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子百家的小故事分享

字號:


    諸子指的是中國先秦時期管子、老子、孔子、莊子、墨子、孟子、荀子等學術(shù)思想的代表人物;百家指的是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學術(shù)流派的代表家。諸子百家是后世對先秦學術(shù)思想人物和派別的總稱。下面是分享的諸子百家的小故事分享。歡迎閱讀參考!
    【魚的快樂】
    莊子叫莊周,是戰(zhàn)國時期宋國人,曾經(jīng)擔任過管理漆園的廠長,這個廠長是他的朋友惠子任命給他的。他的故鄉(xiāng)在今天的山東東明,這里有漆園故址、莊子觀、莊子墓、南華山舊址、方志、族譜、碑刻等等,還有莊子嫡系后裔居住莊寨村。也有人說莊子在安徽人蒙城人,這種說法不準確,戰(zhàn)國時期宋國學術(shù)氛圍濃厚,孔子、墨子、惠子都是宋國人。莊子常常在濮水邊上釣魚,濮水就流經(jīng)山東東明縣,莊子不可能到安徽去釣魚,然后再回到宋國去和惠子聊“子非魚”了。
    而唐玄宗尊莊子為南華真人,這也是有依據(jù)的,只是沒想到南華山不過是今天山東東明縣莊子墓以北黃河大堤旁的一座小山。這座小山在清朝咸豐七年修筑黃河大堤的時候,根據(jù)“躲墓不躲山”的原則,將南華山覆蓋于堤下,僅留下一座莊子墓而已。
    漆園原來是曹國的一個園子,被宋國占領后就成了宋國的地方。后來這個地方又被魏國占領了,這時候莊子找到在魏國當相國的惠子謀個出路,見到惠子給他講了鳳凰和貓頭鷹的故事,惠子就讓他做了管理漆園的廠長。后來宋國又奪回了漆園,莊子覺得漆園的工作太難做了,不如像鯤鵬一樣自由自在的于天地間遨游,于是就辭職不干了。
    莊子的快樂是獲得自由的快樂。有一次莊子和惠子在橋上游玩,微風吹得兩人長發(fā)飄飄??粗鴺蛳滤邪咨聂~兒,莊子說:“這些白魚游得從容自在,無拘無束,這是魚才能享受的快樂呀?!?BR>    這句話看起來很普通,其實在中國哲學是承前啟后的一句話,這里面的意思是說:通過魚的行為和環(huán)境,就可以從心理上判斷魚很自由和快樂。莊子提出了哲學問題的一個觀點:意識是事物存在的一個反映。
    惠子也是個思想家,他的觀點甚至要比莊子還要有邏輯性。
    惠子說:“你不是魚,你怎么知道魚的快樂呢?”
    莊子反應也很快,莊子說:“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BR>    惠子又說:“我不是你所以不能知道你是否知道魚的快樂,你不是魚,所以你也不知道魚的快樂啊?!?BR>    惠子的“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真可謂石破天驚,震耳發(fā)聵。
    這句話蘊含著這樣的思維:“你是你,魚是魚,你從哪里來,他又從哪里來?!彼尯笕俗穯柫藥浊甑摹拔沂钦l”。
    莊子這時候拿出偷換概念的本事說道:“讓我們回到原點,你問我怎樣知道魚的快樂,我是在橋上知道魚的快樂啊?!?BR>    莊子和惠子不小心進行了一場中國古代哲學最有名的辯論,開辟了中國人格心靈學的先河。
    莊子參透了人生大道。莊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前去吊唁,卻看見莊子兩腿叉著坐在地上,一遍敲著陶盆一邊唱歌,唱的很高興的樣子。惠子說,“你和妻子住在一起,她為你生兒育女,現(xiàn)在去世了,你無情無義不哭也就罷了,還敲著盆子唱歌,這也太過分了吧?”可是莊子卻說:“不是你想的這樣,她剛死的時候,我也很哀傷??墒窍胂胨緛硎菦]有生命的,不僅沒有生命而且沒有形體,不僅沒有形體而且沒有氣息。在若有若無之間,變成氣,氣變成形,形變成生命,現(xiàn)在又死去,這樣的變化就好像春夏秋冬一樣自然。現(xiàn)在她靜靜地躺在天地之間,一塵不染的從哪里來,又到了哪里去,所以我就不再哭哭啼啼?!?BR>    當我們在追問“我是誰”的時候,莊子就已經(jīng)說過:生命從無到有,從有到無,這是天地的規(guī)律。
    莊子希望自己變成蝴蝶,靜看花開花落。一次莊子夢見自己變成一只翩翩飛舞的蝴蝶,忽閃著美麗的翅膀到處悠然自得的飛來飛去,莊子高興地把自己是誰都忘了,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莊周。迷迷糊糊的醒過來后,發(fā)現(xiàn)自己分明又是實實在在的莊周?;秀遍g分不清是莊周變成了蝴蝶,還是蝴蝶變成了莊周。
    莊子說:“我的生命有限,思考卻不停止,以有限的生命去思考無盡的人生,我覺得有些累了。
    【騎著青牛過函關(guān)】
    在春秋晚期有個叫李耳的人,又叫老聃,后人稱老子。老子很幸運的被選為周王室的圖書館管理員,于是在管理圖書之余老子埋頭苦讀、自學成才,學著學著竟然通曉了天地之機,明白了萬物之理,最終成了中國古代最重要的思想家、哲學家。
    孔子是老子的學生,這個學生很乖,是個謙虛好學的學生。據(jù)說他曾四次向老子學習。
    第一次在魯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老子游歷各國。當他來到魯國時,正好遇到友人去世了,于是去幫忙安排喪事。出殯那一天,年僅17歲的孔子也去幫助料理喪事。這一天送葬隊伍正在走著,突然遇到日食。老子立即讓送葬的隊伍停止前進,靠右站立,停止哭泣等日食過后再走。正在前面引導靈柩的孔子很不理解,但面對精通周禮的老子,他只能按要求去做。送葬歸來后,孔子認為中途止柩是不合周禮,應該繼續(xù)前進。老子便對孔子說:“日食的時候,天很黑,如同夜晚,對于懂禮儀的君子來說,是不應該把別人剛?cè)ナ赖挠H人置于這樣一種星夜出奔的不吉利的境地。所以出殯時如遇日食,應當停下來,等日食過后再走?!蹦贻p的孔子第一次受教,心里有些不服氣。
    第二次在公元前526年,25歲的孔子知識已大為長進,并且已經(jīng)開始講學了。這時候孔子和南宮敬叔人一起到周朝都城洛邑(今洛陽)去跟老子學習周禮。這一次,孔子提出的問題還是在喪禮方面。
    此時的老子已經(jīng)圖書管理崗位上工作了幾十年,當孔子滿意地向他告辭時,對著眼前這位渴望建功立業(yè)的年輕人,老子說道:“真正有道德的人總是看起來不太聰明。希望你去掉身上的驕氣、過多的功名欲望和喜歡自我表現(xiàn)的毛病?!笨鬃勇犃瞬灰詾槿?,畢竟意氣風發(fā),何談急流勇退呢?
    孔子第三次問禮老子的時候,是老子被免官回到家鄉(xiāng)后,地點在老子家鄉(xiāng)苦縣(今鹿邑),這時候的孔子已經(jīng)40歲了,不惑之年的孔子已經(jīng)學識精進,氣質(zhì)醇和,也收了不少弟子,也許是沒有知己,大志不能伸展,孔子有時候在家呆不住,就到處尋找機會。有一天子路對孔子說:“我聽說老子被免職回老家了,老師要把收藏的書籍典冊放在周王室的圖書館里,何不讓老子幫幫忙啊”,孔子一聽覺得主意不錯。、
    在這里孔子也許是有私心的,藏書多,學問大是建功立業(yè)的一個基礎,這也許是孔子借此求得上進的一個理由把。
    于是,孔子帶著子路和竹簡帛書來到了苦縣,見到老子說明來意,讓老子推薦。老子想也沒想拒絕了。老子之所以拒絕,不僅是因為周王室藏書館已名存實亡,更因為此時的老子已經(jīng)通曉了天地之機,明白了萬物的訣竅??鬃酉胝f說自己去藏書的理由,孔子越說越多,老子有些不耐煩了,就打斷他的話說:“你講講要點吧,任何思想觀念都有自己的要點”,孔子不加思索回答說:“六經(jīng)的根本在于仁義。我就是以仁義為標準來衡量一切事物的?!?BR>    老子聽了輕輕一笑,問道:“仁義是人的本性嗎”?
    老子的意思是說:“孔子啊,你明白人的本性嗎,你知道人從哪里來,又要到那里去嗎?人生的意義是什么哪?”
    孔子答道:“君子不仁便不成其為君子,不義便不能生存。仁義就是人的本性?!?BR>    孔子這話只是說了君子的行為原則,對人性還沒摸著門,直到后來孔子說“詩三百,思無邪”的時候,才不經(jīng)意的說出了人的本性。
    老子說:“請問,什么叫仁義?”
    孔子回答說:只要做到“無邪、無怨、不偏、無私這四點,仁義大體就做到了?!?BR>    老子緩慢地搖搖頭說:“你說的仁義會被別人利用而變成不仁,有的人這樣做又變得迂腐。這都是欲望和名利在作怪,不如一切都放下吧。”
    孔子沒達到目的,又不能理解老子的用意,40歲也許是真正的不惑之年吧。
    孔子50歲的時候老子還在,年齡最少80了吧。這時候老子已經(jīng)知道了“道為先天混成之物”。而孔子正在為一生的不得意而嘆息,他不明白真理在哪里。當聽說老子已經(jīng)明白天道的時候,孔子決定再一次求教,這次是為道而來。
    老子看到孔子便問他:“我聽說你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了賢者,你也已經(jīng)懂得了天道嗎?”
    孔子一半是謙虛一般是迷茫的回答:“我還沒有懂得天道。”
    老子問:“你是從哪里尋求天道的呢?”
    孔子說:“我從禮儀和規(guī)制來尋求天道的”,“我從陰陽的變化中來尋求天道的,但還沒有得道?!?BR>    老子說:“你的方向?qū)?,但是陰陽之道眼睛看不見、耳朵聽不見、用語言說不出來,是一般的智慧所不能理解的。所以你在禮儀和書籍上尋求大道,又怎能得道哪?即使得了道你又怎樣說給別人聽哪?道是用心來體悟的???
    老子接著說:“你所宣揚的仁義不過是人們住的旅館,住上一晚兩晚還行,而真正的大道是沒有形狀的?!?BR>    回到住處,孔子一直在琢磨老子所說的大道,恍恍惚惚的整整三天一句話也不說。這正是《莊子·天運》中記載的:“孔子見老聃歸,三日不談?!?BR>    孔子的弟子們看到孔子這樣,知道他是受了刺激,便問他:“老師見到老子有什么收獲嗎?
    孔子回答說:“老子所講的道,就像是龍,合起來成一體,散開來成云彩,乘駕云氣而翱翔于天地陰陽之間。我正在尋找這種道啊?!?BR>    老子是孔子一生的導師,直到韋編三絕的時候孔子也沒明白老子的道。
    大概85歲的時候,老子乘上當時比較先進的交通工具大青牛離家出走,當來到函谷關(guān)的時候,遇到了尹喜。
    在春秋戰(zhàn)國時候,諸侯混戰(zhàn),每一個關(guān)口都有重兵把守,尹喜是函谷關(guān)的關(guān)長,也是個有用的人才。尹喜有個本事那就是會看天地之氣。有一天尹喜登上城頭看見一片綿綿延延的紫氣從東而來,尹喜知道這是圣人之氣,于是就天天盼圣人到來。
    這一天老子來了,騎著青牛,白眉如垂絳,一臉祥和,眼神深邃的像大海,像天空,像奔騰的天河水。
    尹喜緊緊牽著老子的青牛,生怕老子絕塵而去,好不容易遇到圣人啊,尹喜想和老子談談天說說地,聽聽圣人的教導,通曉天地之道。
    可是老子已經(jīng)到了大音希聲的境界,也不想多談,他覺得任何語言已經(jīng)是多余的,就對尹喜說:“我是一個平凡的人,不懂得所謂的道,你還是自己悟吧?于是執(zhí)意要走。尹喜苦苦哀求希望老子能住幾天,并說給老子補上出關(guān)的通行證,老子便住下了。
    尹喜對老子說:“先生是個圣人,后人也想知道你的思想,請先生給我傳授大道吧?!?BR>    老子稍加思索洋洋灑灑的寫了5千字交給尹喜,后人稱為《道德經(jīng)》。尹喜讀了道德經(jīng)手舞足蹈,欣喜若狂,沉浸在天地之間,暢游在自由之中。五千言字字珠璣,如金如玉。當他讀到“上善若水”時明白了人該怎樣生存;他讀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時,他明白了道是清氣,是正氣;當他讀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時,他明白了道從無中來,事物從無到有。
    老子看到尹喜的神情知道他理解了自己的意思,就對他說:“文字是一葉扁舟,當你乘上它到達彼岸的時候,就請放下它,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忘了文字,道就在你的本性中。
    同時期的老子和釋迦摩尼佛兩位偉人同時表達了這個意思,釋迦摩尼佛說我從未說法,法莫外求,文字是到達智慧彼岸的一棵蘆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