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益智成語故事:寧為雞口,不為牛后

字號:

“寧為雞口,不為牛后”是一個漢語成語,比喻寧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聽人支配。以下“兒童益智成語故事:寧為雞口,不為牛后”由整理發(fā)布,歡迎閱讀參考!更多相關(guān)訊息請關(guān)注!
    寧為雞口,不為牛后
    戰(zhàn)國時期,整個中原大地狼煙四起,戰(zhàn)事不斷。眾諸侯都想兼并其他的國家,稱雄天下。這些諸侯國里實力的是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史稱“戰(zhàn)國七雄”。七雄中,秦國在西,自秦孝公即位后任用商鞅為相,實行變法,國力日漸強盛,成為大的諸侯國。
    隨著綜合實力的不斷增強,秦國的野心也不斷膨脹,已經(jīng)不滿足僅僅占領(lǐng)鄰國的幾個城池這樣的小勝利了,其目的是要兼并六國,稱霸天下。其他六國分布在秦國的東面。他們看清秦國的野心后,就以楚國為首,南北聯(lián)合,西向抗秦,戰(zhàn)略上稱為合縱。秦孝公的兒子惠王當(dāng)政以后,采納宰相張儀的“連橫”外交政策,四處游說,破壞六國的合縱政策。
    當(dāng)時有個極力主張諸侯國聯(lián)合抗秦的辯士名叫蘇秦,他得知韓王準(zhǔn)備接受秦國的條件,投靠秦國,就馬上動身去游說韓王:“我一直認為韓國是個實力雄厚的國家。因為韓國地理條件優(yōu)越,東南西北都可以憑借天然的山川地勢做屏障,易守難攻。韓國又有幾十萬英勇善戰(zhàn)的精兵良將,銳利的武器,裝備有天下第一的強弓勁弩。此外,韓國還有您這樣一位賢德愛民的圣主,如果與另外六國爭雄,是完全可以立于不敗之地的,您為什么要向秦國低頭呢?大王您要知道,韓國一旦和秦國結(jié)盟,就要屈服于秦國,以秦國貪得無厭的個性,他們一定會提出各種無理要求,還會要求您把韓國的要地宜陽、成皋劃給他。大王您今年給了他這些地方,明年他還會有新的要求,韓國的土地是有限的,但秦國的貪欲卻是無止境的。那時,大王就只能將自己的國家拱手讓給垂涎已久的秦國了,這不是要被天下人恥笑嗎?
    “俗話說:‘寧為雞口,不為牛后?!绻F(xiàn)在大王屈膝向秦稱臣。那與甘居牛后又有什么區(qū)別呢?以大王的賢能,再加上韓國的精兵良將,而落得個牛后之名,就連我都替大王感到羞恥啊!”
    蘇秦的上述言論提醒了韓王,韓王激憤地拔劍而起,仰天大喊道:“韓國寧可做一個獨立的小國,也絕不當(dāng)秦國這個大國的附庸。哪怕是戰(zhàn)死,也絕不屈服于秦國!”
    就這樣,張儀策劃的秦國連橫策略在蘇秦的口舌之下宣告破產(chǎn)了。
    后來,人們根據(jù)史料記載的蘇秦所言:“臣聞鄙語曰:‘寧為雞口,無為牛后?!翊笸跷髅娼槐鄱际虑?,何以異于牛后乎?”引申出成語“寧為雞口,不為牛后”。
    ——《戰(zhàn)國策·韓策一》
    【求解驛站】寧愿做小而潔的雞嘴,而不愿做大而臭的牛肛門。比喻寧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受人支配。牛后,牛的肛門。
    【活學(xué)活用】數(shù)據(jù)顯示,除了水電、能源、銀行、保險等行業(yè),中小企業(yè)在臺灣各行各業(yè)所占的比例都超過95%。有人用“~”來概括臺灣人這種獨立的精神。
    【妙語點撥】蘇秦用“寧為雞口,無為牛后”游說對強秦有臣服之心的韓王,寧可做小小的一國之主,也不要跟在強秦后面惟命是從。韓王聽后覺得很有道理,這是因為韓王考慮到做“雞首”的相對自由度更大,而且“雞首”比“牛后”做出成績的機會多得多。一旦成績顯著,“雞首”就可能變成“牛頭”,而“牛后”想變“牛頭”卻是難乎其難。道理就是如此簡單。所以,韓王最后下定決心與各諸侯國王合縱抗擊強秦這個“牛頭”。
    出處
    《戰(zhàn)國策·韓策一》:“臣聞鄙語曰:‘寧為雞口,無為牛后?!翊笸跷髅娼槐鄱际虑?,何以異于牛后乎?”
    示例
    俗諺云:“~”,以大王之賢,挾強韓之兵,而有“牛后”之名,臣竊羞之?!锩鳌ゑT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九十回
    寧為雞口不為牛后造句
    1、有句話叫“寧為雞口不為牛后”,在那所學(xué)校的三年級生里,我大約就是那只“雞口”吧。
    2、寧為雞口,不為牛后,這是他的信條。
    3、常言道寧為雞口不為牛后,延安府是大去處可是武將多如牛毛,你去了未必會稀罕你。
    4、蓋強者臥榻之側(cè)豈容他人安睡,弱者寧為雞口,不為牛后,都非通過武力解決不可。
    5、你們漢人有句話叫寧為雞口不為牛后,本汗深以為然,這條不用談。
    6、臺灣人想獨立,不單單是因為對大陸有顧慮,更有寧為雞口,不為牛后及對大陸廉價勞動力的恐懼。
    7、至于菲德爾,則很可能會“寧為雞口不為牛后”拒絕取消自己的“字號”,從而讓蘋果的復(fù)興成為虛化,而沒有了iPod三年銷售4200萬臺的驚人紀(jì)錄。
    8、對于臺灣而言,寧為雞口不為牛后這是“個體追求”,但在歷史大潮流面前,順勢而為又是必須。
    9、陳君建議,如果抱有“寧為雞口,不為牛后”的雄心,這樣的學(xué)生不宜進大公司。
    10、寧為雞口,不為牛后,作為成功的高級經(jīng)理人,李開復(fù)如此想,自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