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羊傳》是春秋三傳之一即注釋《春秋》的書,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稱為“春秋三傳”。下面是分享的公羊傳:《成公十年》原文譯文。歡迎閱讀參考!
【原文】
十年,春,衛(wèi)侯之弟黑背率師侵鄭。
夏,四月,五卜郊。不從,乃不郊。其言乃不郊何?不免牲,故言乃不郊也。
五月,公會晉侯、齊侯、宋公、衛(wèi)侯、曹伯伐鄭。齊人來媵。媵不書,此何以書?錄伯姬也。三國來媵,非字L也。曷為皆以錄伯姬之辭言之?婦人以眾多為侈也。丙午,晉侯孺卒。
秋,七月。
公如晉。
冬,十月。
【譯文】
魯成公十年,春季,衛(wèi)定公的弟弟子叔黑背率領(lǐng)軍隊進犯鄭國。
夏季,四月,魯國五次占卜祭祀天地的日子,都不吉利,“乃不郊”。這里說“乃不郊”是什么意思?因為沒有免除祭祀用的牛,所以這里說“乃不郊”。
五月,魯成公會同晉景公、齊靈公、宋共公、衛(wèi)定公、曹宣公一起出兵征討鄭國。
齊國人來魯國送陪嫁的女子。送陪嫁的女子是不記載的,這里為什么記載呢?為了記載伯姬。衛(wèi)國、晉國、齊國三個國家都來魯國送陪嫁的女子,這是不合于禮的。為什么都以記載伯姬的理由來解釋呢?因為做夫人的以媵妾眾多來表示她大度、能容人六月丙午這天,晉景公孺去世。
秋季,七月。
魯成公到晉國去。
冬季,十月。
擴展閱讀:《公羊傳》名句
1.臣義而行,不待命。--《公羊傳·襄公二十九年》
如果臣子可以按照道義去做事情,那便不必去等待命令。
2.雖鞭之長,不及馬腹。--《公羊傳·宣公十五年》
鞭子雖然很長,但是不能打到馬肚上。比喻力所不能及。
3.風馬牛不相及。--《公羊傳·僖公四年》
風、馬、牛是毫無相關(guān)的,指沒有聯(lián)系,一點也扯不上關(guān)系。
4.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jīng)。--《公羊傳·襄公二卜六年》
與其去殺死一個人,寧愿去冒著失職的罪名也要去放了他。
5.鼎之輕重,未可問也。--《公羊傳·宣公三年》
鼎的輕重大小,除了國君之外的人是不可以使用的。古人們是很講究地位等級和身份差異的,每個人都不能逾越身份和等級的限制。鼎是國家的象征,別人詢問就是在超越本分,是不應該的。
6.君如矜此喪人,錫(賜)之不毛之地,使帥一二奎老而妥焉,請唯君王之命。--《公羊傳·宣公十二年》
大王如果憐憫我這個不祥的人,請賜一塊貧瘠、五谷不生的薄地,讓我?guī)е鴰讉€年老體衰的人在那里了此殘生。請讓我遵從您的命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