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故事是從遠(yuǎn)古時代起就在人們口頭流傳的一種以奇異的語言和象征的形式講述人與人之間的種種關(guān)系,題材廣泛而又充滿幻想的敘事體故事。下面是分享的民間故事2020年長篇文字版。歡迎閱讀參考!
【篇一】民間故事2020年長篇文字版
清末的一天,保定知府微服來到野三坡。在魚骨洞泉,他發(fā)現(xiàn)每天辰時左右,都會從泉水里冒出些魚來,多則十幾條,少則七八條,不由連連稱奇。
"你要不要這魚?"一個農(nóng)夫出現(xiàn)在知府身旁,"你不要,我可就撈走了。"
知府?dāng)[擺手說:"你撈走吧,我不要。這魚能吃嗎?"
農(nóng)夫說:"你是外地人吧。不瞞你說,這魚好吃著呢。"
知府一聽有些饞了。農(nóng)夫一面撈魚一面說:"我們這里有個不成文的規(guī)矩,誰先來魚骨洞泉魚就歸誰。今兒你把魚讓給了我,我請你吃魚。"
知府連連點(diǎn)頭。很快就到了農(nóng)夫的家,農(nóng)夫讓知府先喝水,自己去忙活了,知府喝過水便在一邊給農(nóng)夫打下手。突然,農(nóng)夫叫了起來:"這是什么玩意兒,圓不溜丟的?"
知府看去,農(nóng)夫的手中居然握著一顆珍珠,忙問:"從哪里撿到的?"
農(nóng)夫說:"魚肚子里。"知府說:"像是珍珠,看看其他魚肚子里是否還有。"農(nóng)夫一通忙活,居然又在另一條魚的腹內(nèi)發(fā)現(xiàn)了珍珠。
知府分了一顆,魚也不吃了,當(dāng)天就趕回保定府,把這事面陳給直隸總督。
直隸總督嘴張得老大,這事太邪了,不行,這得親自看看。
他讓知府帶路來到魚骨洞泉,剛好又碰上那個農(nóng)夫。知府連忙走過去,問道:"還認(rèn)得我嗎?"
農(nóng)夫看到穿官服的知府,嚇得跪倒在地:"大人贖罪,昨天小人不知道是大人來了。"
知府扶起農(nóng)夫,讓農(nóng)夫撈完魚后,拿出一把匕首說:"把這些魚開膛破肚。"農(nóng)夫不敢怠慢,可除了魚泡內(nèi)臟外,哪有什么珍珠。直隸總督的臉沉了下來,冷眼看著知府說:"為何沒有?"
知府說:"昨天明明是我親眼所見……"
"看,還有一條魚。"農(nóng)夫忽然指著魚骨洞泉叫了起來。
知府連忙叫:"去,撈上來,再剖開來看。"
農(nóng)夫撈出那條魚后,剖開魚肚,一顆拇指蓋大的珍珠滾了出來。知府如見救星,說:"大人,請看。"
直隸總督瞅著那珍珠,又望了望魚骨洞泉,一揮手說:"來人,把魚骨洞泉看護(hù)起來,在本督未回來之前,不得讓任何人靠近。"
就這樣,直隸總督拿著那三顆珍珠,連夜奔赴京城。第二天,他便把這事稟告給了慈禧太后。
慈禧面無表情地看著直隸總督,問:"此事當(dāng)真?"
直隸總督說:"下官親眼所見,怎敢欺哄老佛爺。如今,下官已下令封鎖了魚骨洞泉。太后若不相信,可親往驗(yàn)證。"
慈禧不吭聲了,瞅了那三顆珍珠好半天,才幽幽說道:"難道你們直隸省要出''陳勝王''了嗎?陳勝造反前,就是把寫有''陳勝王''的字條塞入魚腹內(nèi)妖言惑眾。我大清剛剛鬧完''義和拳'',這才消停幾日,你不覺得可疑嗎?"
直隸總督嚇得一哆嗦,慌忙跪倒說:"老佛爺,這兩件事可不能相提并論。這……這魚腹藏珠,微臣以為是天降祥瑞。"
慈禧看著緊張萬分的直隸總督,笑了起來:"說得有理,是不能相提并論。都是讓拳匪鬧的,讓哀家疑神疑鬼了。好啦,起來吧。哀家這幾日也在京城里住悶了,明天隨你去看看,權(quán)當(dāng)散心。"
轉(zhuǎn)天慈禧便帶著幾位大臣,隨直隸總督來到保定府。住了一夜后,第二天辰時之前,大隊(duì)人馬來到魚骨洞泉。
果然辰時剛過,幾條魚便隨著泉水冒了出來。慈禧又驚又喜,她早就聽說魚骨洞泉有這景觀,今天終于親眼看見了。直隸總督連忙命農(nóng)夫撈魚,要在慈禧面前開魚腹取珍珠。
農(nóng)夫哪敢遲疑,跑過去把魚撈了上來。拿出匕首剛要動手,慈禧說話了:"且慢!這些殺生之事,哀家不忍心看。小李子,你代哀家看看吧。"說完,令轎夫把轎子轉(zhuǎn)了個方向,不面對現(xiàn)場。
李蓮英連忙走過去,全程監(jiān)督。農(nóng)夫似乎有些緊張,咽了口唾沫,便開始動手了。隨著魚肚被剖開,一顆珍珠赫然出現(xiàn)在里面。李蓮英大喜,回頭叫:"老佛爺,珍珠降世啦。"
慈禧非但沒高興,反而一皺眉,說:"命他再剖一條。"
第二條魚被剖開了,李蓮英又叫了起來:"回老佛爺,又有珍珠降世。"
慈禧的臉色更加難看了,問直隸總督:"兩天前聽你稟報,你和保定知府剖了好幾條魚腹后,才有珍珠降世。可怎么哀家來后,卻條條有珍珠?是不是你等合伙欺瞞哀家?"
直隸總督連忙回道:"老佛爺多慮了。您想,您是天子祖母,堪稱龍祖。那些魚兒見了龍祖前來,自然要爭先獻(xiàn)寶,故而才條條魚腹有珍珠。我等凡夫俗子,怎能有這樣的造化。"
慈禧聽了這句,臉色緩和了下來,說:"真是這樣?那好,就再剖一條。"
第三條魚腹被剖開了,李蓮英高喊了起來:"老佛爺,又有魚兒獻(xiàn)珍珠!"
慈禧已是眉開眼笑,連聲叫好。直隸總督眼見如此,撲通一聲跪倒,朗聲叫道:"老佛爺,臣剛才突然頓悟,這魚腹藏珠,其實(shí)是在預(yù)示我大清將要國泰民安,四海歸心啊。"
慈禧說:"此話怎講?"
直隸總督說:"魚者,可謂年年有余。正兆示我大清將要風(fēng)調(diào)雨順,連年有余。而珍珠璀璨奪目,今藏在魚腹之中,猶如圣人垂拱而天下治。當(dāng)今圣人,正是老佛爺您呀。這真是魚腹藏珠,祥瑞天降,太后圣明,大清永昌!"
得,這話一出,四周所有人都跪倒在地,跟著就喊了起來:"魚腹藏珠,福瑞天降,太后圣明,大清永昌!"
農(nóng)夫哪見過這陣勢,嚇得不由自主一哆嗦,一顆珍珠從他的袖子里滾到了地上。他連忙偷眼看了看四周,見沒人注意,當(dāng)下跪倒在地把珍珠壓在了膝蓋下……
其實(shí),哪有什么"魚腹藏珠",這一切都是直隸總督安排的。直隸總督清楚,自半年前八國聯(lián)軍攻陷北京后,大清朝已是風(fēng)雨飄搖,岌岌可危了。慈禧逃亡歸來后,對此也是一籌莫展。于是直隸總督便急慈禧所急,利用魚骨洞泉的自然奇觀親自導(dǎo)演了這場"魚腹藏珠"的大戲--讓保定知府微服私訪魚骨洞泉,遇到農(nóng)夫后,趁給農(nóng)夫打下手的時機(jī),將珍珠塞人魚腹中,然后威逼利誘農(nóng)夫,一起合演了這場戲。
慈禧不傻,一聽就明白是假的了,可她卻搞不明白,直隸總督為什么要唱這出戲,所以就拿什么"陳勝王"的事,影射"魚腹藏珠"。當(dāng)明白直隸總督是想假借天意,維護(hù)大清的統(tǒng)治后,便欣然入戲。這才心照不宣,一唱一和地把戲推到了高潮,效果真是好得不得了!
戲終于演完了,慈禧回了北京,直隸總督和知府回了保定府。農(nóng)夫得了筆銀子后,就找不著人影了。而當(dāng)?shù)氐睦习傩赵诖褥热俗吆螅鋼矶鴣恚l(fā)現(xiàn)在現(xiàn)場除了多出些馬糞和幾條死魚外,居然還發(fā)現(xiàn)了好幾條蝦。人們就奇怪了:魚肚子里有珍珠,就算是祥瑞天降,可從沒見過魚骨洞泉向外冒蝦啊,這又是怎么回事?
這個疑問直至民國建立,農(nóng)夫回來后才揭開。原來,農(nóng)夫根本就不想演這出戲,可不演就要掉腦袋,于是便想當(dāng)著慈禧的面,讓魚肚子里珍珠和蝦一起出現(xiàn),借此暗示慈禧這都是"瞎(蝦)折騰",假的,可哪知慈禧卻讓李蓮英過來監(jiān)督。而李蓮英過來后的第一句就是:"好好演,一定要讓老佛爺開心。"所以這些蝦就沒用上,最后被農(nóng)夫扔在了那里……
用農(nóng)夫的原話說就是:"鬧了半天人家愿意瞎折騰,我還瞎操個啥心呀……"
【篇二】民間故事2020年長篇文字版
在女山湖北十余里,有一座山,三峰相連向北延綿十余里,遠(yuǎn)遠(yuǎn)看去,形似"山"字,氣勢雄偉,林木茂盛,草場廣闊,四周村民常年在此放牧。
傳說當(dāng)年楊二朗擔(dān)山攆太陽,最后一個瘸腿的太陽因奔跑不動,躲在這山下,由此被稱作"避陽山"。山上盛產(chǎn)一種叫"紫柴胡"的中草藥,每年夏秋之際,各地藥農(nóng)中有人叫它"紫陽山",順口又好記,久而久之,紫陽山就這么被叫開了。
這紫陽山還有一個動人的故事相傳至今。
淮河兩岸農(nóng)家有大清早拾糞的習(xí)慣。這年初冬的一天清早,天剛蒙蒙亮,紫陽山下小朱莊的朱老漢背著糞箕、挾著糞鏟和往常一樣莊前莊后的拾糞。忽然,看見紫陽山半山腰不斷閃著金光,遠(yuǎn)遠(yuǎn)看去像是有位女子在趕驢推磨。朱老漢納悶,這一大清早誰家女子在半山腰推磨呢?不由向閃光處走去。走了好大一會,才近得跟前。原來是一位貌若天仙的年輕女子趕著一頭暈身閃為光的大馬拉磨,磨眼上一小堆黃豆。朱老漢在一旁看得眼發(fā)花,那女子見朱老漢盯著磨盤傻看,沒有吱聲,只是朝老漢笑了笑,算是打了招呼,便順手舀了一瓢黃豆給朱老漢。朱老漢忙撩起長袍接著,順手將長袍一角掖在腰帶上。那女子繼續(xù)埋頭干活,再不搭理朱老漢。朱老漢謝了一身,轉(zhuǎn)身回村去了。
回到家,他把剛才見到的奇事和家里人一說,誰也不相信,認(rèn)為他是編故事逗大家。朱老漢急了,生氣地說:"不信,你們看我兜里的黃豆。"朱老漢拽下掖在腰帶上的長袍一看,里面還剩有幾粒,因?yàn)橹炖蠞h一開始就沒把黃豆當(dāng)一回事,一路走來基本上掉光了。兒媳眼尖手快伸手抓了一粒,一看黃豆金光閃閃,驚叫起來:"媽呀,是金豆子!"這一叫,全家人都圍了過來看,齊說:"是金豆子。"于是都彎下身在地上找豆子來,找了半天,一共只有八爛豆子。兒子問老漢:"那仙女給你多少豆子?"朱老漢說:"給了一瓢,""我的天哪,都掉在跑上了。"老伴和兒媳同時叫了起來:"快回去找。"
朱老漢全家一齊出動,睜大眼睛彎著腰順著朱老漢回家的路找起了金豆子。村里人不知朱老漢一家發(fā)什么神經(jīng)病,一問才知找金豆子,也都一同跟著找??墒沁@么多人從村口一直找到山上也沒找著一粒金豆子,也沒看見仙女拉金馬磨金豆子。大家都懷疑朱老漢講的事是假的,可是朱老漢確實(shí)有八粒金豆子。以朱老漢的家底子哪能有什么金豆子呢?
朱老漢遇著仙女得了金豆子的故事,不脛而走,傳遍了十鄉(xiāng)八鎮(zhèn)。從那時起,每天天不亮就有很多人往紫陽山上跑,但誰也沒有再遇上仙女拉金馬磨金豆子的美事。
紫陽山下的紫陽鎮(zhèn)有個姓范的老財主,貪得無厭,聽到這金豆子的事,就一心想得到金馬、金磨、金豆子。他派人晝夜看守山間,不準(zhǔn)任何人上山,連放牧的牧童也不準(zhǔn)上山,還常常親自在山上看守。
一天,正當(dāng)這范老財親自守山,半夜里,忽然烏云翻滾,雷電交加,大雨滂沱,他躲在一道山崖下。他的眼圓睜睜注視著周圍,忽然一道閃電照亮夜空,半山腰現(xiàn)出一個一丈見方的大洞,洞中金光閃閃,一個美貌的女子端坐在金磨前,一匹高大的金馬拉磨,磨著金豆子。范老財頓時來了精神,不顧一切拼命向山洞奔去。沖進(jìn)洞里伸手去拉那匹金馬。這時一聲巨響,山動地?fù)u,一塊巨大的石頭從天而降,堵住洞口。從此,人們再也沒見到范老財。
【篇三】民間故事2020年長篇文字版
自來橋鎮(zhèn)北十里左右有一山,叫寨山。山不算高,但山連崗,崗連山,山山相依,嶺嶺懷抱,地勢十分險要,歷來是兵家看重之地:秦末楚懷王熊心避難時來過這里;隋末瓦崗寨起義軍攻打揚(yáng)州時在此屯過兵;宋代名將楊六郎在此剿過匪,兵敗時孟良、焦贊在此練過兵;太平天國起義,洪秀全手下兩員猛將林鳳祥、李開芳率太平軍精銳部隊(duì)萬余人北伐,在此駐扎過。當(dāng)時林鳳祥麾下苗新帶人在此征集過糧草。一日苗新帶領(lǐng)手下來到寨山(當(dāng)時叫茅草嶺),對寨山一帶地勢十分欣賞。當(dāng)時對手下說:"若北伐勝利,奪取江山,我將帶人在此占山為王。"這話雖是苗將軍一時性情之說,可日后卻應(yīng)了他話中的后半句,留下了一段神奇的傳說。
卻說北伐軍離開太平庵(明光市自來橋鎮(zhèn))一路攻城奪鎮(zhèn),殺將擒敵,勇往直前,沒要半年時間已攻下徐州。此時北伐軍已發(fā)展到5萬多人。在徐州和盟軍、捻軍會合,并肩作戰(zhàn),但由于捻軍草莽、鄉(xiāng)混較多,很快在北伐軍內(nèi)部發(fā)生了矛盾,且日趨激烈,導(dǎo)致后來北伐軍在徐州被清兵剿滅,苗將軍帶領(lǐng)一支人馬殺出重圍。在過鳳陽時與淮勇楚勝軍遭遇又被殺得丟盔棄甲,苗將軍也丟掉了一只手,多虧胯下那匹千里馬,馱主人如飛沖出敵陣,一路往東奔逃,繞過白云山,苗將軍一看身邊只有七八名衛(wèi)士相隨,自己又身負(fù)重傷,淚流滿面,仰天長嘆:"太平天國氣數(shù)已盡,自為天國大將豈能茍且偷生。"說完拔劍就要自刎。身邊衛(wèi)士慌忙奪下苗將軍手中寶劍說:"苗將軍不必如此,半年前將軍不是說過,兵敗后再到茅草嶺占山為王的嗎?再說夫和和小姐還有揚(yáng)州。"苗新經(jīng)衛(wèi)士這么一提,心想是呀!半年多不知夫人和小姐怎么樣了?不如暫到茅草嶺占山扎寨再說。
苗新帶領(lǐng)所剩幾名衛(wèi)士來到自來橋北面的茅草嶺,選一輩子易守難攻的高嶺,伐木建寨,樹旗稱王,同時派兩名手下裝扮成小商人前往揚(yáng)州接夫人和小姐。當(dāng)兩名衛(wèi)士進(jìn)入揚(yáng)州城時,揚(yáng)州已在頭兩天被清軍攻克,沒了夫人和小姐的下落。兩名衛(wèi)士在揚(yáng)州一連打聽了兩天也沒打聽出消息,只好回寨復(fù)命。這天兩名衛(wèi)士來到來安城,天已中,腹中空空,又渴又餓,他們找一家小酒店,叫小二端上十個饅頭,兩碗清湯。正吃著突聽窗外一堆人群掌聲如雷,叫好聲不斷。兩衛(wèi)士好奇站起身探頭看個究竟,原來是一個賣藝女子,使得一手好劍法,踢、彈、竄、跳,輕功非凡。當(dāng)那女子轉(zhuǎn)過臉時,兩衛(wèi)士差點(diǎn)沒被口中饅頭噎死,異口同聲地說:"小姐。"這真是踏破鐵鞋封鎖覓處,得來全不費(fèi)功夫。這賣藝的女子不是別人,正是要找的苗新之女苗秀英。兩衛(wèi)士顧不得許多,躍窗而出,分開人群,一聲"秀英小姐",舞劍女子停住,一看是父親身邊的兩名衛(wèi)士,話沒出口兩行熱淚如泉涌出。兩衛(wèi)士將苗秀英帶進(jìn)小酒館又要了幾個饅頭一碗湯。小姐也真是餓急了,抓過饅頭大一口小一口狼吞虎咽起來。飯飽后兩衛(wèi)士才將此次出來是奉將軍之命接夫人和小姐去山寨及徐州、鳳陽之戰(zhàn)全軍覆沒,將軍只帶出七八名衛(wèi)士沖出重圍,來到茅草嶺占山為王之事,一口氣說了。苗小姐見父心切,水也顧不得喝,跟兩名衛(wèi)士前往山寨。
原來,幾天前清軍大舉圍攻揚(yáng)州,守城太平軍浴血奮戰(zhàn),無奈清軍人多,眾寡懸殊,揚(yáng)州城被攻克,太平軍大部分戰(zhàn)死,太平軍家眷被集中在一座大廟里,清軍一頭目說,太平軍再也不能翻泡了,北伐軍在徐州已全軍覆滅,一個沒剩全成了刀下鬼。苗夫人一聽一頭撞在石柱上,頓時腦漿濺出,氣絕身亡。苗小姐強(qiáng)忍悲痛,趁夜色施展輕功,躍墻逃生,一路往北打聽父親下落。
幾個時辰后,苗小姐和兩名衛(wèi)士來到山寨。父女相見抱頭大哭??蘖T,苗小姐將清軍攻城母親自盡,自己逃出等一一告訴父親。苗將軍淚濕衣襟,頓足捶胸。
苗將軍一家三口,分在徐州、揚(yáng)州兩城,不想兩城同開戰(zhàn)火,都是太平軍大敗,苗將軍丟了一只左臂,苗夫人撞柱身亡,苗小姐安然無恙,流落幾日與父重逢,比起太平軍中其他將士老小,算是不幸中的萬幸。山寨殺雞宰羊歡慶苗將軍父女相逢。從此,山寨中多了一個武藝高強(qiáng)的女寨主。
這苗秀英芳齡十九,聰明美貌,膽識過人。自幼跟父親學(xué)文習(xí)武,琴棋書畫樣樣精通,一身輕功更是了不得,丈五高墻能一躍而過,一柄三尺龍泉劍無堅不摧,三五條大漢近不得身。苗新有了女兒做幫手,更是如虎添翼。他們殺富濟(jì)貧,懲惡揚(yáng)善,深受百姓愛戴,周圍十鄉(xiāng)八里的血性男兒紛紛前來投靠,無奈山不大,寨也小,遠(yuǎn)近幾十里大都是貧苦山民,雖有大路,但為山道,來往過境之人也大都是打柴樵夫、挖藥山民,商販根本不敢打此過,因此山寨并不富裕,無法留下許多兵勇。苗將軍只選十五人常駐山寨,跟隨左右,其余勸其返村。為使這些人能學(xué)上點(diǎn)武功,一為強(qiáng)身健體,二為保村莊平安,不受毛賊欺辱,苗秀英隔三岔五到各村莊指點(diǎn)年輕人舞刀弄槍。
且說離山寨東南七八里處的岳家巷(今來安縣揚(yáng)郢鄉(xiāng)岳巷村)有座華陀寺是周圍幾十里較大的一座寺廟,占地近十畝,有殿堂、禪房幾十間,原來寺里有住持方丈,法號頂明,精通中醫(yī),大山中有的是各種中草藥。頂明方丈常幫助周圍山民醫(yī)療治病,救苦救難,但從不收錢,老百姓把寺廟叫作華陀寺。周圍山民和遠(yuǎn)近香客對寺院也從不吝嗇。因此終年鐘聲悠揚(yáng),香火旺盛。可有一年不知從哪來了個游方僧,自稱濟(jì)世和尚。此和尚人高馬大,一身好武功,頂明方丈惜才,留下濟(jì)世和尚做護(hù)寺。豈料這濟(jì)世和尚是個不守戒規(guī),好色成性無惡不作的惡徒。進(jìn)寺不到一個月就害死了方丈,攆走了幾名寺中大師,謀取了住持之位。從此,許多事佛和尚看不慣濟(jì)世和尚的輕浮好色,貪酒吃勞,一個個離寺而去,剩下的十幾名和尚大都是六根未凈的混事主兒,整天跟著濟(jì)世和尚喝五吆六,橫行鄉(xiāng)里,誰家的大姑娘、小媳婦要是有三分姿色,被這惡和尚看中,誰家就算倒了霉。
近來濟(jì)世和尚聽說茅草嶺被太平軍一敗將苗新父女占山設(shè)寨,除惡揚(yáng)善,殺富濟(jì)貧,深受百姓擁戴,心中不悅,但知苗新是武藝高強(qiáng),帶過兵,打過仗,見過世面的人。濟(jì)世和尚不敢輕舉妄動,行惡也回避這地方。
再說這苗新也聽周圍百姓說過華陀寺里有一幫無惡不作、欺男霸女的和尚,為首的濟(jì)世和尚人高馬大,武功高強(qiáng)。但自從他在茅草嶺主山寨以來,這幫和尚就有所顧忌,平日也不到這一帶騷擾。因此,苗新也沒太放在心上,只是井水不犯河水,各行各的事。
可近些日子濟(jì)世和尚不斷聽人說,那苗新有個女兒,叫苗秀英,有沉魚落雁之貌。這濟(jì)世和尚的人生學(xué)說是"寧可花下死,做鬼也風(fēng)流"。聽說苗秀英美若天仙,按捺不住邪火,恨不得立即能將苗秀英摟入帳內(nèi)。自古"色"字頭上一把刀,濟(jì)世和尚是欲火心中起,惡從膽邊生。
一天,濟(jì)世和尚帶著十幾名手下,心懷鬼胎,前往山寨拜見,想先睹苗小姐芳容后,再伺機(jī)下手。苗新見濟(jì)世和尚前來拜山,猜到這和尚是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但出于禮節(jié),還是按江湖規(guī)矩接待了他。因這和尚拜山不懷好意,進(jìn)寨后茶過三杯也沒見著苗秀英,以為苗秀英在房里不愿見他。就故意說:"苗寨言,占山已近兩年,怎么還住著茅草屋呢?"苗新說:"山寨既小又貧,比不上你那華陀寺,委屈了大師啦。"和尚東張西望說:"哪里,哪里,我一個和尚,四海為家,廟大家就大,廟小家就小,你這里破爛不堪,頂不能遮雨,墻不能避風(fēng),不苦了你那如花似玉的姑娘了嗎?"說著那和尚一驚一乍,突然單刀直入:"苗寨主,聽說小姐美如天仙,能否叫出讓貧僧一睹芳容。"苗新一聽這話氣得牙根發(fā)癢,這可惡的東西太輕狂了,但還是強(qiáng)忍住心頭怒火,沒好氣地說:"出門去了。"濟(jì)世和尚嬉皮笑臉地說:"是嗎?該不是故意躲著我吧?"說著起身要進(jìn)兩邊房。苗新忍無可忍,操過桌邊一把撲刀喝道:"大膽禿驢,故意到山寨來滋事尋釁,我今天要看你有何能耐。"話落刀起,呼嘯帶風(fēng),沖和尚劈去。那和尚一個貓步,竄躍一邊說:"苗寨主,我再借你一條膀子,你都奈何我不得,別找死。"說完旁邊一小和尚遞過一把柳葉刀,雙方退到屋外,拉開陣勢,你來我擋"叮叮當(dāng)當(dāng)"廝殺起來。一連戰(zhàn)了二十多個回合,苗寨主終因單臂力弱,逐漸不支,只有招架之勁,無反搏之力了。近十名寨兵一看不妙,各自抄起家伙一哄而上,十幾名小和尚也舉刀抵擋,雙方混戰(zhàn)起來,不到一個時辰勝負(fù)已成定局。苗新身負(fù)重傷,剩最后一口氣時,他叫人迅速逃走下山進(jìn)村,把情況告訴小姐。山寨上除一名士兵逃下山去外,其余全被和尚殺了。和尚見小姐真不在山寨,點(diǎn)起一把火,帶人下山去了。
一群小和尚一邊說一邊笑剛來到山下,迎面碰上急趕回來的苗秀英。苗秀英一見和尚二話不說拔劍砍去。濟(jì)世和尚一見苗秀英果然貌若天仙,臉露*笑,還想說話,可苗秀英一把龍泉劍上下左右一眨眼功夫使出了七八招,這和尚不敢輕敵,打開架式,使招迎戰(zhàn)。苗秀英怒火中燒,報仇心切,一把三尺龍泉劍猶如萬龍出海,刺向和尚,那和尚根本來不及進(jìn)攻,只是招架,邊打邊往后退,正打著只聽"咔嚓"一聲,濟(jì)世和尚光頭落地,無頭尸體"嗵"的一聲像一堵墻似的倒下,一命嗚呼了。一群小和尚一見四處驚逃。苗秀英殺紅了眼,哪容一個開溜,不一會,十幾個小和尚吃飯的家伙一個個都搬了家。
苗秀英奔往山寨,一切都晚了,山寨一片火海,父親和近十名寨兵倒在血泊中,苗秀英痛苦萬分,欲哭無淚。她恨自己,因臨出門時父親一直表現(xiàn)得不安,叫她叫下山了,她說:"昨天講好,今個教人家刀法,怎好不去呢?"苗秀英見父親臉色不對,以為身體不舒服,一再追問,苗新對女兒說:"昨晚做了個惡夢,不知從哪跑來一群狼,見人就咬,山寨中的人一個個被咬死,我奮力砍殺,一群狼一齊沖向自己,一下驚醒,原來是一場夢,夢醒后再也睡不著,總覺得有什么大事要發(fā)生。"苗秀英一笑說:"嗨!原來是一場夢鬧的,沒事,我早去早回。"于是苗秀英只帶了四五個人下山,其余人全留在寨里。不曾想,這一去卻是和父親永別之時,而且父親又死的那么慘。苗秀英越想越氣,越氣越后悔,她跪在父親尸體面前,仰天長嘆:"老天爺呀!你為什么要容惡人橫行,好人不得善終呢?"說完把劍一橫,鮮血涌出,倒在父親身上。
周圍山民在四五名寨兵的帶領(lǐng)下,手拿叉子、扁擔(dān),從四面八方向山寨奔來,可都來晚了,苗寨主戰(zhàn)死,苗小姐自刎,留在山寨的其他兄弟也都壯烈殉難了。
村民中有個老者環(huán)顧一下周圍說:"此山險惡,苗小姐遺體不應(yīng)葬于此,應(yīng)埋葬在離此不遠(yuǎn)的東方梅山。"大伙一致贊同。于是老者在梅山選了一塊鳳頭地將苗小姐安葬了。
第二天有人到墳前祭拜,見這座墳長得像一座小山似的。又過了許多年,人們?yōu)榱思o(jì)念這位除惡安民、俠肝義膽的女杰,自發(fā)捐款在苗秀英墳前立了一塊碑,上刻"苗氏俠女秀英之墓",墓前有石桌、石凳、石香爐,還有十幾個大小差不多的圓石,人們說那是"和尚頭"。
【篇四】民間故事2020年長篇文字版
在滁州沙河鎮(zhèn)和明光張八嶺鎮(zhèn)交界的地方,有一座挺拔高大的山峰,山上樹木茂盛、四季常青。這山有個美麗而神奇的名字叫"白米山"。在當(dāng)?shù)赜羞@么一段美妙的傳說。
相傳,很早以前白米山叫亂石山。山也沒有現(xiàn)在這么高,那么挺拔,那么美麗。雜草叢生、亂石成堆、稀稀拉拉有幾棵雜樹。可繞山有一條常年不干,四季涌流的清水澗。澗兩邊土松草肥,周圍村莊上每天都有一些放牛娃在這里放牧。就在此山東北角處有一個較大的村莊,莊名叫"大張郢"。村南頭住著一戶張姓人家,就爺倆。爺爺是七月初二生的,所以爺爺?shù)母赣H給起了個名字叫張七二,已是年近七十的人了,孫子出生時也是七月初二,不能再叫張七二了,因家用門口有棵彎棗樹,爺爺給趣了名字叫張棗。張棗已經(jīng)十三歲了,為了糊口替村里大戶張老鐵家放牛。按家門輩分,張老鐵還應(yīng)叫張棗一聲叔叔呢??捎绣X人輩分也長了,這張老鐵只叫棗子,他說他家和張棗已隔了十代了,論年齡棗子應(yīng)叫他大爺。張老鐵家養(yǎng)三頭水牛,雇棗子放牛時談好,一年四季吃住在張老鐵家,另外每年給棗子三斗玉米貼補(bǔ)家用。這工錢雖少,但張七二還是同意了,因?yàn)榧依锷倭艘粡堊?,一年還能進(jìn)三斗玉米。
話說這年秋的一天,張棗在清水澗邊放牛,小肚子餓得"嘰哩咕嚕"直叫喚。在過去淮河一帶有個說法叫"狗無中飯,貓無晚飯,小放牛的的沒早飯,"這都是大戶人家摳油,想方設(shè)法克扣。張棗餓急了,叭在澗邊"咕咚咚"喝了一肚子涼水。不停地抬頭看太陽,這太陽掛在原處就是不動。張棗看著看著就覺得天旋地轉(zhuǎn)一頭栽倒在地餓昏過去。不知什么時候,張棗醒過來,身邊盤腿坐著個白發(fā)道人。白發(fā)道人見張棗醒過來了,從懷里掏出個小木碗,又掏了兩粒米放在碗里,然后在澗溝邊舀滿了水,雙手上下一搖,雙止緊閉,口中"嘰哩咕嚕"念著經(jīng),不一會一碗雪白雪白的大米飯遞到了張棗面前,張棗一對小眼一眨不眨地看了個全過程。神了!接過碗也顧不了許多了,大一口小一口的吃了起來,越吃越香。奇怪!張棗的小肚子漲得繃繃的,可小木碗里的飯還是不見少。張棗吃著、想著,能不能把剩下的飯帶回去給爺爺吃一點(diǎn)呢?自從記事就沒見爺爺吃過一頓白米飯。那白發(fā)道人像是會算,他一手撫摸著張棗的頭,一邊說:"真是個孝順的孩子,自己餓昏了,有的吃了,馬上就能想到爺爺。"張棗望著白發(fā)道人,看他慈眉善目是個好人,于是大著膽子說:"老神仙,這剩下的飯能給我嗎?我從沒見爺爺吃過白米飯,他老人家要是吃了我給他留的香噴噴的白米飯,不知要有多高興。"他見白發(fā)道人點(diǎn)點(diǎn)頭,站起身跑向一個藕塘采了片大荷葉,又跑了回來。張棗把小木碗里的白米飯倒在荷葉里包好揣在懷里,他跪下要給白發(fā)道人磕頭。白發(fā)道人扶起張棗,從張棗腰上抽下放牛鞭然后把自己拇指上的一個玉斑指抹下來套在牛鞭桿上說:"孩子,前面亂石山下有取不盡的白米,這就是鑰匙。鎖眼是山腰三棵檀樹正中的那個石縫,每天必須在太陽照在石縫上時,將有玉斑指的這頭插在石縫中,口中念:米神、米神快醒醒,給點(diǎn)白米救貧人,連著三遍,白米就自動流出來,記住了嗎?"張棗看看手中的鞭子點(diǎn)點(diǎn)頭說:"全記住了。"白發(fā)道人又說:"此事不能讓人知道,以免有貪心的人對你不軌。"張棗點(diǎn)點(diǎn)頭。白發(fā)道人說::"你去趕牛吧,牛走遠(yuǎn)了。"就在張棗回頭看牛的一瞬間,白發(fā)道人不見了。張棗掐了下小臉蛋覺得痛,知道不是夢,是遇到神仙了。
張棗把牛趕回村,故意從村南頭繞,把懷里揣著的那包米飯遞給爺爺。爺爺一見孫子送來了白米飯,香味撲鼻,也沒問來歷就狼吞虎咽吃起來。吃完了,又用手指將粘在荷葉上的飯粒捏下送到嘴里。張棗看爺爺吃得這么香,心里高興極了。
"白米飯從哪里弄來的?"爺爺捏完荷葉上最后一粒飯才問。
張棗說:"是一位過路的道人給的,我吃了一半,留給您一半。"他摸了一下腰里的牛鞭又說:"爺爺,你給我一條口袋。"
"干什么?"爺爺問。
"我有用,你別問干什么,明早放牛我來拿。"張棗說完趕著牛回張老鐵家去了。
第二天,張棗放牛時特地繞到村南頭回家拿了一個布口袋。把牛趕到澗邊,到山腰上找鎖眼。由于山上樹少,一眼就看到那三棵拳頭粗的檀樹。在三棵樹的正中間有一塊巨大的石頭,斜依在山坡上,大石中間有一條石縫。為了能照看到牛在澗邊吃草,張棗便坐石頭上等太陽照過來。好一會,太陽挪過來了,陽光直射在石縫上,張棗連忙將牛鞭帶玉斑指的那頭插在石縫中,念道:"米神、米神快醒醒,給點(diǎn)白米救貧人。"一連念了三主屆,只見雪白的白米嘩嘩順著石縫流出來,不一刻裝了滿滿一口袋。張棗拔出牛鞭扛著口袋下山去了。放?;厝r,張棗繞道一口袋大米送給爺爺。爺爺見張棗背了滿滿一口袋雪白的大米,嚇了一大跳,以為是張棗偷來的,追著張棗說實(shí)情,張棗答應(yīng)過白發(fā)道人不告訴任何的,張棗急出了滿頭大汗,瞪大了一對小眼睛說:"爺爺你放心,我自小就記著您的教導(dǎo),君子是冷死迎風(fēng)站,餓死不做賊,這白米絕非歪道而來,您就放心吧。"爺爺見張棗說得懇切,也就不再多問了。從此,每天張棗放?;貋矶伎钢鴿M滿一口袋大米。張七二吃不完就背到街上去賣,日久天長,張七二有吃有喝有用有穿的,還攢了不少錢等來年蓋新房,等著帶孫媳婦呢。
張七二發(fā)了,村里人很納悶,一個年近七十的老人,家里又沒有水田,怎么會天天上街賣米呢?人們七嘴八舌的議論著。這張老鐵是小心眼兒,開始他懷疑張棗從他家偷米,但悄悄盯了一段時間,每天他出家門都是空著手。再說一段時間他家并沒舂米,張七二仍背著一口袋大米上街去賣。
這天,張老鐵遠(yuǎn)遠(yuǎn)地跟著張棗看這放牛娃玩什么鬼頭。他看到張棗把牛趕到澗溝后,提著個空口袋上山去了。張老鐵仍悄悄跟著,趴在離張棗很近的地方。那張棗一會抬頭看太陽,一會看石縫,只見當(dāng)太陽直照石縫時,張棗把套在玉斑指的牛鞭插在石縫里,就聽嘴念道:"米神、米神快醒醒,給點(diǎn)白米救貧人。"那石縫流出了雪白的大米。張老鐵眼都看直了?;氐郊宜芽吹降囊磺幸晃逡皇馗嬖V了老婆。兩口子合計著要把牛鞭弄到手。張老鐵的女人把臉一繃說:"棗子是我家雇的放牛娃,現(xiàn)在我們不雇了,叫他丟下牛鞭滾蛋,不就行了。"張老鐵想了好一會搖了搖頭:"不妥,不妥,他要是不愿交出牛鞭呢?"女人把眼一瞪雙手掐腰說:"來硬的,搶過來,還要怎地?"張老鐵還是搖搖頭說:"不成,不成,他要是縣衙去告呢?"女人氣急得要跳起來了:"告又怎樣?縣太爺還會幫個小放牛的?"張老鐵點(diǎn)點(diǎn)頭道:"是不會幫那個小放牛的,自古道:貧不斗富,富不斗官,一個貧放牛的哪能斗過我呢?"女人聽了這話才緩了口氣說:"哎,這不就照了嗎?"張老鐵瞇糊著眼說:"那我們要跟縣太爺斗,你說最后誰吃虧?"女人急了,罵了起來:"你瘟豬,肚里有什么花花腸子掏出來不就完了嗎?"張老鐵一本正經(jīng)地說:"我不是不想來硬的,就怕這事傳出去,消息要是傳到縣太爺那里,這寶物還能有我的份嗎?"女人驚訝說:"你聽過貍貓換太子的故事嗎?"女人說:"我都會背了,你還有什么新段子了,整天就這段。"張老鐵說:"我可不是給你講故事。我想上街到玉器行買個和那玉斑指樣子顏色差不多的,換了棗子那個。這棗子用假的玉斑指再去求米,米出不來,這小孩子還以為米沒有了,不也就認(rèn)了嗎?那時這寶物神不知鬼不覺地不就歸我了嗎?"女人笑了:"乖乖,你真鬼。"
張老鐵乘張棗睡覺時偷偷把牛鞭抽下來,取下玉斑指,換上假玉斑指。
第二天,張棗按老辦法,又去要米,可一連念了七八遍口訣,石縫里粒米不見,張棗心想:大概是米沒有了,或是米神見我天天來要米生氣了,嫌煩了。嗨!看來還是爺爺說得對,這人就不能貪得無厭。
再說那張老鐵見張棗沒發(fā)覺是假的,要不出來也沒有什么太大的反應(yīng),倆口子高興得直蹦。又隔了一天,張老鐵拿著真玉斑指的牛鞭瞞著女人偷偷來到石縫處,當(dāng)著太陽直射石縫處,忙將牛鞭插在石縫,口中念道:"米神、米神,快醒醒,給點(diǎn)白米救貧人。"只見雪白的大米嘩嘩地從石縫中流出。張老鐵抓過一把大米,聞了聞,清香無比;看了看,雪白耀眼;嚼了嚼,甘甜爽口;高興得不知如何是好。米越流越快,一眨眼功夫,漫過了張老鐵的腰了,這時他老想起要把米裝進(jìn)袋,起去拿袋,可挪不動腳,掙扎著要從米堆里爬出來,難了,不一刻大米漫過肩頭,漫過頭頂。因?yàn)榕1捱€插在石縫里,米仍在往外流,趙流越多,在太陽落山前,把整個亂石山都埋在下面了。
就在白米漫過山嶺時,周圍的人發(fā)現(xiàn)了,很多人用筐子挑,口袋背,可是一有富戶去擔(dān)米,米卻成了白沙。張老鐵的女人見米漫過山頂,不見張老鐵出來,知道糟了,老鐵一定被埋在下面了。她一面哭著,一面拼命地在米堆上扒著,一面破著嗓子喊:"老鐵、老鐵,你在哪?"第二天,天一亮,挺拔高大的一座由白米堆成的大山替代了原來的亂石山。后來人們把它稱為"白米山"。在山的北坡上有一塊大石頭,半截栽在泥里,傳說是張老鐵的老婆,當(dāng)?shù)胤排5慕?jīng)過,都喜歡用牛鞭打幾下。
【篇一】民間故事2020年長篇文字版
清末的一天,保定知府微服來到野三坡。在魚骨洞泉,他發(fā)現(xiàn)每天辰時左右,都會從泉水里冒出些魚來,多則十幾條,少則七八條,不由連連稱奇。
"你要不要這魚?"一個農(nóng)夫出現(xiàn)在知府身旁,"你不要,我可就撈走了。"
知府?dāng)[擺手說:"你撈走吧,我不要。這魚能吃嗎?"
農(nóng)夫說:"你是外地人吧。不瞞你說,這魚好吃著呢。"
知府一聽有些饞了。農(nóng)夫一面撈魚一面說:"我們這里有個不成文的規(guī)矩,誰先來魚骨洞泉魚就歸誰。今兒你把魚讓給了我,我請你吃魚。"
知府連連點(diǎn)頭。很快就到了農(nóng)夫的家,農(nóng)夫讓知府先喝水,自己去忙活了,知府喝過水便在一邊給農(nóng)夫打下手。突然,農(nóng)夫叫了起來:"這是什么玩意兒,圓不溜丟的?"
知府看去,農(nóng)夫的手中居然握著一顆珍珠,忙問:"從哪里撿到的?"
農(nóng)夫說:"魚肚子里。"知府說:"像是珍珠,看看其他魚肚子里是否還有。"農(nóng)夫一通忙活,居然又在另一條魚的腹內(nèi)發(fā)現(xiàn)了珍珠。
知府分了一顆,魚也不吃了,當(dāng)天就趕回保定府,把這事面陳給直隸總督。
直隸總督嘴張得老大,這事太邪了,不行,這得親自看看。
他讓知府帶路來到魚骨洞泉,剛好又碰上那個農(nóng)夫。知府連忙走過去,問道:"還認(rèn)得我嗎?"
農(nóng)夫看到穿官服的知府,嚇得跪倒在地:"大人贖罪,昨天小人不知道是大人來了。"
知府扶起農(nóng)夫,讓農(nóng)夫撈完魚后,拿出一把匕首說:"把這些魚開膛破肚。"農(nóng)夫不敢怠慢,可除了魚泡內(nèi)臟外,哪有什么珍珠。直隸總督的臉沉了下來,冷眼看著知府說:"為何沒有?"
知府說:"昨天明明是我親眼所見……"
"看,還有一條魚。"農(nóng)夫忽然指著魚骨洞泉叫了起來。
知府連忙叫:"去,撈上來,再剖開來看。"
農(nóng)夫撈出那條魚后,剖開魚肚,一顆拇指蓋大的珍珠滾了出來。知府如見救星,說:"大人,請看。"
直隸總督瞅著那珍珠,又望了望魚骨洞泉,一揮手說:"來人,把魚骨洞泉看護(hù)起來,在本督未回來之前,不得讓任何人靠近。"
就這樣,直隸總督拿著那三顆珍珠,連夜奔赴京城。第二天,他便把這事稟告給了慈禧太后。
慈禧面無表情地看著直隸總督,問:"此事當(dāng)真?"
直隸總督說:"下官親眼所見,怎敢欺哄老佛爺。如今,下官已下令封鎖了魚骨洞泉。太后若不相信,可親往驗(yàn)證。"
慈禧不吭聲了,瞅了那三顆珍珠好半天,才幽幽說道:"難道你們直隸省要出''陳勝王''了嗎?陳勝造反前,就是把寫有''陳勝王''的字條塞入魚腹內(nèi)妖言惑眾。我大清剛剛鬧完''義和拳'',這才消停幾日,你不覺得可疑嗎?"
直隸總督嚇得一哆嗦,慌忙跪倒說:"老佛爺,這兩件事可不能相提并論。這……這魚腹藏珠,微臣以為是天降祥瑞。"
慈禧看著緊張萬分的直隸總督,笑了起來:"說得有理,是不能相提并論。都是讓拳匪鬧的,讓哀家疑神疑鬼了。好啦,起來吧。哀家這幾日也在京城里住悶了,明天隨你去看看,權(quán)當(dāng)散心。"
轉(zhuǎn)天慈禧便帶著幾位大臣,隨直隸總督來到保定府。住了一夜后,第二天辰時之前,大隊(duì)人馬來到魚骨洞泉。
果然辰時剛過,幾條魚便隨著泉水冒了出來。慈禧又驚又喜,她早就聽說魚骨洞泉有這景觀,今天終于親眼看見了。直隸總督連忙命農(nóng)夫撈魚,要在慈禧面前開魚腹取珍珠。
農(nóng)夫哪敢遲疑,跑過去把魚撈了上來。拿出匕首剛要動手,慈禧說話了:"且慢!這些殺生之事,哀家不忍心看。小李子,你代哀家看看吧。"說完,令轎夫把轎子轉(zhuǎn)了個方向,不面對現(xiàn)場。
李蓮英連忙走過去,全程監(jiān)督。農(nóng)夫似乎有些緊張,咽了口唾沫,便開始動手了。隨著魚肚被剖開,一顆珍珠赫然出現(xiàn)在里面。李蓮英大喜,回頭叫:"老佛爺,珍珠降世啦。"
慈禧非但沒高興,反而一皺眉,說:"命他再剖一條。"
第二條魚被剖開了,李蓮英又叫了起來:"回老佛爺,又有珍珠降世。"
慈禧的臉色更加難看了,問直隸總督:"兩天前聽你稟報,你和保定知府剖了好幾條魚腹后,才有珍珠降世。可怎么哀家來后,卻條條有珍珠?是不是你等合伙欺瞞哀家?"
直隸總督連忙回道:"老佛爺多慮了。您想,您是天子祖母,堪稱龍祖。那些魚兒見了龍祖前來,自然要爭先獻(xiàn)寶,故而才條條魚腹有珍珠。我等凡夫俗子,怎能有這樣的造化。"
慈禧聽了這句,臉色緩和了下來,說:"真是這樣?那好,就再剖一條。"
第三條魚腹被剖開了,李蓮英高喊了起來:"老佛爺,又有魚兒獻(xiàn)珍珠!"
慈禧已是眉開眼笑,連聲叫好。直隸總督眼見如此,撲通一聲跪倒,朗聲叫道:"老佛爺,臣剛才突然頓悟,這魚腹藏珠,其實(shí)是在預(yù)示我大清將要國泰民安,四海歸心啊。"
慈禧說:"此話怎講?"
直隸總督說:"魚者,可謂年年有余。正兆示我大清將要風(fēng)調(diào)雨順,連年有余。而珍珠璀璨奪目,今藏在魚腹之中,猶如圣人垂拱而天下治。當(dāng)今圣人,正是老佛爺您呀。這真是魚腹藏珠,祥瑞天降,太后圣明,大清永昌!"
得,這話一出,四周所有人都跪倒在地,跟著就喊了起來:"魚腹藏珠,福瑞天降,太后圣明,大清永昌!"
農(nóng)夫哪見過這陣勢,嚇得不由自主一哆嗦,一顆珍珠從他的袖子里滾到了地上。他連忙偷眼看了看四周,見沒人注意,當(dāng)下跪倒在地把珍珠壓在了膝蓋下……
其實(shí),哪有什么"魚腹藏珠",這一切都是直隸總督安排的。直隸總督清楚,自半年前八國聯(lián)軍攻陷北京后,大清朝已是風(fēng)雨飄搖,岌岌可危了。慈禧逃亡歸來后,對此也是一籌莫展。于是直隸總督便急慈禧所急,利用魚骨洞泉的自然奇觀親自導(dǎo)演了這場"魚腹藏珠"的大戲--讓保定知府微服私訪魚骨洞泉,遇到農(nóng)夫后,趁給農(nóng)夫打下手的時機(jī),將珍珠塞人魚腹中,然后威逼利誘農(nóng)夫,一起合演了這場戲。
慈禧不傻,一聽就明白是假的了,可她卻搞不明白,直隸總督為什么要唱這出戲,所以就拿什么"陳勝王"的事,影射"魚腹藏珠"。當(dāng)明白直隸總督是想假借天意,維護(hù)大清的統(tǒng)治后,便欣然入戲。這才心照不宣,一唱一和地把戲推到了高潮,效果真是好得不得了!
戲終于演完了,慈禧回了北京,直隸總督和知府回了保定府。農(nóng)夫得了筆銀子后,就找不著人影了。而當(dāng)?shù)氐睦习傩赵诖褥热俗吆螅鋼矶鴣恚l(fā)現(xiàn)在現(xiàn)場除了多出些馬糞和幾條死魚外,居然還發(fā)現(xiàn)了好幾條蝦。人們就奇怪了:魚肚子里有珍珠,就算是祥瑞天降,可從沒見過魚骨洞泉向外冒蝦啊,這又是怎么回事?
這個疑問直至民國建立,農(nóng)夫回來后才揭開。原來,農(nóng)夫根本就不想演這出戲,可不演就要掉腦袋,于是便想當(dāng)著慈禧的面,讓魚肚子里珍珠和蝦一起出現(xiàn),借此暗示慈禧這都是"瞎(蝦)折騰",假的,可哪知慈禧卻讓李蓮英過來監(jiān)督。而李蓮英過來后的第一句就是:"好好演,一定要讓老佛爺開心。"所以這些蝦就沒用上,最后被農(nóng)夫扔在了那里……
用農(nóng)夫的原話說就是:"鬧了半天人家愿意瞎折騰,我還瞎操個啥心呀……"
【篇二】民間故事2020年長篇文字版
在女山湖北十余里,有一座山,三峰相連向北延綿十余里,遠(yuǎn)遠(yuǎn)看去,形似"山"字,氣勢雄偉,林木茂盛,草場廣闊,四周村民常年在此放牧。
傳說當(dāng)年楊二朗擔(dān)山攆太陽,最后一個瘸腿的太陽因奔跑不動,躲在這山下,由此被稱作"避陽山"。山上盛產(chǎn)一種叫"紫柴胡"的中草藥,每年夏秋之際,各地藥農(nóng)中有人叫它"紫陽山",順口又好記,久而久之,紫陽山就這么被叫開了。
這紫陽山還有一個動人的故事相傳至今。
淮河兩岸農(nóng)家有大清早拾糞的習(xí)慣。這年初冬的一天清早,天剛蒙蒙亮,紫陽山下小朱莊的朱老漢背著糞箕、挾著糞鏟和往常一樣莊前莊后的拾糞。忽然,看見紫陽山半山腰不斷閃著金光,遠(yuǎn)遠(yuǎn)看去像是有位女子在趕驢推磨。朱老漢納悶,這一大清早誰家女子在半山腰推磨呢?不由向閃光處走去。走了好大一會,才近得跟前。原來是一位貌若天仙的年輕女子趕著一頭暈身閃為光的大馬拉磨,磨眼上一小堆黃豆。朱老漢在一旁看得眼發(fā)花,那女子見朱老漢盯著磨盤傻看,沒有吱聲,只是朝老漢笑了笑,算是打了招呼,便順手舀了一瓢黃豆給朱老漢。朱老漢忙撩起長袍接著,順手將長袍一角掖在腰帶上。那女子繼續(xù)埋頭干活,再不搭理朱老漢。朱老漢謝了一身,轉(zhuǎn)身回村去了。
回到家,他把剛才見到的奇事和家里人一說,誰也不相信,認(rèn)為他是編故事逗大家。朱老漢急了,生氣地說:"不信,你們看我兜里的黃豆。"朱老漢拽下掖在腰帶上的長袍一看,里面還剩有幾粒,因?yàn)橹炖蠞h一開始就沒把黃豆當(dāng)一回事,一路走來基本上掉光了。兒媳眼尖手快伸手抓了一粒,一看黃豆金光閃閃,驚叫起來:"媽呀,是金豆子!"這一叫,全家人都圍了過來看,齊說:"是金豆子。"于是都彎下身在地上找豆子來,找了半天,一共只有八爛豆子。兒子問老漢:"那仙女給你多少豆子?"朱老漢說:"給了一瓢,""我的天哪,都掉在跑上了。"老伴和兒媳同時叫了起來:"快回去找。"
朱老漢全家一齊出動,睜大眼睛彎著腰順著朱老漢回家的路找起了金豆子。村里人不知朱老漢一家發(fā)什么神經(jīng)病,一問才知找金豆子,也都一同跟著找??墒沁@么多人從村口一直找到山上也沒找著一粒金豆子,也沒看見仙女拉金馬磨金豆子。大家都懷疑朱老漢講的事是假的,可是朱老漢確實(shí)有八粒金豆子。以朱老漢的家底子哪能有什么金豆子呢?
朱老漢遇著仙女得了金豆子的故事,不脛而走,傳遍了十鄉(xiāng)八鎮(zhèn)。從那時起,每天天不亮就有很多人往紫陽山上跑,但誰也沒有再遇上仙女拉金馬磨金豆子的美事。
紫陽山下的紫陽鎮(zhèn)有個姓范的老財主,貪得無厭,聽到這金豆子的事,就一心想得到金馬、金磨、金豆子。他派人晝夜看守山間,不準(zhǔn)任何人上山,連放牧的牧童也不準(zhǔn)上山,還常常親自在山上看守。
一天,正當(dāng)這范老財親自守山,半夜里,忽然烏云翻滾,雷電交加,大雨滂沱,他躲在一道山崖下。他的眼圓睜睜注視著周圍,忽然一道閃電照亮夜空,半山腰現(xiàn)出一個一丈見方的大洞,洞中金光閃閃,一個美貌的女子端坐在金磨前,一匹高大的金馬拉磨,磨著金豆子。范老財頓時來了精神,不顧一切拼命向山洞奔去。沖進(jìn)洞里伸手去拉那匹金馬。這時一聲巨響,山動地?fù)u,一塊巨大的石頭從天而降,堵住洞口。從此,人們再也沒見到范老財。
【篇三】民間故事2020年長篇文字版
自來橋鎮(zhèn)北十里左右有一山,叫寨山。山不算高,但山連崗,崗連山,山山相依,嶺嶺懷抱,地勢十分險要,歷來是兵家看重之地:秦末楚懷王熊心避難時來過這里;隋末瓦崗寨起義軍攻打揚(yáng)州時在此屯過兵;宋代名將楊六郎在此剿過匪,兵敗時孟良、焦贊在此練過兵;太平天國起義,洪秀全手下兩員猛將林鳳祥、李開芳率太平軍精銳部隊(duì)萬余人北伐,在此駐扎過。當(dāng)時林鳳祥麾下苗新帶人在此征集過糧草。一日苗新帶領(lǐng)手下來到寨山(當(dāng)時叫茅草嶺),對寨山一帶地勢十分欣賞。當(dāng)時對手下說:"若北伐勝利,奪取江山,我將帶人在此占山為王。"這話雖是苗將軍一時性情之說,可日后卻應(yīng)了他話中的后半句,留下了一段神奇的傳說。
卻說北伐軍離開太平庵(明光市自來橋鎮(zhèn))一路攻城奪鎮(zhèn),殺將擒敵,勇往直前,沒要半年時間已攻下徐州。此時北伐軍已發(fā)展到5萬多人。在徐州和盟軍、捻軍會合,并肩作戰(zhàn),但由于捻軍草莽、鄉(xiāng)混較多,很快在北伐軍內(nèi)部發(fā)生了矛盾,且日趨激烈,導(dǎo)致后來北伐軍在徐州被清兵剿滅,苗將軍帶領(lǐng)一支人馬殺出重圍。在過鳳陽時與淮勇楚勝軍遭遇又被殺得丟盔棄甲,苗將軍也丟掉了一只手,多虧胯下那匹千里馬,馱主人如飛沖出敵陣,一路往東奔逃,繞過白云山,苗將軍一看身邊只有七八名衛(wèi)士相隨,自己又身負(fù)重傷,淚流滿面,仰天長嘆:"太平天國氣數(shù)已盡,自為天國大將豈能茍且偷生。"說完拔劍就要自刎。身邊衛(wèi)士慌忙奪下苗將軍手中寶劍說:"苗將軍不必如此,半年前將軍不是說過,兵敗后再到茅草嶺占山為王的嗎?再說夫和和小姐還有揚(yáng)州。"苗新經(jīng)衛(wèi)士這么一提,心想是呀!半年多不知夫人和小姐怎么樣了?不如暫到茅草嶺占山扎寨再說。
苗新帶領(lǐng)所剩幾名衛(wèi)士來到自來橋北面的茅草嶺,選一輩子易守難攻的高嶺,伐木建寨,樹旗稱王,同時派兩名手下裝扮成小商人前往揚(yáng)州接夫人和小姐。當(dāng)兩名衛(wèi)士進(jìn)入揚(yáng)州城時,揚(yáng)州已在頭兩天被清軍攻克,沒了夫人和小姐的下落。兩名衛(wèi)士在揚(yáng)州一連打聽了兩天也沒打聽出消息,只好回寨復(fù)命。這天兩名衛(wèi)士來到來安城,天已中,腹中空空,又渴又餓,他們找一家小酒店,叫小二端上十個饅頭,兩碗清湯。正吃著突聽窗外一堆人群掌聲如雷,叫好聲不斷。兩衛(wèi)士好奇站起身探頭看個究竟,原來是一個賣藝女子,使得一手好劍法,踢、彈、竄、跳,輕功非凡。當(dāng)那女子轉(zhuǎn)過臉時,兩衛(wèi)士差點(diǎn)沒被口中饅頭噎死,異口同聲地說:"小姐。"這真是踏破鐵鞋封鎖覓處,得來全不費(fèi)功夫。這賣藝的女子不是別人,正是要找的苗新之女苗秀英。兩衛(wèi)士顧不得許多,躍窗而出,分開人群,一聲"秀英小姐",舞劍女子停住,一看是父親身邊的兩名衛(wèi)士,話沒出口兩行熱淚如泉涌出。兩衛(wèi)士將苗秀英帶進(jìn)小酒館又要了幾個饅頭一碗湯。小姐也真是餓急了,抓過饅頭大一口小一口狼吞虎咽起來。飯飽后兩衛(wèi)士才將此次出來是奉將軍之命接夫人和小姐去山寨及徐州、鳳陽之戰(zhàn)全軍覆沒,將軍只帶出七八名衛(wèi)士沖出重圍,來到茅草嶺占山為王之事,一口氣說了。苗小姐見父心切,水也顧不得喝,跟兩名衛(wèi)士前往山寨。
原來,幾天前清軍大舉圍攻揚(yáng)州,守城太平軍浴血奮戰(zhàn),無奈清軍人多,眾寡懸殊,揚(yáng)州城被攻克,太平軍大部分戰(zhàn)死,太平軍家眷被集中在一座大廟里,清軍一頭目說,太平軍再也不能翻泡了,北伐軍在徐州已全軍覆滅,一個沒剩全成了刀下鬼。苗夫人一聽一頭撞在石柱上,頓時腦漿濺出,氣絕身亡。苗小姐強(qiáng)忍悲痛,趁夜色施展輕功,躍墻逃生,一路往北打聽父親下落。
幾個時辰后,苗小姐和兩名衛(wèi)士來到山寨。父女相見抱頭大哭??蘖T,苗小姐將清軍攻城母親自盡,自己逃出等一一告訴父親。苗將軍淚濕衣襟,頓足捶胸。
苗將軍一家三口,分在徐州、揚(yáng)州兩城,不想兩城同開戰(zhàn)火,都是太平軍大敗,苗將軍丟了一只左臂,苗夫人撞柱身亡,苗小姐安然無恙,流落幾日與父重逢,比起太平軍中其他將士老小,算是不幸中的萬幸。山寨殺雞宰羊歡慶苗將軍父女相逢。從此,山寨中多了一個武藝高強(qiáng)的女寨主。
這苗秀英芳齡十九,聰明美貌,膽識過人。自幼跟父親學(xué)文習(xí)武,琴棋書畫樣樣精通,一身輕功更是了不得,丈五高墻能一躍而過,一柄三尺龍泉劍無堅不摧,三五條大漢近不得身。苗新有了女兒做幫手,更是如虎添翼。他們殺富濟(jì)貧,懲惡揚(yáng)善,深受百姓愛戴,周圍十鄉(xiāng)八里的血性男兒紛紛前來投靠,無奈山不大,寨也小,遠(yuǎn)近幾十里大都是貧苦山民,雖有大路,但為山道,來往過境之人也大都是打柴樵夫、挖藥山民,商販根本不敢打此過,因此山寨并不富裕,無法留下許多兵勇。苗將軍只選十五人常駐山寨,跟隨左右,其余勸其返村。為使這些人能學(xué)上點(diǎn)武功,一為強(qiáng)身健體,二為保村莊平安,不受毛賊欺辱,苗秀英隔三岔五到各村莊指點(diǎn)年輕人舞刀弄槍。
且說離山寨東南七八里處的岳家巷(今來安縣揚(yáng)郢鄉(xiāng)岳巷村)有座華陀寺是周圍幾十里較大的一座寺廟,占地近十畝,有殿堂、禪房幾十間,原來寺里有住持方丈,法號頂明,精通中醫(yī),大山中有的是各種中草藥。頂明方丈常幫助周圍山民醫(yī)療治病,救苦救難,但從不收錢,老百姓把寺廟叫作華陀寺。周圍山民和遠(yuǎn)近香客對寺院也從不吝嗇。因此終年鐘聲悠揚(yáng),香火旺盛。可有一年不知從哪來了個游方僧,自稱濟(jì)世和尚。此和尚人高馬大,一身好武功,頂明方丈惜才,留下濟(jì)世和尚做護(hù)寺。豈料這濟(jì)世和尚是個不守戒規(guī),好色成性無惡不作的惡徒。進(jìn)寺不到一個月就害死了方丈,攆走了幾名寺中大師,謀取了住持之位。從此,許多事佛和尚看不慣濟(jì)世和尚的輕浮好色,貪酒吃勞,一個個離寺而去,剩下的十幾名和尚大都是六根未凈的混事主兒,整天跟著濟(jì)世和尚喝五吆六,橫行鄉(xiāng)里,誰家的大姑娘、小媳婦要是有三分姿色,被這惡和尚看中,誰家就算倒了霉。
近來濟(jì)世和尚聽說茅草嶺被太平軍一敗將苗新父女占山設(shè)寨,除惡揚(yáng)善,殺富濟(jì)貧,深受百姓擁戴,心中不悅,但知苗新是武藝高強(qiáng),帶過兵,打過仗,見過世面的人。濟(jì)世和尚不敢輕舉妄動,行惡也回避這地方。
再說這苗新也聽周圍百姓說過華陀寺里有一幫無惡不作、欺男霸女的和尚,為首的濟(jì)世和尚人高馬大,武功高強(qiáng)。但自從他在茅草嶺主山寨以來,這幫和尚就有所顧忌,平日也不到這一帶騷擾。因此,苗新也沒太放在心上,只是井水不犯河水,各行各的事。
可近些日子濟(jì)世和尚不斷聽人說,那苗新有個女兒,叫苗秀英,有沉魚落雁之貌。這濟(jì)世和尚的人生學(xué)說是"寧可花下死,做鬼也風(fēng)流"。聽說苗秀英美若天仙,按捺不住邪火,恨不得立即能將苗秀英摟入帳內(nèi)。自古"色"字頭上一把刀,濟(jì)世和尚是欲火心中起,惡從膽邊生。
一天,濟(jì)世和尚帶著十幾名手下,心懷鬼胎,前往山寨拜見,想先睹苗小姐芳容后,再伺機(jī)下手。苗新見濟(jì)世和尚前來拜山,猜到這和尚是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但出于禮節(jié),還是按江湖規(guī)矩接待了他。因這和尚拜山不懷好意,進(jìn)寨后茶過三杯也沒見著苗秀英,以為苗秀英在房里不愿見他。就故意說:"苗寨言,占山已近兩年,怎么還住著茅草屋呢?"苗新說:"山寨既小又貧,比不上你那華陀寺,委屈了大師啦。"和尚東張西望說:"哪里,哪里,我一個和尚,四海為家,廟大家就大,廟小家就小,你這里破爛不堪,頂不能遮雨,墻不能避風(fēng),不苦了你那如花似玉的姑娘了嗎?"說著那和尚一驚一乍,突然單刀直入:"苗寨主,聽說小姐美如天仙,能否叫出讓貧僧一睹芳容。"苗新一聽這話氣得牙根發(fā)癢,這可惡的東西太輕狂了,但還是強(qiáng)忍住心頭怒火,沒好氣地說:"出門去了。"濟(jì)世和尚嬉皮笑臉地說:"是嗎?該不是故意躲著我吧?"說著起身要進(jìn)兩邊房。苗新忍無可忍,操過桌邊一把撲刀喝道:"大膽禿驢,故意到山寨來滋事尋釁,我今天要看你有何能耐。"話落刀起,呼嘯帶風(fēng),沖和尚劈去。那和尚一個貓步,竄躍一邊說:"苗寨主,我再借你一條膀子,你都奈何我不得,別找死。"說完旁邊一小和尚遞過一把柳葉刀,雙方退到屋外,拉開陣勢,你來我擋"叮叮當(dāng)當(dāng)"廝殺起來。一連戰(zhàn)了二十多個回合,苗寨主終因單臂力弱,逐漸不支,只有招架之勁,無反搏之力了。近十名寨兵一看不妙,各自抄起家伙一哄而上,十幾名小和尚也舉刀抵擋,雙方混戰(zhàn)起來,不到一個時辰勝負(fù)已成定局。苗新身負(fù)重傷,剩最后一口氣時,他叫人迅速逃走下山進(jìn)村,把情況告訴小姐。山寨上除一名士兵逃下山去外,其余全被和尚殺了。和尚見小姐真不在山寨,點(diǎn)起一把火,帶人下山去了。
一群小和尚一邊說一邊笑剛來到山下,迎面碰上急趕回來的苗秀英。苗秀英一見和尚二話不說拔劍砍去。濟(jì)世和尚一見苗秀英果然貌若天仙,臉露*笑,還想說話,可苗秀英一把龍泉劍上下左右一眨眼功夫使出了七八招,這和尚不敢輕敵,打開架式,使招迎戰(zhàn)。苗秀英怒火中燒,報仇心切,一把三尺龍泉劍猶如萬龍出海,刺向和尚,那和尚根本來不及進(jìn)攻,只是招架,邊打邊往后退,正打著只聽"咔嚓"一聲,濟(jì)世和尚光頭落地,無頭尸體"嗵"的一聲像一堵墻似的倒下,一命嗚呼了。一群小和尚一見四處驚逃。苗秀英殺紅了眼,哪容一個開溜,不一會,十幾個小和尚吃飯的家伙一個個都搬了家。
苗秀英奔往山寨,一切都晚了,山寨一片火海,父親和近十名寨兵倒在血泊中,苗秀英痛苦萬分,欲哭無淚。她恨自己,因臨出門時父親一直表現(xiàn)得不安,叫她叫下山了,她說:"昨天講好,今個教人家刀法,怎好不去呢?"苗秀英見父親臉色不對,以為身體不舒服,一再追問,苗新對女兒說:"昨晚做了個惡夢,不知從哪跑來一群狼,見人就咬,山寨中的人一個個被咬死,我奮力砍殺,一群狼一齊沖向自己,一下驚醒,原來是一場夢,夢醒后再也睡不著,總覺得有什么大事要發(fā)生。"苗秀英一笑說:"嗨!原來是一場夢鬧的,沒事,我早去早回。"于是苗秀英只帶了四五個人下山,其余人全留在寨里。不曾想,這一去卻是和父親永別之時,而且父親又死的那么慘。苗秀英越想越氣,越氣越后悔,她跪在父親尸體面前,仰天長嘆:"老天爺呀!你為什么要容惡人橫行,好人不得善終呢?"說完把劍一橫,鮮血涌出,倒在父親身上。
周圍山民在四五名寨兵的帶領(lǐng)下,手拿叉子、扁擔(dān),從四面八方向山寨奔來,可都來晚了,苗寨主戰(zhàn)死,苗小姐自刎,留在山寨的其他兄弟也都壯烈殉難了。
村民中有個老者環(huán)顧一下周圍說:"此山險惡,苗小姐遺體不應(yīng)葬于此,應(yīng)埋葬在離此不遠(yuǎn)的東方梅山。"大伙一致贊同。于是老者在梅山選了一塊鳳頭地將苗小姐安葬了。
第二天有人到墳前祭拜,見這座墳長得像一座小山似的。又過了許多年,人們?yōu)榱思o(jì)念這位除惡安民、俠肝義膽的女杰,自發(fā)捐款在苗秀英墳前立了一塊碑,上刻"苗氏俠女秀英之墓",墓前有石桌、石凳、石香爐,還有十幾個大小差不多的圓石,人們說那是"和尚頭"。
【篇四】民間故事2020年長篇文字版
在滁州沙河鎮(zhèn)和明光張八嶺鎮(zhèn)交界的地方,有一座挺拔高大的山峰,山上樹木茂盛、四季常青。這山有個美麗而神奇的名字叫"白米山"。在當(dāng)?shù)赜羞@么一段美妙的傳說。
相傳,很早以前白米山叫亂石山。山也沒有現(xiàn)在這么高,那么挺拔,那么美麗。雜草叢生、亂石成堆、稀稀拉拉有幾棵雜樹。可繞山有一條常年不干,四季涌流的清水澗。澗兩邊土松草肥,周圍村莊上每天都有一些放牛娃在這里放牧。就在此山東北角處有一個較大的村莊,莊名叫"大張郢"。村南頭住著一戶張姓人家,就爺倆。爺爺是七月初二生的,所以爺爺?shù)母赣H給起了個名字叫張七二,已是年近七十的人了,孫子出生時也是七月初二,不能再叫張七二了,因家用門口有棵彎棗樹,爺爺給趣了名字叫張棗。張棗已經(jīng)十三歲了,為了糊口替村里大戶張老鐵家放牛。按家門輩分,張老鐵還應(yīng)叫張棗一聲叔叔呢??捎绣X人輩分也長了,這張老鐵只叫棗子,他說他家和張棗已隔了十代了,論年齡棗子應(yīng)叫他大爺。張老鐵家養(yǎng)三頭水牛,雇棗子放牛時談好,一年四季吃住在張老鐵家,另外每年給棗子三斗玉米貼補(bǔ)家用。這工錢雖少,但張七二還是同意了,因?yàn)榧依锷倭艘粡堊?,一年還能進(jìn)三斗玉米。
話說這年秋的一天,張棗在清水澗邊放牛,小肚子餓得"嘰哩咕嚕"直叫喚。在過去淮河一帶有個說法叫"狗無中飯,貓無晚飯,小放牛的的沒早飯,"這都是大戶人家摳油,想方設(shè)法克扣。張棗餓急了,叭在澗邊"咕咚咚"喝了一肚子涼水。不停地抬頭看太陽,這太陽掛在原處就是不動。張棗看著看著就覺得天旋地轉(zhuǎn)一頭栽倒在地餓昏過去。不知什么時候,張棗醒過來,身邊盤腿坐著個白發(fā)道人。白發(fā)道人見張棗醒過來了,從懷里掏出個小木碗,又掏了兩粒米放在碗里,然后在澗溝邊舀滿了水,雙手上下一搖,雙止緊閉,口中"嘰哩咕嚕"念著經(jīng),不一會一碗雪白雪白的大米飯遞到了張棗面前,張棗一對小眼一眨不眨地看了個全過程。神了!接過碗也顧不了許多了,大一口小一口的吃了起來,越吃越香。奇怪!張棗的小肚子漲得繃繃的,可小木碗里的飯還是不見少。張棗吃著、想著,能不能把剩下的飯帶回去給爺爺吃一點(diǎn)呢?自從記事就沒見爺爺吃過一頓白米飯。那白發(fā)道人像是會算,他一手撫摸著張棗的頭,一邊說:"真是個孝順的孩子,自己餓昏了,有的吃了,馬上就能想到爺爺。"張棗望著白發(fā)道人,看他慈眉善目是個好人,于是大著膽子說:"老神仙,這剩下的飯能給我嗎?我從沒見爺爺吃過白米飯,他老人家要是吃了我給他留的香噴噴的白米飯,不知要有多高興。"他見白發(fā)道人點(diǎn)點(diǎn)頭,站起身跑向一個藕塘采了片大荷葉,又跑了回來。張棗把小木碗里的白米飯倒在荷葉里包好揣在懷里,他跪下要給白發(fā)道人磕頭。白發(fā)道人扶起張棗,從張棗腰上抽下放牛鞭然后把自己拇指上的一個玉斑指抹下來套在牛鞭桿上說:"孩子,前面亂石山下有取不盡的白米,這就是鑰匙。鎖眼是山腰三棵檀樹正中的那個石縫,每天必須在太陽照在石縫上時,將有玉斑指的這頭插在石縫中,口中念:米神、米神快醒醒,給點(diǎn)白米救貧人,連著三遍,白米就自動流出來,記住了嗎?"張棗看看手中的鞭子點(diǎn)點(diǎn)頭說:"全記住了。"白發(fā)道人又說:"此事不能讓人知道,以免有貪心的人對你不軌。"張棗點(diǎn)點(diǎn)頭。白發(fā)道人說::"你去趕牛吧,牛走遠(yuǎn)了。"就在張棗回頭看牛的一瞬間,白發(fā)道人不見了。張棗掐了下小臉蛋覺得痛,知道不是夢,是遇到神仙了。
張棗把牛趕回村,故意從村南頭繞,把懷里揣著的那包米飯遞給爺爺。爺爺一見孫子送來了白米飯,香味撲鼻,也沒問來歷就狼吞虎咽吃起來。吃完了,又用手指將粘在荷葉上的飯粒捏下送到嘴里。張棗看爺爺吃得這么香,心里高興極了。
"白米飯從哪里弄來的?"爺爺捏完荷葉上最后一粒飯才問。
張棗說:"是一位過路的道人給的,我吃了一半,留給您一半。"他摸了一下腰里的牛鞭又說:"爺爺,你給我一條口袋。"
"干什么?"爺爺問。
"我有用,你別問干什么,明早放牛我來拿。"張棗說完趕著牛回張老鐵家去了。
第二天,張棗放牛時特地繞到村南頭回家拿了一個布口袋。把牛趕到澗邊,到山腰上找鎖眼。由于山上樹少,一眼就看到那三棵拳頭粗的檀樹。在三棵樹的正中間有一塊巨大的石頭,斜依在山坡上,大石中間有一條石縫。為了能照看到牛在澗邊吃草,張棗便坐石頭上等太陽照過來。好一會,太陽挪過來了,陽光直射在石縫上,張棗連忙將牛鞭帶玉斑指的那頭插在石縫中,念道:"米神、米神快醒醒,給點(diǎn)白米救貧人。"一連念了三主屆,只見雪白的白米嘩嘩順著石縫流出來,不一刻裝了滿滿一口袋。張棗拔出牛鞭扛著口袋下山去了。放?;厝r,張棗繞道一口袋大米送給爺爺。爺爺見張棗背了滿滿一口袋雪白的大米,嚇了一大跳,以為是張棗偷來的,追著張棗說實(shí)情,張棗答應(yīng)過白發(fā)道人不告訴任何的,張棗急出了滿頭大汗,瞪大了一對小眼睛說:"爺爺你放心,我自小就記著您的教導(dǎo),君子是冷死迎風(fēng)站,餓死不做賊,這白米絕非歪道而來,您就放心吧。"爺爺見張棗說得懇切,也就不再多問了。從此,每天張棗放?;貋矶伎钢鴿M滿一口袋大米。張七二吃不完就背到街上去賣,日久天長,張七二有吃有喝有用有穿的,還攢了不少錢等來年蓋新房,等著帶孫媳婦呢。
張七二發(fā)了,村里人很納悶,一個年近七十的老人,家里又沒有水田,怎么會天天上街賣米呢?人們七嘴八舌的議論著。這張老鐵是小心眼兒,開始他懷疑張棗從他家偷米,但悄悄盯了一段時間,每天他出家門都是空著手。再說一段時間他家并沒舂米,張七二仍背著一口袋大米上街去賣。
這天,張老鐵遠(yuǎn)遠(yuǎn)地跟著張棗看這放牛娃玩什么鬼頭。他看到張棗把牛趕到澗溝后,提著個空口袋上山去了。張老鐵仍悄悄跟著,趴在離張棗很近的地方。那張棗一會抬頭看太陽,一會看石縫,只見當(dāng)太陽直照石縫時,張棗把套在玉斑指的牛鞭插在石縫里,就聽嘴念道:"米神、米神快醒醒,給點(diǎn)白米救貧人。"那石縫流出了雪白的大米。張老鐵眼都看直了?;氐郊宜芽吹降囊磺幸晃逡皇馗嬖V了老婆。兩口子合計著要把牛鞭弄到手。張老鐵的女人把臉一繃說:"棗子是我家雇的放牛娃,現(xiàn)在我們不雇了,叫他丟下牛鞭滾蛋,不就行了。"張老鐵想了好一會搖了搖頭:"不妥,不妥,他要是不愿交出牛鞭呢?"女人把眼一瞪雙手掐腰說:"來硬的,搶過來,還要怎地?"張老鐵還是搖搖頭說:"不成,不成,他要是縣衙去告呢?"女人氣急得要跳起來了:"告又怎樣?縣太爺還會幫個小放牛的?"張老鐵點(diǎn)點(diǎn)頭道:"是不會幫那個小放牛的,自古道:貧不斗富,富不斗官,一個貧放牛的哪能斗過我呢?"女人聽了這話才緩了口氣說:"哎,這不就照了嗎?"張老鐵瞇糊著眼說:"那我們要跟縣太爺斗,你說最后誰吃虧?"女人急了,罵了起來:"你瘟豬,肚里有什么花花腸子掏出來不就完了嗎?"張老鐵一本正經(jīng)地說:"我不是不想來硬的,就怕這事傳出去,消息要是傳到縣太爺那里,這寶物還能有我的份嗎?"女人驚訝說:"你聽過貍貓換太子的故事嗎?"女人說:"我都會背了,你還有什么新段子了,整天就這段。"張老鐵說:"我可不是給你講故事。我想上街到玉器行買個和那玉斑指樣子顏色差不多的,換了棗子那個。這棗子用假的玉斑指再去求米,米出不來,這小孩子還以為米沒有了,不也就認(rèn)了嗎?那時這寶物神不知鬼不覺地不就歸我了嗎?"女人笑了:"乖乖,你真鬼。"
張老鐵乘張棗睡覺時偷偷把牛鞭抽下來,取下玉斑指,換上假玉斑指。
第二天,張棗按老辦法,又去要米,可一連念了七八遍口訣,石縫里粒米不見,張棗心想:大概是米沒有了,或是米神見我天天來要米生氣了,嫌煩了。嗨!看來還是爺爺說得對,這人就不能貪得無厭。
再說那張老鐵見張棗沒發(fā)覺是假的,要不出來也沒有什么太大的反應(yīng),倆口子高興得直蹦。又隔了一天,張老鐵拿著真玉斑指的牛鞭瞞著女人偷偷來到石縫處,當(dāng)著太陽直射石縫處,忙將牛鞭插在石縫,口中念道:"米神、米神,快醒醒,給點(diǎn)白米救貧人。"只見雪白的大米嘩嘩地從石縫中流出。張老鐵抓過一把大米,聞了聞,清香無比;看了看,雪白耀眼;嚼了嚼,甘甜爽口;高興得不知如何是好。米越流越快,一眨眼功夫,漫過了張老鐵的腰了,這時他老想起要把米裝進(jìn)袋,起去拿袋,可挪不動腳,掙扎著要從米堆里爬出來,難了,不一刻大米漫過肩頭,漫過頭頂。因?yàn)榕1捱€插在石縫里,米仍在往外流,趙流越多,在太陽落山前,把整個亂石山都埋在下面了。
就在白米漫過山嶺時,周圍的人發(fā)現(xiàn)了,很多人用筐子挑,口袋背,可是一有富戶去擔(dān)米,米卻成了白沙。張老鐵的女人見米漫過山頂,不見張老鐵出來,知道糟了,老鐵一定被埋在下面了。她一面哭著,一面拼命地在米堆上扒著,一面破著嗓子喊:"老鐵、老鐵,你在哪?"第二天,天一亮,挺拔高大的一座由白米堆成的大山替代了原來的亂石山。后來人們把它稱為"白米山"。在山的北坡上有一塊大石頭,半截栽在泥里,傳說是張老鐵的老婆,當(dāng)?shù)胤排5慕?jīng)過,都喜歡用牛鞭打幾下。