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家詩拼音版:《洛中訪袁拾遺不遇》原文譯文賞析

字號:


    這首詩里包含了相當復雜的情緒,既有不平,也有傷感;感情深沉,卻含而不露,是一首精煉而含蓄的小詩。下面是分享的千家詩拼音版:《洛中訪袁拾遺不遇》原文譯文賞析。歡迎閱讀參考!
    《洛中訪袁拾遺不遇》
     孟浩然
    luò yáng fǎng cái zǐ , jiāng lǐng zuò liú rén 。
    洛陽訪才子,江嶺作流人。
    wén shuō méi huā zǎo , hé rú běi dì chūn 。
    聞說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翻譯】
    到洛陽是為了和才子袁拾遺相聚,沒想到他已成為江嶺的流放者。
    聽說那里的梅花開得早,可是怎么能比得上洛陽的春天更美好呢?
    【賞析】
    這首詩里包含了相當復雜的情緒,既有不平,也有傷感;感情深沉,卻含而不露,是一首精煉而含蓄的小詩。
    前兩句完全點出題目?!奥尻枴敝该鞯攸c,緊扣題目的“洛中”,“才子”即指袁拾遺;“江嶺作流人”,暗點“不遇”,已經作了“流人”,自然無法相遇了。這兩句是對偶句。孟浩然是襄陽人,到了洛陽以后,特意來拜訪袁拾遺,足見二人感情之厚。稱之為“才子”,暗用潘岳《西征賦》“賈誼洛陽之才子”的典故,以袁拾遺與賈誼相比,說明作者對袁拾遺景仰之深。
    “江嶺”指大庚嶺,過此即是嶺南地區(qū),唐代罪人往往流放于此。用“江嶺”與“洛陽”相對,用“才子”與“流人”相對,揭露了當時政治的黑暗、君主的昏庸。“才子”是難得的,本來應該重用,然而卻作了“流人”,由“洛陽”而遠放“江嶺”,這是極不合理的社會現實,何況這個“流人”又是他的摯友。這兩句對比強烈,突現出作者心中的不平。
    “聞說梅花早,何如北地春”兩句,寫得灑脫飄逸,聯想自然。大庚嶺古時多梅,又因氣候溫暖,梅花早開。從上句“早”字,見出下句“北地春”中藏一“遲”字。早開的梅花,是特別引人喜愛的。可是流放嶺外,比不上留居北地的故鄉(xiāng)。此詩由“江嶺”而想到早梅,從而表現了對友人的深沉懷念。而這種懷念之情,并沒有付諸平直的敘述,而是借用嶺外早開的梅花娓娓道出。詩人極言嶺上早梅之好,而仍不如北地花開之遲,便有波瀾,更見感情的深摯。
    全詩四句,貫穿著兩個對比。用人對比,從而顯示不平;用地對比,從而顯示傷感。從寫法上看,“聞說梅花早”是縱筆,是一揚,從而逗出洛陽之春。那江嶺上的早梅,固然逗人喜愛,但洛陽春日的旖旎風光,更使人留戀,因為它是這位好友的故鄉(xiāng)。這就達到了由縱而收、由揚而抑的目的。結尾一個詰問句,使得作者的真意更加鮮明,語氣更加有力,傷感的情緒也更加濃厚。
    擴展閱讀:隱居山水
    開元十七年(729年),孟浩然離開長安,輾轉于襄陽、洛陽,夏季游吳越,與曹三御史泛舟太湖。曹三御史擬薦孟浩然,孟浩然作詩婉言謝絕,次年游玩于江南的名山古剎。
     開元十九年(731年),孟浩然同年43歲,春,在越州有贈謝甫池詩,表示出對農事的關心。繼續(xù)在江浙一帶會友作詩。
     開元二十二年(734年),孟浩然第二次前往長安求仕,不仕,當年孟浩然回襄陽。
     開元二十三年(735年),韓朝宗為襄州刺史,十分欣賞孟浩然,于是邀請他參加飲宴,并向朝廷推薦他,孟浩然因考慮到上京干謁張九齡未果,認為作為刺史的韓朝宗也無法讓他入仕便沒有按照約定赴京。 [2] 孟浩然因應崔國輔之約而東游越剡,在途經江夏時再會李白于黃鶴樓,李白創(chuàng)作《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以替其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