批評家和歷史家迷戀優(yōu)美的文辭和抽象的特征,善于研究某一時期深奧的問題和政策,卻忘記我們看人最后總逃不過好壞兩個詞?!被屎笠埠?,蘇夫人也好,她們都是憑感覺,認(rèn)定蘇東坡是“好人”,而人們卻是在許多事之后,才從理性出發(fā)判斷蘇東坡是好人。
    如此說來,理智必不可少,情感終不可缺。世上沒有太多真正屬于“情理之中”的事情,面對問題,“于情”、“于理”,需要我們不斷權(quán)衡。兩者的和諧共存,才是人生追求的境界。
    關(guān)于情感與理智的滿分作文篇三
    
    古語有去:君子這交淡如水。小時候?qū)@句話大為不解,總覺得是朋友就應(yīng)該親密無間,為什么要:“淡如水”呢?后來才明白,這句話是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學(xué)。細(xì)細(xì)玩味,就會愈發(fā)贊嘆古人的智慧與超然。
    人是感情的動物,就是因為這樣,人類才成為萬物的靈長,也是因為這樣,人類常為自己的情感而左右了對事物的判斷。所以,\"淡如水\"亦是一種境界:真正品行高尚的人,是不屑于酒肉歡顏的交往,而只是追求清淡、理智的溝通和淡泊如水的明澈。
    過于濃烈的感情或親近會像迷霧一樣遮住自己的眼睛,對事物的認(rèn)識和判斷便也要不可避免地因此受到影響。偏見、袒護也由此而來。面對矛盾,選擇,如果只一味地想要維護那份親密,便會導(dǎo)致我們的片面和錯誤。
    馬克思和恩格斯這兩位偉大的革命導(dǎo)師,一個窮困潦倒,一個則是商人。馬克思的小女兒病死了,他無錢為她舉行葬禮,即使如此,他卻從未向他的朋友恩格斯要求過任何經(jīng)濟上的幫助。然而這樣一份友誼卻維持了幾十年之久,成為佳話。這段偉大友誼的背后就是兩位偉人對公正、平等、真誠的理解,也體現(xiàn)著他們對人生的追求。
    "切莫走近",這樣的一句話,并非真正的警告人們不要親近,這只是一種長久而深切的提醒。提醒我們,保持一點距離,并享受這種距離所帶來的美。這樣的距離并沒有真正隔閡了人與人的感情,而是透過一份距離留出了思辨的空間和冷靜的余地,留出了平和的面對和公正的認(rèn)識。
    從小時候?qū)Ω改赣H的盲目崇拜,覺得大人的話都是對的,直到我們逐漸成長,有了自己的思考和判斷,其實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rèn)識也隨著所謂"距離"而微妙地改變著。而我們正是在這種改變中日漸成熟。
    "切莫走近",就要這樣一份淡泊如水的清醒與明澈,讓心靈沫浴在冷靜的和風(fēng)中,成就屬于自己的那份智慧和高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