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xué)五年級作文500字【三篇】

字號:


    作文(composition)是經(jīng)過人的思想考慮和語言組織,通過文字來表達(dá)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下面是收集整理的小學(xué)五年級作文500字【三篇】,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篇一】
    我雖然沒養(yǎng)過小動物,可是我很喜歡小動物,但是我還是最喜歡外婆家的小狗—小黑。
    小黑的身體烏黑烏黑的。我有時候都找不到它的鼻子了。只看見它黑寶石似的眼睛在閃閃發(fā)亮。還有,小黑的四肢長得壯壯的,可以跑得很快,而且,腳掌也有厚厚的肉墊,所以跑起來一點(diǎn)兒聲音也沒有。
    小黑最喜歡吃肉湯、肉、骨頭、肉湯拌米飯。
    小黑最喜歡玩小皮球,要是把小皮球丟給它,它就會用爪子去抓,用鼻子去嗅,要是把小皮球丟得太遠(yuǎn)了,它就會用頭蹭我的腳,讓我去陪它去撿小皮球。唉,它每次都這樣,真拿它沒辦法。
    小黑非常愛表現(xiàn),每當(dāng)客人來時,它總是跑到客人面前“汪汪”叫,好像在說:“歡迎,歡迎!”客人吃飯的時候,小黑就會給客人表演它的強(qiáng)項(xiàng):點(diǎn)頭、翻跟頭、站起來走路·····直到客人鼓掌,給小黑一些好吃的,它才會停止表演,然后躲到一邊吃東西。
    早晨,我?guī)コ烤殻液托『谫惻?,它比我跑得還要快,太陽公公笑著說:“小狗跑的真快!”
    有一次,它生病了,什么也不吃,還直吐,我急得哭了,媽媽給它喂了些藥。第二天,它就好了,我高興極了!
    小黑還是外婆忠實(shí)的好伙伴,要是外婆去逛街,小黑也會跟著去,讓外婆不會孤單。
    我非常喜歡小黑,我很感謝它一直陪伴著外婆。
    【篇二】
    夕陽、明月、繁星是美麗的,曾有多少位作家、詩人用豐富多彩的語言描寫過它們,可我卻被那變幻莫測的晚霞深深吸引了。
    那是一個明朗的傍晚,我剛做完作業(yè),站在涼臺上,望著天空出神。突然,天邊出現(xiàn)了一道美麗的紅霞,紅霞的范圍慢慢擴(kuò)大,不到兩分鐘的時間,就把西邊的天空染紅了。
    我目不轉(zhuǎn)睛地望著。天空中忽然出現(xiàn)了兩朵潔白的云朵,可霎間又被霞光染紅了,它們還是繼續(xù)地向前移動。離我越來越近了。呀!前面那一朵云多像一只狐貍,尾隨在后的不正像一只兇惡的老虎嗎。我望著天空的造型,我不禁想起《狐假虎威》這則寓言故事,就在我正想再仔細(xì)欣賞時,它們就消失了。
    這時,天空又出現(xiàn)一幅:畫上畫著一只活潑可愛的小兔子,后面忽然來了一個高大的獵人。瞧,獵人手里還拿著獵槍呢!小兔豎起靈敏的長耳朵,快速地向前跑著,獵人也在后面追著。他剛剛舉起槍,小兔忽然鉆進(jìn)云層不見了,獵人也不知道哪兒去了。
    我看著看著,眼前模糊了,當(dāng)我再次仰望天空時,只見天邊“塵土飛揚(yáng)”,數(shù)百只被晚霞染紅了的馬向前飛奔著,隨著云朵的移動,似乎還可以聽到它們奔跪的聲音。眼前這幅萬馬奔騰的畫面太精彩了。
    一時恍恍惚惚,又什么都看不清楚了。一會兒工夫,晚霞便收斂起最后的霞光,消失在地平線下。我久久地站在那里,依依不舍地和晚霞再見了。
    多神奇的大自然啊!我愛這美麗的晚霞。
    【篇三】
    在臺灣,有一個叫做女王頭的很特別的景點(diǎn),以前我在電視上看過,也沒機(jī)會去??山衲晔罴伲医K于可以去觀賞女王頭了。
    那一天,叔叔和姑姑帶著我和姐姐去野柳玩,野柳海岸向來都以各種奇巖怪石為賣點(diǎn)。到了野柳后,叔叔漢姑姑帶著我們?nèi)ド痰杲仲I東西。之后,我們就去“女王頭”參觀,還拍了照?!芭躅^”是由這里巖石受到海水侵蝕所形成的,形狀和不同巖石的硬度有關(guān),較堅(jiān)硬的巖石受侵蝕的程度較小,形成了如戴著皇冠般的美麗;而較松軟的巖石則形成線條優(yōu)美的纖細(xì)頸部。這樣的景觀非常罕見而又美麗,每年都吸引了無數(shù)的游客來參觀,他們動手觸摸加快了風(fēng)速,使“女王頭”頸部已逐漸無法承受它頭部的重量,專家預(yù)計在10年以內(nèi)就有斷頭的可能。目前臺灣政府決定不搶救“女王頭”,讓它自然的結(jié)束它的生命。讓“金剛石”來繼承他的位置。除此之外,我們還認(rèn)識了“金剛石”、“蜂窩石”、“燭狀石”能許多千奇百怪的巖石。
    下午,我們就會名宿——“吉野”休息。這個名宿可真大呀,幾乎和別墅差不多大!拿到房間鑰匙,拉開紙門,好一個寬闊的房間:里面有4張床、1個衣、一間廁所、一臺電視……傍晚,我們到名宿前綠茵茵的草坪烤肉吃。我們一邊吃著自己親手烤的肉,一邊欣賞山那邊的煙火。
    這次的臺灣之旅可真好玩,讓我認(rèn)識了“女王頭”、“金剛石”、“蜂窩石”、“燭狀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