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意識調查報告

字號:

法律意識是關于社會與法律之間關系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雖然國內外在這方面的研究已有較長的歷史,但法律意識的標準化的量表測量技術一直未受到重視,我國學術界近涌現(xiàn)的大量關于法律意識的實證研究也顯示出在調查方法上的欠缺。以下是整理的法律意識調查報告,歡迎閱讀!
    【篇一】法律意識調查報告
    [摘要]:世紀更替,回顧人類社會向文明進步的過程,人類用特有的靈性去思考以后,在不斷改造客觀世界,創(chuàng)造物質文明的同時,也在不斷探索人類的主觀世界,逐步形成了一系列維系社會秩序的精神規(guī)范,更創(chuàng)造了博大精深的法制制度。這些法律制度來于生活,又真實地反映現(xiàn)實,普遍存在于我們周圍。法律的進步,法制的完善是一項綜合性的社會工程。全民法律意識、法律素質的提高,才是實現(xiàn)依法治國的關鍵和決定因素??梢?,法律的普及特別勢在必行特別是在農村。
    [關鍵詞]:法律普及當?shù)厝罕娝枷氍F(xiàn)狀
    解決辦法在社會實踐中,我親身深入農村,就當前農村群眾的法律素質進行了專題調研。通過這次了解真實的反映了目前當?shù)厝罕娫诜梢庾R上的強與弱,在觸及法律面前的思想和行動以及當?shù)胤芍R的普及情況。
    一、當?shù)厝罕姺梢庾R現(xiàn)狀
    當?shù)剞r村群眾法律素質可分為三種類型,一是法律通型;二是似懂非懂型;三是法盲型。
    (一)、法律通型。在走訪的幾個村的部分村兩委成員和普通群眾共80人,有17%的干部群眾屬法律通型的,他們主要是通過觀看電視節(jié)目、閱讀報紙、書籍了解法律,他們往往會用法律的知識武裝、充實自己的頭腦,法律通型的干部群眾較善于用法律的武器維護自己的權益。近幾年來,在農村群眾借貸問題逐漸成為激化矛盾的焦點、熱點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多數(shù)群眾礙于面子在借還錢、借還物時不寫欠條和收據(jù)。在這種情況下,萬一單方失信,無法訴諸于法律。而一些在法律方面較為精通的農民就會讓對方寫好欠條或收據(jù),這樣就有效的避免了經濟的損失,也不至于傷了雙方和氣。一些村的老人會用法,與子女簽訂老人贍養(yǎng)協(xié)議;有的農家女在結婚時與丈夫辦理婚前財產公證,這都表明當前農村法律的存在和運用。
    (二)、似懂非懂型。在調研的80人中,有大約57%的屬于這一類型。他們對法律往往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他們獲取法律知識的途徑主要是通過別人說和評論。他們往往不輕易犯法,但不能更好的用法律的武器維護自己。如,前幾天某村的村民張某2畝麥田連續(xù)三次被羊群"侵襲",張某憑著自己懂點法律常識,認為用槍或棍打的方式違法,他瞑思苦想,后決定用玉米拌上劇毒農藥撒于麥地,并在地頭寫上了麥地有藥的牌子。幾天后,同村李某的羊群因看管不嚴,扎進了張某的麥地,致使5只山羊中毒而死。張某萬萬沒想到自己觸犯了法律。
    (三)、法盲型。法盲型的干部群眾對法律一點都不知道,這種人占26%。這種類型的人不懂什么是法,什么是違法,只知道自己做的是對的。有的村干部在村高音喇叭上胡喊亂叫,甚至大罵其人,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而自己還欣欣然,卻渾然不知自己已違了法。而且在生活中,特別是農村發(fā)生糾紛時,注重調解而非訴訟是當?shù)厝嗣竦牧晳T。"每有紛爭,初由親友耆老和解,不服則訴諸各房分祠,不服則訴諸疊繩堂。疊繩堂為一鄉(xiāng)高法庭,不服則訟官矣"因此,"和息"成為當?shù)亟鉀Q糾紛的高目標。
    二、當?shù)厝罕姺梢庾R不強的制約因素
    雖然通過一系列的思想教育活動,農民的思想覺悟明顯提高。但是由于受多種因素的影響,當前,大多數(shù)農民學習法律的積極性不高,依法維權的意識有待提高。
    (一)、農民的國家、集體觀念比較淡薄。土地承包到戶以后,集體勞動相對減少,國家、集體觀念逐漸淡漠,講索取的多,講奉獻的少,有的遇事以自己的利益為中心,對國家、集體利益不太關心,有的對重點建設不支持,或橫加阻撓,或敲竹杠。
    (二)、履行義務意識淡化。部分農民對法律法規(guī)和黨的政策作片面理解,對自己享受的權利爛熟于心,而對自己應盡的義務卻知之甚少。不主動納稅,不贍養(yǎng)老人,不出義務工,盜伐林木等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
    三、增強當?shù)厝罕姺梢庾R對策
    推行法律是必須的,但難度也很大,首先是當?shù)卣闹С趾屯茝V不力,其次當?shù)鼐用裎幕蕉驾^低,這些都一定程度影響法律在西部的推廣、使用。針對以上的問題,要在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努力:
    (一)、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普及和發(fā)展農村牧區(qū)文化、教育、科技事業(yè),大力宣傳村委會組織法,加大村干部的培訓力度,引導農牧民破除自然經濟和落后、保守的小農意識,逐步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的自主、平等、民主、法制、科學、效益、創(chuàng)新等現(xiàn)代意識,使之逐步適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管理模式,變"要我自治"為"我要自治",成長為合格的村民自治主體??h、鄉(xiāng)司法機關開展深入農村宣傳活動,深入農家農戶,對他們生活中的法律問題做以解答,結合實際來說法,讓群眾從心理根本的接受,切實維護農民的利益。
    (二)宣傳教育,提高農村干部群眾的法律意識。特別是在農村,條件比較落后,當?shù)乜梢酝ㄟ^廣播、電視、報刊等媒體大力宣傳法律知識,利用宣傳車、張貼標語、村高音喇叭多方位、多觸角教育干部群眾,增強他們的法律意識。通過組織"法律講師團"下村講解法律知識,印發(fā)法律案例明白紙,送法律書籍,讓法律充實他們的頭腦。要在農村中營造有一種法律氛圍,開展培訓,教育干部群眾運用法律武器。舉辦法律培訓班、模擬法庭,讓老百姓學習法律,學會用法律的武器維護自己的權益。
    (三)、依法規(guī)范宗族、家族行為,保障村民自治健康發(fā)展。在農村里,由于風俗習慣的特殊,群眾對宗教、家族更加依賴。鑒于這種情況,在當?shù)貙ψ谧濉⒓易甯深A村民自治問題一要堅持正面教育、疏導,用科學的、先進的理論武裝群眾頭腦,用行之有效的法律、制度保障群眾合法的民主政治權利,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方法引導廣大村(牧)民逐步樹立科學、民主、法制的意識。二是各級黨委、政府要切實發(fā)揮領導作用,采取法律的、行政的、經濟的手段堅決遏制利用宗族、家族勢力非法干預群眾正常生產生活的不正?,F(xiàn)象,三是在村民自治的具體組織實踐工作中嚴格依法按程序辦事,從制度上杜絕類似事件的發(fā)生,以確保村民自治健康發(fā)展。
    (四)、加強法制建設,進一步完善法律法規(guī)。村民自治是九億農民廣泛參與的一項基層民主活動,要使億萬農民共同進行協(xié)調有效的社會參與,必須有完善、規(guī)范、穩(wěn)定的法律體系。具體措施:一是根據(jù)村民自治的發(fā)展情況,以村委會組織法為依據(jù),圍繞四個民主,結合本地實際做好地方性法規(guī)的立法和各項制度的修訂完善工作,建立規(guī)范、完整的行政指導規(guī)章、辦法。盡快制定地方實施《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辦法、《村民委員會選舉辦法》和有關民主議事、民主管理、民主監(jiān)督的詳細規(guī)則,規(guī)范四個民主的具體運作程序。
    地主性法規(guī)和規(guī)則的制定一要有突破性,二要當?shù)貙嶋H。二是嘗試建立村干部"離任"審計和村委會"委托審計"制度,完善村級財務制度和專業(yè)審計制度。三是建議對目前爭議較大的"村民資格"的界定、罷免程序、違法現(xiàn)象糾錯等問題可在不同地區(qū)進行試點,取得成功經驗后,適時修改村委會組織法或在地方立法時對有關問題予以明確。四是加強培干部訓力度,強化各級干部特別是民政干部的理論和法律知識,全面提高他們的政治、業(yè)務素質,建立規(guī)范的行政指導辦法。五是建議將村級民主權利納入國家司法調節(jié)范圍之內,確保村民自治有法可依,違法必究。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前方的路十分艱難,需要十二分的勇氣,更需要十五分的執(zhí)著。只有加強法律的普及來彌補,才能使西部人民的綜合素質得到提高、才能使人格道德完善,才能促進社會主義法律建設,才能實現(xiàn)法制現(xiàn)代化。
    【篇二】法律意識調查報告
    秉承學院團委“實踐真知,提升自我,服務社會,共建和諧”的宗旨,今年我選擇了社會調研活動作為我的實踐內容。眾所周知,法律是我們維護正當權益的武器,只有充分運用法律,才能很好地保護我們的合法權益,而擁有法律意識和法律知識是運用法律的前提。大學生作為具有專業(yè)知識的21世紀高級人才,其法律意識是否健全呢?于是我對汕頭大學留校過年的50名外地大學(非本科法學專業(yè))進行了調查。
    一、研究方法,問卷調查
    調查時間為xx年年2月10日,在我的高中同學的幫助下,對汕大未返鄉(xiāng)過年的50名非法學本科專業(yè)的外地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調查方式是無記名填寫調查問卷,人工進行調查結果分析,從而得出調查結論。
    二、調查結果
    通過問卷調查,對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有了基本了解,調查情況如下:
    1、85.13%的大學生認為法律與他們的生活密切相關,但還有少數(shù)14.87%認為無關。
    2、54.87%的大學生秉信法律能為他們解決現(xiàn)實中的問題糾紛,維護切身的利益,8.21%卻認為不能,還有36.92%認為目前不能,但相信以后會逐漸完善。
    3、23.59%的大學生對法律所規(guī)定的公民的權利和義務的了解不是很清楚,73.33%大學生了解一般,只有3.08%了解很透徹。
    4、通過電視、網絡、報紙、雜志等渠道獲得法律知識的學生比例居多,占76.41%,12.82%是自己通過看有關法律方面的書籍了解,通過國家普通法宣傳這一途徑的占少數(shù),為10.77%。
    5、問如果你在網上買到一件偽劣的電子產品,70.77%的人采取要求退貨的措施,13.85%大學生認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自好自認倒霉,15.38%表示要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6、問:某人經過一棟樓,剛好被樓上掉下的花盆砸中,大腦受了傷,導致下半身癱瘓。他的家人去了那棟樓挨家挨戶地問是誰家掉下來的花盆,但大家都不承認。那他該怎么辦?
    其中1.54%認為找不到肇事者,只能自認倒霉,88.72%贊成報警,讓公安機關介入調查此事的方案,9.74%的大學生主張把整棟樓的居民全告到法院。
    7、12.31%學生認同“違法行為一定是犯罪行為,犯罪行為一定是違法行為”的說法,其余87.69%則反對。
    8、只有少數(shù)14.36%大學生有過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經歷。
    9、83.08%大學生認為在不被告知的情況下,自己的照片被他人用于商業(yè)宣傳屬侵權行為,8.21%大學生持相反觀點,另有8.72%表示不清楚侵權與否。
    10、如果被侵權,5.13%大學生認為“無所謂,反正對自己也沒多大的影響”,26.15%表示要私下和平解決,甚至有1.03%堅持私了不行,要用武力解決,67.69%大學生則希望通過老師了解相關法律知識,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
    11、對于大學生闖紅燈或騎自行車載人的行為,15.38%以為不必大驚小怪,10.77%認為要嚴格禁止,甚至8.72%的大學生主張應加以處罰,65.13%認為應加強宣傳教育。
    12、50.26%大學生認為法律的執(zhí)行在新聞、報刊、電視、廣播等輿論的監(jiān)督下有效,18.97%認為在黨委政府,人大,政協(xié)等領導機關的監(jiān)督下行之有效,23.08%認為群眾監(jiān)督更有力,4.62%認為這取決于執(zhí)行機關的自我監(jiān)督,后有3.08%表示說不清。
    13、79.49%大學生同意“欠債還錢,天經地義”的說法,14.36%則不認同,6.15%覺得得看錢數(shù)目大小,如數(shù)額較大則同意,數(shù)額小就無所謂。
    14、80%大學生認為任意毀壞公共垃圾桶的行為屬違法行為,13.33%則認為不違法,還有6.67%表示不清楚此種行為是否違法。
    15、2.05%大學生表示從來不會關注日常生活中社會發(fā)生的法律案件及從中汲取法律知識并嘗試從法律角度來分析這一案件,90.77%承認很少有這種自覺性,只有7.18%大學生經常關注這種法律案件且有汲取法律知識的熱情。
    備注:本次調查問卷共200份,有效填寫人次為195。
    三、原因分析
    (一)、學生方面的因素。
    (1)重視程度不夠,缺乏主動性。根據(jù)調查了解到,仍有14.87%大學生認為法律知識與他們的生活無關。在當前嚴峻的就業(yè)形勢下,大學生普遍認為專業(yè)知識才是他們應該努力與花放精力的方向,不是法律專業(yè)的學生把時間浪費在學法律知識上并不能獲得什么實質性利益,是極愚蠢的行為。據(jù)我切實了解,多數(shù)大學生認為法律枯燥乏味,法律課上基本臥倒一大片,更談不上會主動學習法律知識。學校開設的相關課程,也只求考試過關,大多數(shù)學生重學分輕實效,也是大學生法律意識淡薄的原因之一。
    (2)傳統(tǒng)的妥協(xié)性與劣根性。調查表明,占很大比例的大學生在自己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堅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妥協(xié)觀點,得過且過,不采取任何法律措施。(這將助長了違法分子的氣焰)
    (3)缺乏實踐性。關注日常生活中社會發(fā)生的法律案件及從中汲取法律知識并嘗試從法律角度來分析這一案件的學生僅占調差人數(shù)的7.18%,微乎其微。且只有少數(shù)14.36%大學生有過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經歷。大學生極少參加法律實踐,是對現(xiàn)實法制缺乏感性認識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教師、學校方面的因素
    (1)重視程度不夠。除了法律專業(yè)的以外,其他院系的有關法律的課程,老師都不會嚴格要求學生,對于學生在課堂看其他與課程無關的讀物或睡覺或聽音樂等一切做與法律無關的事的現(xiàn)象,也司空見慣,這似乎也是近年各高校的“教學傳統(tǒng)”了,這師生“默契”潛滋暗長,發(fā)展得順乎自然。由此,學生得到的法律知識更加貧乏了。
    (2)課堂氣氛沉悶。法律知識相對于其他學科,確實比較枯燥,老師授課方式又缺乏生動性,導致課堂氣氛呆板,學生昏昏欲睡,鮮有積極性。
    (3)學校宣傳力度不夠,學生不能認識到法律的重要性以及其與生活的密切性。
    四、調查總結及應對措施
    調查顯示大學生的維權及守法自覺性不高。要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必須采取多種途徑和靈活多樣的方法。為此,我建議學校可有針對性地從三方面入手。
    (一)進行普法教育
    1、教學內容的選擇:
    應充分考慮學生的特點與需要,有針對性地突出重點,應講授與學生有一定聯(lián)系的法律,容易提高學生興趣,增強普法效果,從而也使學生通過普法教育獲得值得運用法律手段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的觀念。
    2、教學方法的改革:
    原本枯燥的法律課加上教師死板的教學方式更使學生上課提不起精神。因此,加強對教學方法的改進也是真正提高普法效果的有效途徑之一。因此在教學中應采用多種方式方法,比如課堂討論,多進行社會案例分析,結合錄像等多媒體教學,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才能使普法達到我們所要達到的效果。
    (二)實踐性的增強:
    多組織學生進行與法律有關的活動普法教育畢竟過于抽象,要真正喚醒學生的法律意識,應采取一些更具體,更行之有效的辦法,針對大學生年齡及性格特點,把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同組織活動相結合、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組織學生開展“模擬法庭”活動。學生通過自己模擬法官、律師、檢察官、被告等角色,能更加深刻地把我國一些訴訟法程序掌握,也通過模擬對犯罪分子的審判,對旁聽的學生起到震懾作用,提高他們守法的警惕性,從而自覺守法。
    2、組織一些有關法學方面的知識智力競賽。
    3、組織學生去法院旁聽,達到開拓視野,深入社會,更深切地體會到用法律保護自己的重要性的效果。
    4、請有關辦案人員或法學專家來校開講座,既能讓學生了解時事,也能使學生更深切體會法律的權威。
    目前,公民法制觀念還是比較淡薄,成為推進法治進程的障礙,所以,樹立法制觀念,增強全社會成員的法律意識,是實現(xiàn)我國法治化的前提,更是我們大學生的義務。
    【篇三】法律意識調查報告
    農業(yè)、農村、農民問題一直是關系黨和人民事業(yè)發(fā)展全局性和根本性的問題。黨的xx屆xx全會作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戰(zhàn)略決策,這是黨中央從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局出發(fā)作出的重大戰(zhàn)略部署。中共中央、國務院制定的《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加強農村法制建設,深入開展農村普法教育,提高農民依法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的自覺性”。新農村建設離不開法制的有力保障,提高農民法律意識則是加強農村法制建設的基礎性環(huán)節(jié)。筆者結合目前常州市新農村建設的實際情況,深入調查新農村建設中農民的法律意識,并和農民進行了接觸,對一些關乎農民切身利益的法律知識進行普及,自己印制了一些簡單的法律知識發(fā)給農民,使得一些農民能在遇到問題時能拿起法律的武器維護自己的利益。
    一、我國農民法律意識的現(xiàn)狀
    雖然農民法律意識的提高對新農村建設意義重大,但目前我國農民法律意識的現(xiàn)狀卻不盡人意。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農民法律知識水平的匱乏。雖然經過多年的普法教育,農民的法律知識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由于歷史傳統(tǒng)和社會政治、經濟發(fā)展水平的制約,加上普法宣傳流于形式,農民對法律知識的認知仍停留在淺層次的感性認識上,不能真正了解法律的含義,更不能從根本上改變農民的法律知識和法律心理結構。這種對法律的陌生感決定了農民在遇到問題時一般是拒法律于門外的,更傾向于用非法律方式去解決問題。
    二是法律虛無主義思想盛行。雖然我國早已確立了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治國方略,但在我國農村地區(qū)仍然有許多人或多或少存在著有法無法一個樣的法律虛無主義觀念。筆者在農村調查的時候發(fā)現(xiàn),很多人對一些根本的法律有所了解,比如很多人知道殺人發(fā)火是犯法,但是對無照經營等卻認為不犯法,更不要說對那些涉及與經濟貿易等有關的法律知識了。因此,除一些重大犯罪行為外,農民的社會行為基本上是脫離法律認知而進行的。
    三是權利意識淡薄。受傳統(tǒng)人治思想的影響,長期以來,法制在農村的著眼點都是如何加強管理,著重于法的政治統(tǒng)治功能,法律工具主義色彩比較濃重,而忽視了法律維護農民權益這一功能。農民往往只把法律當成是制裁違法犯罪的工具,而忽視了法律保障權利的功能。權利意識淡薄,主體意識模糊,缺乏維護民主權利,利用法律手段保護自己切身利益的意識和實踐活動。不少農民在其權利受到侵害時,或不知道已受到侵害,或雖已知道,卻信守“民不與官斗”、“一年官司十年仇”、“吃虧是?!钡葌鹘y(tǒng)觀念,對侵害自己合法權益的行為不敢抗爭,一味忍讓。四是法律在農村缺乏應有的權威。法治社會要求法律至上,具有大的權威和高的效力。然而,在我國廣大農村地區(qū),法律卻沒有處于至上的位置;相反,幾千年來的封建人治傳統(tǒng)已使權力至上的觀念在我國農村社會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國農村地區(qū)呈現(xiàn)出明顯的泛權力狀態(tài)。在權大還是法大的價值取向上,廣大農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前者,法律幾乎是沒有權威的。在農民的心中,政府管理了一切,在日常生活中找政府往往是解決矛盾糾紛的主要途徑,遠遠大于尋找法律救濟的比重。
    二、農民法律意識淡薄的原因分析
    隨著我國法治化進程的日益深入,法律在人們生活中占據(jù)著越來越重要的位置。經過四個五年普法宣傳教育,人們的法律意識也逐步提高。但如上所述,目前我國農民的法律意識總體來講還十分淡薄,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相比,還存在著很大差距。究其原因,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文化素質低下,影響其法律素質的提高。由于傳統(tǒng)和現(xiàn)實原因相互交織,我國農村人口文化水平普遍較低。據(jù)有關資料統(tǒng)計,目前我國農村勞動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為7.7年,而城市為12.2年。而在筆者的調查過程中,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農村40歲以上的人群學歷在高中以下的占86%,而大學畢業(yè)的很少。另據(jù)有關報載,目前,我國文盲絕對數(shù)高達8507萬左右,而其中90%的文盲分布在農村。農民文化水平的普遍低下,必然直接影響到其學法、知法、用法的積極性和實際效果,進而影響其法律意識的提高,阻礙農村法制建設的進程。
    二是傳統(tǒng)思想的影響。眾所周知,我國經歷了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儒家政治文化觀念根深蒂固。雖然自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以后,西方的民主科學思想逐漸傳人并影響國民的觀念和生活,但直到現(xiàn)在,在我國農村地區(qū)受封建思想的影響仍然十分深重。一方面,由于人們仍主要生活在低頭不見抬頭見的熟人社會關系中,傳統(tǒng)的“無訟”、“和為貴”思想及家族意識等仍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態(tài)度。遇到矛盾糾紛時,或忍氣吞聲,或依靠有威望的長者或村干部依鄉(xiāng)規(guī)民約來解決。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訴諸于法的,法律在百姓心中占據(jù)著很不起眼的位置。另一方面,受“權力本位”思想的影響,不少農村基層干部法制觀念淡薄,頭腦中“人治”思想作祟,認為法是管老百姓的,而自己卻不受法律的約束,權力凌駕于法律之上,以言代法、以權代法。這種現(xiàn)象進一步加劇了農民對法律價值的非認同感。
    三是農業(yè)立法的相對滯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的法制建設取得了很大進展,先后頒布了一系列農業(yè)法律、法規(guī)和規(guī)章,為我國農村建設提供了法律支持。但總的來講,農業(yè)立法還相對滯后,立法質量不高,層次較低,很多規(guī)范原則性太強,配套法律法規(guī)跟不上,缺乏可操作性。農業(yè)立法中重行政管理輕權利保護的傾向仍很嚴重,立法無法充分反映農民的利益。而法律要被人們自覺遵行,必須使主體深切感受到法律是以表達自身需求為前提的。這樣的農業(yè)立法現(xiàn)狀必然會妨礙農民對法的作用的正確認識,難以產生對法的信賴心理,這也是我國農村社會法律價值感無法得到認同的重要原因。
    四是法律在農村的實施情況較差。農民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與農村良好的執(zhí)法、守法、崇法環(huán)境密切相關。由于封建法制傳統(tǒng)中“行政兼司法”體制的影響,農民在碰到糾紛時首先想到的是找政府,而不是找法院,這不僅使司法獨立的實現(xiàn)困難重重,也使司法的終極權威性大打折扣。農民不相信法院,無意訴諸法律,卻對用行政手段解決糾紛充滿憧憬。而農村的行政執(zhí)法情況又如何呢?部分基層執(zhí)法人員素質低下,農村執(zhí)法監(jiān)督機制不健全,農村中以權代法、以勢亂法、執(zhí)法違法的現(xiàn)象還普遍存在。鄉(xiāng)村執(zhí)法者的這些形象和執(zhí)法行為必然削弱法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使人們不再相信、尊重和遵守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