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梅的古詩詞《西江月·詠梅》原文譯文賞析

字號:


    《西江月·詠梅》是北宋文學家蘇軾所創(chuàng)作的一首詞。下面是分享的詠梅的古詩詞《西江月·詠梅》原文譯文賞析。歡迎閱讀參考!
    《西江月·詠梅》
    作者:蘇軾
    《西江月·詠梅》作者為宋朝文學家蘇軾。其古詩全文如下:
    馬趁香微路遠,沙籠月淡煙斜。渡波清徹映妍華。倒綠枝寒鳳掛。
    掛鳳寒枝綠倒,華妍映徹清波。渡斜煙淡月籠沙。遠路微香趁馬。
    【譯文】
    馬追趕,香微吹,路遙遠,沙籠罩,月淡照,炊煙斜。渡水清徹映照著美艷的梅花。倒垂著的綠枝,深寒的鳳棲在上頭。鳳棲在寒枝上與綠樹相映。鮮艷梅花映照著透徹的清波。渡口斜煙,蒙著淡月,托著籠沙。遠遠的道上,微微的香氣,追趕著馬兒。
    【賞析】
    上片,寫梅的生活環(huán)境,亦是寫朝云的生活環(huán)境。前三句,以七個景物疊印成一幅梅花盛開的背景圖:馬趁,香微,路遠,沙籠,月淡,煙斜,渡波等襯托著梅花開放,鮮艷迷人?!暗咕G枝寒鳳桂”,描繪梅的形態(tài),如幺鳳般。朝云自杭州來到惠州,成為一塵不染的詞人的最寵愛的妻妾,詞人對她的情感不言而喻。
    下片,寫梅的凋謝,亦是悼念朝云的逝世。開頭二句,寫梅花的盛開,幺風與梅枝同綠。鮮艷的梅花又映照著透明的水波。再一次渲染了梅、幺鳳的青春麗色,即朝云的青春麗色。最后兩句,筆鋒一轉,環(huán)境變化,亦用六個景物來襯托著梅花凋謝、朝云英逝的凄涼氣氛:渡口邊呈現(xiàn)著的景象是“斜煙,淡月,籠沙”,還有那“遠路,微香,趁馬”?!拔⑾恪倍?,特別醒目地告知讀者:梅已謝了,只剩下“微香”,暗示著王朝云也已遠走了,正在“趁馬”進入到另一世界。眷戀之情,盡在不言中。
    這首詞是以“梅”格喻朝云。全詞,采用上片尾句字倒行的回文形式,構成了下片的另一情境。詞人沒有直接寫朝云,而是從梅—鳳—人的互喻象征意蘊,渲染了梅的紅葉,風的紅喙,以此襯托出朝云的紅顏。這種文體寫作起來,難度較大,但詞人非常自然地構成了新的意境,塑造了新的形象。
    擴展閱讀:軼事典故之應考趣聞
    宋仁宗嘉佑二年,蘇軾以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的論文得到考官梅堯臣的賞識,并推薦給主試官歐陽修。歐陽修亦十分贊賞,欲拔擢為第一,但又怕該文為自己的門生曾鞏所作,為了避嫌,列為第二。結果試卷拆封后才發(fā)現(xiàn)該文為蘇軾所作。到了禮部復試時,蘇軾再以《春秋對義》取為第一。
    關于《刑賞忠厚之至論》中的內容:“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當時考官皆不知其典故,歐陽脩問蘇軾出于何典。蘇軾回答在《三國志·孔融傳》中。歐陽修翻查后仍找不到,蘇軾答:“曹操滅袁紹,以紹子袁熙妻甄宓賜子曹丕??兹谠疲骸粗芪渫醴ゼq以妲己賜周公’。操驚,問出于何典,融答:‘以今度之,想當然耳’?!睔W陽修聽畢恍然大悟。
    擴展閱讀:蘇軾詩作成就
    蘇軾對社會的看法和對人生的思考都毫無掩飾地表現(xiàn)在其文學作品中,其中又以詩歌最為淋漓酣暢。在二千七百多首蘇詩中,干預社會現(xiàn)實和思考人生的題材十分突出。蘇軾對社會現(xiàn)實中種種不合理的現(xiàn)象抱著“一肚皮不入時宜”的態(tài)度,始終把批判現(xiàn)實作為詩歌的重要主題。更可貴的是,蘇軾對社會的批判并未局限于新政,也未局限于眼前,他對封建社會中由來已久的弊政、陋習進行抨擊,體現(xiàn)出更深沉的批判意識。
    蘇軾一生宦海浮沉,奔走四方,生活閱歷極為豐富。他善于從人生遭遇中總結經驗,也善于從客觀事物中見出規(guī)律。在他眼中,極平常的生活內容和自然景物都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如《題西林壁》和《和子由澠池懷舊》兩詩。在這些詩中,自然現(xiàn)象已上升為哲理,人生的感受也已轉化為理性的反思。尤為難能可貴的是,詩中的哲理是通過生動、鮮明的藝術意象自然而然地表達出來,而不是經過邏輯推導或議論分析所得。這樣的詩歌既優(yōu)美動人,又饒有趣味,是名副其實的理趣詩?!安蛔R廬山真面目”和“雪泥鴻爪”一問世即流行為成語,說明蘇軾的理趣詩受到普遍喜愛。蘇詩中類似的作品還有很多,如《泗州僧伽塔》、《飲湖上初晴后雨》、《慈湖夾阻風》等。蘇軾極具靈心慧眼,所以到處都能發(fā)現(xiàn)妙理新意。
    深刻的人生思考使蘇軾對沉浮榮辱持有冷靜、曠達的態(tài)度,這在蘇詩中有充分的體現(xiàn)。蘇軾在逆境中的詩篇當然含有痛苦、憤懣、消沉的一面,但蘇軾更多的詩則表現(xiàn)了對苦難的傲視和對痛苦的超越。
    蘇軾學博才高,對詩歌藝術技巧的掌握達到了得心應手的純熟境界,并以翻新出奇的精神對待藝術規(guī)范,縱意所如,觸手成春。而且蘇詩的表現(xiàn)能力是驚人的,在蘇軾筆下幾乎沒有不能入詩的題材。
    以“元祐”詩壇為代表的北宋后期是宋詩的鼎盛時期,蘇軾與王安石、黃庭堅、陳師道等人的創(chuàng)作將宋詩藝術推向了高峰。就風格個性的突出、鮮明而言,王、黃、陳三家也許比蘇軾詩更引人注目。然而論創(chuàng)作成就,則蘇軾無疑是北宋詩壇上第一大家。在題材的廣泛、形式的多樣和情思內蘊的深厚這幾個維度上,蘇詩都是出類拔萃的。更重要的是,蘇軾具有較強的藝術兼容性,他在理論上和創(chuàng)作中都不把某一種風格推到定于一尊的地位。這樣,蘇軾雖然在創(chuàng)造宋詩生新面貌的過程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但他基本上避免了宋詩尖新生硬和枯燥乏味這兩個主要缺點。所以蘇軾在總體成就上實現(xiàn)了對同時代詩人的超越,成為后代廣大讀者歡迎的宋代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