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xué)寶典《左傳》:宣公十七年

字號:


    《左傳》為后世所提供的春秋及其以前階段之大量的思想史、經(jīng)濟(jì)史、社會史以及其它學(xué)術(shù)史的重要資料,是此前或相同時期的任何其它一部史所難以企及和不能比擬的。下面是分享的國學(xué)寶典《左傳》:宣公十七年。歡迎閱讀參考!
    《宣公十七年》
    【原文】
    【經(jīng)】十有七年春王正月庚子,許男錫我卒。丁未,蔡侯申卒。夏,葬許昭公。葬蔡文公。六月癸卯,日有食之。己未,公會晉侯、衛(wèi)侯、曹伯、邾子同盟于斷道。秋,公至自會。冬十有一月壬午,公弟叔肸卒。
    【傳】十七年春,晉侯使郤克征會于齊。齊頃公帷婦人,使觀之。郤子登,婦人笑于房。獻(xiàn)子怒,出而誓曰:「所不此報,無能涉河?!公I(xiàn)子先歸,使欒京廬待命于齊,曰:「不得齊事,無覆命矣?!灌S子至,請伐齊,晉侯弗許。請以其私屬,又弗許。
    齊侯使高固、晏弱、蔡朝、南郭偃會。及斂孟,高固逃歸。夏,會于斷道,討貳也。盟于卷楚,辭齊人。晉人執(zhí)晏弱于野王,執(zhí)蔡朝于原,執(zhí)南郭偃于溫。苗賁皇使,見晏桓子,歸言于晉侯曰:「夫晏子何罪?昔者諸侯事吾先君,皆如不逮,舉言群臣不信,諸侯皆有貳志。齊君恐不得禮,故不出,而使四子來。左右或沮之,曰:『君不出,必執(zhí)吾使?!还矢咦蛹皵坑鄱?。夫三子者曰:『若絕君好,寧歸死焉。』為是犯難而來,吾若善逆彼以懷來者。吾又執(zhí)之,以信齊沮,吾不既過矣乎?過而不改,而又久之,以成其悔,何利之有焉?使反者得辭,而害來者,以懼諸侯,將焉用之?」晉人緩之,逸。
    秋八月,晉師還。
    范武子將老,召文子曰:「燮乎!吾聞之,喜怒以類者鮮,易者實(shí)多。《詩》曰:『君子如怒,亂庶遄沮;君子如祉,亂庶遄已?!痪又才?,以已亂也。弗已者,必益之。郤子其或者欲已亂于齊乎?不然,余懼其益之也。余將老,使郤子逞其志,庶有豸乎?爾從二三子唯敬?!鼓苏埨?,郤獻(xiàn)子為政。
    冬,公弟叔肸卒。公母弟也。凡大子之母弟,公在曰公子,不在曰弟。凡稱弟,皆母弟也。
    【譯文】
    十七年春季,晉景公派遣郤克到齊國征召齊頃公參加盟會。齊頃公用帷幕遮住婦人讓她觀看。郤克登上臺階,那婦人在房里笑起來。郤克生氣,出來發(fā)誓說:“不報復(fù)這次恥辱,就不能渡過黃河!”郤克先回國,讓欒京廬在齊國等候命令,說:“不能完成在齊國的使命,就不要回國復(fù)命?!编S克到達(dá)晉國,請求進(jìn)攻齊國,晉景公不答應(yīng),請求帶領(lǐng)家族去進(jìn)攻齊國,晉景公也不答應(yīng)。
    齊頃公派遣高固、晏弱、蔡朝、南郭偃參加會盟。到達(dá)斂盂,高固逃回來。夏季,在斷道會盟,這是為了討伐有二心的國家。又在卷楚結(jié)盟,拒絕齊國人參加。晉國人在野王逮捕了晏弱,在原地逮捕了蔡朝,在溫地逮捕了南郭偃。苗賁皇出使路過,見到晏弱?;厝ィ瑢x景公說:“晏子有什么罪?從前諸侯奉事我們的先君,都急得像趕不上的樣子,都說是因為晉國君臣不講信用,所以諸侯都有二心。齊國的國君恐怕不能得到禮遇,所以不出國而派這四個人來。齊頃公左右的隨從有人阻止,說:‘您不出國,一定會抓住我國的使者?!愿咦拥竭_(dá)斂盂就逃走了。這三個人說:‘如果因為我們斷絕了國君的友好,寧可回國被處死?!癁榇怂麄兏拭拔kU而來。我們應(yīng)該好好迎接他們,以使前來的人對我們懷念,但是我們偏偏逮捕了他們,以證明齊國人的勸阻是對的,我們不是已經(jīng)做錯了嗎?做錯了而不加以改正,而又久久不肯釋放,以造成他們的后悔,這有什么好處?讓回去的人有了逃走的理由,而傷害前來的人,以使諸侯害怕,這有什么用?”于是晉國人放松了看管,齊國的三名使者就逃走了。
    秋季,八月,晉軍回國。
    范武子打算告老還鄉(xiāng),把兒子范文子喊過來,說:“燮兒啊!我聽說,喜怒合于禮法的是很少的,和它相反的倒是很多。《詩》說:‘君子如果發(fā)怒,禍亂或許可以很快阻住。君子如果喜悅,禍亂或許可以很快停歇?!拥南才怯脕碜柚沟渷y的。如果不是阻止,就一定會增加禍亂。郤子或者是想要在齊國阻止禍亂吧。如果不是這樣,我怕他會增加禍亂呢!我打算告老還鄉(xiāng)了,讓郤子能夠心滿意足,禍亂或許可以解除。你跟隨幾位大夫,唯有恭敬從事?!庇谑蔷驼埱蟾胬稀`S克執(zhí)政。
    冬季,魯宣公的弟弟叔肸死,他是宣公的同母兄弟。凡是太子的同母兄弟,國君在世叫做公子,不在世叫做弟。凡稱為弟的,都是同母兄弟。
    擴(kuò)展閱讀:
    左傳歷代名人評價
    東漢《公羊》學(xué)者李育以為《左氏》“雖有文采而不得圣人深意攻之,以為前世陳元、范升之徒更相非折,而多引圖讖,不據(jù)理體,于是作《難左氏義》四十一事”。
    《太平御覽》六百十引桓譚《新論》曰:“左氏經(jīng)之與傳,猶衣之表里,相待而成,有經(jīng)而無傳,使圣人閉門思之,十年不能之也?!?BR>    賀循:“左氏之傳,史之極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BR>    劉熙載:“左氏敘事,紛者整之,孤者輔之,板者活之,直者婉之,俗者雅之,枯者腴之,剪裁運(yùn)化之方,斯為大備?!?BR>    劉知幾:“尋左氏載諸大夫詞令,行人應(yīng)答,其文典而美,其語博而奧;述遠(yuǎn)古則委曲如存,征近代則循環(huán)可覆。必料其功用厚薄,指意深淺。諒非經(jīng)營草創(chuàng),出自一時;琢磨潤色,獨(dú)成一手。斯蓋當(dāng)時國史,已有成文,丘明但編而次之,配經(jīng)稱傳而行也?!?BR>    劉知幾:“左氏之?dāng)⑹乱?,述行師則簿領(lǐng)盈視,聒沸騰;論備火則區(qū)分在目,修飾峻整;言勝捷則收獲都盡,記奔敗則披靡橫前,申盟誓則慷慨有余,稱譎詐則欺誣可見,談恩惠則煦如春日,紀(jì)嚴(yán)切則凜若秋霜,敘興邦則滋味無量,陳亡國則凄涼可憫?;螂檗o潤簡牘,或美句入詠歌。跌宕而不群,縱橫而自得,若斯才者,殆將工侔造化,思涉鬼神,著述罕聞,古今卓絕。
    朱熹認(rèn)為《左傳》、《史記》只是二、三等著作。又說“左氏之病是以成敗論是非而不本于義理之正”。
    《左繡》:“左氏敘事、述言、論斷,色色精絕,固不待言,乃其妙尤在無字句處。凡聲情意態(tài),緩者緩之,急者急之,喜怒曲直莫不逼肖,筆有化工。若只向字句臨摹,便都不見得?!?BR>    梁啟超:“《左傳》文章優(yōu)美,其記事文對于極復(fù)雜之事項──如五大戰(zhàn)役等,綱領(lǐng)提挈得極嚴(yán)謹(jǐn)而分明,情節(jié)敘述得極委曲而簡潔,可謂極技術(shù)之能事。其記言文淵懿美茂,而生氣勃勃,后此亦殆未有其比。又其文雖時代甚古,然無佶屈聱牙之病,頗易誦習(xí)。故專以學(xué)文為目的,《左傳》亦應(yīng)在精讀之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