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是使主觀認識符合客觀實際(客觀事物的本來面貌,包括真實的聯系與變化的規(guī)律。)和創(chuàng)造符合主觀認識的客觀實際(事物、條件、環(huán)境)的實踐活動。準備了以下內容,供大家參考!
大自然中的發(fā)現
一、教學目標
1.科學知識:認識物品的特征。初步感知自然界的物品分為有生命和無生命的。
2.科學探究:培養(yǎng)觀察、比較、分類能力。
3.科學態(tài)度:細致觀察,如實描述,激發(fā)學生進一步探索自然的興趣。
4.STSE:愛護環(huán)境,不破壞環(huán)境,引導學生建立科學與技術的關聯。
二、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放大鏡,塑料托盤,自己考察帶回來的自然物品
教師準備:實物投影
三、教學時間1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
提問:1.觀察物體,需要哪些感官參與?用感官觀察時要注意些什么?
2.達爾文是怎樣考察大自然的?
(二)新課學習
1.觀察自己采集的大自然的物品
(1)學習使用放大鏡
教師首先演示怎樣使用放大鏡——手持鏡柄,眼看鏡片中的物象,調整鏡片距離物體的遠近,直至看到清晰放大的物象,然后學生練習。
教師巡視指導并警示學生注意安全,例如“不要用放大鏡對著太陽看,以燒傷眼睛”。
(2)小組內分享自己帶來的物品,討論怎么觀察每個物體(借助感官和工具)。
(3)指導制訂觀察計劃(包括觀察時組內成員怎樣分工,如何做觀察記錄)。
(4)學生觀察。
2.給自己采集的大自然的物品分類
(1)確定分類的標準(一分為二)
(2)自行分類
(3)展示分類結果,小組內交流,相互評價
(4)擴大物品范圍(由個人物品到全組物品)再次分類
(5)繼續(xù)擴大物品范圍(由小組到全班)再次分類
(6)發(fā)現問題:物品越多,一分為二的分類標準比較難找。
(7)教師指導:將物品按照有生命和無生命劃分。
3.考察交流會
(1)組內整理觀察過程中產生的問題
(2)全班交流,問題匯總
(3)小結:在觀察的基礎上,我們可以提出與之相關的科學問題??茖W家們就是這樣不斷地提出新的問題,不斷地解決問題,使得科學不斷進步的。
4.拓展—來自大自然的藝術
(1)教師展示葉畫、石頭拼圖作品
(2)學生創(chuàng)作
(3)學生作品展示
(三)整理材料,下課。
衣食住行的變化
教學目標:
1、通過文具自古至今的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科技意識---使學生體會到文具是隨著人們的需要和科技的進步而不斷發(fā)展的。
2、每人能畫出或說出一種新的文具的創(chuàng)造思想,自選材料制作一種不用木材的鉛筆。
重點:
1、通過文具自古至今的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科技意識---使學生體會到文具是隨著人們的需要和科技的進步而不斷發(fā)展的。
2、每人能畫出或說出一種新的文具的創(chuàng)造思想,自選材料制作一種不用木材的鉛筆。
難點:
每人能畫出或說出一種新的文具的創(chuàng)造思想,自選材料制作一種不用木材的鉛筆。
教法:
探究法、操作法
課前準備:
毛筆、墨、宣紙、計算筆、等各種各樣的筆、白紙、普通紙、鉛筆心、毛線、細線、布等。
教學流程:
了解紙和筆的發(fā)展了解帶橡皮鉛筆的發(fā)明過程設計一種新鉛筆制作不用木材的鉛筆
教學過程:
活動1:了解紙和筆的發(fā)展
1、甲骨、竹簡、宣紙、現代的紙
2、羽毛筆、蘸水筆、鋼筆、鉛筆、自動鉛筆、
3、各種橡皮、涂改液、涂改筆
活動2:帶橡皮鉛筆的發(fā)明過程
1、在活動1的基礎上的談話
2、看課文中關于帶橡皮的鉛筆發(fā)明的圖
3、討論:我們周圍的哪些物品可能是像帶橡皮的鉛筆這樣發(fā)明的?
活動3:設計制作新文具
1、根據自己的需要設計一種新的文具,畫在書上。
2、制作一只不用木材的鉛筆。
課后小結:
通過學習,學生們了解了紙和筆的發(fā)展,在制作“新鉛筆”的活動中,培養(yǎng)了學生們的想象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
身邊的植物
教學目標:
一、科學知識
1、能說出周圍常見植物的名稱。
2、能說出草、樹等都是植物。
二、科學探究
1、初步感知科學探究需要制訂計劃。
2、能用語言描述觀察到的現象。
3、能簡要講述探究過程與結論,并與同學討論與交流。
4、能對本課的學習進行反思與評價。
三、科學態(tài)度
1、能對常見花草樹木的外部形態(tài)及用途表現出探究興趣。
2、能如實描述觀察到的植物。
3、能從多個角度認識植物與人類的關系。
4、愿意傾聽、分享他人信息;樂于表達,講述自己的觀點;能按要求進行合作學習。
四、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
1、了解植物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
2、在認識植物、利用植物的時候,一定要愛護植物,保護植物資源的繁盛。
教師準備
1、教師要提前進行實地考察,選擇校園內植物茂盛的場地,以便讓學生進行活動觀察。
2、除了課本以外的相關植物圖片與視頻。
學生準備: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筆
教學過程:
一、情境與問題
教師出示校園情境園。
這是我們的校園的一角,大家仔細觀察,看看你都發(fā)現了哪些植物?
“校園里還有哪些植物呢?我們一起去找找吧!”帶領學生走進校園,去尋找。
二、探究與發(fā)現
1、制訂計劃。老師引領,我們去哪里尋找呢,需要帶些什么呢,怎樣觀察呢?小組成員怎么分工呢,注意什么呢?大家一起商量。
準備好活動手冊,四人一組進行活動,活動方式是用感官或工具觀察。觀察時要注意安全。不了解的植物不要用手摸,以免劃傷自己,更不要隨便嘗。要愛護植物,不拔起植物,不采摘植物,不傷害植物。觀察中要記住自己找到的植物名稱。
2、搜集證據?;顒影l(fā)現什么問題,可以記下來,
3、處理信息,科學活動手冊第六頁給出了記錄表格,植物的名稱可以寫字,也可以貼畫,貼照片。然后打對勾。
4、表達與交流。觀察活動結束后,全班匯報交流和研討活動。
5、得出結論。我們身邊有許多植物,草、樹等都是植物。
6、反思評價。大家說一說,你表現怎么樣,也可以說一說別的同學怎么樣。
三、應用與拓展
同學們,我們身邊有這么多的植物,那植物與我們的生活有哪些聯系呢?
大家先交流一下,然后全班交流。然后記錄到活動手冊中。
大自然中的發(fā)現
一、教學目標
1.科學知識:認識物品的特征。初步感知自然界的物品分為有生命和無生命的。
2.科學探究:培養(yǎng)觀察、比較、分類能力。
3.科學態(tài)度:細致觀察,如實描述,激發(fā)學生進一步探索自然的興趣。
4.STSE:愛護環(huán)境,不破壞環(huán)境,引導學生建立科學與技術的關聯。
二、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放大鏡,塑料托盤,自己考察帶回來的自然物品
教師準備:實物投影
三、教學時間1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
提問:1.觀察物體,需要哪些感官參與?用感官觀察時要注意些什么?
2.達爾文是怎樣考察大自然的?
(二)新課學習
1.觀察自己采集的大自然的物品
(1)學習使用放大鏡
教師首先演示怎樣使用放大鏡——手持鏡柄,眼看鏡片中的物象,調整鏡片距離物體的遠近,直至看到清晰放大的物象,然后學生練習。
教師巡視指導并警示學生注意安全,例如“不要用放大鏡對著太陽看,以燒傷眼睛”。
(2)小組內分享自己帶來的物品,討論怎么觀察每個物體(借助感官和工具)。
(3)指導制訂觀察計劃(包括觀察時組內成員怎樣分工,如何做觀察記錄)。
(4)學生觀察。
2.給自己采集的大自然的物品分類
(1)確定分類的標準(一分為二)
(2)自行分類
(3)展示分類結果,小組內交流,相互評價
(4)擴大物品范圍(由個人物品到全組物品)再次分類
(5)繼續(xù)擴大物品范圍(由小組到全班)再次分類
(6)發(fā)現問題:物品越多,一分為二的分類標準比較難找。
(7)教師指導:將物品按照有生命和無生命劃分。
3.考察交流會
(1)組內整理觀察過程中產生的問題
(2)全班交流,問題匯總
(3)小結:在觀察的基礎上,我們可以提出與之相關的科學問題??茖W家們就是這樣不斷地提出新的問題,不斷地解決問題,使得科學不斷進步的。
4.拓展—來自大自然的藝術
(1)教師展示葉畫、石頭拼圖作品
(2)學生創(chuàng)作
(3)學生作品展示
(三)整理材料,下課。
衣食住行的變化
教學目標:
1、通過文具自古至今的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科技意識---使學生體會到文具是隨著人們的需要和科技的進步而不斷發(fā)展的。
2、每人能畫出或說出一種新的文具的創(chuàng)造思想,自選材料制作一種不用木材的鉛筆。
重點:
1、通過文具自古至今的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科技意識---使學生體會到文具是隨著人們的需要和科技的進步而不斷發(fā)展的。
2、每人能畫出或說出一種新的文具的創(chuàng)造思想,自選材料制作一種不用木材的鉛筆。
難點:
每人能畫出或說出一種新的文具的創(chuàng)造思想,自選材料制作一種不用木材的鉛筆。
教法:
探究法、操作法
課前準備:
毛筆、墨、宣紙、計算筆、等各種各樣的筆、白紙、普通紙、鉛筆心、毛線、細線、布等。
教學流程:
了解紙和筆的發(fā)展了解帶橡皮鉛筆的發(fā)明過程設計一種新鉛筆制作不用木材的鉛筆
教學過程:
活動1:了解紙和筆的發(fā)展
1、甲骨、竹簡、宣紙、現代的紙
2、羽毛筆、蘸水筆、鋼筆、鉛筆、自動鉛筆、
3、各種橡皮、涂改液、涂改筆
活動2:帶橡皮鉛筆的發(fā)明過程
1、在活動1的基礎上的談話
2、看課文中關于帶橡皮的鉛筆發(fā)明的圖
3、討論:我們周圍的哪些物品可能是像帶橡皮的鉛筆這樣發(fā)明的?
活動3:設計制作新文具
1、根據自己的需要設計一種新的文具,畫在書上。
2、制作一只不用木材的鉛筆。
課后小結:
通過學習,學生們了解了紙和筆的發(fā)展,在制作“新鉛筆”的活動中,培養(yǎng)了學生們的想象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
身邊的植物
教學目標:
一、科學知識
1、能說出周圍常見植物的名稱。
2、能說出草、樹等都是植物。
二、科學探究
1、初步感知科學探究需要制訂計劃。
2、能用語言描述觀察到的現象。
3、能簡要講述探究過程與結論,并與同學討論與交流。
4、能對本課的學習進行反思與評價。
三、科學態(tài)度
1、能對常見花草樹木的外部形態(tài)及用途表現出探究興趣。
2、能如實描述觀察到的植物。
3、能從多個角度認識植物與人類的關系。
4、愿意傾聽、分享他人信息;樂于表達,講述自己的觀點;能按要求進行合作學習。
四、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
1、了解植物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
2、在認識植物、利用植物的時候,一定要愛護植物,保護植物資源的繁盛。
教師準備
1、教師要提前進行實地考察,選擇校園內植物茂盛的場地,以便讓學生進行活動觀察。
2、除了課本以外的相關植物圖片與視頻。
學生準備: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筆
教學過程:
一、情境與問題
教師出示校園情境園。
這是我們的校園的一角,大家仔細觀察,看看你都發(fā)現了哪些植物?
“校園里還有哪些植物呢?我們一起去找找吧!”帶領學生走進校園,去尋找。
二、探究與發(fā)現
1、制訂計劃。老師引領,我們去哪里尋找呢,需要帶些什么呢,怎樣觀察呢?小組成員怎么分工呢,注意什么呢?大家一起商量。
準備好活動手冊,四人一組進行活動,活動方式是用感官或工具觀察。觀察時要注意安全。不了解的植物不要用手摸,以免劃傷自己,更不要隨便嘗。要愛護植物,不拔起植物,不采摘植物,不傷害植物。觀察中要記住自己找到的植物名稱。
2、搜集證據?;顒影l(fā)現什么問題,可以記下來,
3、處理信息,科學活動手冊第六頁給出了記錄表格,植物的名稱可以寫字,也可以貼畫,貼照片。然后打對勾。
4、表達與交流。觀察活動結束后,全班匯報交流和研討活動。
5、得出結論。我們身邊有許多植物,草、樹等都是植物。
6、反思評價。大家說一說,你表現怎么樣,也可以說一說別的同學怎么樣。
三、應用與拓展
同學們,我們身邊有這么多的植物,那植物與我們的生活有哪些聯系呢?
大家先交流一下,然后全班交流。然后記錄到活動手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